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艳  朱元清  尹继尧  宋治平  刘杰 《地震》2012,32(3):67-77
本文应用Morlet小波变换定量分析了日本不同区域地震活动的周期特征。 结果表明, 日本各区域存在着稳定的地震活动周期, 其中北部地区的显著周期为20年和50年左右; 中部地区为100年左右; 南部地区20年和50年左右。 1840年以来8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显示, 日本南部地区仍存在可能发生特大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月29日,日本地震学家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Periodic slow slip triggers megathrust zone earthquake in northeastern Japan》揭示,周期性慢滑移触发了日本东北部大型逆冲区地震。这篇文章首次提出,在大逆冲区广泛存在一种准周期的慢滑移行为。慢滑移率的周期性使我们能够在时间上更准确地预报地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日本《读买新闻》1980年5月27日刊登了题为《注视根室近海——地震预知连络会确认色丹地震前兆》的报道,摘译如下:日本地震预知连络会于1980年5月26日在东京都文京区汤岛会馆召开了第50次例会,会长萩原尊礼(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报告了日本列岛各地的地震、地壳活动的近况。会上讨论了1980年2月23日在北海道根室  相似文献   

4.
日本《地震》1979年3月第二辑32卷1号刊载神户大学自然科学部地球科学教研室寺岛敦、横田崇的题为《以活动断层的历史地震图作为地震预测的基础资料》的文章,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5.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力武常次著的《日本各地的地震危险性》一书由日本“科学社”于1981年4月10日出版发行。该书为“科学社”出版的《科学丛书》的第18本。全书共分9章。第1章为《何谓地震危险性》,谈了地震危险性的定义及其评定方法;第2章为《袭击日本的破坏性地震及其成因》,以板块构造理论为依据,阐明了日本列岛大地震的发生机制;第3章和第4章是《地震发生概率的推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论述了巨大地震重复发生时间间隔的统计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小波分析在地震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作者应用Morlet小波对近年来华北地区几个引人注目地震所在区的地震能量序列进行了动态周期分析,发现地震活动既有长期较稳定的活动周期,也存在有一定时限的短期活动周期。另外用动态优势周期对未来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地震都发生在“特征值”高值附近。  相似文献   

7.
1976年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的《地震》一书是根据日本东京大学举办的“公开讲座”的内容编写的。这个讲座的目的是向一般读者介绍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本书的特点是,与一般的系统地讲解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的书不同,它比较偏重于地震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方面,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地震社会学”的参考。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史料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本书的第一章就是从历史地震的角度,描述了日本地震活动的一般情况,特别是地震造成灾害的情况。第二章专门论述地震与活动断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的初步资料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编印的《PreliminaryDeterminationofEpicenters》月报,整理出1993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目录,并画出1993年1-12月全球及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性指数A(b)值曲线。1993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初步评定为中等偏高;全球地震活动中心在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共发生M_s7.6地震两次。全球地震活动最高月份为9月,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高月份为10月。三次最大地震分别是:7月12日的日本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8月8日的马里亚纳群岛以南(关岛)地震,9月10日的墨西哥恰帕斯州近海地震。  相似文献   

9.
据日本《读卖新闻》1980年3月8日和《东京新闻》3月12日讯以及法新社横须贺3月12日电等综合报道,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成“自浮式海底地震计”于1980年3月12日、13日两天进行了首次海域试验。这套地震计是作为该中心于1978年开始的“与海底地壳构造和海底地壳活动有关的综合研究”的一环,为研究海底地壳构造、观测海底微小地震、预报海沟型大地震而研制的。这套不用电  相似文献   

10.
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发布距今已有十多年,期间,地震资料(尤其是青藏地震区地震资料)发生了较大变化,及时开展相关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参数研究对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补充了600余条地震目录,其中8.0~8.9级地震7次,7.0~7.9级地震35次,并分析了地震资料的完整性: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的原因,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遗漏较严重,7级地震直至1897年才基本完整,6级地震直至1950年才基本完整,5级地震直至1980年才基本完整;本文根据8级以上地震密集活动时段划分了地震活动周期,公元1803年以来可以划分出2个活动周期,并对未来地震活动进行了预测;采用多种方案拟合了喜马拉雅地震带的b值和4级以上地震年发生率:b=0.90,v4=162,并与前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简单对比。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地质新闻》1978年12月292期刊登了题为《环境地质部地震物性课和地震化学课的设立》的报道,概述了日本增设这些部门的体制及其业务内容,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安徽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安徽地区地震活动周期表将公元288年以来M≥4.0地震活动划分为与华北二至七周期相对应的六个地震周期,每周期分与华北相似的初震段,前震段、主要段和余震段四个地震段。安徽地震周期超前于华北地震周期,每周期4级以上地震从皖渐交界一带的皖东南地区开始活动各阶段最大地震震中由南北迁  相似文献   

13.
据日本《读卖新闻》1977年6月8日刊登该报发自大阪的题为《准确的中国地震预报》的消息:在发生了唐山地震以后,第一个访问了中国的日本科学家代表团——日本地震学会派遣的地震学者访华团(东北大学理学部教授铃木次郎为团长)一行八人,于6月7日下午回到日本。该团副团长表俊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及各地震区带强震活动周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震活动周期谱的Morlet小波分析,确定了全球和13个地震区带的强震活动周期及其置信度.结果显示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着多个显著稳定的活动周期,而各地震区带除了存在着与全球整体地震活动基本一致的周期外,还存在着特有的活动周期成分.本文研究为探讨全球及区域强震活动趋势及其动力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大森房吉是日本早期的著名地震学家。他1868年生于福井县,1923年在东京逝世,终年55岁。1890年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1892年起为日本震灾预防调查会(日本地震学会前身)委员;1893年起任帝国大学地震学讲座的讲师;1897年任帝国大学教授和日本震灾预防调查会秘书长;1917年起任日本震害预防调查会会长。大森房吉先后用日文和英文发表了400多篇论文,主要专著有《地震观测法一斑》和《地震学讲话》等。日本早期的有关地学方面的刊物都可见到他的文章,因此被誉为“文笔和精力绝伦的博士”。他的论文内容几乎包括了地震学的各个分支,如地震活动性、地震波的性质和波速、烈度和震级、工程地震、地震  相似文献   

16.
赵邦学 《地震学刊》2001,21(4):39-49
按地震在空间上的相似活动过程排列的华北与闸粤沿海及银川地震区(带)地震活动周期表,以华北地震活动为主线,将公元前280年咸阳51/2级地震至1988年2月25日彰武4.8级地震间2267件的华北地震活动划分为4个时间层次。其组合关系是,一个超长地震周期由初,前,主,余霞期4个地震期组成;除前震期只有一个地震周期外,初,主,余震期都包含前弱后强两个地震周期;每个地震周期多分为初,前,主,余霞震4个地震段。闽粤沿海地震区和银川地震带的主震段分别与华北初,余震段同期活动。地震周期是介于前人划分的地震幕与地震活动期之间一个新的更为重要的时间层次。华北7个地震周期的起止时间是:-280.50-8.22-80.12-1337.69-1568.37-1730.75-1855.95-1988.15年,并从时空强3方面阐述了华北地震周期性活动规律,分析了3个地震区,带地震周期的相互关系。华北地震周期可作为标准地震周期与不同地区地震周期相对比,具有重要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本经济新闻》1978年8月22日刊登题为《地震监视网遍布日本列岛的四分之一》的报道,副标题是《地震预知连络会新指定宫城、福岛东部和长野县西部、岐阜县东部等两个地方为特定观测地区》,全文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各种构造环境中地震活动存在季节性变化。识别地震活动的周期变化能增进我们对地震触发物理机制的理解。我们使用一种采用基于概率去丛集程序导出不确定性的新方法,探讨了日本西南部山阴地区的地壳地震活动的季节性变化。我们确定了背景地震活动率的半年变化,即从1980~2017年期间地震活动率在春秋两季的增长统计是显著的。历史和现代大地震的频率分布显示出与近期背景地震活动相似的模式,这表明山阴地区的地震活动存在季节性变化已经有150多年。这些观测现象可以通过秋季降水和春季融雪引起地表质量下降从而导致断裂带内孔隙压力增大来解释。  相似文献   

19.
据日本《科学新闻》1981年3月13日报道,由日本科学技术厅主持的日本第六次防灾科学技术研究联络会议,最近在京港区的都道府县会馆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地震防灾和强震观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冈本舜三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大沢胖,分别以《地震防灾和强震观测的意义》、《强震观测的国际合作》为题作了报告。高密度强震观测就地震来说,今后日本应走防灾和观测相结合的道路。冈本教授对此讲了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研究了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地震资料后,指出:东亚地区存在52—53年的地震重复周期。简称东亚地区强震活动的50年周期。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根据全球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的矩震级来看,全球地震活动亦存在54年的周期。从而表明了东亚地震活动与全球地震活动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