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日本经济新闻》1978年8月22日刊登题为《地震监视网遍布日本列岛的四分之一》的报道,副标题是《地震预知连络会新指定宫城、福岛东部和长野县西部、岐阜县东部等两个地方为特定观测地区》,全文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2.
据《朝日新闻》1979年5月6日和9日、7月24日、8月9日消息综合报道,日本地震预知连络会和国土厅汇总各方面的意见,通过“东海地区地震判定会”的讨论和判定认为,最近在日本的东海地区极有可能发生8级大地震。“东海地区地震判定会”是日本地震部门为准确预报东海地区大地震于最近成立的,会长是萩原尊礼。该判定会在预报东海地区大地震时期时,分几小时、几天到一周、不远的将来三个阶段,并讨论和判定地震预报的精度是否正确、是否一定程度的正确及是否可能正确。具体的地震警报发布程序和所需时间如下:  相似文献   

3.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7年3月9日报道,为了探索袭击首都圈的直下型地震,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在千叶县沼南町开钻用以观测地震的深井。井深二千五百米,准备安装高灵敏度的地震仪和倾斜仪,以期捕捉地面上多振动等障碍而不易被人们发觉的微小变化。作为预测直下型地震的重要手段,测地学审议会和地震预知连络会再三催促开钻用以观测地震的深井。4月底完成钻井工程以后,紧接着就  相似文献   

4.
据日本报纸报道,为了加强东海地区地震观测的体制,日本政府的“地震预知推进本部”(部长为科学技术厅长官宇野)于4月4日的会议上,决定在原有的“地震预知连络会”之下,再设置一个由少数专家组成的“东海地区(前兆)判断会”,并预定在4月18日正式成立。该“判断会”由六人组成,负责人为“地震预知连络会”会长萩原尊礼(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其他成员据说已内定为力武常次(东  相似文献   

5.
据日本《信使周刊》1977年9月16日、《读卖新闻》1978年10月5日和《东京新闻》1978年1月23日刊载的消息,摘编如下:一、含羞草对地屁有反应日本地震预知俱乐部会长龟井义次认为不仅动物对地震事先有反应,植物也有,含羞草就是一例。他说:"通过含羞草能预知地震,这是京都的一位民间学者惊平广吉告诉我的。  相似文献   

6.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7年2月15日报道,日本气象厅在神奈川、千叶县等关东地方太平洋沿岸五个地点安装高性能应变仪,安装工作即将完毕,3月初进行实验,从4月起进入全日二十四小时的连续观测。气象厅声称,该应变仪将有可能成为短期预测大地震的“王牌”。最近,由地震预知连络会学者小组组成的“大地震判断组织”,  相似文献   

7.
《日本科学与技术》1979年5月、7月和1980年3~4月各期刊载了关于日本地震工作的短讯四则,编译如下:1.府中地震观测井开始施工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为了预报关东地方大型并且是直下型地震,在埼玉县的岩槻、千叶县的下总2个点的深井设置了地震计,经常进行连续观测。第3个深层观测井的开孔式2月13日在东京府中市的多摩川旧河道举行。  相似文献   

8.
据日本《信使周刊》1977年9月16日、《读卖新闻》1978年10月5日和《东京新闻》1978年1月23日刊载的消息,摘编如下:一、含羞草对地震有反应日本地震预知俱乐部会长龟井义次认为不仅动物对地震事先有反应,植物也有,含羞草就是一例.他说:“通过含羞草能预知地震,这是京都的一位民间学者椋平广吉告诉我的.我委托含羞草专家东京女子大学鸟山英雄教授和他一起进行了研究,椋平先生说,含羞草叶的开闭是可预知地震的一个标志.”含羞草的叶子平常在白天是横着呈水平状张开,夜里合闭.但在地震之前,既使在白天它的叶子也呈合闭状态,或者在夜晚仍然半开着.例如,1927年3月7日京都府奥丹后地震发现含羞草叶异常;1938年和歌山县田边近海地震前尽管是白天,含羞草叶却紧闭着.  相似文献   

9.
据日本《朝日新闻》1981年11月18日报道,日中共同研究地震预报的协商正在取得进展。11月10日,文部大臣的谘询机构日本测地学审议会的地震火山部会地震预知特别委员会(委员长是东北大学教授铃木次郎)召开了讨论研究计划的首次会议。在这之前,双方虽互派过考查团,但只限于一般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正1980年5月,《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在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研究所九室创刊,我曾作为九室主任,经历了刊物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对该刊物有着深厚的情感,20多年来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共发表论文45篇。其中:《利用速度型数字地震仪记录测定面波震级》发表于1996年第2期,文中提出的面波震级测定方法被IASPEI采纳,  相似文献   

11.
日本《朝日新闻》1980年1月4日刊登一则题为《气象厅重视应用电波速度瞬间做出地震警报的新系统》的报道,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2.
据日本《读卖新闻》1980年3月8日和《东京新闻》3月12日讯以及法新社横须贺3月12日电等综合报道,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成“自浮式海底地震计”于1980年3月12日、13日两天进行了首次海域试验。这套地震计是作为该中心于1978年开始的“与海底地壳构造和海底地壳活动有关的综合研究”的一环,为研究海底地壳构造、观测海底微小地震、预报海沟型大地震而研制的。这套不用电  相似文献   

13.
据美联社东京1980年9月4日电和《纽约时报》1980年10月20日的报导:1980年9月1日是日本关东大地震57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日本举行了第二次年度东京—东海地震准备训练。参加此次训练的有280个城、镇、村庄的430多万人。尽管举行这样的训练,但其价值仍然值得研究,因为有些地震是预报不出来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可靠的方法能对一次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时间作出预报。在这次准备训练中,数十万日本小学生在  相似文献   

14.
曾于1979—1980年在我国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进修的日本地震学者,现任日本气象厅地震火山部地震预知情报课调查官的石川有三先生,因研制成功了人机对话地震活动分析系统(SEIS-PC),以及在推进地震火山监测体制和预报研究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于1990年6月1日——日本气象纪念日,接受了  相似文献   

15.
一、“地震云”的由来“地震云”的提法始于日本原奈良市长键因忠三郎.自1948年至今,键田对云彩进行了观察,并且将用于预报地震的云称之为“地震云”.这种提法,真正见诸于报端的时间是1977年5月26日,日本《读卖新闻》在这天刊登了九洲工学院助教真锅大觉《可从云彩形状预测地震》的文章.1977年11月20日《参考消息》刊登了真锅大觉文章的摘要,首次将“地震云”说法传入中国.次年的1至4月,首都一些报纸接连不断地报道了键田用“地震云”准确地预报地震的消息.  相似文献   

16.
据《朝日新闻》1981年8月18日报道:1981年8月17日下午,在东家气象厅召开了地震预知连络会(会长是东海大学教授浅田敏)。会上报道了御前崎原来一直持续下沉的地壳,最近半年内又反向隆起了9个毫米的事实—御前崎位于静岗县,是已作出预报的未来东海大地震的震源区。去年夏天,这种反转现象就已发生,当时把它看作“暂时反常变态”,然而建设省国土地理院对于再次隆起把每半年一次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伊豆和茨城县附近是有名的地震频发地区。1983年4月26日在筑波科学城召开的地震学会上发表了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茂木清夫和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地震活动研究室室长大竹政和对这两个地区的有意义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即发生在伊豆的地震与潮汐的涨落有密切关系;发生在茨城的海上地震和内陆地震是成对的。这在地震预报方面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目。伊豆半岛的东侧是地壳活动频繁的地区,1983年1月中旬至月底就出现过震群活动,1978年11月至1979年5月以及1980年也出现过震群活动。1980年6月24日起地震持续约1个  相似文献   

18.
1854年12月24日(清咸丰四年十一月五日)在南川县陈家场(今南坪镇)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1971年《中国地震目录》和1975年《四川地震目录》根据有关资料,对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定为七度,震级5 1/2级。重庆市博物馆胡人朝同志在1980年第4期《考古与文物》上撰文,提出“1854年陈家场地震的震中烈度应低于  相似文献   

19.
据1921年5月《申报》和《东方杂志》记载:“川边盐井地震成灾,拔帑银一万帐济”,“川边盐井县地震为灾,伤毙人畜,压坍房屋及盐池,盐地,为数甚多。本日奉大总统令,著财政部迅拨帑银一万元,交由陈镇守使遴派妥员,分赴灾区,核实放赈”。盐井县当时属川边镇守使(陈遐龄)驻防区域十八县之一,今治地在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区,因产盐而得名。这次地震史料始收载于《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一卷(1980年)和《西藏地震史料汇编》第一卷(1982年)。《西藏地震史料汇编》定作1921年5月前芒康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29.00°、东经98.5°,震级大于等于6(3/4),震中烈度为Ⅸ度。  相似文献   

20.
日本《每日新闻》1980年9月29日第12版“大地震警报时代的开始”的专栏登载一篇题为《前兆现象多而无规律性》的文章,摘译如下:在大地震到来之前一定会伴随着某种前兆现象。因此人们认为"地震能够提前预报"。现在中国根据观测到的前兆现象成功地预报过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