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大风天的基测  由于风速大 ,使探空仪感应器对气象要素感应较快 ,为减少沙尘对仪器的污染 ,在基测前 2 0min将仪器拿出室外感应 ,且不宜在电码筒上涂防冻油 ,以免沾上沙尘使信号不清。2 日出日没时的基测  日出日没时 ,由于大气温度变化大 ,温度感应器易产生滞后误差 ,操作时要迅速 ,必要时应采取基测前后读数法 ,即基测开始前先将通风干湿表上水、上发条 ,待稳定后 ,先读取一次干湿球温度再听取探空仪信号 ,然后再次读取干湿球温度。先听取信号的探空仪用前面的干湿球温度 ,后面仪器用后读取的干湿球温度做基测 ,从减小误差。3 需…  相似文献   

2.
GRAPES_RAFS系统2 m温度偏差订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王婧  徐枝芳  范广洲  刘佩廷  李泽椿 《气象》2015,41(6):719-726
本文通过对2013年6月20日至7月20日GRAPES(Global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_RAFS(Rapid Analysis and Forecast System)系统每天8个时次每3h的2 m温度预报进行分析,发现各时次的预报均能较好地表征2 m温度日变化特征,但预报与实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中西藏东部川西高原、云贵高原、江南武夷山脉偏低于实况可达3℃,而华北地区偏高于实况3℃以上.为了减小GRAPES_RAFS系统偏差对2m温度预报的影响,本文采用平均法、双权重平均法、滑动平均法和滑动双权重平均法分别对GRAPES_RAFS系统2 m温度预报产品进行偏差订正,并对订正前后的结果进行检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2 m温度订正后的平均误差大部地区减小到(一1~1℃),而均方根误差大部地区降低到2.5℃内.对于偏差较大地区,订正效果更为明显,如西藏东部川西高原,经过订正,平均误差绝对值由订正前3℃以上降低到1℃内,而RMSE由订正前4℃以上控制到3℃内.对比四种订正方法,双权重订正方法与平均法订正整体效果接近,但对个别站点,双权重订正法要优于平均法,经过滑动的订正方法比无滑动的订正方法订正效果更好,订正效果最好的是滑动双权重平均法,全国平均误差大部分在(-0.5~0.5℃)内,不超过(-1~1℃)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日平均气温≥10℃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10℃积温变化是判断该地区热量资源的关键指标。基于1981—2022年该区域9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使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法,分析≥10℃界限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10℃界限温度出现明显垂直地带性特征,包括≥10℃初日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与积温减少。(2)近42 a来,该地区≥10℃初日普遍提前,气候倾向率为-2.53 d·(10 a)-1;终日延后,倾向率为3.33 d·(10 a)-1;持续日数和积温均明显增加,倾向率分别为5.87 d·(10 a)-1、106.19℃·d·(10 a)-1。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这种变化更为明显。(3)20世纪80年代是过去40 a≥10℃初日最迟、终日最早、持续日数最短、积温最少的10 a,与之相对的是21世纪10年代的情况截然相反。(4)≥10℃界限温度的H指数均大于0.65,...  相似文献   

4.
1971-2010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气候生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10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4个站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生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各界限温度气候生长期以5~8 d·(10a)-1的速率增加,其中≥0℃和≥10℃界限温度的气候生长期都增加了30天左右,≥5℃气候生长期增加了20天左右;以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来判断,该地区冬半年时间在缩短,夏半年时间在延长。(2)该地区稳定通过各界限温度的初日提前、终日推后,持续天数和活动积温增加趋势显著;≥10℃界限温度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增加趋势显著,分别以19 mm·(10a)-1和1.5 d·(10a)-1的速率增加,且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突变,表明该地区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的水热条件显著地向暖湿变化。(3)各界限温度的终日年际变化相对较稳定,其他要素年际变化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年代际变化上,≥10℃界限温度的初日、终日、持续天数以及各界限温度的活动积温保持台阶式变化,其他要素呈波动变化,最小值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4)≥10℃界限温度的终日、持续天数和活动积温的变化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突变现象,表明≥10℃界限温度的终日显著推后趋势对夏半年的延长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5.
机床式冰雹切片机及其使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一台我国自行制造的机床式冰雹切片机的设计依据、结构和使用效果等.这台切片机的功能与List(1961)的相似,但有其特点:1)采用了约为-6℃的冷箱和约为-20℃的冷风作为环境冷冻,因而使切片操作可在通常的温度下进行;2)对雹块的固夹,用半导体致冷器直接冻住的方法代替了真空吸引.  相似文献   

6.
格陵兰北方第一个自动气象站建于1972年,到1975年时一共建立了三个站。格陵兰北方处于北极区,因此,要求自动气象站①温度低至-40—-50℃,并能以它本身的电源工作;②因为人员只有在夏季才可以进入格陵兰北部地区,所以自动气象站必须连续工作一整年。自动气象站可观测气温、气压、风速、风向、露点、土壤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参数。仪器基本上由感应器和记录器组成。测温采用惠斯顿平衡电桥,桥路电源电压的变化对记录不产生影响。感应元件是铂电阻、测量范围为-45—+50℃。露点温度采用半导体热敏电阻测定表面镀金的反射镜温度,反射镜温度用珀尔帖元件控制,使它保持露点温度,测量范围为-32—  相似文献   

7.
故障1:风向感应器八方位块锈蚀、磨损严重,造成接触不良,使风向指示灯泡不亮和风向自记记录漏跳. 处理方法:将感应器取下打开,用细砂纸将方位块磨平后,用软布或软纸擦拭.若无砂纸时,可直接用软布或软纸擦拭.本人是用卫生纸蘸无水酒精或汽油擦洗干净(不能涂油),重新装好即可.整个过程约需一个小时左右. 故障2:指示风速与自记风速误差太大. 处理方法:此故障主要是由于风速记录部件的拨钩拨不动棘轮所造成的.多是  相似文献   

8.
梁琼兰 《气象》1981,7(1):34-34
-30— 80℃温度检定装置(图1)是由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计量所、重庆试验设备厂联合研制的高精度自控恒温式温度检定装置,供气象部门作温度检定及测试工作之用,也可供生产、科研部门使用。现将其基本原理、结构特点、测试结果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杨绍忠  陈跃 《气象》2018,44(3):442-448
将100mg纯AgI粉末置于一个气氛炉的汽化管内加热到1600℃使之汽化,再利用高压空气将气态AgI爆冲到一个容积为2m~3的金属容器里,骤冷后形成AgI气溶胶。用碳支持膜对形成的AgI气溶胶粒子自然沉降取样,然后用X射线衍射仪和电镜检测其成分和粒子尺度。检测表明:粉末状纯AgI经汽化—冷凝产生的气溶胶其成分仍为纯AgI,粒子尺度在0.84~34.6nm,峰值直径约为2.17nm。为了验证产生的纳米纯AgI气溶胶在冰核化中是否具有成冰核活性,用15L混合云室分别在云室中有冷雾和无冷雾两种条件下定量注入纳米纯AgI气溶胶,检测了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成冰核效率,检测结果是:在云室中有-10℃冷雾时,成核率为1.1×10~(11)个·g~(-1),在云室中-10℃无冷雾时,成核率约为3.4×10~(10)个·g~(-1)。  相似文献   

10.
夏吉英  谢世蓉 《气象》2003,29(4):56-57
黔江区气象局 2 0 0 2年 7月 2 6日至 7月2 9日一直晴朗少云 ,光照充足 ,地面温度记录均符合日变化规律 ,但在 2 0 0 2年 7月 3 0日却出现了反常现象 ,其地面最高温度( 5 9 0℃ )与当日 14时的地面温度 ( 3 9 5℃ )相差 19 5℃ ,且与连日来太阳辐射最强的2 0 0 2年 7月 2 9日相比还高出 4 8℃。该日的地面最高温度记录正确吗 ?我们根据以下四方面因素作出了判断。1 利用当日的云天状况和日照记录配合分析我们知道 ,地面温度之高低主要是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其日变化呈一高一低型 ,最高值一般出现在 13时左右。根据这一原理 ,我们在地面观测…  相似文献   

11.
三次观测站的02时地面温度,由于《地面气象规范》规定,采用前一天的20时温度加当天地面最低温度除以2来代替。于是使报表的复算工作显得较为烦锁。为了提高报表的复算工效和减少差错,这里根据恒等式的原理,介绍一个简易的计算方法。立成公式可写成: Σ_1~nT_(02)=((Σ_(-1)~(n-1)T(20) Σ_1~nT_D/2)±Σ_(-1)~n0.05a Σ_1~nT_(02):表示02时的地面温度月合计(其中n为全月天数,下同)。  相似文献   

12.
春季(3—4月)温度变化大,以日最低气温为例,在1982年—1983年的3—4月期间,Tm≤10.0℃有82天,Tm≥20.0℃有19天,其十Tm≤5.0℃有27天。最低值为0.1℃,最高值为22.5℃,相邻2天的最低气温差值可达7.6℃。特别是4月份,其最低值与最高值之差为14.1℃。引起温度变化的因子也多。由于温度的分级预报幅度较大,使用起来不便,为使温度预报逐步客观化、定量化,本文在利用日本传真预告图的MOS预报基础上,试用数量化方法逐日最低气温的定量预报。 考虑到影响温度的因素比较复杂,还计算了订正值,经1984年的使用,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13.
BJ-RUC产品在小区供暖供回水温度预报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迅  冯涛  丁德平  谢庄 《气象》2015,41(2):234-239
利用气象部门快速更新的BJ-RUC(Beijing-Rapid UpdateCycle)数值预报系统获得的24 h逐时的室外温度预报资料,应用能量平衡原理,建立建筑物热损失方程和供热量方程,从而推导出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供水、回水温度的预报模型。用此模型对2010年3月1—15日期间的供、回水温度进行预报模拟,与北京市海园物业供热单位实况值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的室内温度与设计要求的室内温度(20℃)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为0.25℃,海园物业室内温度监测点数值与20℃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为1.53℃。模拟的供、回水温度与海园物业监测点供水温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69℃和3.80℃。  相似文献   

14.
温度表零上检定器是温度表零上检定的主要设备,它是保持检定器内水温环境对标准温度表和工作温度表作比较以确定误差的装置。因此,水温是不是相对稳定将直接影响到检定的精度。原装置的水温控制是用手动调压器调节供给加热电炉的电压来实现的,由于电炉的热惯性大,手动调节就不易掌握,往往不是高了就是低了,而且升温变率不易控制,影响检定的精度和速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检定器的电炉换成了直接置于水中的管导加热器,这样它的热惯性较电炉小得多,从加热转换成控制时基本上避免了过冲现象。在这个基础上研制了一台自动控温装置,初步达到了自动调节检定点温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1 引言世界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生存发展。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为使减灾对策正确可行,首先应弄清当地历史灾情以及当地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给第2次世界气候大会的报告指出,近千年来大气中CO_2浓度一直稳定在280±10PPM,17世纪工业化以后才上升,1958年达到315PPM,1990年达到353PPM,超过了近12万年最高值(300PPM)。预计未来几十年还要增加1倍以上。80年代估计,CO_2加倍会使平均气温升高1.5~4.5℃,最新估计要升高3.5~5.2℃。我们面临的是地质时代以来最剧烈的温度变化和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地区3个气象站近30 a气温和降水的连续数据,运用Tharnthwaite Memoriae模型,对博州地区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序列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博州地区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06℃·10 a-1;年平均降水量在近30 a来总体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3.2 mm。气候生产力在近30 a来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长242.5 kg·hm-2。降水和温度是决定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降水对气候生产力高低的贡献率最高,是影响气候生产力的最主要影响因子。"暖湿型"气候对植被生长最为有利。未来若气温提升1~2℃,降水增加10%~20%,博州地区的气候生产力可能增加11.01%~20.18%。"冷湿型"气候和"暖干型"气候则会使气候生产力降低。  相似文献   

17.
唐德年  胡兴才 《干旱气象》2002,20(4):33-33,37
电接风由感应器、指示器、记录器3部分组成。感应器安装在室外、指示器和记录器安装在室内,感应器用一根12芯长电缆和指示器连接,指示器与记录器之间用一根12芯短电缆连接。1 感应器检修1.1 风速感应部分检修1.1.1 拔下通往指示器的20线插头,在风杯转动的情况下,用万用表交流电压10V挡,测A10、B1间电压,如果有交流电压,说明发电机工作正常。如果无交流电压,应沿着A10、B1线从外到内测量检查。1.1.2 拔下通往指示器的20线插头,在风杯不转动的情况下,用万用表R×10挡测量A10、B1间电阻。如果电阻约为500Ω,则说明工作正常;如…  相似文献   

18.
AMDAR温度观测的误差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瑞文  万晓敏  田伟红  王丹 《气象》2016,42(3):330-338
观测资料的误差结构特征是影响资料同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GRAPES资料同化系统中使用的观测资料误差结构特征是借鉴国外的同化系统或参考文献,没有直接使用实际观测资料统计。因为同化系统的差异和观测系统的不断改进,观测资料误差结构特征也应随着改变。现在同化系统中的观测误差结构特征不能满足同化系统的精细化要求,比如飞机的观测误差特征没有按飞机标识、纬度带和飞行状态进行区分。为了提高AMDAR资料的应用效果,本文对AMDAR资料的误差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比AMDAR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分别对全球不同纬度带、不同飞行状态和不同飞行标识两者的温度差异进行统计。本文使用的AMDAR资料是从国家信息中心实时库获取的,资料时段为2013年5—7月。统计结果显示在北半球中纬度(20°~50°N)AMDAR资料最密集的区域,AMDAR资料的温度偏差最大,约-2~-1℃,标准差约1.2~1.6℃。温度的标准差在不同飞行状态随纬度而异,赤道地区(20°S~20°N)平飞状态最小,约0.8℃,北半球高纬度(50°~90°N)平飞状态最大,约1.5~2℃。通过分析AMDAR资料的误差特征,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做好AMDAR资料质量控制及偏差订正,改进同化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个简单的格点温度预报订正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留杰  薛春芳  王建鹏  张宏芳  王丹  胡皓 《气象》2017,43(12):1584-1593
格点气象要素预报是中国气象局目前的主推业务和未来天气预报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高分辨率模式2 m温度预报资料,在传统中央气象台站点温度指导预报SCMOC和回归方法建立的站点温度预报的基础上,提出"站点订正值向格点传递"的方法来订正格点温度预报。结果表明:(1)SCMOC站点最高、最低温度24~168 h预报误差2℃准确率分别平均高于ECMWF的10.0%和23.1%,ECMWF存在较大的系统性偏差,最低温度预报偏高,最高温度预报偏低。(2)"站点订正值向格点传递"方法能够订正模式格点温度预报的系统误差,且整体上不改变原ECMWF温度预报场的空间形态和原模式对地形的刻画特征。(3)利用研究区域内98个县级站SCMOC温度预报,订正ECMWF格点场,返回到区域内1289个乡镇站进行检验,结果24 h最低、最高温度1℃的准确率较ECMWF分别提高22.8%和11.9%,2℃的准确率则分别提高29.7%和17.4%。最低(高)温度绝对误差平均减小0.99℃(0.69℃),平均误差(ME)下降到0.7℃(-0.9℃)以内。(4)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得到98个县级站的温度预报,返回差值场来订正格点场,也能较好地订正ECMWF的系统性误差。对比两种方法,SCMOC差值传递在最低温度订正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回归方法的最高温度订正效果较好。此外,回归方法能够较好地改善逐时温度预报效果。该方法已成功运用于陕西省精细化格点预报业务系统中。  相似文献   

20.
从用户与预报员的角度讨论了天气预报中表示为数值概率的风险评价溉念。对于用户来说,该概念能使特别事件发生、或者是特定临界值被越过(例如在特定时段中温度降到低于0℃)的风险定量化。对于预报员来说,这种概念非常有用,因为它能使预报员用一种最适合反映各种情况下天气系统演变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预报。这种概念对于用户与预报员都是一种很实用的工具,经得起客观评价,从而提供一个衡量预报员技术与评价预报员对用户之价值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