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地震属性技术是与提取、分析、验证、评价地震属性有关的技术。地震属性包括地震资料的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已知的地震属性达400余种,但实际上地震解释中一般仅采用30~50种。地震资料的几何形态属性总体上与地震界面的  相似文献   

2.
张立柱 《河南地质》1999,17(1):48-52
浅层地震勘探是城市地震小区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勘探手段之一,本文介绍了浅层地震勘探在安阳地震小区划听应用实例,着重论述了不同地震地质条件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技术措施,获得明显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宗晋  王琦 《地质学报》1992,66(4):315-326
按照地震线的判定原则,利用美国大陆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震中分布图,并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画出了美国大陆地区的地震线和地震密集带,分析了美国大陆总体的和分区的地震构造格局特征,并与中国大陆的地震构造格局作了比较。结果说明,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地壳内部活动构造的信息,大陆的地震构造格局不仅受原有构造格架和现今边界动力环境的控制,而且还可能受更高层次的全球构造动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开发地震技术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手段.并且正逐步向油气开发及生产领域渗透.出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3D地震、垂直地震剖面、井间地震、时间推移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微地震检测、随钻地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各油田日益受到重视,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地震技术的形成过程作了简单回顾并着重对开发地震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四维地震是近年来发展的较新的技术,本文对四维地震作一概述。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四维地震;第二部分介绍四维地震的特点;第三部分介绍四维地震的应用;第四部分对开展四维地震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浅层地震勘探在安阳市地震小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浅层地震勘探在安阳市地震小区划中的应用实例,着重论述了不同地震地质条件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技术措施,获得明显的地质效果。浅层地震勘探是城市地震小区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勘探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地震沉积学是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延续发展。最近10多年来,地震沉积学研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地震沉积学理论、陆相碎屑沉积砂体、海相沉积砂体、碳酸盐岩和混积岩刻画、地震成岩相预测、砂体精细表征和开发地质应用、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RGB(Red-Green-Blue)地震属性融合、储集层预测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雕刻地质体等10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未来地震沉积学应该关注地震地貌学理论模型、地震岩性学新方法、勘探地震沉积学、开发地震沉积学、地球物理反演新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地震沉积学理论方法,拓展地震沉积学在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助力油气勘探开发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应用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纪东  张志强 《地质通报》2009,28(4):456-462
从相关概念入手,引出地震预警,分析预测、预报、预警之间的概念差异,认为地震预警是地震已经发生后的及时警报,而不是地震还未发生前的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是波速差,当前国际上典型的地震预警系统,如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S、日本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及铁路地震预警系统UrEDAS、美国加州地震预警系统ElarmS、中国台湾地震速报系统等,已经在防震减灾领域及重大工程(如水坝、核电站)中得到发展和应用。尽管如此,地震预警系统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本身还存在缺陷,如误报、迟报等,但是在实践中预警系统还是有很大的潜在效益,也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也已准备开始尝试建立类似的地震预警系统。依据地震预警系统的特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的断层研究、地震台网建设、信息如何发布等方面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汶川MS8.0级地震、芦山MS7.0级地震和鲁甸MS6.5级地震均引发了大量的滑坡灾害。由于震级差异和地质地形条件的不同,地震滑坡分布情况有较大区别。本文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地震、地质和地貌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地震滑坡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3次地震滑坡数量和密度随着PGA和震级的增加而增加。汶川和鲁甸地震随烈度的增加,滑坡数量呈现递增的趋势。但芦山地震在较低烈度区也发育着大量滑坡。(2)断层影响滑坡分布的最大距离随着震级的增加而增加。在最大影响距离0.2倍的范围内,汶川地震分布有80%的滑坡,而其他两次地震仅30%。此外,汶川地震滑坡数量随断层距离呈指数衰减关系。(3)地震滑坡的分布受到地形的强烈影响。Ⅶ度及以上烈度区地形切割深度越大,地震触发的滑坡集中分布区域相对高差越大。同时,滑坡集中发育的坡度会随之增加。切割深度越大,地震滑坡更易发生在地势较陡的山脊或者上坡处,这可能与地形放大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涡阳-凤台地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研究,结合历史地震资料、中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探讨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韵律的研究途径,以涡阳~凤台地区为例,对其进行综合剖析,推演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该地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长轴衰减方向、发生时间等参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我国地震目录的种类,其参数的可信程度。作为工程上需要使用地震目录时,如何提高地震目录的精度。当不同的目录对同一地震的参数有矛盾时,可以从工程学或地震学方面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2.
桂林附近陷落地震分布,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落地震是石灰岩喀斯特区溶洞或上洞塌陷所引起的特殊类型的地震,在我国南方及西南喀斯特区域分布较为广泛,是一类低震级高烈度的地震,在震中区造成较大的震灾。本文以桂林附近喀斯特区为研究范围,从古往今来的地震记录中分析提炼出其分布、形成及特征。  相似文献   

13.
闽台地区地震复发周期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地震复发周期的基本原理及其物理意义 ,并根据二十多年的地震资料 ,对闽台地区地震复发周期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福建地区地震频度强度与台湾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广西灵山断裂北段古地震事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古地震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华北等强震构造区,华南大陆因地处中强地震构造区,很少发生7.0级以上地震,古地震遗迹少。同时华南大陆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人类改造活动频繁,古地震遗迹难以保存,鲜有与古地震研究相关的报道,广西灵山震区的古地震研究弥补了华南大陆古地震研究少的缺陷。本文采用槽探、地表破裂带分析及测年等方法,揭露了在广西灵山断裂北段曾发生至少4次地震事件,其中3次古地震事件,1次历史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距今约>36 300、25 000、13 090、80 a(最后者即1936年6级地震),4次地震事件强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该4次地震事件的平均重复间隔约12 073 a,比中国西部、华北等地的一些古地震复发间隔长,主要原因在于灵山震区构造活动强度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高性能槽波地震勘探仪器的研制能够有力推进槽波地震勘探方法在煤矿地质构造勘察等领域的有效应用。通过分析槽波地震勘探实例,对比国内外多款新型槽波地震仪采集站,结果表明:无线遥测式地震仪是槽波地震勘探仪器的主要发展方向;新型采集站都使用有Δ-Σ技术的24位AD转换器,前置增益都是多倍率。地震仪器采集站的性能满足槽波地震勘探需要,但是地震检波器的性能制约了槽波地震仪整机性能的提高。分析6种不同类型地震检波器的原理和性能,目前地震检波器主要是围绕提高灵敏度,拓宽频率响应范围和增强抗干扰能力3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高性能压电式地震检波器在槽波地震勘探中有较好应用前景,进一步介绍了一种压电地震检波器芯体及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1995~1996年发生的云南孟连西75级、武定以北65级和丽江以北70级三次强震前云南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背景性异常,包括地震空区、条带、小震群活动、地震窗口、诱发地震、强震原地复发以及迁移等特征。对地震活动期的分析表明,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云南地区处于强震活动高潮期,1993年区内发生50~63级地震7次,达到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预报指标。这些地震活动背景异常为这3次强震的趋势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日本列岛周围主要沿着深海沟发生的大的浅源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所建立的时空分布,可将这些地震分为A、B和C三种类型,类型A在大地震之前,在局部地区地震活动变得非常低(产生第二种类型的地震间隔)。类型B,大地震之前,震中区及其周围地震活动逐步增强,而类型C,地震活动平稳地增强,但没有占优势的,即呈震群型出现。对这三种类型的地震发生地点的观测表明,它们与海底地形有密切关系。类型A地震发生的地点,其海底地形是相当简单的。类型B地震发生的地点其海底地形却是相当复杂的,例如发生在俯冲带被海洋中脊或活动断层线所干扰的地区。而类型C,则发生在海底山脉插入大陆板块之下,产生非常复杂的海底地形的深海沟地区。海底地型在局部地区是简单的或平坦的,地震断层面也往往是相当均一的。而在海底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断层本身也是比较复杂的。于是可以推测这三种类型地震之间活动方式的不同,是由于它们的断层不规则性所造成的。本论文提出一种假说来解释这三种活动类型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地震的分布、分区和区划。贵州地震平面分布划分为威宁—晴隆、遵义—贵阳和铜仁—榕江3个分区。贵州包含在鲜水河—滇东地震带、右江地震带和长江中游地震带。本文将贵州境内的长江中游地震带进一步划分为遵义—贵阳地震亚带和铜仁—榕江地震亚带。第五代地震区划图中,贵州全境地震动参数大于0.05 g,5个市(州)、18个县(市、区)、160个乡(镇、街道)地震动参数大于0.10 g。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认识地震和地震发生机制已成为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共同的奋斗目标。科学钻探是获取地下深部物质、了解深部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因此,科学钻探是认识和揭示地震断裂作用的最佳手段。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地震科学钻探计划,包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日本野岛(Nojima)断层科学钻探计划、台湾车笼埔断裂钻探计划(TCDP)、圣安德烈斯断裂深部观测钻探计划(SAFOD)、新西兰深部断层钻探计划(DFDP)、日本南海海槽发震带试验钻探计划(NanTroSEIZE)、日本海沟地震快速钻探计划(JFAST)和大陆内部地震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计划(WFSD),简要概括了这些科学钻探计划所取得的有关地震研究的重要进展与贡献,并且通过这些成果探讨了未来地震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0.
青海玉树活动断裂带的多期古地震滑坡及其年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地震发生后,笔者在开展玉树灾区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中发现13处古地震滑坡遗迹。调查结果表明,玉树古地震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玉树活动断层两侧5km范围内,规模普遍较大,多具有多期活动特征,且与周围古地震相伴生,空间上体现出发震断层对其发育的控制作用。同时,古地震滑坡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年代学特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其常具有原地复发的特征。据古地震滑坡堆积体的AMS14C测年结果,认为目前发现的典型古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全新世中晚期,并集中分布在5个时期,与古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事件期次及发生年代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对比古滑坡规模和分布范围,发现玉树断裂带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2次规模较大的古地震滑坡事件,与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特点相符。研究结果表明,群发性古地震滑坡是识别古地震事件的重要地貌标志,可从年代学上揭示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对于补充古地震事件资料和恢复古地震在时间与强度上的分布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