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顶管接收是顶管施工中的重大风险点之一,传统的顶管接收技术不足以满足高水压复杂情况下的顶管接收。以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顶管管幕工程为依托,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施工现场使用的钢套管接收装置进行了优化。在顶管接收过程中,对高水压软弱地层条件下的接收装置和接收工艺做了进一步改进。最终针对不同的地层条件、地下水压力和地上建筑安全等级,形成了顶管接收方法选用表。   相似文献   

2.
风云三号A星(FY-3A)的主要性能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气象卫星发展计划始于上世纪70年代,它包括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卫星,以及相应的地面应用系统。气象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组织研发,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系列的第一颗星--风云三号A星(FY-3A)于2008年5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又如太空中的一个流动气象观测站,对地球-大气进行全天候、全天时、三维、定量、多光谱的不间断观测。卫星观测资料通过地面加工处理后生成各类产品数据,例如,大气温度和湿度随高度的分布及变化、云参数、雪和冰、大雾、气溶胶、臭氧、辐射等,可用于气象、气候、农、林、牧业、海洋、水文等多领域。风云三号A卫星数据和产品可通过多种方式向用户提供使用。两年来,在奥运、汛期、生态和自然灾害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风云三号A星已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服务,同时也服务于世界各国。本文综合性地介绍了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系列首发星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可能的应用领域,并给出代表性的产品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上出现的致洪大暴雨与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CS)的东移密切相关。为了揭示高原上MCS的移动与其周围环境物理量场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1998年6~8月的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探测的逐时红外辐射亮温资料(Tbb),并结合国家气象中心高分辨率有限区域分析预报系统(HLAFS)产品中的数值格点预报值,构建了MCS环境场特征值数据库。据在400hPa和500hPa两个层面上,分别运用朴素贝叶斯分类法对MCS周边环境物理量特征数据集进行训练并预测,结果表明,贝叶斯分类法能有效地运用于预测MCS的移动路径。  相似文献   

4.
2002年5月15日上午9时50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应用“长征四号乙“火箭,成功地把我国自行研制的极轨“海洋一号”和气象卫星“风云一号D”星同时送人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5.
采用低阶跃量化的JPEG算法和LZW算法重复压缩气象卫星遥感图象,实现10:1以上的高压缩比,减少了图象损失。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传播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1998年夏季日本静止气象卫星探测反演出的红外辐射亮温资料,对青藏高原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进行了自动追踪,进而对移出高原的MCSs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方法得到了东移出高原的MCSs与其环境物理量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00hPa上,当MCSs的中心位置位于100°E附近时,移出高原且向东南方向移动的MCSs仅与该等压面上的高度和温度有关;而向东北方向移动的MCSs仅与高度和假相当位温有关;此外,移出高原且方向向东的MCSs主要决定于等压面高度、散度、涡度和假相当位温这4个物理量值。在500hPa上,位于东经104°E以西且最终移出高原的MCSs,决定其是否移向东北方向的环境物理量因素为K指数和水汽通量散度,而影响其向东南及东方向移动的因素则较多。  相似文献   

7.
2012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北斗系统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ICD)文件。凭借ICD文件,国内外企业可以自主开发北斗接收机,能够应用北斗系统开发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北斗产业民用化时代快步到来。合众思壮于2000年开始从事北斗系统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工作,现已推出从芯片、板卡到整机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北  相似文献   

8.
以2003年架设的NOAA/FY极轨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为基础,针对NOAA系列卫星.采用分布式处理方案,设计并建立了地震热红外卫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归档、查询、发布;自动生成全国夜晚地表亮温图像、全国白天彩色合成图像、全国每旬无云地表亮温图像等专题数据库产品;对任意选定的监测区进行热红外亮温动态跟踪和异常警示;实现了直观的无人值守的准实时自动化处理以及远程管理和数据检索。通过对地震热红外卫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在数据标定、辐射校正、图像预处理、专题产品的生成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地震卫星地面数据接收、处理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R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遥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我国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对一些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监测,为国务院出台11号文提供了技术支持。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时段卫星数据开展了国土资源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针对1:50000DLG建库过程中数据接收和交换存在的数据量大、图幅数多、文件数多、接收困难等问题,设计并实现了数据接收系统。该系统通过空间数据和数据接收属性信息的结合,实现了接收数据情况的直观显示和方便的查询检索。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提高车载激光扫描数据高程精度为出发点,分析了扫描数据的误差来源。该文提出多种控制点布设方案,以京沪高速部分路段激光扫描数据为例,统计并分析各个控制点布设方案改正结果,为以后车载激光数据外业控制点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七五”以来,小秦岭区在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发展演化阶段,区域构造格局,金矿类型的系列性和序列性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初步建立起了小秦岭“折离-变质杂岩核”构造体系,从而为金的区域找矿、远景预测及新类型研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山东国土资源》网络采编系统,实行在线投稿、审稿、稿件修改、进度查询等工作流程。实现了从收稿、审稿、编辑加工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和流程控制,完成了作者、审稿专家、编辑及读者之间的实时信息传递,缩短了工作环节的处理时间。分析了网络采编系统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规范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木文从分析气象回波涨落的原因入手,讨论了视频积分处理器参数的选择。从现有硬件实现的数字视频积分器,引导出以全软件实现数字视频积分器的方案。实践证明,软件数字视频积分器与硬件数字视频积分器具有同样的功能,并且具有开发灵活、适用性强的特。点该处理器已经应用在713天气雷达数字化系统中。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填料表面进行改性来提高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采用间歇式循环冲击仪对复合材料进行冲击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得到明显改善,为提高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the Great Wall station (GW) and Zhongshan station (ZS) from 1984 to 2008 and from 1989 to 2008 respectively. The variation in mean air temperature and its trends are derived from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recorded at both stations. The warming rate of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t GW is similar to that at Bellingshausen station, which is about 3 km distant. Thus, the warming trend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King George Island region. The warming rate of ZS is less different from that at Davis station,which is about 100 km from Z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recorded at both stations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gions of the King George Island and east coast of the Antarctic.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临沂市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发育情况,总结了临沂市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一些好的做法,对临沂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立一套集远程自动测量和预警预报于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想,对提高临沂市地质灾害监测自动化水平和预警预报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WebGIS技术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国内外有关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相关研究理论,设置了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监测指标,研究了监测样点的选取和耕地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并结合WebGIS技术,对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并阐述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WebGIS的耕地质量监测系统对耕地质量进行长期定位监测,以期为区域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提供一个可视化、便捷式系统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emporal trend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and their differential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Lishui river,a tributary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southern China.The long-term observation data at four gauging stations,generally involving two periods from 1954 to 1985 and from 2007 to 2011,were used.We detected no significant temporal trend for both the annual runoff volume(Q) and the annual suspended Sediment Load(SL) over more than 30 years before 1985.The flow duration curves and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 also hold constant before 1985.Compared with the period before 1985,SL has decreased by about 80% though Q remains unchanged for the period after 2007.Detailed examination shows that the flow duration curves after 2007 have changed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high-flow component,which acts as a major cause for the decreasing SL.In addition,SSC has decreased by several times,which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decrease in SL after 2007.Both decreases in high-flow discharges and in SSC can be linked with recent human activities,mainly including vegetation establishment and dam constructions.The constant Q and the decreasing SL are also reported for the main 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other major rivers in southern China,although they are orders of magnitude larger than our study area in drainage area size.The present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igh-flow discharges on SL and suggests that the use of SL is more appropriate to reflect environmental change than 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