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7月18日,西安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降水从16时34分开始,持续80分钟,降水总量达97mm,一小时降水量达92mm,西安市区多处积水,最深处有1米多.邻近测站除兰田和户县分别为25.8mm和21.1mm外,其余均不超过10mm.本文运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关中地面资料以及能量场等,对这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为今后西安地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利用T213资料和Grapes meso中尺度非静力模式对2006年9月20—21日发生在陕北中部黄河沿岸的一次强对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中-α尺度低涡产生的中-β尺度云团是本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过程是由高层辐散激发正涡度发展,从而形成深厚的中尺度低涡环流,是一次比较特殊的河套低涡型强对流天气。高、低空急流耦合的不同方式决定了强对流天气表现形式的转变。强对流发生前,河套地区已聚集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并有能量锋配合。模式能够比较真实地再现中尺度系统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强对流天气分布,分析结果可为中尺度强对流预报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8年4月7日夜间,洛阳市出现了入春以来的首次区域性雷暴天气,栾川县出现局地大暴雨,12 h降水量达到96 mm.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乡镇雨量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此次区域雷暴过程中伴随的局地大暴雨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局地大暴雨是在强垂直温度梯度条件下,低涡系统的东移,致使涡前切变线移入不稳定能量区,诱使不稳定能量暴发而产生的强对流天气,涡前切变线是这次过程的触发机制;前期晴朗高温天气所积蓄的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导致强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K指数、SI指数等对流指数对此次局地暴雨有很好的反映;对流触发后生成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稳定维持在栾川且获得发展是造成强降水的主因;栾川特殊的山地地形(伏牛山脉)对降水有一定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1年7月2-3日豫西北出现局地暴雨天气,降雨强度大、时段集中,具有明显的强对流暴雨持征,其中有2站达大暴雨。采用1°×1°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环流背景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由高空低槽和中低空切变线直接影响所致,高湿不稳定区的稳定持续为雨区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在冷空气入侵的激发下,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降水;低层气旋性环流的形成和气旋性弯曲的存在利于上升运动加强,水汽的输送和辐合作用配合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强降水持续;高层干位涡向对流层低层扰动下传具有促使低层气旋性涡旋生成和加强的作用,位涡的传播特征与未来4-6h的雨势强弱对应较好。利用FY-2E卫星资料结合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对暴雨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次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中尺度云团自组织现象,强降水是组织、合并后的一个中α尺度对流云团内部两个中β尺度的强雨团直接造成的;Tbb〈221K的冷云覆盖区与暴雨落区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1982年5月26日江淮之间一次500mb偏南气流中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指出: 1.在高空暖平流增温,低空冷平流降温的形势下,如果中低层有足够大的增湿发生,也有可能形成足够的潜在不稳定能量供给强对流天气发生的能源。 2 本例强对流发生的能量是潜在不稳定能量,其释放机制开始是由于行星边界层内空气辐合提升,加上地形的影响引起局部强对流,而后由于局部强对流的下泄气流形成边界层飑锋,从而触发大范围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ps资料、华北区域雷达拼图及北京地区区域自动站数据,对2015年8月7日发生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地面自动站要素场进行分析,并对此次过程的预警服务情况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临近时,从雷达上看,回波对流云团发展强烈,较小对流云团合并后移速减慢、停滞,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主要原因。高空各层较好的动力条件,上干下湿,上冷下暖及低层能量锋等不稳定能量条件,超低空东南风急流的建立,为冰雹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有利条件。地面风场存在多小尺度辐合区,有利于对流云团发展,能量锋密集带与强对流发生区域较为对应,移动方向一致。风廓线图上急流及风切变的出现对提前发布局地强对流天气预警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自动观测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19年4月9日发生在湖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700 hPa低槽配合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中低层850 hPa切变东伸发展,西南暖湿气流加强,是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场。上中层干冷、下层暖湿的温、湿场配置,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不稳定能量;850 hPa以下冷空气渗透对不稳定能量的爆发起到了触发作用。强对流云团具有回波悬垂特征,出现的低悬强回波中心是高效率降水回波的标志,对短时强降水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能量天气分析的实践表明,在强对流天气或暴雨发生之前12~36小时,对流层中低层出现狭窄的和喇叭状的不稳定能量舌。这种能量系统与强对流天气和区域性暴雨的发生机制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它们的落点,落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1998年3月31日洛阳机场发生第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13:10开始,17:00结束.雷电交加,过程降水量50.1mm,强对流给飞行训练及航班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该雷暴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形势,中小尺度系统的演变,并着重分析中低空人字形切变导致了强对流不稳定,归纳总结出有利本地区雷暴的环流形势,总能量、对流稳定度、k指数等的指标,揭示了强雷暴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新的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月中旬,受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和活跃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雨雪天气,大部分地方发生了雷雨大风、冰雹和暴雨。14日白天,江门市雷雨交加,短时强降水使江门市区、新会、鹤山、开平4站出现了暴雨,恩平、台山两站大雨(表1),江门市区4小时降水量57.1mm,15~16时一小时最大降水量达22.4mm。这次波及江南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在天气图上是高空小槽东移中与南支槽同位相叠加,低层切变新生,西南急流短时加强后南退,引导地面冷空气南压所造成的。这种“雷打冬”现象在…  相似文献   

11.
甘肃一次强对流天气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2005年5月28日甘肃中部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同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该强对流天气进行了数值模拟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较典型的蒙古低涡型强对流风暴;28日上午在甘肃中南部有不稳定能量区,午后由于局地热对流、地形等抬升作用,不稳定能量发展旺盛,地面冷锋经过甘肃中部时,由于其强烈的抬升作用,低层流场急剧辐合并有强烈的旋转上升运动,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风暴相对螺旋度和能量螺旋度指数高值区对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预警作用,强对流天气往往出现在风暴相对螺旋度极大值中心的右侧,出现时间较能量螺旋度最大值出现时间滞后1~2 h。  相似文献   

12.
1强对流天气过程2003年4~6月,我省共出现2次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1)4月12日08时~13日08时,有17个县市出现了8~11级雷雨大风(资溪风速最大,达30m/s)、冰雹(赣州市冰雹直径最大,达30mm)和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中弋阳同时遭到雷雨大风(22m/s)、冰雹(直径12mm)和强降水的袭击。(2)5月6日,全省有15个县市出现了8级以上雷雨大风,有9个站出现了强降水。2强冷空气过程2003年4月1~4日,我省出现了1次强冷空气过程,过程降温幅度达9~11℃。3暴雨过程2003年4~6月,我省暴雨频繁,共出现12次10站以上的暴雨日,4月10~13日、5月12~17日和6月24~2…  相似文献   

13.
1引言暴雨是我省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它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是众所周知的,其中强对流暴雨国降水强度大、突发性强、预报难度大、防御困难而常常造成更为严重的灾害。1989年7月22日,我省中西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大范围暴雨,死亡叩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1991年7月22日,长春市双阳区出现百年一遇的强对流暴雨,日降水量160毫米,最大一小时降水量达91.9毫米,城区房屋全部被淹,三万多人无家可归。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强对流暴雨造成的灾害损失越来越严重,强对流暴雨预测和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也日…  相似文献   

14.
江西秋季一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卫星辐射率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模块,对2009年11月9日江西的一次区域性秋季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江西省基本均处于K指数大于36℃高值区,具备热力不稳定能量,K指数很好地反映此次过程的热力条件;(2)强的垂直风切变,为此次强对流提供发展的能量;(3)Δt850-500达到26℃,具有强垂直温度梯度;(4)此次强对流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的干侵入可以向下伸展至700 hPa高度层以下,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在低层的积聚,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可以将低层的暖湿气流向上输送至较高的层次,加强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重要天气过程概述江西省气象台陈翔翔1暴雨天气2015年7—9月,江西省10站以上区域性暴雨日数为3 d(表1),暴雨次数较历年同期(3.8 d)略偏少。7月1—3日,受高空低槽、低层切变和西南急流影响,江西省出现一次暴雨过程,并伴有强雷电、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6月30日20时—7月3日20时,全省平均降水量为55.9 mm,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中部和北部,设区市平均降水量以萍乡市100.8 mm最大,其中,萍乡市湘东区龙头站累积  相似文献   

16.
岑士良 《贵州气象》1999,23(4):22-24
暴雨是花溪区主要灾害性天气,尤其是连续暴雨天气或大暴雨往往会形成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更为突出。按我国气象部门的规定,凡24h降水量达50mm以上,称为一次暴雨过程;达到或超过100mm为大暴雨,20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花溪区是暴雨频繁发生的地区,暴雨天气对生产、生活危害较大。1991年6月21日-7月11日降水特多,其中6月下旬降水量多达215.4mm,7月1日~11日上午9时共降雨达416.2mm。在这短短21d时间内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尤其是7月8、9日连续两天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天气,8日降水量89.0mm…  相似文献   

17.
简要分析2009年4月11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不稳定能量,并结合卫星云图及雷达生产品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发现:这次过程是由中尺度低涡系统、中低层中-β尺度气旋系统和西南低空急流共同影响造成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对追踪强对流天气以及制作准确的短时预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86年8月9—10日山东省的聊城、济南、泰安、枣庄、济宁、临沂、青岛和烟台八地市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受影响的地区普遍出现了8—10级的阵风;61个县市降大—暴雨,有两个大暴雨中心,一个在胶南县,降水量为178毫米,另一个在费县,降水量是121毫米。由于这次过程是自西向东先后影响我省的,降水量实际是6小时降水量,所以这次过程是一次明显的雨暴过程;在风雨交加的同时,费县、日照、苍山、平邑和泰山等站降了冰雹,冰雹最大粒径3公分。这次过程的特点是强风,暴雨冰雹同时出现,强度大,影响时间集中持续时间短,强风、暴雨、冰雹三种天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相似文献   

19.
2014年7月18日吉林省白山市出现了一次局地大暴雨天气,靖宇县花园口镇4小时累计降水达97.9mm,小时最大降水量达60.2mm,这次过程时间短、雨量大、强度强、雨量分布不均,同时伴有雷暴天气。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等对该过程进行中尺度强天气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空气南下激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中层露点锋的侵入为主要触发机制;强降水区分别位于相当黑体亮温、FY2射出长波辐射的中心(230K)以及最大梯度区;中β尺度辐合线触发对流单体的形成和降水回波强度大幅增强;急流平均速度和厚度的变化与降水强度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较强的降水在急流厚度明显增加时出现,急流风速增强的同时降水强度会有所增强,当急流达到最强时,强降水持续较短时间后明显减弱,降水趋于结束。  相似文献   

20.
1引言 2010年8月13—15口.黑龙江省出现一次明显的天气过程。统计13日05时到15日05时黑龙江省的县站过程降水量,其中齐弃哈尔、鹤岗降水量分别达134mm、125mm,萝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