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六盘水煤田是贵州的主要产煤区之一,地处黔南坳陷六盘水断坳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含煤层数多、厚度大,含煤性由中部向西北、南东方向逐渐变差。区内含煤地层的发育主要与含煤岩系基底构造和成煤期岩相古地理有关,晚二叠世早期西部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对含煤岩系基底起到填平补齐作用。盘县—水城古断裂控制着陆相与过渡相的分界,进而控制着两侧含煤地层的含煤性,沉积古地理自西向东由陆相逐渐向海陆交互相过渡,盘县、水城一带聚煤中心为多期次聚煤作用叠加所致。由聚煤中心向西北(陆相)、东南(海相)方向,含煤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2.
“黔中隆起”,因袭罗绳武原用名称;“黔南坳陷”,系笔者等1958年所创。本文试将“黔中隆起”、“黔南坳陷”调整改组,从新划分构造单元格局,即以“黔中深断裂”为界,其北为“川南黔北构造地层地体”;其南为“黔南构造地层地体”。“黔中隆起”南以“黔中深断裂”为界,北以华蓥山深断裂为界,西以垭都、紫云深断裂为界;东边,贵州境内以白露断裂及北东向断裂组西南端消失线为界;四川境内以南川、涪陵、丰都为界。 笔者对“火烘型”泥盆系沉积构造控制因素、生物礁成生环境……等作了反思与补充修正。同时对贵州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强调以断裂为主,沉积古地理次之,岩浆活动、热液浸染、风化淋滤……等又次之,相互融合渗透。  相似文献   

3.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下组合”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包括滇黔北部坳陷、黔中隆起、滇东隆起、黔西南坳陷、黔南坳陷和武陵坳陷等六个一级构造单元。“下组合”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两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包括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碳质页岩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石灰岩和碳质页岩,Ro值普遍在2%以上,主体处于高成熟晚期—过成熟早期。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发育地区性黑色页岩和碳质灰岩等烃源岩。主力储层包括上震旦统灯影组、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桐梓组—红花园组及下志留统石牛栏组。区域盖层发育于下寒武统下部和下志留统下部,皆以泥质岩为主。各区块海相“下组合”纵向生储盖组合发育情况有所差异,黔中隆起区和黔南坳陷有两套组合,滇黔北部坳陷则有四套组合。以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烃源岩、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为储层、下寒武统泥岩为盖层的生储盖组合,是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下组合”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收集研究甘肃省阿干煤田及周边以往钻孔资料,梳理了阿干煤田及周边构造单元中生代地层分布特点,还原了阿干煤田一带自中生代以来构造及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一是印支运动末期至燕山运动早期盆地沉降充填阶段,主要控制侏罗系地层沉积,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兴隆山隆起区及周边的阿干煤田、水岔沟煤田、高家湾—羊寨坳陷等地区;二是燕山运动中晚期兴隆山隆起抬升阶段,主要控制白垩系地层沉积,主要分布在阿干煤田以西的广大地区。通过恢复侏罗系地层原始沉积范围及后期改造过程,确定了中侏罗统含煤地层赋存的有利区在阿干煤田、水岔沟煤田及高家湾—羊寨坳陷内,这些区域均为兴隆山隆起抬升剥蚀后中侏罗统含煤地层残留区。其中阿干煤田、水岔沟煤田已证实有可采煤层赋存,高家湾—羊寨坳陷面积是阿干煤田的近两倍,与阿干煤田、水岔沟煤田为同一套沉积体系,具备良好的找煤潜力。  相似文献   

5.
周希云 《贵州地质》1994,11(2):146-154
根据气体成分及其含量,结合油气远景预测的需要,贵州84个天然气苗可分成空气型、含烃-空气型、烃-氮混杂型、氮-烃混杂型和烃气型等5类。通过地表与地下天然气显示的对比研究表明,天然气苗中的烃气成分可能来源于地腹,其含量可作为油气远景预测的依据之一。本文将合烃量低于1%的空气型气苗视为背景气苗,含烃量高于1%的其它类型气苗视为烃气异常气苗。根据异常气苗的分布,结合其它油气地质条件,认为黔南坳陷北坡的凯里-福泉-贵阳-安顺区、黔西南坳陷的镇宁-兴仁-贞丰区和六盘水区、黔中隆起的织金、黔西-大方区是有利的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6.
赤峰—铁岭盆地群分布在建平—铁岭古隆起带上,主要煤田有赤峰的元宝山煤田和平庄煤田、阜新煤田、三台子煤田和铁法煤田等。除三台子煤田为坳陷型盆地外,其余均为断陷型盆地。断陷盆地的一侧或两侧具有同沉积主干断裂,断裂沿NNE—NE方向展布。盆地群内有两个含煤层位,下部称沙海组,上部称阜新组。古地理环境为内陆山间(或山前)盆地型,含煤沉积是由湖泊相、沼泽相和冲积相所构成,其中以湖相沉积占显著优势。由于是陆相沉积,聚煤盆地本身的地形比较复杂,又加上各种局部因素的影响,所以,盆地内含煤性的变化较大,但仍有规律可循。沙海组煤层沉积时,盆地处于缓慢裂陷阶段,煤层在沉积过程中,地壳动荡致使沉积环境发生变化,煤层间常夹有粉砂岩、泥岩,致使煤的自然分层很多。如三台子煤田二井田内的沙海组含煤地层含有2~39个分煤层,纯煤厚一般为8m,可采厚一般为6m。阜新组煤层沉积时,盆地处于由急速裂陷转为相对缓慢回升时期,使盆地下沉速度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  相似文献   

7.
黔北煤田是贵州省主要产煤区之一,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上的毕节弧形构造区、织金宽缓褶皱区和凤冈南北向褶断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和长兴组。含煤层数多、厚度大,含煤性由南西至北东逐渐变差。玄武岩的间歇性喷溢对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填平补齐,提供了良好的聚煤环境;海平面频繁升降引起海水反复性进退,促进了多煤层发育。晚二叠世海陆过渡相沉积受河流与海洋双重作用,由西向东发育三角洲平原、潟湖—潮坪、碳酸盐台地相沉积,前两者沉积类型煤层发育相对较好。聚煤作用整体以由东向西的超覆式海进成煤为主,海退型成煤次之。富煤带的纵横迁移,受控于海水进退下的古地理环境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8.
刘灵  杨宏辉  石庆鹏 《贵州地质》2019,36(3):207-214
贵州热液型重晶石矿分布主要在黔东北、黔南及黔东南地区,矿床具有成群、成带和集中分布特点。按照构造分区、矿床式及矿床边界等原则,将贵州热液型重晶石矿床划分为务川-湄潭重晶石矿集区和施秉-都匀重晶石矿集区,按矿床产出构造部位不同分为丰水岭式和顶罐坡式。前者产于黔北隆起区,矿床以萤石、重晶石共生为特征;后者产于黔南坳陷区,矿床以单一重晶石为特征。矿床主要受地层、岩相、构造和Si/Ca界面的控制。建立"矿源层-容矿层-盖层"的找矿模式,区内下寒武系牛蹄塘组(留茶坡组)黑色岩系为主矿源层;当大气降水下渗地下,受地热增温作用发生水-岩反应形成热卤水,热卤水与Ba元素混合形成含矿流体;当成矿流体通过深大断裂运移上升至Si/Ca界面附近发生侧向分异,导致矿液在容矿层(碳酸盐岩)断裂构造带内充填-交代成矿。  相似文献   

9.
鲁西—济阳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对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主要赋存于鲁西隆起区的一些断块坳陷区和济阳坳陷区。研究表明,济阳坳陷区的石炭二叠系从沉积特征、古生物组合等方面与鲁西区有重要区别,并发现了在鲁西不存在的古生物属种,其沉积环境也与鲁西存在差异。进行了鲁西和济阳地区层序地层对比,鲁西地区层序的内部构成主要以潮坪沉积体系为主,而济阳地区层序内部构成主要以障壁-泻湖沉积体系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黔南坳陷海相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黔南坳陷典型古油气藏的精细解剖对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有借鉴意义.本文利用沉积、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综合手段,建立了黔南坳陷麻江古油藏、凯里残余油气藏地区和雪峰隆起西缘的二叠系-震旦系地球化学综合剖面,重点探讨了该地区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时空分布.黔东南地区,纵向自震旦系至二叠系均有烃源岩发育,其中早寒武世初期和二叠纪发育有两套优质烃源岩,以下寒武统盆地相、斜坡相的黑色页岩发育最好,有机质丰度高(TOC普遍大于2%),类型好(偏腐殖型),厚度大,是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大爆发等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作用下,由热液活动、上升洋流等共同引起的高古生产力和缺氧环境控制的产物,是本地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二叠纪盆地相和泻湖相中发育的优质烃源岩对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油气成藏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靖远煤田宝积山、红会矿区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窑街组,煤炭资源较丰富。由于多年开采,资源面临枯竭,解决资源接续问题已成当务之急。通过对区内主要控煤构造白土梁一马饮水复式向斜的展布方向和分布范围、F1h断层特征和煤系地层层序的研究.预测研究区有可采煤层存在.且煤层埋藏深度在1200~2000m。通过分析宝积山、红会两矿区赋煤地层及构造特征,认为研究区与两矿区应属同一山间聚煤坳陷,成煤环境为河湖沼泽相,岩相旋回以河流相开始,泛湖相结束,煤层位于旋回中上部,煤系地层薄,煤层层数少、厚度大,含煤性好,资源储量丰度大。根据已知矿区地质条件,结合以往地质工作程度的差别,提出宜采用不同的勘查方法分区分段开展地质找煤工作。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煤类齐全,但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根据煤炭资源赋存特征可划分为5个赋煤带、9个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其次是下白垩统和下二叠统等,成煤环境中三角洲平原相聚煤最好,形成了区内的厚煤层,煤层赋存受同沉积构造和后期构造活动的综合控制作用。全省预测资源总量约1 656.8亿t(2 000m以浅),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庆阳、平凉两市的预测资源量约占全省总量的96%。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主要煤系地层是下二叠统“梁山煤系”、上二叠统“龙潭煤系”和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香溪煤系”。“粱山煤系”和“龙潭煤系”主要分布在鄂东南、鄂西南地区,“香溪煤系”零星分布在鄂州-赤壁、远安-当阳、巴东-兴山、利川等地。研究认为:二叠纪成煤环境属近海型,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属于内陆型。控制聚煤作用的主要因素有:①成煤环境为滨岸沼泽相区,沼泽发育之前沉积物若为砂质、粉砂质岩类,则含煤性好,反之若为泥质或粘土质岩类,则含煤性差;(爹煤系沉积的早期沉积基底剥蚀夷平为坳陷地带,到中晚期坳陷逐渐增大,能形成宽阔的聚煤(盆地)带;⑧地壳沉降幅度大,升降速度乎稳,泥炭沼泽发育时间长;④地壳振荡次数频繁,沉积旋回多,煤层厚度较大,含煤性好,反之.沉积旋回少或不完整,煤层少,且薄,含煤性差。通过分析有利的聚煤因素,提出了各煤系的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4.
依据钻探资料对永陇矿区天堂勘查区含煤地层、可采煤层的分布与厚度变化进行分析,认为天堂勘查区含煤地层的赋存主要受三叠系基底形态的控制,基底的隆起与凹陷控制了含煤地层的厚度及分布范围,在凹陷区延安组沉积厚度大,煤层较厚,隆起区延安组沉积厚度小甚至缺失。  相似文献   

15.
通许找煤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属河南分区嵩箕赋煤带,总体而言,区内北部为一近东西向的开封断陷系,南部为周口坳陷系,中部为通许隆起,可谓“两坳夹-隆”。南北坳陷保存了较完整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建造,中部隆起区因后期风化剥蚀,使部分含煤岩系缺失,加之后期NW向和N(N)E向断层的切割及两盘的差异升降,导致煤系地层的赋存格局又发生了次级变化.从而使本区呈现东西成带,南北成块的总体面貌,并控制着本区二1煤层的埋深。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跨越华北板块、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是华北聚煤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得河南省煤田构造格局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特征。结合地层(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和煤层赋存状况分析,将河南省赋煤单元划分为太行赋煤构造带、嵩箕赋煤构造带、崤熊赋煤构造带和秦大赋煤构造带,各赋煤构造带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赋煤构造亚带。根据区内构造发育特征,控煤构造模式可分为5大类17小类,其中滑动构造、逆冲叠瓦构造、伸展构造及同沉积构造4种控煤构造样式为河南省煤田典型控煤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查明织纳煤田构造煤分布规律,通过整理分析贵州织纳煤田比德向斜、三塘向斜、珠藏向斜、阿弓向斜和关寨向斜等14个含煤构造单元共200余个煤田钻孔取心资料,并辅以测井曲线分析,综合分析6、16和27号等主采煤层的煤体结构区域分布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自西向东,织纳煤田内构造煤比例逐渐增大,西部主要为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东部以碎粒煤和碎粉煤为主;构造煤的分布主要受构造演化和4条深大断裂影响,多期性构造运动造成煤体多期次变形,其中,燕山期是煤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阶段,喜马拉雅期对早期构造变形进行了叠加改造;深大断裂影响了区域应力场分布,遵义-惠水断裂对构造煤的形成和分布影响最大,主燕山早期自东向西的区域性应力场受到遵义-惠水断裂阻挡,在煤田东部褶皱、断裂作用剧烈,发育逆冲、逆掩断层等构造,对煤体结构破坏严重,碎粒煤和碎粉煤发育。研究取得的认识对织纳煤田瓦斯灾害防治和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木里煤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含煤盆地发展模式、含煤地层沉积体系的分析,初步总结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的煤层沉积规律。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江仓组下段(J2j1)和中侏罗统木里组上段(J2m2),其中,中侏罗统木里组上段(J2m2)最发育,是聚乎更矿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从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整个煤田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性的构造运动,对含煤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控制作用。含煤地层形成过程中总的沉积环境或地貌景观为山间盆地型的开放式泄水湖泊环境类型。通过对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各井田含煤地层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各含煤地层划分及各矿区煤层对比关系的统一方案,从而基本解决了木里煤田以往在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中所存在的对比不清、划分不明的现象,为该区煤层对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