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暖对盐城市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商兆堂  杨力 《气象科学》1999,19(1):92-98
本文通过对盐城市37年气象资料的计算分析,得出:小麦生育期间气候明显变暖,尤其冬季气温上升最为明显,便得小麦生育进程超前,过早拔节,冻害变重,病虫草害和涝渍害加重。据此,根据本市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扩大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适当推迟播期、控制群体结构、适时防治病虫草害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摸索我社小麦适宜播期,三年来,我们组织部分试验队连续进行了小麦播期试验。试验是根据本地区过去小麦播种习惯安排的。头一年从九月上旬到下旬  相似文献   

3.
该文选用泰农18(中大穗)、济麦22(多穗)两个冬小麦品种,在2011年9月26日—10月20日采取5个不同播期,3个不同播量进行田间播期播量试验,以期筛选出本地区不同品种类型冬小麦的适宜播期、适宜播量。为充分利用临邑县气候资源和制定合理的小麦播期播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指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影响2010年冬小麦产量构成的有利气象因素是:底墒水充足,各生育阶段降水分布适宜,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在分(蘖)一越冬开始期平均气温偏低,冬前积温不足,不利于晚播小麦分集成穗.春季低温冷害对小麦小花分化有一定影响,但幼穗分化时间长,灌浆期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灌浆时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观点,根据大量的田间试验及气象资料,对河南省黄淮平原中、低产地区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定量关系及其时空变化特点作了分析,并指出了小麦群体内部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垂直分布特征;群体中存在着一个对PAR的强烈削弱层,它随着小麦生育期的后延而升高。依该地区小麦干物质积累不同特点,作者提出了早播、适播、迟播和受冻害四种生长型。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冬小麦农业气象计算机模拟模型”(WWACSM),它由发育期、叶面积系数及光合生产三个一级子模式和若干个二级子模式组成:并结合河南省黄淮平原小麦生产实践,对其中某些子模式作了探索和改进,为进一步发展该地区小麦的商品生产提供了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乐山小麦减产年主要灾害天气危害的实际调查与理论分析,结合乐山实际,提出根据不同气候年景,合理安排播期、选择适宜品种以躲避低温冷害。通过种植区域结构调整以减轻干旱危害的防灾减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甜高粱适宜播期及含糖量关键气象影响因子,以新疆玛纳斯地区甜高粱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播期下甜高粱含糖量的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生育期延迟,甜高粱茎秆总糖含量、蔗糖含量逐渐升高,成熟期最高;还原糖含量开花期达到最大值,灌浆期后逐渐下降,至成熟期最低。不同播期之间甜高粱茎秆含糖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新高粱3号"适宜早播,以4月25日播种较为适宜;T601适宜迟播,以5月8日播种较为适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不同品种甜高粱茎秆糖分含量与平均温度、降水、日照时数和风速存在显著相关(P<0.05),可根据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进行甜高粱含糖量预测。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气候明显变暖情况下,以往总结确定的冬小麦播期指标理应做相应调整。通过理论计算得出龙口市小麦最佳播期是:精播栽培期为10月1-9日,中播栽培期为10-18日,独秆栽培期为19-29日。通过3年的试验证明,10月5,10日播种比9月25日和10月1日播种更适宜,不仅能避免过旺生长,而且显著减少了根腐病、纹枯病发病率,小麦表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改变了作物的生育环境,冬季积温的增加使冬小麦的适播期发生了变化,春季霜冻、干热风,使小麦的生理机能受到了损害。因此,给出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最佳播期的窗口尤为重要。本文利用日照地区3个气象站1951—2016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该地区冬小麦适播期(冬前≥0℃·d有效积温为400—750℃·d)、拔节期间发生的春季霜冻以及乳熟期间发生的高温干热风天气的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前(10月2日至12月20日)≥0℃·d有效积温,近62 a来大东港区以1.572(℃·d)·a~(-1)的速度递增,近58 a来五莲县以1.339(℃·d)·a~(-1)的速度递增,近66 a来莒县以1.513(℃·d)·a~(-1)的速度递增,日照地区冬小麦的适播期均未发生突变过程。最终确定日照地区冬小麦适播期大东港为10月20—25日,五莲县为10月17—20日,莒县为10月11—15日,比传统播期推迟5—10 d,理论上避免了冬小麦拔节期的霜冻危害,并分别以69%、85%、75%减少了小麦乳熟期的高温、干热风危害。该研究对当地冬小麦生产可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驻马店市冬小麦播种期1960~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气温随时间升高,特别是冬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期逐渐推迟;1990年以后,9月25日~10月15日降水量逐渐减少,10月15~30日降水量基本与20世纪80年代持平.因此,冬小麦必须调整播期,适当晚播.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彬县旱塬地区地膜小麦套种夏玉米的气候生态适应性 ,提出了该区地膜小麦套种夏玉米的适宜播期为 5月 1 0~ 2 0日 ,并提出了主要载培技术。可用以指导同类地区的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2.
夺取壮苗是小麦丰产丰收的基础。而掌握最佳播期又是获得壮苗的关键。确定播种期,首先要考虑气象因素。因为作物的生长,完全是暴露在大自然之中的,它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都与天气变化戚息相关。若不对当地当年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盲目播种,则势必会出现播种过早或过晚的现象。因此,小麦的适宜播种期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栽培技术配套的半经验半理论诊断方法是在给定条件下,播栽期采用半理论方法确定,基本苗、施肥量等因素则根据栽培措施与水稻高产稳产的关系,结合农业生产科研部门的高产栽培经验和最新试验结果,将一些定性结论通过参数化作定量处理,再在四川水稻生态类型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生产水平分区建立配套栽培技术的基本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地域小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驻马店市冬小麦播种期1960~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气温随时间升高,特别是冬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期逐渐推退;1990年以后,9月25日~10月15日降水量逐渐减少,10月15~30日降水量基本与20世纪80年代持平。因此,冬小麦必须调整播期,适当晚播。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鲁豫地区小麦优化灌溉的农业气候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顺清  焦仪珍 《气象学报》1992,50(3):320-326
根据巩县和泰安4年小麦水分试验资料,分析确定了冬小麦最佳耗水量。从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土壤贮水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麦田水分状况的各种因子,得出全生育期水分供需差。进而根据小麦阶段耗水的差异和麦田水分动态分析,确定了小麦适宜灌溉期。在上述基础上得出该区小麦优化灌溉方案,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证明该方案可行,具有重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高苹  徐敏  徐经纬  于庚康  单婵 《气象》2015,41(12):1538-1544
利用江苏有记录以来的农业气象资料,分析发现江苏水稻适宜移栽期与播栽期≥10℃有效积温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通过有效积温确定适宜移栽期。根据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基于遥相关方法,寻找有效积温的海温响应相关区,应用最优相关技术和空间拓扑分析法,筛选出高相关海温预报因子,并通过稳定性和独立性检验,确保海温预报因子的可靠性,最终建立水稻适宜移栽期的长期预报模型,经过历史拟合和试报检验,预报模型效果理想,至少可提前半个月预报出水稻适宜移栽的日期,预报结果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焦作站近40年秋冬温度变化特点以及冬前和越冬期的温度状况,指出不前麦播的弊端确定了小麦的适播期。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1998年度冬小麦产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明 《湖北气象》1998,(2):31-31
1 预报依据1.1 天气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湖北各地小麦常年播种期大致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1997年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大播期在10月中旬,播期比常年提前8~10天;鄂西北大播期在11月上旬,其中鄂东北播期提早2~4天,鄂西南则推迟5天左右。播种期间全省大部地区温光适宜,降水正常,土壤墒情较好。 小麦播种10天左右开始出苗,其中江汉平原6天左右,鄂北和鄂西北8~10天;鄂东北10~13天,出苗后苗情大部为1~2类苗。由于气候偏暖,气温较高,土壤相对湿度一般在70%~90%,全省大部地区小麦进入分率期在12月上中旬,比常年提早10~15天,少数地区推迟5~7天(如郧西迟7天,麻城迟5天)。播种到冬至前(12月20日)的积温,大部地区400~600℃,比常年偏多50~100℃,少数地区偏少50℃左右(如随州少45℃,枝城少59℃)。  相似文献   

19.
运城市2008年度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城是山西的小麦主产区,2008年是小麦腥黑穗病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年,全市约5300hmz小麦发生了腥黑穗病。原因主要有:一是与小麦的品种抗病性有关,二是与2007年小麦播期的低温连阴天气有关,三是与2007年的小麦播期偏晚有关。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是由于2007年小麦播期的不良气候条件诱发了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使得2008年发病小麦产量严重下降,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20.
用树木物候期做玉米播种期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呼和浩特1971—2007年气象资料与1988—2007年物候资料,分析了玉米适宜播种期与春季树木物候期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树木物候期与气温存在很好的相关性,用冬春季气温预报春季树木物候期,再由树木物候期确定玉米适播期,或用树木已出现的物候期预测下一个物候期,从而预报玉米适播期等方法均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