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热量,水分条件及生育期不利气候因素分析了彬县旱塬地区膜上麦套种杂交油葵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提出该地膜小麦套种杂交油葵的适宜播期为5月25日-6月15日,并提出了主要载培技术,可用以指导同类地区的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2.
目前鹤壁市采用的麦收前在麦垄中人工套种玉米的种植方式,影响了小麦机械化收割和玉米机械化播种。根据鹤壁市的气候条件,夏玉米的播种期若定麦收后的6月10~15日,玉米优良品种生育期为90天左右,9月中旬就进入成熟收割期。因此,调整夏玉米播种期后,不仅夏玉米能适时腾茬,使冬小麦适时播种,而且当地温度条件也能满足夏玉米整个生育期的需求,同时也不影响小麦机械化收割和玉米机械化播种。  相似文献   

3.
目前鹤壁市采用的麦收前在麦垄中人工套种玉米的种植方式,影响了小麦机械化收割和玉米机械化播种.根据鹤壁市的气候条件,夏玉米的播种期若定麦收后的6月10~15日,玉米优良品种生育期为90天左右,9月中旬就进入成熟收割期.因此,调整夏玉米播种期后,不仅夏玉米能适时腾茬,使冬小麦适时播种,而且当地温度条件也能满足夏玉米整个生育期的需求,同时也不影响小麦机械化收割和玉米机械化播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县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在栽培技术上普遍推广了麦田套种,这对延长玉米生长期,增加积温,提高产量起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夏玉米适当提早套种,是解决夏玉米高产与有效积温不足矛盾的主要途径。什么时间套种为好呢?1977年我们以官庄公社坡庄大队农科队为基点,进行了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和结果分析如下: 试验田前茬小麦,品种为太山一号,亩产700斤左右。玉米品种为中晚熟的群单105,播种期自5月15日至6月25日每5天播一期,种植方式为大小垄,大垄2.4尺,小垄1.0尺,株距1尺,每亩3.500株。试验小区面积为0.127亩,按顺序排列,重复两次。  相似文献   

5.
丁德峰  姜德忠 《气象科学》1991,11(3):338-344
春旱初夏旱常影响淮北小麦抽穗灌浆和玉米播种立苗,本文根据麦田灌水套种玉米试验结果,提出适宜灌水期、灌水量和玉米播种期的“一水两用”节水增产套种方案。  相似文献   

6.
定量分析了盆丘中陵地区小麦、玉米等作物各生育期的需水量、日耗水量及水分盈亏值的变化规律,重点讨论了不同台地作物需水关键期的干旱情况。指出(1)小麦需水关键期(拔节——抽穗)水分亏缺多达24.8~32.4mm,各台地小麦普遍发生干旱,以二、三台地更严重:(2)玉米需水关键期多夏旱,频率高达40%~60%。容易导致玉米受旱;(3)小麦有最少需水期与最多需水期之分,玉米则只有最多需水期,但玉米对水分反应更敏感;(4)提出了该地区抗御土壤——作物干旱的若干气候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宁夏扬黄新灌区地膜玉米试验地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地膜玉米的水量平衡进行了动态分析,并运用FAO-PM方程计算分析了该地区地膜玉米生育期间的蒸散量及地膜玉米的耗水规律,由此对该地区地膜玉米的灌溉制度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膜玉米生育期内的耗水量除受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外,主要依赖于灌溉量的大小,要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全生育期一般需灌水5-6次,灌水量在3450-3900m3/hm2。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1976,(8):5-8
近年来,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华北平原地区,耕作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小麦,玉米间作套种面积迅速扩大。我们在1974、1975两年中着重研究了在中等肥水条件下,不同田间结构套作玉米的生育特点、产量形成以及与田间小气候条件的关系。试验地套作玉米的畦埂,按埂宽分一尺窄埂与2尺宽埂二组,在一尺埂宽类型中又按不同畦宽分2.2尺,3.4尺,4.6尺畦宽三种,埂上套种一行玉米;在2尺埂宽类型中分5.0尺,6.2尺,7.4尺,8.6尺,9.8尺畦宽五种,埂上套种两行玉米,各种畦宽均按2500株/亩密度套种玉米。1974年试验地为冬麦套种玉米,1975年为春麦套种玉米。具体试验小区配置见表1。  相似文献   

9.
针对乌鲁木齐小渠子乡试种地膜玉米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乌鲁木齐南郊中山带种植地膜玉米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提出在该地区发展玉米生产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夏玉米麦垄套种的气候依据夏玉米麦垄套种增产的气候依据是:一是晚秋早播,延长生育时间,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二是避开6月上、中旬初夏少雨阶段,使播种出苗有水分保证;三是使夏玉米需水高峰期与降水较多的时段相吻合,避免“卡脖旱”。目前,南阳良种公司推广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对夏玉米在栽培技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普遍推广了麦田套种,对延长玉米生长期,增加积温,提高质量起了  相似文献   

12.
李树军 《山东气象》2000,20(3):36-38
通过对潍坊全市蒸发力的估算及其与潍坊市自然降水规律和土壤湿度周年动奇谈怪论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结合小麦、夏玉米耗水规律,提出潍坊市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下农田的周年合理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13.
带状种植是我国集约耕作的传统经验之一。为使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自然资源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内蒙古以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指导带状套种。1带形设计带形设计系根据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日辐射总量和通风等条件确定带套形式比例。我们在土默川和伊盟沿河地区多年试验得出:采用1.65m带(即玉米0.85m、小麦0,SOm)增产效果最显著。近年示范推广,许多农户亩产达1000kg以上,比平作增加产量300kg以上。另外,3.3m带(即玉米0‘85m、小麦245m)的带形也受到了土地较多,劳力较少农户的欢迎,这种带套形式的优点是便于机械化作业和亩产细粮多,…  相似文献   

14.
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华北冬小麦一夏玉米主要生长季的干旱时空特征,可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制定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华北5省(市)64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以降水负距平或降水量表征的干旱指标,通过经验正交分解法提取了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关键生长阶段的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分析了干旱频率、站次比及干旱强度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构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综合干旱指数,探讨了华北地区农业干旱的总体状况。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4个模态提取了60%以上作物干旱的主要时空分布信息,冬小麦主要生长季收敛效果优于夏玉米;冬小麦全生育期、苗期及拔节-抽穗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分布在冀中南、豫北及鲁西北地区,而灌浆-成熟期干旱则以豫东为中心;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位于冀南和鲁北地区,初夏旱以冀北大部为高强度区,而卡脖旱以豫西和鲁南为高强度区。从时间系数和区域干旱强度及站次比的时间变化趋势看,冬小麦全生育期干旱、灌浆-成熟期干旱及夏玉米初夏旱、卡脖旱均表现为递减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冬小麦播种期、拔节-抽穗期干旱,以及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为不显著的递增趋势。整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干旱威胁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京津局部、冀中南、豫北和鲁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土默特川地区,实行小麦、玉米带状间作,采用5×5(尺)、5×8(尺)条带比,麦收前套种马铃薯,并在玉米株间点种黄豆,或者采用7×2(尺)条带比,小麦宽幅(播幅6寸,行距6寸)条播,玉米双行双株(行株距各1尺,穴留双株)以及3×3(尺)条带比(4行小麦,2行玉米)等带状种植形式。使田间作物群体结构和小气候条件得到了改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廉丽姝  李志富  李梅  李庆  李长军 《气象科技》2012,40(6):1030-1038
根据山东省1961-2008年的气象资料,利用逐级订正法计算了山东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进一步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探讨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冬小麦及夏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存在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和空间差异,其中冬小麦优、劣年景气候生产潜力相差3~9倍,夏玉米相对较小,为2~3倍;全省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高值区位于水热条件匹配较好的鲁南地区,低值区在半岛东部沿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与实际单产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山东省粮食产量,特别是夏玉米产量的年际波动受作物生长期间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全省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区域互补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在高寒阴湿、半干旱地带、徽成盆地推广地膜覆盖小麦、玉米、洋芋是一项增产效益显著 ,帮助农民脱贫的适用技术。它可有效地补偿热量 ,提高地温 ,调节水分 ,促进土壤熟化 ,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 ,促进作物生长和提早成熟 ,提高粮食产量。该地区山大沟深 ,高差悬殊 ,气候类型多样 ,为了因气候制宜覆盖地膜 ,充分发挥地膜增产优势 ,开展小麦、玉米、马铃薯地膜栽培界限及农田小气候效应的研究。1 试验研究方法1 .1 试验方法在高寒阴湿的宕昌木耳乡、武都金厂渭子坪 ,半干旱地带的礼县、西和、康县、武都、徽成盆地等适宜种植区域 ,海拔 1 …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小拱棚甘蓝(春甘蓝)~夏玉米间作套种在豫北地区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许多菜农种植早熟春甘蓝走上了致富路。但是部分菜农为单纯追求甘蓝早熟,早上市,卖个好价钱,播期越来越早,再加上管理不当,早熟春甘蓝先期抽苔现象普遍发生,在濮阳地区尤以1995年为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冬小麦、夏玉米在半干旱农业区各生育期需水量,实际供水量及供水不足对农作物相对产量影响程度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为依据对半于旱地区农业干旱程度进行定量判别。  相似文献   

20.
研究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主要生长季的干旱时空特征,可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制定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华北5省(市)64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以降水负距平或降水量表征的干旱指标,通过经验正交分解法提取了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关键生长阶段的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分析了干旱频率、站次比及干旱强度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构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综合干旱指数,探讨了华北地区农业干旱的总体状况。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4个模态提取了60%以上作物干旱的主要时空分布信息,冬小麦主要生长季收敛效果优于夏玉米;冬小麦全生育期、苗期及拔节—抽穗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分布在冀中南、豫北及鲁西北地区,而灌浆—成熟期干旱则以豫东为中心;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位于冀南和鲁北地区,初夏旱以冀北大部为高强度区,而卡脖旱以豫西和鲁南为高强度区。从时间系数和区域干旱强度及站次比的时间变化趋势看,冬小麦全生育期干旱、灌浆—成熟期干旱及夏玉米初夏旱、卡脖旱均表现为递减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冬小麦播种期、拔节—抽穗期干旱,以及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为不显著的递增趋势。整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干旱威胁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京津局部、冀中南、豫北和鲁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