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沉积磁组构特征及其古风向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沉积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和统计分析,揭示了该沙漠磁组构参数在不同层位的变化特征,获得了古风向及其变化趋势和气候带漂变规律。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在早白垩世晚期的风向主要为SEE向和SW向,二者交替出现。晚白垩世早期为SEE向。(2)两组方向所示盛行风为西风和东北信风。(3)该沙漠早期处于副热高压带的西风和东北信风切变带上,切变带曾作短周期南北向漂变,晚期因切变带南移而处于西风带中,属于长周期漂变。(4)磁组构能很好地显示风沙沉积物中无宏观表征的风向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泛非造山运动期间,巴西东北的Bkorborema发生了大陆尺度的剪切带系统。该系统包括走向NE和走向EW的韧性走滑剪切带。遥感工作和构造填图已经揭示了这种弧形网结走滑剪切带,该带与由未变形的物质形成的S型透镜体分离而位于走向EW的Patos剪切带西侧尽头,它是个地区最大的剪切带之一。  相似文献   

3.
陈为公  范国清 《辽宁地质》2000,17(3):213-218
辽东半岛南部的太原组属石炭-二叠系(C-P)过渡层,其海相灰岩发育,Ting类、牙形类等海相化石丰富,是东北南部和华北C-P界线研究较为理想的地区。目前国际上以牙形类化石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现为二叠系的底界,该牙形类化石的首现在我国尚难以确定,而以Ting类Pseudoschwagerina(Sphaeroschwagerina)带的底界作为C-P界线已得到更多  相似文献   

4.
吉林大阳岔及其邻近地区奥陶纪最早期笔石的序列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海峰 《地层学杂志》1997,21(4):293-29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吉林大阳岔及其邻近地区寒武系—奥陶系剖面的笔石研究,修正了该地区奥陶纪最早期(特马豆克期)的笔石序列,自下而上分为4个笔石带:1)Rhabdino-poraflabeliformisparabola带,2)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3)Psigraptus带和4)Adel-ograptus-Clonograptus带;并与国内外主要地区的笔石带作了较为详细的对比。笔者认为R.f.parabola带为我国奥陶纪最早的一个笔石带,但与纽芬兰GreenPoint剖面和挪威Nrsnes剖面相比,大阳岔及其邻近地区在R.f.parabola带之下缺少了以较小个体R.praeparabola和Staurograptusdichotomus发育为特征的R.praeparabola带。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新构造变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分析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地震形变带及活动断裂带的基础上,确定了NNW向最新活动构造体系。该体系的主体构造是由一系列呈NNW向相间展布的现代隆起带和沉降带组成。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新构造变形是该构造体系活动的结果。另外,还对体系的变形特征及"敏感点"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辽东、辽西石炭系(地台型)发育,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北方石炭系及矿产的理想地区。华北缺失下石炭统早已成“定论”,但笔者通过植物化石研究证实东北南部存在早石炭世地层无疑,并建立了Sublepidodendron-A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组合带。与此同时,作者又在辽东、辽西石炭系下部采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共36属75种,并归结为Lycos  相似文献   

7.
志留纪宁强组碳酸盐岩台地的时空演变及宁强湾的封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越 《地层学杂志》1998,22(1):16-24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时扬子地台的陆表海的各部分先后上升为陆,至特列奇期末仅在局部地区残留海湾,其西北缘的宁强湾就是其中之一。在相当于griestonensis带上部和spiralis-grandis笔石带的宁强组内沉积了2000多米厚的泥页岩夹碳酸盐岩,底栖生态组合指示的深度浅于潮下带下部。基底的快速沉降和来自周缘不同时期隆起区陆源碎屑的强烈均衡补偿充填是宁强湾沉积的主要特征。宁强湾开口于西面的广海,其它三面由大巴山率先升隆区和西乡上升区环绕,在陆源碎屑干扰较弱的时期和地点形成了局限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建造。宁强组碳酸盐岩地层可分为8个主要形成期,每期形成的局限台地在不同部位发育了各种类型的生物岩隆,各期碳酸盐岩台地都是由于大量陆源碎屑泥质的盖覆而结束。宁强组的顶界从东北向西南穿时,指示了扬子地台西北缘在特列奇期末由东北而西南的最后抬升过程。  相似文献   

8.
1843年8月黄河中游洪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文》1985,(3)
一、概述 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发生一场大暴雨,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了千年来的最高洪水位。两岸居民遭受了该次洪水袭击,灾情严重。据现场调查和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该年洪水淤积物的鉴定结果,这次洪水是由西南东北向切变线型暴雨造成的。雨区主要处在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两侧支流特别是西侧支流,以及泾河支流马连河、洛河上游区。  相似文献   

9.
滇西南早泥盆世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元动 Lenz  AC 《地层学杂志》1998,22(3):220-226
滇西南西盟里拉、孟连回库腊垒组发现早泥盆世Monograptushercynicus、M.falcarius等7个笔石种,从下到上识别出M.uniformis带、M.hercynicus带和M.falcarius带3个笔石带,分别属于洛赫科夫期早期、晚期和布拉格期早期,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笔石带进行了对比。对该时期笔石的生物地理分析表明,洛赫科夫期的笔石具有全球性,而布拉格期的笔石则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地区性。  相似文献   

10.
论赣东北—皖南晚元古代沟弧盆体系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41  
徐备 《地质学报》1990,64(1):33-42
赣东北—皖南的元古界可分为3种岩石组合,分别属于不同的、但互有联系的构造古地理单元。赣东北—浙西火山岩带的野外地质和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它曾是一条岛弧带。对该带以北元古代浊积岩沉积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弧后盆地的发育历史。根据该带以南元古代岩石建造类型,推测其可能代表弧前及海沟地区。通过各种构造古地理分析,推断了岛弧带与弧后盆地的关系并运用沟弧盆体系的模式探讨了晚元古代构造古地理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白垩纪—古近纪发育了大量沙漠沉积,是恢复古风向与重建大气环流样式的宝贵证据.通过对四川盆地古近纪柳嘉组大型风成沙丘前积层倾向的系统测量,参照当时的古纬度、古方位及大气环流模式,恢复了四川盆地古近纪的古风向,重建了当时的大气环流样式.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古近纪盛行西风,受西风带控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四川盆地白垩纪早期由东北信风带控制,晚期由西风带控制,古近纪早期则继承了白垩纪晚期的大气环流样式,仍由西风带控制,其大气环流样式的转换大约发生在晚白垩世中期,至少在古近纪柳嘉组沉积时期,东亚季风尚未建立,四川盆地仍为行星环流控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早白垩世风成沙丘的前积层产状的测量,恢复了当时的古风向和古风带.研究结果表明:当时盛行东北风,研究区属于东北信风带,正好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沙漠带之中.  相似文献   

13.
江卓斐  伍皓  崔晓庄  江新胜 《地质论评》2019,65(6):1487-1500
气候模拟显示,中国在古近纪曾被带状干旱带控制并被大面积沙漠沉积覆盖,然而在中国境内,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周边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耦合敏感地区却鲜有发现,一定程度制约了东亚季风起源时间和气候变化研究。本文通过岩性、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铁质黏土套的化学成分特征和风成沙丘分布面积综合分析,证实了剑川盆地古近系始新统宝相寺组中段典型沙漠沉积的存在。古风向重建显示,沙漠早期为西风控制,晚期为西北风控制并伴随有初始季风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证据可见,青藏高原东缘始新世中晚期经历了一个由干旱到潮湿的气候剧变事件,而沙漠的消失即为该事件的标志。研究区古近纪风向偏转、初始季风雨的出现以及沙漠的消失表明,东亚季风可能始于晚始新世。本文进一步确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沙漠的存在,对深化研究东亚季风起源的时间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第四纪时期东亚季风变化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41,自引:8,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作者主张:古气候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应从动力因子和动力过程两个方面人手。通过对比东亚冬季风、夏季风、印度季风及全球冰量变化的时间特征和频率特征,我们得到以下认识:1)大致在过去0.8Ma这个时段,东亚冬、夏季风基本上具同相位、同周期的互为消长演化特征;2)东南季风演化具0.1Ma的主导周期,而印度季风变化则以较短周期为主;3)东亚冬、夏季风与全球冰量变化在时间范畴上可作很好的对比,尤其是这三者均含有主导性的0.1Ma周期。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东亚季风演化的“全球冰量驱动模式”,并初步讨论了东亚季风变化对全球冰量变化响应的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沉积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时空分布规律,认为:(1)中东部白垩纪沙漠分布严格受气候带控制,其实际分布限于北纬20—40°的干旱带(横跨当时的副热高压带),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江汉盆地和苏北盆地之中;(2)各盆地沙漠发生的时间不同,鄂尔多斯盆地为早白垩世,四川盆地为中白垩世晚期,江汉盆地为晚白垩世早期,苏北盆地为晚白垩世中期,(3)沙漠发生的穿时性反映了各盆地进入干旱带的顺序,由北到南,由西及东;(4)造成这种顺序的原因是由于亚洲在白垩纪时其总体为顺时针旋转,因而使西北部鄂尔多斯盆地率先进入干旱带,其次是西南部的四川盆地,然后是中部的江汉盆地。晚白垩世的降温事件迫使干旱带南移而使其滞后的最东部的苏北盆地进入干旱带,(5)中国白垩纪沙漠的存在说明处于“温室效应”的大气环流不仅不会“呆滞”而且还有所增强,季风的存在也说明当时的气候并不均一。本文提出了气候带漂变(climaticzonedrift)的概念,认为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为气候带漂变。漂变既有长周期和短周期漂变之分,又有相对和绝对漂变之别。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的时空变迁就是干旱气候带漂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56,自引:44,他引:1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3.6MaB.P.,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青藏运动开始,分为A(3.6MaB.P.),B(2.6MaB.P.)和C(1.7MaB.P.)3幕,A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B幕黄土开始堆积,C幕黄河出现;昆黄运动(1.2~0.6MaB.P.)使黄河干流切入青藏高原,大面积山地进入冰冻圈,可能导致中更新世之气候转型;共和运动造成黄河切穿龙羊峡,青海湖孤立,高原达到现代高度.中国三大自然区是高原隆升驱动大气环流改变而导致的中国最高层次的景观分异.本文讨论了8MaB.P.的有限高度隆升及亚洲干旱化的问题,亚洲夏季风22MaB.P.已经开始,是高原隆升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亚洲古季风阶段.3.6MaB.P.才是现代亚洲季风真正开始的时期,可能北半球进入冰期也与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现代表土中冷杉和云杉花粉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文章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纬25°~45°,东经75°~106°范围内海拔1000~5700m的地区所采集的598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研究了现代表土中冷杉和云杉花粉的分布与植被、气候和海拔之间的关系。表土样品中冷杉和云杉花粉高含量范围对应着青藏高原南部和东部山地暗针叶林分布区,花粉等值线图较准确地反映了冷杉和云杉的丰富程度及其与植被、环境的关系;冷杉和云杉花粉百分含量随海拔和气候梯度变化表现出单峰分布模式,冷杉和云杉花粉百分含量大于20%的最适宜海拔高度是2500~4000m,最高含量中心限制在海拔3200m左右、年均温2~3℃范围内;较高的花粉百分含量带出现在年均温0~8℃、年均降水量400~850mm的区域。结果显示了青藏高原现代冷杉和云杉花粉的空间分布与植被、气候、海拔的空间变化之间很好的相关性,为利用花粉资料进行青藏高原地区的古气候重建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在前人对甘肃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群(K1H)沙漠研究的基础上,对皋兰地区的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确认皋兰地区亦存在沙漠沉积。首次通过系统测量研究区风成沙丘的前积层的产状,对当时的古风向、古风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盛行西风,与东部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罗汉洞组(K1l)沙漠沉积风向记录完全一致。岩性特征与古风向的一致性表明,研究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均处于北半球西风带中,研究区可能为"古鄂尔多斯沙海"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人对甘肃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群(K1H)沙漠研究的基础上,对皋兰地区的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确认皋兰地区亦存在沙漠沉积。首次通过系统测量研究区风成沙丘的前积层的产状,对当时的古风向、古风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盛行西风,与东部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罗汉洞组(K1l)沙漠沉积风向记录完全一致。岩性特征与古风向的一致性表明,研究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均处于北半球西风带中,研究区可能为“古鄂尔多斯沙海”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川西甘孜-理塘构造带内新发现了一套由山间坳陷盆地陆相基性火山岩、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和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组成的侏罗系。本文介绍了这套侏罗系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年代地层学的特征,并与四川盆地及滇、藏、青地区的侏罗系进行区域对比分析,认为川西侏罗系与西藏及中东地区阿拉伯地块海相侏罗系具一定可对比性,川西地区至少在晚侏罗世已属统一的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