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研究对海豚链球菌DGX07株C5a肽酶基因序列进行了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了其功能活性区域, 并以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作为受试动物, 对该蛋白进行了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 scpⅠ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2个Peptidase_S8_S53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 1个PA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和1个Fn3-like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 推导其活性位点共有7个, 位于前501个氨基酸; 根据二级结构预测、疏水性分析、表面可及性、柔性分析和抗原表位分析, 推断该氨基酸序列的B细胞表位区域主要集中在第67—1098个氨基酸之间。因此, 本研究选取去掉信号肽的N段的前635个氨基酸(180—2085bp)进行表达。使用表达的重组蛋白pSCPⅠ免疫斑点叉尾, 抗体效价结果显示: 免疫后第四周抗体效价最高, 第五周后抗体效价开始下降, 相对免疫保护率为43.75%。以上结果表明重组pSCPⅠ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能够作为海豚链球菌亚单位疫苗的候选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琼枝麒麟菜多糖(EGP)包括粗提物(CEGP)及大于500 k Da多糖组分(LEGP)抗呼吸道相关病毒活性。采用Reed-muench法计算流感病毒H1N1、H3N2和H5N3,柯萨奇病毒CVB3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long株滴度;采用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法,确定CEGP和LEGP对犬肾细胞(MDCK),人宫颈癌细胞(He La)和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的最大无毒浓度;通过细胞病变观察法(CPE)及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测定CEGP和LEGP抑制各病毒产生细胞病变的作用。结果表明:CEGP和LEGP对5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H1N1、H3N2和H5N3,CVB3和RSV都有抑制作用,CVB3和RSV对CEGP和LEGP更敏感;CEGP和LEGP有抗多种呼吸道病毒作用,为抗呼吸道病毒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副溶血弧菌的热稳定直接溶血素基因tdh2和鳗弧菌外膜蛋白基因ompU进行融合,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并利用该融合基因构建二联DNA疫苗pEGFP.N1/tdh2-ompU。用DNA疫苗按10和50μg/尾的剂量通过肌肉注射免疫大菱鲆,对大菱鲆抵抗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和鳗弧菌的免疫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4.
李鹤宾  王怡倩 《台湾海峡》2007,26(4):543-547
从厦门近海温泉中分离并鉴定了一株嗜热嗜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wl).将从基因组中克隆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seroxide dismutase,SOD)基因插入pGEX-4T-2表达载体,在E.coliDH5α中成功表达了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融合的目的蛋白.重组SOD酶的比活性达580.3U/mg.体外表达纯化的GST-SOD蛋白免疫小鼠,制备SOD特异性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鼠抗GST-SOD抗体能特异性地与T.thermophiluswl的细胞裂解液中一分子量为27 kDa的蛋白反应,与该基因ORF预期大小接近.以上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生理生化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制备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全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分别于免疫后0h、4h、8h、12h、24h、48h、72h、96h、7d、14d取脾、头肾、鳃组织,提取m 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种组织中Toll-like受体(TLR)2、TLR5M、髓样分化因子My D88、核转录因子(NF)-κB、白介素(IL)-6、干扰素(IFN)γ、趋化因子CXC、补体C3、热休克蛋白(HSP)70、T细胞表面分子CD4、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因子(NKEF)十一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免疫后除TLR5M、NKEF以外其它九种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表达高峰出现在24—72h,基因表达量最高值是对照组的2—12倍;TLR5M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NKEF基因的表达量出现显著下调趋势,下调峰值出现在24h,为对照组的0.49倍。在脾脏和肾脏中,NF-κB和CD4基因的表达峰值高于鳃;在脾脏和鳃中,IL-6、HSP70和NKEF基因的表达峰值均高于头肾;IFNγ、CXC、C3和My D88在三个组织中的表达峰值差异不大。在三个组织中每个基因表达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浸泡免疫后,IL-6和HSP70基因在三个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迅速、且丰度高,可以作为疫苗浸泡免疫后的效果评价指标;除肾和脾主要的免疫器官外,鳃也是浸泡免疫后重要的检测组织。研究结果为浸泡免疫疫苗效果的评价积累了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郁型哮喘小鼠模型中T细胞成熟相关蛋白(MAL)、细胞黏附分子1(CADM-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33(IL-33)、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3)的表达。方法:将Balb/c小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肝郁型哮喘组(C组),每组各6只。按照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UMS)联合氢氧化铝及卵清蛋白(OVA)混合液腹腔注射致敏,OVA雾化激发的方式建立肝郁型哮喘小鼠模型与哮喘小鼠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各组小鼠体质量及糖水消耗量、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等指标,以及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检测肺组织中MAL、CADM-1、IL-6、IL-8、IL-33、TSLP、STAT3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A、C组体质量造模后第7、14、21、28天同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糖水消耗量造模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造模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A组无炎症细胞浸润,B、C组有炎症细胞浸润。B、C组MAL、CADM-1、IL-6、IL-8、IL-33、TSLP的蛋白表达与A组比较,C组IL-6、IL-33的蛋白表达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C组MAL、CADM-1、IL-6、IL-8、IL-33、TSLP的mRNA蛋白表达与A组比较,C组MAL、CADM1、IL-6、IL-8、TSLP的mRNA蛋白表达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肝郁型哮喘小鼠模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和哮喘病理特点,是较理想的肝郁型哮喘模型。肝郁型哮喘小鼠模型中MAL、CADM1表达下调,IL-6、IL-8、IL-33、TSLP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7.
鱼类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NA疫苗是编码免疫原或与免疫原相关的真核表达质粒DNA(或RNA),它可经一定途径进入动物体内,被动物宿主细胞摄取后能转录和翻译表达出抗原蛋白,此抗原蛋白能够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种免疫应答反应,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1990年,Wolff等给小鼠骨骼肌肉直接注射纯化的质粒DNA,可使载体上的基因在小鼠骨骼肌中表达,这种表达可持续数月,甚至持续终生,且没有检测出注射的外源DNA与宿主染色体整合。  相似文献   

8.
研究α2,8-唾液酸转移酶VI(Sixth type of α2,8-sialyltransferase, ST8Sia VI) 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采用全基因组芯片技术检测ST8Sia VI过表达前后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利用PathwayExplorer分析ST8Sia VI过表达前后对基因网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T8Sia VI过表达引起201个基因表达有差异,其中22个基因与肿瘤细胞的黏附、生长、运动、免疫和周期有关.另外,PathwayExplorer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最显著变化的基因网络是"依赖β-arrestin 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通路";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证明该通路下游Raf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在ST8Sia VI过表达细胞显著升高.上述结果为ST8Sia VI生物学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9.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对虾养殖业中主要的致病病毒之一.在原核系统中表达该病毒的衣壳蛋白,发现其能够自组装成与天然病毒大小、形态相似的病毒样颗粒.本研究通过在衣壳蛋白原核表达质粒上融合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并在两融合蛋白之间插入一段接头序列(linker),使自组装不受空间位阻的影响.通过原核表达纯化,成功得到IHHNV的荧光病毒样颗粒(f VLPs).电镜下观察样品具有完整的二十面体形态,免疫金标实验发现EGFP成功展示在病毒样颗粒外表面.  相似文献   

10.
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和多糖的抗肿瘤免疫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 (PC)和多糖 (PSP)的抗肿瘤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免疫酶标技术、MTT法及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测定法等免疫分析实验 ,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3个水平上进行藻蓝蛋白和多糖的抗肿瘤免疫活性检测。结果显示 ,藻蓝蛋白和多糖处理组小鼠瘤块直径及瘤体重量均小于对照组 ,T细胞及 B细胞活性明显增强 ,体液抗体量显著提高 ,螺旋藻藻蓝蛋白比多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李乃胜 《海洋科学》2020,44(12):116-122
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肆虐,造成全球恐慌,迄今已有上千万人感染、数十万人失去了生命。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几乎成为全球范围内划时代的重大事件,甚至会改写人类发展的历史,这充分说明人类对病毒的认识还很肤浅,还缺少应对病毒的科学储备和有效举措。病毒源于海洋、存于自然,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病毒一方面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另一方面又是自然界、甚至人体内不可或缺的特殊微生态系统。病毒是生命起源的界限、是基因传递的使者、是生态环境的桥梁、是细菌的天然杀手。人类抗击病毒首先是彻底"防控",其次是有效"疫苗",最终靠提高免疫力。而海洋盐卤可能是从"元素平衡"的机理出发、从根本上提升人体免疫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应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10株分泌抗牙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利用单抗2H4,通过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对牙鲆血清中抗淋巴囊肿病毒(LCDV)特异性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无外观症状的牙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很低(平均OD值为0.092),个别鱼体偏高,证明已感染LCDV,处于潜伏期;患淋巴囊肿病且症状显现的牙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平均OD值为0.165),患淋巴囊肿病后处于恢复期的牙鲆抗体水平最高(平均OD值为0.231);健康牙鲆接种LCDV灭活疫苗后,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七鳃鳗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及类淋巴细胞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越  李庆伟 《海洋科学》2012,36(1):23-29
以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和探讨类淋巴细胞原代培养条件。采用Wright氏和Giemsa氏染色法对日本七鳃鳗外周血液有形成分进行显微观察,可鉴别出红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高纯度的七鳃鳗类淋巴细胞。经条件优化后确定最适培养液L15+20%FBS(5%七鳃鳗血清)+0.46%NaCl,在18℃,pH 6.8-7.0的条件下对日本七鳃鳗类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大多数类淋巴细胞半贴壁生长,细胞状态较好,最长可以存活近一个月。类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为日本七鳃鳗细胞体外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采样,通过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分类计数、NBT阳性细胞数量以及溶菌酶活力的变化趋势来探讨3种致病弧菌感染对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各项血液指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感染后的1~7 d.在人工感染的初期,各实验组大黄鱼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白细胞数量开始下降;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所上升,7 d以后各类血细胞数量变化不显著.其中哈氏弧菌感染组在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等多个指标上的变化最为明显.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脾组织,鱼体受感染后两者溶菌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不同致病菌与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间呈现一定的时效差异.研究认为反映鱼体受感染后从应激反应发生至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发挥主要发生在病原菌感染前期,不同致病菌与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间呈现一定的时效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白斑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与病毒囊膜完整性关系的探讨,是深入研究切断WSSV感染途径,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一条新思路、新方法并积累实验依据的重要环节.本实验利用物理低渗方法即用蒸馏水使WSSV的囊膜破碎,破坏了病毒囊膜完整性,并用此病毒做螯虾体内、外感染实验.结果发现,WSSV的囊膜破碎后仍具有感染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用抗WSSV囊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4G9)和抗WSSV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2A3)进行螯虾体内中和实验,结果显示抗WSSV囊膜蛋白的单抗有中和作用,而抗WSSV核衣壳蛋白的单抗无中和作用;将破碎的囊膜从核衣壳上去掉后,用不同浓度的纯核衣壳重复以上体内感染实验,结果其感染性消失,说明囊膜破碎的WSSV引起的感染是由WSSV上的破碎囊膜介导的病毒侵染所致,而不是核衣壳被直接内吞引起的.这些结果提示,WSSV是否引起靶细胞感染主要与病毒囊膜上与病毒侵染有关的功能蛋白有直接关系,只要这些功能蛋白活性不变并且存在的量足以与靶细胞膜结合,即使WSSV囊膜破碎、结构不完整也能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16.
牙鲆淋巴囊肿病毒靶器官上病毒结合蛋白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抗牙鲆淋巴囊肿病毒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在患淋巴囊肿病牙鲆的表皮、鳃、胃、肠及肾中发现淋巴囊肿病毒的感染,以此确定为病毒感染的主要靶器官。用NP-40细胞裂解液分别抽提靶器官的总蛋白,利用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VOPBA)对靶器官上淋巴囊肿病毒结合蛋白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在胃、肠及肾的组织蛋白中均有1个分子量为27.8 kDa的蛋白与淋巴囊肿病毒特异结合,在鳃和表皮的组织蛋白中分别存在分子量为37.6 kDa和56.0 kDa的蛋白与淋巴囊肿病毒特异结合。推测在淋巴囊肿病毒靶器官上的这3种病毒结合蛋白有可能是病毒的受体蛋白。  相似文献   

17.
从西太平洋深海热液沉积物来源的镰刀菌SCSIO 06196中分离鉴定了6个色原酮类化合物(1~6), 通过核磁共振光谱、质谱及旋光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确定了色原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抗病毒活性筛选发现, 化合物1~3展示出显著的抗肠道病毒EV-71活性, IC50分别达到26.7μmol•L-1、19.8μmol•L-1和22.0μmol•L-1 (阳性对照药物利巴韦林为177μmol•L-1)。此外, 化合物1还显示出弱的抗流感病毒H3N2活性, IC50为8.6μmol•L-1 (阳性对照药物达菲为18.5nmol•L-1)。  相似文献   

18.
1 IntroductionNervous necrosis virus( NNV) is one of theworldwide pathogens in cultured species and breed-ing from the late 1980s (Bovo et al.,1999; Tan etal., 2001; Breuil et al., 2001; Munday et al.,2002; Lin et al., 2001). The virus is isometric andnon…  相似文献   

19.
2018年7月,浙江省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暴发疑似病毒引起的疾病。现场采样发现,病鱼体长约15—20cm,鱼体于水面下暗游,反应迟钝,体表有出血点或溃疡症状。本研究通过采用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EPC)培养、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capsidprotein,MCP)克隆与测序分析等方法,从患病大口黑鲈中分离得到一株病毒,鉴定其属于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命名为大口黑鲈虹彩病毒宁波分离株(LMBIV-NB001)。EPC经患病鱼组织匀浆液接种后出现细胞圆缩、死亡、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症状。将感染后的EPC细胞制作超薄切片,通过电镜观察发现,EPC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直径约120nm具囊膜的正六边形成熟病毒粒子,形态与虹彩病毒相似。根据虹彩病毒MCP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病鱼组织样本进行PCR扩增,获得了1029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该扩增片段连入pMD19-T simple质粒后测序,经BLAST比对分析显示,其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鳜鱼蛙病毒NH-1609、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BG/TH/CU3、EPC060608-08的MCP基因同源性最高,相似度均达到99.13%。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本研究分离的LMBIV-NB001株与NC_038508、GU256635、MG941005等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毒株聚成一簇。本论文研究结果为不同地区蛙病毒属成员的起源和分化等相关研究等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