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要求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提升国家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已有关于马铃薯种植空间布局的研究缺少定量支撑的相关优化证据。本文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中国马铃薯的消费结构及其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应用ARMA模型预测中国2022—2040年马铃薯年均需求量。结合耕地空间分布数据和马铃薯县域种植面积数据,应用GAEZ模型以适宜性等级作为优先级对未来中国马铃薯种植布局进行县域尺度空间推演,提出未来中国马铃薯县域尺度的种植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① 1961—2019年,中国马铃薯的总消费量由1290万t增加到了9152.5万t,其中食用消费结构变化最为显著。② 2022—2040年,中国马铃薯年均需求量为1.10亿t,基本适宜及以上程度马铃薯种植区域共计5423万hm2,种植其中532万hm2可满足相应消费需求。③ 基于适宜度指数的未来中国马铃薯最优生产布局为东北一季作区、华北一季作区、西北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包含55个县级区域)。建议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原则,推动马铃薯种植布局优化升级。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粮食安全政策制定和马铃薯种植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城市群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对长江经济带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位居长江中游的长株潭都市圈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城市扩展对区域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目前该区域国土空间格局及变化预测的研究不足,城市空间扩展对耕地保护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基于极限学习的城市扩展元胞自动机模型,在自然增长、规划发展、生态优先三种城市发展情景下,模拟预测了2030年长株潭都市圈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了城市空间演化对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自然增长、规划发展、生态优先三种城市发展情景下,2030年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将分别达到1295.08、1166.44、1104.78 km2。在三种城市发展情境下,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均以边缘增长为主,向外扩展延伸,城市一体化趋势显著;(2)在自然增长、规划发展、生态优先三种情景下,2030年长株潭都市圈耕地将分别减少到2088.30、2134.94、2199.45 km2。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导致区域耕地面积的减少,从粮食安全与可持续...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如何协调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矛盾是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该文采用LANDSCAPE模型,以武汉市为例,以城市扩张、耕地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协调为目标,开展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在满足城市扩张规模与粮食安全的条件下,优化后城镇用地扩张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侵占仅为未优化布局的64%,该文提出的优化模型能显著提升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协调程度。2)当前城市扩张过程中土地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流失过快,特别是城市中湖泊和草地大量减少,因而有必要改变当前的城市扩张模式,采取以城市化为导向的生态化发展政策,以实现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协调。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土地利用优化布局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协调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和GIS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全面、及时的掌握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本文利用2004、2005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遥感制图与分析.研究显示,本区的耕地占绝对的优势地位,占总面积的50.58%,林地覆盖近1/3,水域面积大,占9.89%,建设用地也不少,占6.42%,草地的覆盖率较小,仅占区域面积的2.44%,未利用地所占比重很小.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显著,耕地、水域和城镇主要分布在区域内的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林地集中分布在该区的东北部和南部.区域土地利用不合理,人均耕地少,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后备耕地资源稀缺,林地质量差.因此,只有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开展森林恢复与保育工作,持续不断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武汉经济圈奠定良好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5.
惠东县土地利用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惠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自然资源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布局规划、主要用地需求量预测、各类用地调整指标以及部门用地布局规划等资料,在综合分析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区位优势、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惠东县的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和空间管制分区,并提出土地管理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刘玉  刘彦随  王介勇 《地理研究》2010,29(1):145-15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区域范围内待整理农村居民点分区研究,对于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有序整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河北省13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选取农村居民点用地自然条件、区域经济实力和整理迫切度等8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综合评价值。进一步基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和综合评价分值,运用层次筛选法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生态型整理区和优化调整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可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以及确定、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用地发展潜力,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配置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以海安县为案例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2020年该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资源环境约束较小、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济阳县域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将济阳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转化型、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迁弃型4种整理类型.从土地规划需要和济阳县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影响居民点空间扩展因素的限制等级,划分城乡居民点空间扩展优先等级区,结合2020年济阳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对济阳县城乡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济阳县2010-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减少2878.47hm2,建制镇用地增加1094.15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可以满足建制镇用地增加的需求.研究可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居民点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于2008年9月10日获得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批复要求武汉城市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用5至12年时间,在武汉城市圈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武汉城市圈不断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实力,使武汉城市圈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索客观、科学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决策方法,对于切实保护优质耕地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该文从评价性指标与约束性指标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方法,以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为例开展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决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源区耕地可划分为优先划入、择优调入、针对性调控以及全面治理四大类型:优先划入型和择优调入型耕地合计2553.66 hm2,主要分布于城区周边道路沿线,应优先划入红线进行保护;针对性调控型耕地应根据其短板开展针对性调控改造,将改造后的优质耕地划入红线;全面治理型以丘陵山区的旱作坡耕地为主,主城区周边有少量镶嵌于建设用地之中,该类型耕地可作为农业—建设—生态弹性空间,通过全面治理,服务优化建设布局、发展山区特色旱作农业、强化生态功能等多方向管理决策。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安源区城市周边耕地资源综合状况,可为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决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We examine the sequence of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geosystems of the Primorsky Range (Baikal region) for the last 6000 years, based on a continuous recording of fluctuations of the vegetation reconstructed from spore-pollen complexes of a high peat bog. We determined the chronological timeframe of paleogeographical event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re occurred a radic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osystems in the mid-late Holocene, along with a recurrence of similar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s caused by the instability of natur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孙松  王荣 《极地研究》1996,7(2):87-93
孙松,王荣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iameterofthecompoundeyeandthegrowthoftheAntarctickrill¥SunSongandWangRongInstituteofOce...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港口城市体系发展与布局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环渤海地区14座港口城市,从城市规模分布、城市经济发展外向性水平和城市空间结构3方面探讨环渤海港口城市体系的发展与布局。选用1993—2003年年末城市总人口数据,应用位序—规模法则探讨环渤海港口城市的规模分布;采用外贸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出口依存度3个指标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水平;测算城市体系中各城市间的直线距离,应用分形理论分析环渤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结果显示:1)环渤海港口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型,接近位序—规模分布形式;2)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水平具有层次性,青岛、天津、大连3市相对突出;3)城市体系空间布局比较均衡。  相似文献   

14.
15.
Summary. It is known that flow in the mantle can produce preferred orientation in olivine crystals with seismic anisotropy as a consequence. Flow in the subcrustal lithosphere is unlikely because of the high viscosity. Lense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viscosity ( anomalous mantle ) are located under the crust in many tectonically active regions, and viscous flow can easily arise in such material resulting in seismic anisotropy. After cooling, such anomalous mantle acquires high viscosity and becomes incorporated into the lithospheric layer preserving the anisotropy produced by the flows which existed previousl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tresses with cracks in the upper crust can be one of the causes of anisotropy in this layer.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生态交界带特征与动态变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生态交界带是两个以上生态系统交接的过渡带,它具有特有的生态系统结构,生态交界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物质,能是以及信息的交流与相邻生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但又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动态变化机理显示生态交界带内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均衡状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