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不同沉积环境及成熟度干酪根的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万春 Schid.  M 《沉积学报》1997,15(A12):133-137
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源岩有无相关性存在不同认识,此次研究表明,在陆相沉积条件下,腐泥干酪根相对富集轻碳同位素^13C,腐殖型干酪根相对富集重碳同位素13C。热模拟实验表明,热演化过程对干酪根碳同位素产生明显影响,但其H/C原子比热演化程度增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典型内陆淡水湖盆——昆明盆地晚新生代沉积有机质的基础研究为依据,探讨内陆淡水湖盆沉积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可溶有机质,不溶有机质(干酪根),腐殖物质及氨基化合物等的原生特征及其在早期成岩阶段的演化,力图探索广泛赋存于内陆淡水湖盆沉积中的有机生源物的特征及相应判别标志,探索并再现早期成岩作用与有机生源物早期演化的对应及相互依存制约关系,以期逐步完善并充实陆相成烃模式。  相似文献   

3.
硒在干酪根中的两种不同赋存状态:TEM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拉尔玛Se—Au矿床和渔塘坝硒矿床中干酪根的高分辨透射电镜(TEM)研究表明,两个矿床的Se在干酪根中的赋存状态是截然不同的。前者Se在干酪根中的富集可能主要以有机结合态的形式存在,主要是取代干酪根中的硫;而后者Se在干酪根中的富集主要以超微包体Se的形式吸附在干酪根中。两种不同的赋存状态可能主要取决于干酪根中硫含量的多少以及成矿时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研究表明,TEM是研究元素在干酪根中赋存状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用低熟的页岩样品进行半开放体系压机热模拟实验,研究页岩热演化过程中残余干酪根的赋存演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页岩中残余干酪根可分为微米级粒间有机质、微米级粒内有机质和纳米级粒间有机质。不同赋存形式有机质的热演化特征不同,微米级残余干酪根在Ro,Easy值为0.82%时已发生热裂解,到Ro,Easy值为1.45%时,微米级粒间残余干酪根被消耗殆尽,微米级粒内残余干酪根仍有一定生烃潜力;而纳米级粒间残余干酪根在Ro,Easy值为1.45%时才开始热裂解,在Ro,Easy值为2.66%时,仍有部分干酪根残留在孔隙中。伴随有机质热裂解过程,页岩中矿物组成特征也发生变化,矿物溶蚀和再沉淀作用使得页岩矿物组成整体上沿着长英质矿物含量增加、碳酸盐矿物减少、黏土矿物含量基本不变的趋势演化。干酪根热裂解生烃使得其体积缩小,在干酪根和矿物之间形成收缩有机孔,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升高,收缩有机孔的孔径逐渐变大,最后转变为矿物粒间孔/粒内孔。长石和碳酸盐矿物易发生溶蚀,成熟阶段,矿物溶蚀孔开始形成,在之后的演化阶段,溶蚀孔的发育程度逐渐变强。有机质孔的发育具有非均质性,温度(成熟度)是影响其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煤中干酪根在热演化中结构变化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煤中干酪根的不同抽提方法对热演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影响,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阳霞侏罗纪煤中的可溶有机质采用不同的抽提方法得到部分干酪根,并对其在不同热模拟温度下的结构组成变化特征进行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干酪根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脂族结构、芳香结构、含氧官能团。随热演化进行,脂族结构和含氧官能团不断脱落,芳香结构不断发生缩合。通过三个系列的比较发现,不同抽提方法导致了初始状态烃类含量的不同,因而红外光谱参数的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三个系列随热演化程度的进行,从Ⅲ1型干酪根转变为Ⅲ2型干酪根,生油能力降低,主要为生气型干酪根。  相似文献   

6.
干酪根的X射线衍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讨论了干酪根X射线衍射(XRD)数据的处理方法,XRD的002峰参数t002与化学结构参数芳碳率f的关系及其计算;根据XRD谱图,研究了抚顺、茂名油页岩未成熟干酪根的化学结构。在干酪根的人工热模拟过程中,发现XRD参数t002与芳核C轴高度Lc均随干酪根的类型和成熟度不同而变化,据此提出了不同类型干酪根的XRD(f002-Lc)演化途经图。该图可以帮助我们判别干酪根的类型与成熟度。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的白垩系含有丰富的地下水,文章从白垩系岩相古地理及钻井剖面的研究入手,总结了含水地层的沉积建造模型和演化规律,探讨了对地下水形成的影响及富集和赋存规律,为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干酪根的类型及其分类参数的有效性、局限性和相关性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众所周知,不同类型干酪根的成烃潜力有很大差别,且产物性质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油气资源的评价中,正确判别干酪根的类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82年,我们曾在“干酪根类型划分的X图解”一文中,在法国石油研究院分类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热分析(ROCK-EVAL)资料把干酪根划分为三类五型,即标准腐泥型(Ⅰ1),含腐殖的腐泥型(Ⅰ2),中间型或混合型(Ⅱ),含腐泥的腐殖型(Ⅲ1)和标准腐殖型(Ⅲ2)。与此相应,我国陆相沉积盆地的油源区,按主力油源层的干酪根类型,基本上可以分为五大类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选取临兴地区页岩样,开展薄片鉴定、全岩和黏土含量、扫描电镜、有机碳、岩石热解、干酪根显微组分和干酪根碳同位素测试,分析页岩解吸气的气体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临兴地区过渡相页岩矿物组分主要是石英和黏土矿物,含少量方解石、斜长石、钾长石、白云石和黄铁矿等。受矿物成因、沉积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矿物组分与有机质赋存方式各异。石英与有机质存在2种赋存方式,黏土矿物存在3种赋存方式,黄铁矿存在4种赋存方式。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大于2.0%,干酪根碳同位素介于–24.5‰~–23.2‰。镜质体反射率介于0.92%~1.30%,tmax值介于427~494℃,有机质热演化达到成熟阶段。页岩气中烃类气以甲烷为主,含有少量乙烷、丙烷,总体属于干气。甲烷碳同位素均值为–40.0‰,介于海相页岩气和陆相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之间;乙烷碳同位素值介于–26.8‰~–22.56‰,均大于–29‰,整体呈现出δ13C1<δ13C2<δ13C3正碳序列。研究认为,该区页岩具备大量生成页岩气的潜力,页岩气主要来源于上古生界偏腐殖型页岩,属于由干酪根裂解而生成的有机热成因煤成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尼日尔三角洲中尼日利亚M区块的层序及沉积特征。选择基准井对全井段的岩屑资料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确定自然伽马、声波等曲线对岩性的响应特征;解释主要钻井的岩性剖面;根据岩性剖面,参照地震剖面中揭示的钻井相对于沉积倾向剖面中所在的位置,选择相应的模型划分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通过对钻井基准面旋回的形态、厚度、出现频率等属性特征的分析,进行基准面旋回对比,建立等时的层序格架。研究总结了不同级次旋回界面和旋回类型的识别特征,将研究层段分为9个长期旋回。基于对该区构造、沉积背景、物源供应状况及演化特征,分析了该区三角洲的基本类型、随层序及体系域的时空演化等要素。总结了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坝等若干骨架沉积微相的旋回组合特征、叠加样式等,为储、盖组合及勘探目标评价提供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泥岩压实程度与热成熟度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震  武耀辉 《地质论评》1997,43(3):290-296
大量实际资料证实了沉积岩压实程度与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分别从泥岩压实机理和控制热成熟度的时间、温度因素两个方面讨论了影响泥岩孔隙度和热成熟度指标的内在因素,从理论上确定了两者的相关性:泥岩孔隙度和热成熟度都是埋深和经历地质时间的函数。由于干酪根类型的不同,会造成泥岩孔隙度与热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差别。在成岩过程中,泥岩超压段内欠压实泥岩的孔隙度与热演化程度同样具备相关性。压实  相似文献   

12.
加水热模拟中深湖与煤系泥岩地化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深湖泥岩和煤系泥岩的加水热模拟研究认为,在热模拟实验过程中,深湖泥岩和煤系泥岩显示不同特征,并且其演化有差别。深湖泥岩利于液态原油的生成,并且转化率高于煤系泥岩。深湖泥岩残余可溶有机质饱和烃含量高于煤系泥岩,非烃含量则低于煤系泥岩。深湖泥岩胶质 /沥青质和饱芳比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煤系泥岩的胶质 /沥青质随温度升高有增加趋势,其饱芳比的变化则不大或有降低趋势。深湖泥岩的Tmax难以指示演化阶段,其干酪根碳同位素值明显轻于煤系泥岩,它们的值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变重。  相似文献   

13.
泥灰岩的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加水热模拟实验方法对东濮凹陷卫城地区下第三系低熟泥灰岩进行了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分析了液态产物(热解油、沥青A、沥青C)的特征及演化规律。热解油中轻质烃(C6-C14)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对含量随演化程度的增高变化特征是从大到小然后再增大,轻质烃的准确定量为评价泥灰岩的生油量提供了重要参数;热解油、沥青A、沥表C三者的产率及组成变化的对比研究反映了泥灰岩(碳酸盐岩)中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对成烃的贡献以及排烃机制。  相似文献   

14.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煤层气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研究了呼和湖凹陷煤层的发育与分布情况,确定了煤层的热演化程度和气测异常等;结合煤层含气量参数,预测了凹陷内的煤层气资源前景。结果表明,呼和湖凹陷煤层气资源量约为7.43×1011 m3,远远超过了前人对整个东北区煤层气资源的评价。呼和湖凹陷大二段煤层埋深适中,是煤层气勘探开发有利层段;南二段煤层埋深多在2 000 m左右,但煤层气资源量最大,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加强研究。通过与美国成功开发的含气盆地对比表明,呼和湖凹陷的煤层气潜力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陆琦  刘惠芳 《沉积学报》1993,11(2):124-132
本文用X射线、微区分析等方法对广西百色盆地那读三段泥岩中的干酪根进行了详细研究,该盆地干酪根的芳香度(Fa)为0.28至0.37,芳香核厚度(Le)为16.60A到20.76A,芳香片层数(n)为5到6层,证明属Ⅱ型干酪根,在同一剖面,fa随深度增加而变大,表明了干酪根向成熟方向转化。在干酪根中碳元素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般中间含量高,向边部则含量变低,铁及硅元素也向中间聚集,多数情况下形成FeS2核,在核的周围分布有粘土矿物。干酪根成熟程度的变化趋势与粘土矿物的演化趋势在宏观上是一致的,即与蒙脱石转化为伊/蒙混层粘土矿物的趋势一致。并从化学健和能量方面对这种过程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的下扬子地区,其页岩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在下扬子地区与龙马溪组层位相当的高家边组,由于地表风化程度较强和出露情况较差等因素,其黑色页岩的分布范围和沉积厚度不甚清楚,直接影响了对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潜力的评价和预测。为此本次研究选择在江苏省南京汤山和句容仑山两地实施黑色页岩浅井钻探。基于5口钻井的岩芯提取,从黑色页岩厚度、地化、岩矿和生物地层学等多个方面揭示了下扬子地区五峰组—高家边组黑色页岩基本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黑色页岩与上扬子焦石坝地区有很好的对比性,至少有4个笔石化石带相互一致。五峰组—高家边组黑色笔石页岩厚度在汤山地区大于80.5 m,仑山地区至少39.5 m,有机质丰度较高,多数TOC含量1.2%~4%,显示了较强的生烃能力。镜质体反射率(Ro)主要在1.5%~2.6%之间,热演化程度以高—过成熟为主,进入生气阶段。黑色页岩有机质以干酪根Ⅰ、Ⅱ1型为主。因此,认为下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黑色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7.
冉敬  杜谷  潘忠习 《岩矿测试》2010,29(2):113-117
生油母质干酪根是石油地质工作研究的重要对象。文章利用衰减全反射(ATR)技术对干酪根样品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通过与传统压片法谱图进行峰形峰位特征、结构参数比较,表明:①ATR谱具有与压片法吸收谱类似的谱图特征;②与压片法吸收谱相比,ATR谱的吸收强度较弱;③ATR技术和压片法所获得的红外结构参数具有可比性。由于ATR技术具有无需制样、可以减少水分干扰等优点,因此可以作为干酪根样品快速测试的方法应用于干酪根样品的类型鉴别、热演化程度研究和来源对比。  相似文献   

18.
The variability in reflectance of huminite (texto-ulminite, eu-ulminite A and B, different types of corpohuminite) and liptinite groups of macerals in subbituminous coals was examined using reflected light microscopy. All macerals were selected from coal and interbedded carbonaceous shale and carbonat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515-m-thick coal deposit No. 2 located in the Hat Creek valley of south-central British Columbia. The measurements obtained reveal that, in addition to burial depth,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depends on maceral subtypes and associated mineral matrix.Huminite in the coals and sediments (kerogen) consists mainly of humotelinite, with eu-ulminite B being the dominant maceral sub-type. Reflectance values determined on huminite in coals and Type IIIb kerogen increase from eu-ulminite A and phlobaphinite type 1 through eu-ulminite B and phlobaphinite type 2 to gelinite. The reflectance of all five huminite maceral subtypes studied increases with depth. However, the increase of phlobaphinite type 1 and gelinite reflectance with depth is irregular.A comparison of the reflectance values obtained for the same maceral subtype (eu-ulminite B) from the interbedded coal, shale and carbonate samples records consistent differences, implying some dependence of the reflectance (and perhaps rate of organic maturation) on the mineral matrix. Generally, the highest eu-ulminite B reflectance was recorded from carbonate rocks and the lowest from shale, whereas coal matrix produced intermediate values.At present,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differences in reflectance of eu-ulminite found in the above lithologies are due to differential retention, efficiency of reaction products removal,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lithologies, or existence of a calcium carbonate catalyst.  相似文献   

19.
苏单格庙气田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热解法对苏里格庙气田煤系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生烃潜力及其有机质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里格庙气田太原组、本溪组以及山西组的煤和碳质泥岩为非烃源岩,大部分山西组煤系泥岩属于差-中等烃源岩,少部分为非烃源岩,太原组则为非烃源岩。源岩中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不受其成熟度的影响,且有机碳含量和生油潜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苏里格庙气田太原组和本溪组源岩为Ⅲ型干酪根;山西组源岩中1个样品为Ⅱ:型干酪根,其余都为Ⅲ型干酪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