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赣东北侏罗纪陆盆的沉积建造及构造旋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下侏罗统林山组、中件罗统罗坳组、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武夷群的建造类型及建造序列,总结了侏罗纪陆盆的发展阶段。本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划分为3个亚旋回;印支亚旋回(分为Ⅰ幕金子运动,Ⅱ幕南象运动)、早期燕山亚旋回、晚期燕山亚旋回;4个构造幕,尤以燕山Ⅲ幕最为剧烈,使本区地抛由东升西降转变为西升东降。  相似文献   

2.
阐述下侏罗统林山组、中侏罗统罗坳组、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武夷群的建造类型及建造序列 ,总结了侏罗纪陆盆的发展阶段。本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划分为 3个亚旋回 :印支亚旋回 (分为Ⅰ幕金子运动 ,Ⅱ幕南象运动 )、早期燕山亚旋回、晚期燕山亚旋回 ;4个构造幕 ,尤以燕山Ⅲ幕最为剧烈 ,使本区地势由东升西降转变为西升东降。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区燕山旋回火山岩约占基岩总面积的70%左右,有基性、中性、中酸性及酸性岩类,后两类分布最广。火山岩为一套钙碱系列的玄武岩——安玄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初期,晚侏罗世中,晚期为鼎盛时期,至白垩纪初停息,区内燕山旋回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旋回,即第一亚旋回为酸性火山岩(相当于劳村组);第二亚旋回火山活动强烈,具基性——中性——酸性岩演化趋势(黄尖组);第三亚旋回为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寿昌组)。  相似文献   

4.
中国多旋回叠合盆地陆相致密碎屑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多期、多属性构造作用使其具有复杂而特殊的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位于多旋回、多属性构造作用交接部位,是揭示叠合盆地内多期复杂构造作用与陆相致密碎屑岩油气成藏作用关系和油气富集规律的典型地区.基于地震资料、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和成藏特征对比,厘定元坝-通南巴地区陆相层系存在燕山晚期(晚白垩世100~70 Ma)和喜山早期(始新世-渐新世40~25 Ma)两个关键构造期.陆相致密砂岩天然气富集主要受这两次关键构造作用的控制,燕山晚期形成NE向主体构造,是NE向弱变形区、NW-SN向过渡变形带(通南巴西部)和NW向密集变形带的关键成藏期,构造-成藏响应模式为早期成藏、陆源充注、背斜控藏、褶皱控缝.喜山早期形成NW向构造和局限在早期NE向构造之间的近SN向构造,是SN向过渡变形带和NW-SN向过渡变形带(元坝东部)的关键成藏期,也是NW-SN向过渡变形带(通南巴西部)和NW向密集变形带的关键改造期,构造-成藏响应模式为晚期成藏、海相混源、断裂控藏、断裂控缝.   相似文献   

5.
造山运动以沉积、变形、变质及岩浆活动等相互作用为特征。无论是在同一造山旋回或下一个旋回期间,它都会使沉积盆地发生构造倒置、造山以及变质带的最终剥蚀。利用温度和压力峰值的相对计时,可以区分两个不同类型的造山带,这可通过变质带内的变质岩石予以恢复。以顺时针P-T-t轨迹为特征的造山带,压力峰值先于温度峰值,并且变质顶峰通常晚于变质带的早期变形。与此相反,以逆时针P-T-t轨迹为特征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6.
川东地区褶皱和裂缝发育期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川东地区构造裂缝中不同类型矿物充填顺序及特征所纪录的褶皱变形强度、期次及构造环境,结合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试以逆演褶皱及裂缝发育期次探讨川东地区褶皱运动。本文认为川东地区构造经历过四期褶皱运动叠加,导致裂缝四次张开和充填。对比邻区褶皱时代,这四次褶皱运动应为早白垩世晚期燕山早幕、晚白垩世晚期燕山晚幕、早幕三纪末喜山二幕和第四纪早更新世喜山三幕。  相似文献   

7.
试说中国陆内构造变形和其地球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重远  靳久强 《地质学报》2007,81(11):1498-1506
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始于晚二叠世中国北方进入后海西地台发展时期。印支期末以至喜马拉雅期,随着特提斯洋的关闭,大陆范围也随即向中国南方和青藏地区增生和扩展。中国的陆内构造变形从后海西地台形成的准平原化阶段即已开始。但规模巨大的变形则发生于燕山构造旋回中期和喜马拉雅旋回。陆内构造变形的规模可分两个等级:一是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另一是局部的。前者两次改变了中国构造-地貌的整体面貌;后者则表现为造山、造盆和微陆块纵向或横向的逃逸,以及由此引起的造山或造盆。根据中国陆内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背景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是由周边洲级规模板块运动引起的,同时,随着地壳上部构造变形引发的地壳或岩石圈均衡调整,则使地下深处产生相应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8.
论华力西旋回后全球构造阶段之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力西旋回后,全球构造格局曾发生过三次重大的变化:第一次是晚三叠世—侏罗纪初;第二次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第三次是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据此,将华力西旋回后的构造历史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构造旋回。尼欧克姆期(Neocom)(K_1~1)后,阿普第期(Apt.)(K_1~2)前的构造运动标志着中国东部燕山造山的结束和中国西部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的开始,代表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旋回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分带性是龙门山构造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在野外实测地质大剖面以及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冲断带不同部位构造样式的不同,将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前山带划分出3个构造亚带,即唐王寨-仰天窝飞来峰-滑覆体构造亚带、楼子坝-雁门坝-马角坝叠瓦冲断亚带、矿山梁-天井山-二廊庙冲断背斜亚带.各亚带具有不同构造变形特征:飞来峰-滑覆体构造亚带具有"推覆加滑覆"的构造叠加和演变特征;叠瓦冲断亚带中冲断构造十分发育,从北西至南东方向,不同系、同一系中不同组、同一组中不同段的地层依次由老向新逆冲,组成典型的叠瓦状构造样式,逆冲断裂向西呈铲式倾斜,并收敛于逆冲断裂系底板断层之上.构造岩片中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以断层传播褶皱为主,其轴迹走向和轴面产状与叠瓦冲断亚带中各条断层的总体产状几乎相同,均倒向前陆方向.冲断背斜亚带具有双重构造特点,在浅层表现为近直立的短轴背斜,构造样式以断层转折褶皱为主,深层由多个逆冲岩片叠置而成.下寺-金子山-厚坝山前带浅部层次中冲断稀少、规模较小、变形微弱,主要表现为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深部层次发育有大型隐伏逆冲断裂.从前山带和山前带总体上具有变形强度向前陆方向有规律递减、卷入构造的地层逐渐变新、变形层次逐渐变浅的趋势,反映了冲断构造具有前展式特征.冲断构造是晚三叠世与新生代两期构造变形的产物:晚三叠世构造变形强烈,是龙门山前陆冲断带的主要形成期;新生代变形较弱,叠加和改造了晚三叠世的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10.
扬子克拉通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构造-沉积旋回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影响克拉通盆地演化的板块活动所经历的威尔逊旋回,扬子克拉通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构造-沉积旋回可分为5期,即南华纪-震旦纪的均衡调整期、寒武纪的扩张期、早-中奥陶世的汇聚期、中-晚奥陶世的碰撞期和志留纪新一轮的均衡调整期。发生在晚奥陶世的中加里东运动是加里东期最强烈的一次造山运动,而发生在晚志留世的晚加里东运动是一次地壳上升运动;相应的扬子古板块志留纪盆地的构造背景为造山期后的裂谷伸展环境,其原型盆地表现为周缘裂谷盆地与弱伸展的克拉通内盆地相间发育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对华南地区古—中生界褶皱构造变形形成时期的主流认识是晚中生代的燕山期,但是笔者近年通过对黄陵背斜露头剖面的观察、地质图分析和前人认识的资料汇总,认为黄陵背斜经历过早白垩世以前印支—晚燕山运动的构造变形,晚白垩世、古—始新世经历了伸展隆升或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最终的挤压褶皱构造变形发生在渐新世末大约24.6Ma,即新生代的喜山运动中期。通过研究得到两点启示:(1)引起华南地区NNE走向挤压褶皱与推覆构造最后定型的"四川运动"不是发生在早年谭锡畴和李春昱根据当时资料定位的晚白垩世的燕山期,而应该是古近纪渐新世末的喜山期;形成"四川运动"的宏观背景是始新世中期—渐新世太平洋板块运动的转向,即从43~36Ma以前的太平洋板块向NNW俯冲转为向NWW俯冲,以致构成对中国东部包括扬子—华南板块在内的NWW向挤压,形成中国东部从华南到东北以NNE走向为主的挤压褶皱、推覆构造变形及相应的盆-山地貌,和李四光早年提出挽近时期形成的"新华夏系"构造地貌轮廓一致。(2)中新世印度洋中脊快速扩张,引发印—澳板块向NNE俯冲、推挤引起青藏高原的初次隆升,形成NWW向展布的青藏—闽粤初始高原,黄陵背斜是初始高原与"新华夏系"盆-山地貌的构造结点,具有双重构造特征,经历了中—上新世高原隆升剥蚀和夷平,现今山-盆起伏的构造地貌是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晚期(3.6~0.8Ma)以来快速隆升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以及构造剖面测制工作,根据构造样式和变形特征,将西昆仑塔木一带山前推覆构造带,由南西往北东划分为5个带,变形程度依次降低。通过对卡克巴西阿格孜构造窗的调查,显示本区域至少存在2期推覆构造活动:第一期发生在晚古生代末期,具后展式特征;第二期发生于晚新生代开始,显示出前展式特征。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围场-隆化一带中生代侵入岩分布广泛,其形成与板内造山作用关系密切。在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把该区侵入岩划分为9个岩石谱系超单元。依据不同时代侵入岩的演化规律、就位机制、区域构造格局与演化序列以及地质建造与改造等,可将本区中生代燕山板内造山过程划分为两个侵入岩-造山旋回。第Ⅰ期侵入岩-造山旋回(晚三叠世早期-中侏罗世晚期)由A型侵入岩-伸展构造组合、Ⅰ型侵入岩-收缩构造组合和S型侵入岩-收缩构造组合组成,其相应的造山构造阶段早期呈拉张环境,中期和晚期为挤压;第Ⅱ期侵入岩-造山旋回(晚侏罗世早期-早白垩世晚期)由A型侵入岩-伸展构造组合组成,为断块式造山,形成了盆-山体系。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东胜气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层系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三面环山,经历了多期次、多方向、多属性构造作用,具有构造改造差异性大、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烃类聚集与改造复杂、差异性大等油气地质特征.基于与周边构造体系关系、地层接触关系、三维地震、古地貌、构造年代学分析,对鄂北杭锦旗地区东胜气田开展构造变形时序、方式、关键构造期及其构造特征研究.明确了3组主干断裂性质和活动时间:(1)EW-NEE向断裂晚侏罗世为压扭断层,晚白垩世-喜山早期为张扭断层;(2)NW-NWW向断裂为晚白垩世-喜山早期张扭走滑断层;(3)NE-近SN向断裂早白垩世为压扭断层,晚白垩世-喜山早期为张扭断层.厘定了东胜气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喜山早期三期构造变形时序及方式.确定了燕山早期(J3-K1)和燕山晚期-喜山早期(K2-E1)是与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关键构造期,其对天然气成藏、改造的作用方式、空间影响范围、作用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上广泛分布并具有一致方位的节理,可用来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状态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对乌江构皮滩水电站坝区地层中所发育节理系统的方位、几何样式、充填情况、序列关系等特征的详细观察和分析,发现坝区的节理系统具有三组优势方位:走向NNE。倾向NWW(第一组)、走向NWW。倾向NNE(第二组)、走向NWW,倾向SSW(第三组);而且第一组节理形成最早,第三组节理形成其次,第二组节理形成最晚。根据节理系统与应力的各种关系,结合研究区的区域构造演化,认为NNE向节理主要为燕山运动期的产物,并且在后期构造运动中有多次活动,而NWW向节理主要为喜山运动期和新构造运动期的产物。通过对节理系统中方解石脉e双晶的统计,求得燕山早期坝区古应力为111~142MPa。燕山中期坝区古应力为50-83MPa,燕山晚期或喜山早期坝区古应力为52~77MPa。节理系统的发育特征反映了燕山运动以来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要以近NNW-E-W向的挤压为主,而古应力的变化则反映了燕山运动以来构造活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6.
程万强  杨坤光 《地学前缘》2009,16(3):197-206
运用α石英热活化ESR定年法对大巴山构造带58件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大巴山经历了三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为2437~2015 Ma (晚印支期)、1656~912 Ma (中晚燕山期)、686 Ma至今(喜山期)。南大巴构造带则经历了170~160 Ma (早燕山期)、1473~941 Ma (中晚燕山期)、667 Ma至今(燕山末期-喜山期)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南北大巴在变形时间上相关,显示南北大巴在构造变形上的耦合性。代表南大巴强烈变形的轴面劈理和破劈理主要发育于1472~941 Ma,显示主变形期在中晚燕山期,并具有明显的前展式变形特征。破劈理中石英脉ESR年龄还显示出南大巴构造带两端变形早(早燕山期即已卷入强烈变形),中间变形稍晚(中燕山期开始强烈变形)。喜山期(667 Ma至今)南大巴以构造隆升和右行走滑拉张为特点,构造活动渐趋稳定。ESR测年结果与区域构造响应及同位素年代学和沉积年代学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唐哲明  韩同林 《地球学报》1990,11(2):121-128
本文在分析了青藏高原不同地体的区域构造的基础上,讨论了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史。青藏高原的板块构造经历了两个开合旋回。第一个开合旋回发育的时间为泥盆纪到二叠纪,其中泥盆纪到石炭纪为洋盆扩张阶段,二叠纪为洋盆俯冲缩小阶段。第二个开合旋回发育的时间为三叠纪到白垩纪,其中早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期为洋盆扩张阶段,晚三叠世晚期到白垩纪对于整个青藏高原来说,为洋盆俯冲缩小阶段。洋盆扩张阶段,地体朝南运动,洋盆俯冲缩小阶段,地体朝北运动。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沉积旋回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永标  徐海军 《地球科学》2001,26(3):241-246
为弄清四川盆地在侏罗至白垩纪的演化及古气候特征, 对该时期的沉积相及生物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证明, 侏罗纪至白垩纪四川盆地周边山系的构造活动可分为两个旋回.早、中侏罗世为第一个旋回, 晚侏罗至早白垩世为第二个旋回.每个旋回的早期多以湖相泥页岩、砂岩夹介壳灰岩的广泛发育为特征, 沉积物颗粒细、厚度较小, 反映出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晚期则以大套杂色的河流相砂泥岩、巨厚的河流相及洪冲积相砂泥岩、砂砾岩及砾岩的出现为特征, 且厚度巨大, 反映出盆地周边山系强烈的构造隆升.从沉积物及生物特征上分析, 第一个旋回期间, 四川盆地处在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之下, 而从第二个旋回开始, 总体则以潮湿、炎热的气候为特征   相似文献   

19.
贵州晚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树基 《贵州地质》1993,10(1):10-17
贵州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隆升活动为主。它是贵州地壳自中—晚三叠世开始的大面积、大幅度的由海变陆,并经由中生代末燕山运动进一步强化的隆升过程的继续和发展,是形成现代贵州高原(山原)地貌的主要动力。从沉积物组成的演变、沉积物变形、剥夷面变形,以及多层状地貌的形成等方面剖析,它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出四个时期,即:①中新—上新世时期;②早更新世早期;③早更新世中晚期;④早更新世末至全新世时期。发生于早更新世中晚期的碧痕运动,是贵州地区晚新生代时期最激烈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微观、超微观变形特征的研究,论述了颍(上)凤(台)区推覆构造是在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以脆性变形为主的中浅层次的上叠式推覆构造,它发生于印支末期,强烈推覆期为燕山早期,而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为推覆终止和改造期。利用位错密度、亚颗粒大小等进行古构造应力的计算,说明了颍凤区推覆构造是在高应力、高应变速率的构造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