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下地形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陆地一样,海洋与江河湖泊开发的前期基础性工作也是测图。不同的是,在水域是测量水下地形图或水深图。兴建港口;水上运输;海上采油;海底探矿;海洋捕捞,发展水产;海域划界,海战保障;监测海底运动,研究地球动力等任务都需要各种内容的水下地形测量。 水下地形测量主要包括定位和测深两大部分。定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的水上定位手段有光学仪器定位、无线电定位、水声定位、卫星定位和组合定位。平面位置的控制基础主要是陆上已有的国家等级控制点,卫星定位如采用差分方式,其岸台亦多采用已知控制点,以求坐标系统的统一。如果大洋测量采用卫星单点定位方式,则应根据需要确定是否进行坐标换算。水声定位网通常在特殊的、较小的范围内使用,因为目前水声传播的距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足以满足人们要求的。 水上定位同时,测量水的深度是确定水下地形的重要内容。测深主要靠回声测深仪进行。利用水声换能器垂直向下发射声波并接收水底回波,根据回波时间和声速来确定被测点的水深,通过水深的变化就可以了解水下地形的情况。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侧扫声纳,可探测船一侧(或两侧)一定面积海域内的水下障碍物和水底地貌,可以取得类似于航摄效果的水底表面声学图像。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多波束测深系统,它能一次给出与航线垂直的平面内几十个甚至百余个海底被测点的水深值,形成一定宽度的全覆盖的水深条带,可以比较可靠地反映出水下地形的细微起伏,比单一测线的水深测量确定水下地形更真实。目前,多波速测深系统正向小型化发展,适用浅水海域和简易船只的新产品已经有售。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推出了高效率的机载激光测深系统,激光光束的高分辨率能获得海底传真图像,从而可以详细调查海底地貌和底质。美国国防制图局于1990年研制的ABS机载水深测量系统,除包括一台激光测深仪外,还有一台多光谱扫描仪和一台电磁剖面仪,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在飞机上利用激光、光谱和电磁测量几种方法互补快速测制沿海的水下地形图。这些手段一般可测深30~50 m,精度在±0.3 m左右。目前,还可以利用卫星上安装合成孔径雷达(SAR)等设备对海面遥感摄影,通过对照片处理确定水深。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水深测量得到的瞬时值存在着仪器、潮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在数据后处理中加入相关改正,并归算至统一的高程基准面。为了与陆上地形图实现拼接,水下地形图宜采用与陆地统一的高程基准。而为航海服务的海图通常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它和平均海面相差一个常数。国外少数国家,在水下工程施工前,还利用潜水器携带水下立体摄影机获取水下地形的立体相片,或者利用高分辨率声学系统采取全息摄影技术测量水下地形。在特殊地区还可利用水下经纬仪、水下激光测距仪、水下气压水准仪和水下液体比重水准仪、水下电视摄影系统测量水下地形。 目前,水下地形测量过程已逐步实现自动化,数字产品已多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用全站仪进行海上(水上)动态定位已在测量作业部队中广泛应用。我部从1991年开始使用威特(WILD)T2002/DI3000/GRE4a全站仪系统,在沿岸水深测量和江河测量中进行单艇(船)海上定位,无论是测量精度和速度,还是成果质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水深测量精度是由定位精度和水深精度综合决定的。要提高差分GPS导航定位时水深测量的精度,可从减小水深点点位中误差和提高水深探测精度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根据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可实时获取三维坐标、测深仪可实时获取水深数据的特点,提出水下地形测量中快速获取水下地形点高程和水深的方法。 FJCORS和测深仪组合系统不但广泛应用于水下地形测量,而且还可对其成果质量进行检查和分析,确保成果数据的可靠性,保证水下地形测量成果合格。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在水深测量过程中,如何使航迹符合航线要求的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尽管目前各种微波定位系统早已投入生产和运用之中,并能实时确定水深测量的点位,绘出航迹图。但微波定位系统价格昂贵,操作要求较高,以致影响到它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惯性测量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给出了惯性系统中常用的各种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捷联式惯性测量系统的特点,定位精度,给出了捷联式惯性测量系统的定位方程和计算状态参数的计算流程图,这些对这项技术用于列车实时定位的可能性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结合多个清淤测绘项目的实施,探讨了测量过程中通过提高平面定位、水深测量和水位观测三个方面的测量精度,特别是通过水深测量过程控制来提高测深精度。总结了项目实例中采用的技术方案、实施方案、内业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技术,为我国测量人员在类似测绘项目中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全球定位系统(GPS)伪距导航定位原理的深入研究,探讨了GPS用于飞行器外弹道测量的两种工作模式和相应的特点及应用领域。通过实测数据计算表明,GPS弹道精度优于常规弹道精度,GPS用于外弹道测量系统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将差分GPS技术用于水下地形测绘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平面坐标转换和水深数据修正两个关键技术,给出了平面定位的坐标转换方法和考虑水温、含盐度等对声速的影响,以及海水潮位变化等因素后的水深测量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水道地形测量模式已基本定型于利用GPS测定水底点的平面位置,利用测深仪测定水底点的水深,附之以瞬时潮位或水位资料,获得点位的高程。随着各地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的投入运行,本文提出了一种无验潮模式下的水道地形测量模式,即不测定潮位或水位,而直接利用HBCORS的RTK测量技术,从而获得高精度的水底点高程。本文通过实际工程,用无验潮模式与传统模式在精度上进行对比,得出了该方法在精度上和效率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介绍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作业方法,以及RTK三维水深测量技术的理论依据,通过在渤海湾航道水深测量的工作实践,证明使用多波束系统结合RTK三维水深测量技术联合作业,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2.
水下地形测量的精度主要来自平面精度和水深测量精度,本文分析回声测深仪测深误差来源主要为声速改正、时间测定、波束角影响引起的水深测量误差,深度基准面确定、潮位站水尺零点的测定、潮位观测、潮位改正引起的水面高程传递误差及测量船身摇摆引起的测深误差;差分GPS平面定位、系统延时、船体摇摆引起的定位误差,并提出克服对策。  相似文献   

13.
厘米级GPS动态定位的实现,加速了机载GPS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传统的测量领域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本文首先评述了实现厘米级GPS机载测量的关键-运动中载波相位模糊度解(简称AROF动态技术)的最新进展,综合介绍了GPS在航空摄影测量,航空重力测量,机载激光地形断面测量,机械激光大地水准测量,机载激光水深测量,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测图等方面应用的实验与结果,评述了多传感器组合配置的机载平台与综合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海洋测量信息量需求的增多,海洋综合性测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利用EM120型多波束测深系统、S-121型海洋重力仪、G-880型海洋磁力仪和650MK2型声速剖,面仪同步进行海洋重力、海洋磁力和全覆盖水深综合测量的方法和经验,论述了综合测量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依据某项目水深测量技术的实际应用,介绍了海洋水深测量中的基本原理、误差来源与分析、水深施测量、水深后处理等.该技术流程已经在水深测量中广泛应用,具有普遍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GPS卫星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也对地籍测量工作,特别是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本中作对GPS技术应用于地藉测量,在应用方法和GPS测量精度以及今后发展前景方面结合工作体会初步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江河湖泊的水深测量与海域的水深测量有其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动态下确定三维要素:平面直角坐标,瞬间水深和相对于某起始面的水位值。因此江湖的水深测最的作业方法基本同海上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Geoswath多波束系统及其在航道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方兰  肖波  罗伟东  于宗泽 《测绘工程》2009,18(4):47-49,54
介绍Geoswath多波束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相干声纳的工作原理,与常规多波束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数据密度大、水深分辨率高、条幅中间数据密度相对较低等特点。系统参数测试中,使用交叉点法获取纵倾偏差和艏摇偏差的方法,提高参数测试的精度。在经过各种校准后,对水深变化在几米至30多米的航道进行测量,在局部地形图中清楚地显示水深相对高差约20cm,大小1~2m的地形起伏,能较为清楚地显示航道经过不同形式改造的痕迹。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以工业计算机为核心的石油测井深度定位测量系统,叙述了接箍测量原理、接箍测量传感器、系统组成以及具体硬件电路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20.
《浙江测绘》1984,(2):76-77
(本刊讯)广州航道局设计研究所研制的“自动测深及疏浚导航数据处理系统”已由交通部科技局子今年五月下旬在广州组织的鉴定会上通过。这是微型计算杌在航道港口测量定位、疏浚导航及自动绘制水深工作图等方面开发研究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国内第一套功能比较完整、比较实用的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