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藏北羌塘南部埃迪卡拉系达布热组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  曾孝文  李才  李航  解超明  范建军 《地质通报》2018,37(8):1379-1386
羌塘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构造上处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羌塘地体的起源及构造演化对于探讨青藏高原的早期形成演化、冈瓦纳大陆裂解,以及特提斯洋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至关重要。最近,在羌塘南部达布热地区发现一套碎屑岩夹玄武岩的岩石组合,碎屑岩具有低成分成熟度的特点,虽然岩石发生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但仍然保留了原岩类复理石沉积的特点。根据碎屑锆石定年结果,该套地层中碎屑锆石的最年轻年龄为550Ma左右。此外,该套地层中玄武岩夹层的测年结果表明,该套地层形成于埃迪卡拉纪(约550Ma)。结合地层剖面及区域地层对比,建立了埃迪卡拉纪达布热组。达布热组是羌塘地区首次发现的埃迪卡拉纪地层,该组地层的建立为探讨冈瓦纳大陆北缘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卢进才  史冀忠  牛亚卓  宋博  张宇轩  余龙 《岩石学报》2018,34(10):3101-3115
内蒙古西部北山-银额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交汇带,构造背景复杂,一直是构造研究的热点地区。虽然研究区发育数千米以碎屑岩+火山岩+碳酸盐岩为特征的石炭系-二叠系,但层序地层与沉积演化研究十分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构造背景的认识。本文通过石炭纪-二叠纪区域地层对比与层序地层研究,分别建立了北山和银额2个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明确了不同构造单元石炭纪-二叠纪层序地层具有良好的对比关系,为统一构造环境沉积的地质体。通过沉积演化研究,明确了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具有"两坳一隆"的构造格架,并控制着沉积相的展布,早石炭世晚期北山地区南部接受沉积,之后逐渐伸展,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盆地沉积范围最大,盆地演化达到鼎盛。早二叠世晚期盆地开始萎缩,晚二叠世海水基本退出研究区,仅银额东北部接受了海相沉积。总之,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研究指示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为相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统一的陆内(板内)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3.
根据冀北-辽西-大兴安岭地区晚中生代具有相关沉积建造组合、火山-沉积建造组合、生物组合和构造类型组合特征,提出建立与造山运动"同期"的构造地层单位概念.认为这种构造地层单位的概念有利于以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理解"同造山期"陆缘活化区陆相沉积以及火山-沉积盆地地层系统的复杂性,并从区域构造学角度提出该地区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对比及四大勘探层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外围盆地的区域对比与组合规律研究,对于揭示东北中、新生代盆地演化规律和拓展油气开发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等资料,对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地层发育的宏观规律,提出了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四大勘探层系,为大庆探区外围盆地进一步的沉积、构造演化及石油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庆外围盆地的区域对比与组合规律研究,对于揭示东北中、新生代盆地演化规律和拓展油气开发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等资料,对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地层发育的宏观规律,提出了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四大勘探层系,为大庆探区外围盆地进一步的沉积、构造演化及石油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对比及四大勘探层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庆外围盆地的区域对比与组合规律研究,对于揭示东北中、新生代盆地演化规律和拓展油气开发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等资料,对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地层发育的宏观规律,提出了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四大勘探层系,为大庆探区外围盆地进一步的沉积、构造演化及石油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治多西北上三叠统巴塘群划分对比与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海南部晚三叠世巴塘群沿金沙江缝合带南侧呈带状分布,地质构造复杂,研究程度较低,地层序列的划分存在争议。在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实测剖面的详细研究和区域对比,将治多西北巴塘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组、中组和上组。对研究区巴塘群的岩石组合、生物群面貌、地质时代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本次工作中新发现的具重力流沉积泥晶灰岩、具枕状构造玄武岩、具鲍马序列浊流沉积,结合火山岩岩石化学所反映的构造属性,初步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的演化,为青海南部巴塘群地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运用沉积学、古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岩石粒度分析等方法,从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体系等方面对研究区童子岩组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其沉积环境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童子岩组地层主要由较细粒的陆源碎屑物质组成,在整个童子岩组第一段发育过程中,障壁岛及其背后的整个环境组合随着区域海平面的升降而前后...  相似文献   

9.
西藏北部申扎县永珠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中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化石丰富。该剖面中查果罗玛组碳酸盐岩地层(泥盆纪—早石炭世)和下拉组(中二叠世)碳酸盐岩地层之间的碎屑岩夹灰岩地层,在沉积上表现为冰海相杂砾岩,在古生物化石面貌上表现为特提斯-冈瓦纳古生物群混生。古生物群混生的现象为石炭纪—二叠纪的特提斯生物区与冈瓦纳生物区之间的地层和古生物对比建立了一座桥梁。永珠组中上部地层中同时产有牙形石和腕足类,牙形石的研究表明其时代为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而腕足类的研究则表明其为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这一矛盾预示着在(亲)冈瓦纳相地区晚石炭世晚期地层缺失的意见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6,(3)
中新元古界是鄂尔多斯盆地早前寒武系变质结晶基底之上的第一套过渡型或稳定型沉积盖层。由于形成于不同的构造阶段,且各个地区中新元古界沉积开始或结束的时间早晚不已,加之每个构造阶段沉积之后,遭受的剥蚀程度不一,使得长期以来在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命名、使用及年代归属上认识尚难统一,导致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地层划分与对比混乱,同一套地层,由于后期构造的改造导致的地层分割,在不同的地质文献中赋予不同的地质意义和不同的地质年代,给研究区中新元古界的沉积学、油气地质学诸多领域的深入研究造成了极大不便和混乱。以中新元古界主要地层单元的接触关系的研究为基础,以岩石地层单元的岩石组合及地质特征研究为重点,结合中新元古代叠层石组合、同位素年龄、沉积层序格架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内中新元古界岩石地层单元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壳─幔过渡带结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是典型的盆岭构造。通过对横跨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的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进行小波分析,获得了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的壳-幔间是以多个薄层过渡的。这些薄层的层厚度2~3km不等,层速度高低相间,总厚度约20km,平均速度较低,接近塔里木盆地下地壳的速度。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的壳-幔间不具有这种特点,其壳-幔间主要表现为一级间断面。而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间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所揭示的辽东台隆-辽河盆地-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的结构似乎具有完全相反的特征:辽河盆地的壳-幔过渡带比较复杂,它由数个薄层叠合而成,总厚度达15km;辽东台隆与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结构十分简单,皆以一级间断面过渡为主。研究认为,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处的构造环境不同:前者为挤压环境,而后者为伸展环境。在挤压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造山带的下面;而在伸展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盆地的下面。壳-幔过渡的复杂程度与构造活动性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圈目前的构造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章系统记述了许杰教授在笔石学研究领域内所做的大量工作:论述了他的名著《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的科学及实践意义;阐述了他在笔石地层、笔石演化分类、笔石体的复杂化、笔石的发源中心问题诸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琦刚  高会军 《世界地质》2005,24(4):373-377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沙质荒漠化发展最迅速的地区,随着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强,沙质荒漠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搞清沙质荒漠化的地质成因,采用以遥感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地面,对其沙质荒漠化现状进行调查;并利用不同时期遥感数据对比,研究变化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全区共有沙质荒漠化土地290512.53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3.67%;近30多年来,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7369.71km^2,平均每年增加294.79km^2。就沙质荒漠化发生、发展而言,地质背景是内因,干旱大风气候是条件因素,人类活动是“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焦淑娟  郑建平 《地球科学》2008,33(3):313-319
对我国西部新疆托云地区中新生代火山岩中的深源岩石包体进行了波速计算, 并与地球物理深部探测技术相结合, 共同限定了西南天山深部壳-幔过渡带的组成和性质.托云地区麻粒岩、橄榄岩的计算波速分别是6.98~7.36 km/s、7.96~8.47 km/s.这些结果与地震反射探测地震波速的对比, 说明在西南天山岩石圈剖面中的40~48km处存在较明显的壳-幔过渡带.过渡带自上而下主要由石英麻粒岩、辉石麻粒岩和橄榄石/石榴石麻粒岩组成, 然后进入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组成的上地幔.这样的岩石圈壳-幔结构可以用岩浆底侵-变质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3500aBP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古信息与历史文献记载一样是环境演变研究中独具特色的信息源。文章以考古信息为依据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 35 0 0aBP前后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进行了推断。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在年降水量 2 5 0~ 40 0mm的地区 ,降水变化对该地带的影响十分显著。在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的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西北地区 ,大量的考古遗存详细记录了 35 0 0aBP前后该地区内土地利用性质的时空变化过程 ,可以用来定量地估算 35 0 0aBP降水突变的幅度和速率。 42 0 0~34 0 0aBP期间 ,在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西北地区先后发育了朱开沟文化和李家崖文化。文化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朱开沟一期到朱开沟二期为第一阶段 (cal.40 0 0~ 380 0aBP) ,在朱开沟文化区发生了从农业文化转变为农牧交错文化、进而变为畜牧业文化的过程 ,相当于从农业区的北界变为农牧交错区的北界 ;从朱开沟文化二期结束到李家崖文化为第二阶段 (cal.380 0~ 34 0 0aBP) ,期间农牧交错带的北界显著地向东南退缩。上述考古学文化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人类对 35 0 0aBP前后降水突变的响应。 40 0 0aBP前后是从农业文化向半农半牧文化转变的临界点 ,其降水量大致与现代农牧交错带南界的降水量相当 ,为 35 0~ 40 0mm ;380 0aBP前后是从半  相似文献   

16.
南海中西部地貌单元划分及其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中西部处于南海北部和南部的过渡带,夹持于印支地块和南海海底扩张中心之间,其特殊的地貌对于研究整个南海地质地貌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中西部海洋地质调查项目获取的水深、底质调查及地震剖面数据,结合该海域以往研究成果,提取了有关地貌的信息,编制了南海中西部地貌图。把研究区划分出陆架、陆坡和深海盆地三个二级地貌单元,以及水下岸坡、水下浅滩、海岭、峡谷、麻坑、阶地、盆地、海台、海山、深海扇、深海平原等众多次级地貌单元。文章详细描述了该海域各地貌单元的特征,提出了断层、火山、构造隆起和浊流等地质作用是本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重新研究了江西武宁官塘源五峰期地层剖面,将原五峰组和原新开岭组合二为一称为五峰组,并对五峰组的笔石带进行了修订:取消Paraorthograptus uniformis带,改称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带为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修订后的笔石序列自下而上是: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Tangyagraptus typicus带和Diceratograptus nurus带  相似文献   

18.
Volcanic basalt eruption activ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adjacent areas occurred strongly in Cenozoic E ra.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define their ranges and spatial locations.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ethods of reduction to the magnetic equator in low latitudes to bring out a better correlation between magnetic anomalies and their causing-sources; high-frequency filtering is to separate gravity and magnetic anomalies as well as information about the volcanic basalt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Earth’s crust; 3D total gradient is to define the spatial location of high density and magnetic bodies. The distribution of eruptive volcanic basalt is determined by multi-dimensional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high frequency gravity and magnetic anomalies with weighted total gradient 3D.The results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methods have shown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ruptive volcanic basal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along the South China Sea’s sea floor-spreading axis, transitional crust, Manila trench and some large faults zone. These results are improved by existing boreholes and seismic data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9.
我国早古生代煤主要蕴藏在煤炭资源贫乏的南方各省,因坚硬似岩石又称之为石煤,储量极为丰富,仅浙江至广西就分布有长约1 600 km的石煤矿,石煤中含有或富集了多种金属元素,目前已发现的伴生元素达60多种,如钒、钼、磷、钡、镍、铀、金、银等,局部可形成工业矿床而作为某种矿物资源单独开采,是我国有待系统开发的潜在的多矿产资源。研究表明:石煤形成于以菌藻类为主的生物堆积和浅表海或古陆边缘的海相还原环境,含有大量的菌藻类(如蓝绿藻和褐藻)、古孢子、海绵骨针及一些分类尚不明确的原始动、植物等生物化石,具有低碳、高灰、高硫的特点,海相沉积环境和藻类对硫的机械富集与捕集是造成含石煤岩系中硫含量高的主要因素。石煤中富集的金属元素绝大多数是亲硫元素,早期聚煤作用过程是石煤中伴生元素富集的重要阶段,多金属硫化物是石煤中金属元素最重要的赋存形式,主要有硫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硫镍矿、辉镍矿、辉砷镍矿、针镍矿、含镍黄铁矿和硫钼矿等,大量实验及同位素研究资料揭示了细菌还原硫酸盐作用是导致大规模金属硫化物矿化最可能的生物营力,也是石煤和金属硫化物矿床主要的成煤和成矿机制,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直接影响了金属元素的富集与赋存状态,但早...  相似文献   

20.
孙晔 《铀矿地质》2016,(3):129-136
内蒙古皂火壕铀矿床是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具有明显的有机地球化学分带性。笔者认为,其过渡带有机质含量高是原地同沉积富集和异地来源有机质"叠加"的结果,二者分别受控于岩相古地理条件和古层间氧化作用中的铀-有机质作用。过渡带中的有机质主要包括腐殖质、有机黏土复合体以及干酪根。铀对有机质具有热演化催化作用,可能导致了过渡带中的有机质成熟度增高。皂火壕铀矿床是成岩作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侏罗系煤系地层在成岩演化中产生了丰富的可溶性有机质和烃类物质,它们参与了铀成矿的全过程。有机地球化学分带性指标可以作为层间氧化带过渡带乃至前锋线定位识别的微观及宏观标志,对铀矿找矿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