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Alvarez等(1980)提出白垩纪-第三纪(K-T)分界期出现一次火流星撞击事件之后,发生大规模生物灭绝的这个时期便引起人们的关注.撞击的影响是: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大规模灭绝、全球Ir异常、形成契克苏卢博撞击坑、撞击坑附近出现可疑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2.
20年的研究显然已将白垩纪—第三纪 ( K-T)物质灭绝与形成墨西哥尤卡坦契克苏卢博陨石坑的灾难性陨石撞击事件相联系。然而 ,这种联系的因果关系是不确定的。本文验证了Alvarez等 ( 1 980 )首先提出的撞击灭绝事件作用机制的证据 ,即全球尘埃导致光合作用停止。尽管有人提出了其他几种 K-T边界撞击灭绝事件作用机制 ,然而 ,尘埃假说可能是公认的观点。Alvarez等 ( 1 980 )的 K-T撞击灭绝假说认为 ,全球食物链破坏是由于硅酸盐尘埃喷入平流层阻挡了阳光 ,引起光合作用停止所致。进行光合作用的尘埃极限是约 1 0 16 g亚微米尘埃。因此 ,评…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生物海洋学的内容及其研究状况。根据我国沿海特点,建议我国今后对生物海洋学研究的重点是:1.对不同水域初级生产力的研究。2.对沿海小型底栖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研究。3.河口,有代表性海域可溶性有机物(DOM)、颗粒有机物(POM)的来源、数量分布、化学组成,以及在海洋食物链的作用和鱼虾产卵场变动关系的研究。4.沿海养殖环境生原要素循环、环境容量及病害发生的环境研究。5.海洋生物对重要有机污染物和海藻毒素的吸收、富集、代谢、在食物链传递,以及生态影响和生态监测研究。6.沿海植物性碎屑向近海输运,及其在食物链中的作用研究。7.浮游生物的群集、支配群集因素,以及和渔业关系的研究。8.选择代表性海域开展物质通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1995年年底,大洋钻探计划调查船JoidesResolution号驶离美国迈阿密,赴加勒比海进行了两个月调查,取得了有关古灾难性事件的新证据。 此次调查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收集到6500万年前陨石撞击事件的证据。这一事件导致恐龙和许多其他生物灭绝,在全球范围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引起一个地质时代(白垩纪)的结束和另一个地质时代(第三纪)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缺氧是引起中—早寒武世(波托米阶)灭绝事件的原因新的和修订的早寒武世生物地层资料提供了生物密度和灭绝速率变化的定量分析。现在中—早寒武世灭绝事件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明显的事件:著名的早期ToyonianHawke湾海退事件和新观察到的、但在波托米阶早期已...  相似文献   

6.
由于人们很难对早古生代深海沉积岩进行测年 ,所以对寒武纪—奥陶纪海洋中外骨骼浮游生物在深海沉积物中的作用知之甚少。这些外骨骼生物大都保存在造山带的主缝合带 ,如哈萨克斯坦地区。放射虫是已知的能够保存内骨骼的最古老的浮游生物。它们在早古生代首次出现 ,那时还没有出现原始的外骨骼浮游生物和大范围的生物成因碳酸盐。目前还不清楚放射虫在早古生代的什么时候成为了深海生物沉积物的生产者以及这些软泥是在什么环境堆积形成的。尽管很早就有关于寒武纪放射虫的报道 ,但对其出现的证据争议很大。只是最近才有人撰稿恰当地报道了澳…  相似文献   

7.
大鱼的脆弱     
《海洋世界》2009,(4):8-8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地球上烟尘漫布,藻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几千种生物的灭绝,一些大型鱼类也在那次大灭绝中从地球上消失。最近,科学家通过研究推测,大型的掠食性鱼类比其他鱼类更容易灭绝,掠食性鱼类体型较大、上下颚闭合速度快,它们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但是,它们的个体成熟慢、种群发展速度慢。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意味着大鱼们缺少天敌,但那里同时是一个危险的位置——科学家表示,在灭绝事件中,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往往是大鱼。  相似文献   

8.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表现为生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之间呈现食物链,互相制约与依存;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亦相当密切的。浮游植物是海域的初级生产者,在生物食物链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自养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比异养生物更为复杂;无机环境有的为其生长条件,有的则是营养物质。作者曾用统计学方法,讨论过渤海个别年份自养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结果指出,该水域的盐度、硅酸盐及酸碱度,是浮游植物较好的环境因子;水温及磷酸盐是其主要控制及影响要素。无机环境决定着海洋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是一种在海洋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生源有机硫化物,其降解产物二甲基硫(DMS)挥发到大气中会形成云凝结核,进而对大气温度产生负反馈效应。DMSP主要由浮游植物和部分细菌生物合成,在浮游食物链和微食物环中进行传递和转化,并进一步通过食物网进入更高营养级。浮游生物是驱动全球碳、硫循环的关键环节,在DMS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DMSP的来源、归宿及在浮游食物链中的传递和转移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了浮游食物链和微食物环在DMSP传递、转化中的作用。DMSP在海洋食物链中仍有不少传递和降解途径为研究空白,今后应针对目前的研究不足深入开展DMSP的产生、传递和转化机制研究,进一步完善DMS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0.
晚弗拉斯期缺氧事件──弗拉斯一法门阶动物危机的原因?M.M.Joachimski等弗拉斯一法门期(晚泥盆世)动物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五次主要生物事件中的一次。在此事件中,大约有21%的海洋生物科和50%的生物属消亡。低纬度热带生物礁生态系和浅水海洋动物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