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陕西省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拓宽和深化了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提高了土地资源适宜性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缅甸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其农业发展在国际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缅甸农业土地资源的评估,是对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评估的基础。本研究分析了缅甸适宜进行农业开垦的土地与主要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缅甸农业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1)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与缅甸农业土地适宜性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AUC 0.8),结合贡献度高低,筛选了包括土壤、气候、地形以及灌溉条件共11个主要因子;2)土壤厚度是影响缅甸农业土地适宜性的最主要的因子,土层厚度小于100cm时,农业土地适宜性较低;地形条件中,坡度是影响适宜性的主要的因素,当坡度大于20°时,农业土地适宜性较低;气候条件中,降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河网密度与土地适宜性呈现出正相关的态势;3)缅甸当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达到40万km~2,其中高度适宜性的土地(Grade5)面积达2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近40%;从行政区域来看,主要分布在马圭省、实皆省、伊洛瓦底省和仰光省,上述省份也是缅甸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长期以来, 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十几年, 农业土地 适宜性评价持续深入开展, 城市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日渐增多; 基于此,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景观生态学被引入土地适 宜性评价, 可持续利用观深入人心;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 GIS 在土地适宜性 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使得土地适宜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  相似文献   

4.
矿区废弃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随着采矿业的发展,我国矿区土地资源破坏相当严重,同时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利用率又非常低(约10%),矿区废弃土地复垦研究工作非常迫切。开展全国矿区废弃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研究是其复垦研究的基础,可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实时指导。本文正是根据这种需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运用一定的原则与依据,将矿区废弃土地资源划分为5类25个亚类,均对每一亚类,作出了相应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途径。为矿区废弃土地复垦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作出了科学的评价,为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提出有效的开发利用途径,从而为提高土地生产力,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政策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荒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松林 《福建地理》2001,16(1):35-37
采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将与评价有关的土地空间数据和土地属性数据进行综合,而且可灵活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脞而明显地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和精度,本文以漳市为例,选取了11个参评因子,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荒地资源的宜耕,宜园和宜林适宜性进行评价,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国外基于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内容。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研究探讨土地适宜性是处理好人口与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学者有关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观点,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方面: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基于GIS多指标决策方法和人工智能建模。对于目前常用的基于GIS多指标决策和人工智能建模两种方法进行了评析;并提出评价方法正向精确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建议注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空间尺度转换,力争在未来实现网络化、可视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将与评价有关的土地空间数据和土地属性数据进行综合,而且可灵活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明显地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和精度.本文以漳州市为例,选取了11个参评因子,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荒地资源的宜耕、宜园和宜林适宜性进行评价,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开封市郊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并就土地适宜性评价基础、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祖成 《中国沙漠》1983,3(4):29-34
土地资源最基本的属性是具有生产能力。它是土地资源一系列属性的综合体现, 并通过适宜性和限制性两项指标来反映。但是适宜性是能表达自身而又不能评价自身的特性。因此适宜性就必须依靠它的对立面-限制性来完成评价土地资源的适宜性。限制性指标应选用限制农、林、牧业生产经营稳定程度的临界指标或选用能表达适宜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实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王丽佳  杨华 《地理学报》2022,77(7):1615-1633
针对中国现有土地资源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搭建了适用于青藏高原的评价流程框架,建立了基于栅格单元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定量评价模型,提出了空气密度、气温、坡地适建、坡耕地土壤抗蚀等关键参数的普适性算法,并以藏东南米林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米林县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欠适宜、不适宜5个等级类型,30 m精度建设用地各适宜性等级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依次为1.26%、2.92%、2.12%、2.77%和90.93%;50 m、100 m各等级面积较30 m误差±0.34%,250 m误差 ±1.11%,500 m、1000 m误差较大。30 m精度耕地各适宜性等级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依次为0.72%、3.07%、2.62%、1.35%和92.25%;50 m、100 m、250 m与30 m误差±0.52%,500 m、1000 m误差较大;② 米林县现状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较适宜、适宜和一般适宜等级类型,30 m精度三者合计占比达95.96%,50 m、100 m占比分别为95.96%和94.74%。现状耕地和种植园用地主要分布在较适宜、一般适宜和适宜等级类型,3种栅格精度下三者合计占比大于96%;③ 业已建立的评价方法、定量模型及参数算法是可行的和适用的,青藏高原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的适宜栅格精度为100 m,最大不超过250 m;④ 建立了可应用于青藏高原的土地资源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等级类型与地形高程及坡度对应谱系。  相似文献   

11.
张洪业 《地理研究》1994,13(2):67-73
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划分规范,以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州为例阐述了利用限制性评分方法确定土地农业适宜性等级的原理。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的土地适宜性分析方法忽略景观水平生态过程的问题,本文将景观连通性理论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不同阶段,以达到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首先选择影响生物水平流动的主要要素作为评价因子,应用于长沙市望城区滨江片区,确定案例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建构城市土地景观过程阻力评价体系。通过水文连通性分析方法及分布式水文模型确定案例区的潜在雨水生态廊道,将之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叠加,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案例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景观连通性方法适用于传统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改进以及评价结果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47  
该文阐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内涵,综述了GIS支持下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如叠加分析方法、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方法,以研究实例说明如何通过GIS系统引导用户参与分析评价的过程,强调技术层面和群众参与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可缺少的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煤炭资源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开采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损毁严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作不容忽视,可为土地复垦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等研究方法,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煤矿区为例,针对该区域的土地质量条件,参照相关资料选定评价因子,通过适宜性评价得出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排除不适宜土地利用类型,并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综合分值,得出适宜性等级,从而确定该区域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向和预期效益。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西南丘陵区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谭少军  邵景安 《地理研究》2018,37(4):659-677
如何科学合理地识别土地整治工程的生态适宜性,是评判当前土地整治工程是否实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兼顾生态”目标的重要依据,更是土地整治理论与规划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选取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垫江县为研究区,立足146个土地整治项目,借助生态位思想进行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评价,计算土地生态整治工程布局潜力指数,对土地整治工程生态化布局进行定向。结果表明:① 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指标影响显示出显著异质性,其中耕地连片度、坡度、灌溉保证率是开展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首选因素。② 土地整治项目中单项工程的生态适宜性水平差异较大,其中土地平整和灌排系统的生态适宜性低于临界水平,田间道路和生态景观工程的生态适宜性高于临界水平。③ 土地整治项目整体工程的生态适宜性程度差异显著,各项目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均值为0.72,处于生态适性的临界水平。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7434 hm2,占9%。临界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54530 hm2,占67%。不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18845 hm2,占24%。④ 研究区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布局整体呈多样化格局,Ⅰ等潜力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中西部,布局方向为发展多功能农业,应注意如何保证其经济价值实现的同时不损害其生态价值。Ⅱ等潜力区分布范围较广,布局方向为发展大宗粮油产业,应思考在保证其粮食生产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Ⅲ等潜力区主要位于鹤大台地区,布局方向为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应强调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6.
中亚热带北缘青梅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宜兴市善卷乡进行土地类型划分,选择影响青梅生长发育的相应因子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中亚热带北缘青梅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并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发展该地区青梅生产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以江西萍乡市为例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梁涛  蔡春霞  刘民  彭小雷 《地理研究》2007,26(4):782-789
基于ArcGIS 8.3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江西省萍乡市总体规划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该方法首先选择城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然后建立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并对各种用地类型进行单因子生态适宜度评价,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运用GIS技术将单因子适宜度图层加权叠加,最后生成综合的城市用地生态适宜度分布图,从而从空间上相对准确地表征了不同类型土地的生态适宜度。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的生态化管护成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目标,从土地评价发展历史出发,利用土地资源学理论,界定了土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是将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土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充分发挥不同利益团体的协调能力,由政策,协议和初中来实现的土地资源多功能结构的生态管护,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的动态评价分析方法,注重空间格局与多生态过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土地资源动态评价技术路线,并以干旱区为例进行了3S指标体系的初建。该动态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较为方便和经济的遥感历史时序信息为土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空间规划的需求,从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制度政策3个要素方面构建了建设用地、耕地适宜性评价的禁止性指标和限制性指标。禁止性指标对建设用地、耕地适宜性"一票否决",限制性指标以分值(0~100,分数越高,表示越适宜)和权重对适宜性进行限制。以湖南省汨罗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汨罗市适宜进行建设开发的土地面积占汨罗市总面积的20. 8%,适宜进行耕作的土地面积占汨罗市总面积的42. 67%。适宜建设开发的土地极限剩余潜力为13 327. 28 hm~2,可供耕地开发的储备土地资源为1 060. 44 hm~2。  相似文献   

20.
模糊数学方法在中国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近30年来模糊数学方法应用在我国土地资源评价中的论文进行检索与分类统计,以常用模糊数学方法为主线进行应用进展分析与展望。研究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模糊数学方法在我国土地资源评价中逐步得到应用,研究论文分布在几十种期刊上,论文作者比较分散;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应用相对较多,分别占检索论文总数的46%和26%。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应用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方面;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主要应用在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和土地资源评价等方面。模糊数学方法将在土地资源评价、分类、规划、决策、预测和控制问题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应用。在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时应注意合理描述模糊概念、注重多种方法并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