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略论煤的变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煤的变质作用根据受热的主要热源及其作用方式和煤质特征,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深成变质作用、岩浆热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此外,1988年中国地质大学潘治贵等,通过对青海热水矿区研究发现而命名为一种新变质作用类型-热水变质作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拟就影响变变质的主要因素谈谈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2.
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综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极低级变质作用是指变质作用最低级的部分,包括成岩作用和浅层变质作用,其变质温度范围大体介于150-370℃之间。本文简要地对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特征和研究领域进行综述,可以看出,通过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研究,能够提供造山带、沉积盆地演化及板劈理发育等有关地球动力学过程和流变状态信息;强调指出进一步研究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区域变质带是进化变化质作用的产物。但大别山杂岩中榴辉岩变质历史及其与围岩变质作用关系研究表明,该区的区域变质带是高压榴辉岩相岩石经退化变质带三个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构造含义。作者认为,退化变质作用的地位与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4.
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立飞 《地学前缘》2007,14(1):33-42
在简单回顾变质地质学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历程的基础上,扼要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极端条件下的超高压变质作用、超高温变质作用和很低温变质作用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峰期变质温度的不同,结合其矿物组合和地质产状特征,进一步提出将超高压变质作用划分为低温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变质温度低于600℃)、中温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变质温度介于600~900℃)和高温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变质温度大于900℃)。低温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大洋板块的冷俯冲作用有关,其研究对于探讨俯冲带水流体的循环和地幔水流体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中、高温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大陆深俯冲作用相关,是目前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热点领域;高温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研究与探讨地球内(深)部组成和结构相关,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前沿问题。超高温变质作用研究正在向深入发展,中国有关超高温变质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很低温变质作用的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研究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将会有大的发展。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是近年来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是目前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5.
庐山星子群变质岩的变质作用P-T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于扬子块体南缘古元古代星子群变质宏的变质作用研究表明,它们普遍经历了角闪岩相的变质,其变质温度为480℃-580℃,压力在300MPa-500MPa之间。这与扬子块体南缘其他元古代地层仅经历了轻微变质的事实截然不同,表明星子群变质岩具有独特的构造演化历史。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星子群变质岩是由地壳伸展作用引发的、来源于下地壳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它并不是来源于华夏块体的“飞来峰”。  相似文献   

6.
严城民  王辉 《云南地质》1996,15(2):118-123
高黎贡山变质带南段的多期变质作用特征严城民,王辉(云南地勘局区调所)自1992年以来,云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所第九分队在该区进行1:5万区调工作,在高黎贡山变质岩带中获得了大量可靠的叠加变质资料。初步认为:高黎贡山变质岩带至少存在晋宁期(区域动力热...  相似文献   

7.
胶东元古宙变质硅质岩的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东元古宙变质硅质岩为蛇绿岩端员组分一,其SiO2含量大于高于90%,具轻稀土富集型的稀土配分模式,铕,铈异常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岩石中多硅白云母的存在显示其曾经受了中-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硅质岩 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形成于早元古宙的大洋中脊环境,沉积成 岩时的氧化还原条件是变化的,产同蛇绿岩其他端员组分一起发生过深腐冲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滇西澜沧变质带中最为广泛分布的造岩矿物—白云母为对象,详细研究和 分析了其成分、多型类型及ba值等,探讨了白云母的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带中绝大多数白云母为多硅白云母,且为3T+2M,型,与蓝闪石共生的则以3T多硅白云母为主。此外,斓沧变质 带经历了蓝闪石片岩亚相的高压变质作用,与古特提斯构造演化密切相突,并可与世界著名的高 压带对比。  相似文献   

9.
沈其韩  耿元生 《岩石学报》2009,25(8):1737-1748
根据变质作用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最新进展,本文介绍了一个试行的、较系统的变质作用分类方案,可分为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和区域性的变质作用两个大类9个类型.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包括以下5个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包括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高热变质作用3个亚类;(2)低-中-高温动力变质作用,包括低-中-高温韧性剪切带变质作用和温压递进逆冲断层变质作用2个亚类;(3)冲击变质作用;(4)水热变质作用;(5)燃烧变质作用.区域性的变质作用可分为以下4个类型:(6)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底变质作用-低中压-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可分为5个亚类,分别是低-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低-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低-中压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低-中压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递增的变质作用和区域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7)造山带变质作用,可分为3个亚类,分别是低温-低压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碰撞造山变质作用和深俯冲高压-超高压区域变质作用;(8)埋深变质作用;(9)洋底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变质流体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徐学纯 《地学前缘》1996,3(4):200-208
变质流体是变质过程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之一。目前变质流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下部地壳麻粒岩相变质流体,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流体和接触变质流体等方面。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流体流动机制和元素迁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来源。下部地壳麻粒岩相变质流体以CO2为主,具有较低的aH2O。δ13C研究表明大约2/3CO2是深成的。富CO2流体流动是紫苏花岗岩形成和热扰动的原因之一,也是麻粒岩形成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的主要因素。俯冲带是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和流体活动最活跃的场所。流体富含H2O、CH4和CO2,可以诱导部分熔融反应和岛弧岩浆作用。高压变质条件下的矿物稳定性也与流体有关。同位素研究表明,在超高压变质期间没有化学上完全相同的流体大规模循环。流体-熔体系统模式能更有效地解释下插板片的元素再循环。接触变质流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有易于发生流体-岩石反应的不纯碳酸盐岩地区。硅灰石带中流体/岩石比率高达40∶1,表明接触变质岩石中有大量流体存在。接触变质过程流体成分有较大差异,主要取决于流体来源、原岩性质和侵入体特征。流体流动和循环模式受控于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变质过程的动力学条件及流体成分。  相似文献   

11.
抚顺煤田煤变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抚顺煤田的煤变质表现为一种具有浅成、高温、作用时间较短的岩浆热变质作用的特征。在西露天矿坑内和龙凤矿井下见有十分发育的接触热变质带,接触热变质煤未形成良好的天然焦,而是形成“炭渣状煤”或“烧变煤”。煤变质带明显,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有所反映。煤变质带的分布与后期侵入的辉绿岩的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煤变质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起  吴冲龙 《地球科学》1996,21(3):311-319
通过煤变质热源及作用方式的研究,总结了中国煤变质作用主要类型,动态地史-热史模拟表明,煤盆地的地热状态以非均-地温场影响深成变质格局,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的地温高于前后时代,大地热流同盆地了中心增高,四川盆地中心莫霍面较浅,与高变质煤分布基本一致,区域岩浆热变质是形成中国大多数中高煤级煤的主因,模拟分析了湘赣中南部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体与煤变质,煤热水变质作用以载热的深循环流体构成派生热绿岩侵入的增  相似文献   

13.
伊敏五牧场区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冰冰  池海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5):34-36,86
伊敏五牧场区存在着从褐煤到贫煤完整的变质系列,其主要煤变质类型为接触变质.在本区煤系地层底部有一酸性侵入岩体,该侵入岩体是引起本区煤变质的直接热源,它提供了褐煤向烟煤转化的热动力.本区出现的隐爆角砾岩也是受热不均匀或热叠加造成煤类复杂多变的原因.区内构造十分发育,构造条件是煤变质的又一主要因素.研究该区煤变质规律对伊敏煤田及海拉尔褐煤盆地烟煤预测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铁法盆地煤变质作用及煤层气生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铁法盆地的地质背景、煤系上覆地层和埋藏史、岩浆活动、煤体结构、煤阶分布、煤变质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铁法盆地的煤变质以浅成岩浆热变质作用为主;煤层热解气生成的时间、条件和方式受煤变质过程控制;煤变质与煤层气是同一地质环境下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北缘煤的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建坤 《地质论评》1996,42(1):7-13
以河南省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山西组二1煤层的煤岩、煤质、煤有机地球化学和“晶核”结构的综合研究为前提,结合板块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区二1煤的变质热源主要与长期复杂的板块俯冲、A型碰撞所引起的地壳结构调整而使前陆盆地区岩石圈结构变化,大地热流急增的结果有关。二1煤的变质主要经历了早期(印支期前)的区域深成变质(达肥-气煤)和后期(印支-燕山期)的典型异常热变质作用(达无烟煤-高阶无烟煤)。  相似文献   

16.
韦州矿区地处华北地台西侧与秦祁孤形褶皱带交汇处,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赋存丰富的焦性煤炭资源。通过对矿区煤的挥发分及煤类在垂向、横向上变化规律分析,认为韦州向斜东翼煤层沿倾向呈现深成变质作用,主要以肥煤和焦煤为主,而沿向斜东翼往南、转向西翼,煤层变质程度急剧增高,达到中高变质程度的贫煤和无烟煤.矿区西侧青铜峡-固原断裂西部深处有隐覆岩体存在,使煤层在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叠加了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导致矿区西部煤的变质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煤的变质成因分析,认为宝鼎煤田煤类多样,分布格局独特的原因是煤层在广泛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局部叠加了岩浆热变质作用的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探讨了宝鼎煤田煤变质模式,预测了深部的煤质变化,指出F22断层以西为下一步JM的有利寻找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重庆地区煤炭资源勘查资料总结,分析了二叠系煤类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煤变质对煤层含气量的影响。分析认为,重庆地区二叠系煤层主要以高、中变质煤的无烟煤、贫煤和瘦煤为主,煤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煤变质作用以区域深成变质类型为主;煤的变质程度R0为1.39%~2.51%,处于吸附能力较强的阶段,因此煤层含气量较高,其中松藻矿区无烟煤R0为2.43%~2.51%,煤层含气量达27.1m3/t。  相似文献   

19.
湘中南地区煤变质与地质构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伟尔 《地质论评》2000,46(1):64-70
对耒阳一临武径向构造带内的白沙含煤向斜用计算机计算镜质组反射率椭球确定了古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现其工变质分带没有联系。笔者还将研究区中的其他几个向斜工的变质程度与构造形迹,构造复杂程度、煤受构造破坏程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变质指标等值线延展方向与向斜轴不平行而呈大角度相交;受抗日 强烈的向斜陡翼的煤变质程度并不高于受挤压相对弱的缓倾斜翼;祁阳山字型构造中煤变质指标等值线延展方向穿切前弧而  相似文献   

20.
木里煤田是青海省重要的煤产地,煤类以炼焦用煤为主。聚乎更矿区四井田位于木里煤田的最西端,经详查、勘探提交煤炭资源量2.5亿t,煤类为气煤、1/3焦煤、焦煤、1/2中粘煤、弱粘、瘦煤、贫瘦煤、贫煤、不粘煤。通过对下2煤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煤岩特征及煤类的统计分析,认为区内同一煤层的变质程度随含煤地层和上覆岩系的总厚度增大而增高,在垂向上随煤层层位的降低而增高;四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其煤类分布总体表现北东到南西沿煤层倾向变质程度逐渐增高,沿煤层走向呈带状分布,但在井田边界断层附近煤的变质程度要比其它地段相同深度煤层的变质程度稍高;四井田煤的变质作用类型主要为深成变质作用,部分地段受动力变质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