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祝  刘巍 《山西地震》1997,(1):53-57
论述了大同盆地中强地震活动的时空特点及华北北部中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时间过程中,大同盆地中强地震活动受北强震活动周期的制约,在空间分布上与华北北部中强地震成丛活动密切相关,得出1989年在同-阳高6.1级地震后,与大同盆地相邻的忻定盆地,延怀盆地发生61/2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增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自70年代建成监测台网以来,发生几次中强地震,其中包括邻近地区朝鲜境内的天摩山5.7级地震和殷栗5.5级地震,为了更多地挖掘我省中强地震异常信息,更好地寻求预报指标,笔者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做了有关计算,发现该地震前,辽东半岛及邻近海域地震异常明显,宏观异常丰富,其主要异常标志类似于海城,营口,彰武中强地震,因此,殷栗地震异常总结对于确定我省中强地震预报指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北部浅层地温异常特征及中短期地震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浅层地温时空演化特征与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1980年以来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前浅层地温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分布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地温测站在地震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强地震发生的中短期异常指标在空间上表现为地热涡的出现、活动和迁移,在时间上多数地震以高值异常为主,持续时间随震级大小而变化,中强地震一般持续1-6个月,强震持续时间可达1-2年。  相似文献   

4.
刘文龙  吴培稚 《地震》1997,17(1):43-53
运用方向性函数研究了唐山地震的几个强余震前后发生在强余震震中附近的地震破裂特征。结果表明,强余震前发生的地震较强余震后发生的地震更倾向于单侧破裂,主破裂方向一般不指向未来强余震震中,而部分临近强余震前的小震破裂方向指向未来强余震震中,并对此作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5.
苏浙皖沪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判定标志的研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区内中强地震震例、地震构造背景、地壳深部构造、居里等温面埋深变化及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提出区内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判别的主要标志,重点讨论了区内中强地震与中地壳层内的深变质岩系和居里等温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川滇地区强烈地震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周期短的特征,强烈地震的预测预报是地震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人们期望地震前有所预报,达到有所预防,减轻地震时的灾害和损失。本文介绍从历史强烈地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过程中,提取同期强烈地震参数预报信息,统计出一些有意义的规律,应用于当前中强地震活动期的新强烈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7.
将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分为东、中、西三段,以分段的方式研究了该带中强地震的迁移特点,并对各段地震活动进行了统计研究,得到各段的迁移规律和各段中强地震震前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强地震前地震频次-震级关系式拟合优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著名的Gutenberg-Richter(以下简写成G-R)地震频次-震级统计关系式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108°E以东)部分Ms≥5.0中强地震前一定时空尺度内中小地震频次与震级线性拟合优度(线性相关系数r)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利用中强地震前震中区一定范围内的中小地震进行G-R关系式拟合时,其线性拟合优度在地震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其变化特点是:在中强地震发生前期,震源区及其附近中小地震的发生在能级上分配均匀,线性拟合优度接近1;随着中强地震的临近,该区中小地震在能级上的分配存在着较显著的不均匀现象,表现为线性拟合优度明显下降。这种拟合优度的异常变化具有中期异常性质,有可能为中强地震的中期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地震活动度研究了马边、雷波地震带1994年12月30日沐川Ms5.7地震,并以该带历史地震作为比较,探讨了中强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度的异常特征。得出了中强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度具有可识别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1970年以来发生于祁连—海原地震带的18次中强地震序列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震序列类型,研究了各种类型地震序列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带的18次中强地震序列中有44%为主震型,56%为孤立型.西海固地区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孤立型;101°~103.5°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东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主震型;99°~101°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段为孤立型和主震型序列并存;99°E以西的祁连山西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为孤立型.将上述结果应用于2000年6月6日景泰MS5.9地震的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判定结果与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符合.  相似文献   

11.
丽江地震后形变场变化与中强地震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安福  张晶薛艳 《地震》2004,24(10):61-68
研究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后云南地区断层观测及地倾斜观测的特点与中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地震后云南地区断层基线变化幅度与地震活动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地震活动水平和形变变化幅度基本上逐年减弱;丽江地震后5年内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快速变形以后恢复的时间段内;而5年之后,中强地震则往往发生在一些快速变化的极值点时刻附近。在对每次中强地震前形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短期形变前兆的非同步性、非遍历性、不可重复性及无记忆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2.
1966—1976年是华北地区强震集中发生的阶段。唐山地震后,溧阳—介休等地震带是华北地区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ML≥5级地震空间、时间分布特征,认为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活动方向为北西向,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改变。中强地震活动具有成丛发生的特点,地震活动水平在减弱的同时,逐渐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化。这些现象表明华北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已进入相对平静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胡银磊  张裕明 《中国地震》1997,13(3):207-212
提出了孤立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划分其参数确定的思路和方法,即在综合考虑孤立中强地震所在地震区的总体地震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历史地震等震线,余震分布,区域应力场及震源机制等资料,确定其潜在震源区的参数。  相似文献   

14.
宁夏及邻区一年尺度中强地震综合预测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宁夏及邻区5.0级以上中强地震进行清理基础上,分析了本区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给出了5级以上地震综合预测方案。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鄢家全  贾素娟 《中国地震》1996,12(2):173-194
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不确定性,对弱地震活动区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因此,正确二划分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是地震区划加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本文以东北和华北地区为例,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大量基础资料,从众多典型震例分析结果中提出了该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对长春,吉林等地区进行了实验划分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了划分原则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与此同时,还对本文取得的进展和有  相似文献   

16.
丽江地震前后西南地区定点形变变化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安福 《内陆地震》2004,18(4):300-305
研究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后西南地区地倾斜观测的特点及与中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地震后西南地区地倾斜变化幅度与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具有逐年减弱的趋势,丽江地震后5年内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快速变形以后回复的时间段内,而5年之后,中强地震则往往发生在一些快速变化的极值点时刻。在对每次中强地震前形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还研究了短期形变前兆对地震的触发机制,给出了每次地震前短期形变迁移的速度分布。最后讨论了短期形变前兆的非同步性、非遍历性、不可重复性及无记忆性等特性。尽管这些特性可能使得经验地震预测变得更为艰难,但是认识这些特性将可能帮助找到新的预测途径。  相似文献   

17.
历史地震与滑坡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中强地震诱发滑坡或产生次生灾害的实例的研究,认为,地震作用是诱发滑坡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出加强中强地震史料的发掘和研究,进行地震诱发滑坡、古滑坡或古地震的考察,是历史地震工作者在新形势下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拓宽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是华北北部地区1次重要的地震,该地震前出现了明显的地震空段异常。介绍了该地震空段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地震空段的形成至解体与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关系。认为,地震空段可作为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预测的中期判据,这对该地区地震预测有帮助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了首都圈地区(38.5°~41°N,113°~120°E)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本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普遍性特征,应用孕震模型对地震活动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了应用地震活动异常进行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文中还提出了应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进行预报的综合判别指标,当其达到给定阈值时,再考虑地质构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的自然概率、大震后的减震作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的分布及其预报效能等因素,给出二维的综合概率分布图,把概率值较高的地区作为未来一、二年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此外还进行了震级、时间预测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山西代县中小地震与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相互联系,发现几次中强地震前3~1a,山西代县地区均出现过小震增强活动异常,该地区可能是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应力调整窗口。分析表明,岱海断陷带和山西断陷带的形成和演化有着相同的机制,具有统一的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