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流域洪灾的形成直接受到地质、地貌条件的制约。洪灾是由洪水引发的,但洪水并不等于洪灾,由暴雨发展为洪水、洪灾是一种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暴雨是一种气象现象,洪水是一种水文现象,而暴雨→洪水→洪灾,则是一种地质过程。因此,地质学在防洪、减灾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质学原理,长江防洪策略为:①沿江干堤不宜继续加高;②干堤加固应因地(地质、地貌条件)制宜,要考虑到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河流地质作用变化;③启用古河道分流泄洪;④“退田还湖”与“挖泥还湖”相结合;⑤“平垸行洪”与“民垸蓄洪”结合;⑥实施有计划地开提放淤工程,防洪与除渍结合;⑦区段综合治理与全流域系统治理结合。  相似文献   

2.
吴尧  高时友  吴小明  吴门伍  张小琴 《水文》2021,41(2):75-79,85
感潮河道洪水特性受陆海双相复杂动力的共同影响。选取深圳和香港的界河——深圳河,基于实测降雨、流量及水位资料,分析潮动力作用下2018年“0829”典型洪水的变化过程,并与流量量级和洪潮遭遇过程相当的2008年6月洪水进行对比,发现“0829”洪水期间河道中上部水位升高约1.4m,河道防洪压力增大。分析发现河道淤积、河道阻力增大和河口平均潮位抬升是导致“0829”洪水水位壅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准确分析洪涝灾害对防洪体系现状的影响,做出相应的防洪减灾措施,以浙江省台州市灵江下游流域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基于Saint-Venant方程的水动力学耦合模型,对河道溃决洪水过程进行实时仿真模拟。综合考虑研究区域地形、气象、水文资料、水利工程、下垫面条件等因素,在一维河网模型和二维水动力学模型耦合衔接中,最大程度还原真实地形中河槽内外的水流交互淹没,借助研究区域内典型台风暴雨资料,率定验证本文建立的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学模型,检验后的模型可实现灵江下游沿岸城市不同量级设计洪水及历史洪水的实时淹没过程模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复杂地形条件情况下流域洪水实时演进过程达到了较高精度,在水系沿程典型断面水位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不超过0.1 m。  相似文献   

4.
陈阆笙  曹建业 《水文》1998,(1):33-38
汾河下游柴庄以下河段由于受人为和处在然等多种因素影响,河道发生持续淤积,过水能力大幅度降低,使河道行洪特点发生很大变化,正常洪水预报方法失效。  相似文献   

5.
孙正兰 《水文》2019,39(6):52-58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流域的主要行洪通道,承泄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入江。以淮河入江水道归江控制主要口门万福闸、太平闸、金湾闸近60年期间的实测资料,通过水位、流量、流速等要素分析淮河入江水道归江控制河段行洪能力的变化,以丰水年年最大流量和相应最高水位的关系曲线推求设计水位下的流量,并与设计流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淮河入江水道归江控制河段行洪能力多年来无显著变化;(2)万福闸的实际行洪能力达到设计标准以上,太平闸、金湾闸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大规模人类活动与洪水灾害──从历史到现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魁一 《第四纪研究》1999,19(5):423-429
自然灾害是由于异常变异所引发,表现出它的自然属性。此外,作为承灾体的人类社会对洪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有制约洪水为害的一面,也有促使灾害增长的负面影响。因此,灾害又具有社会属性。本文主要探讨大规模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洪水灾害,以及相应的完善防洪方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福义 《水文》1997,(6):13-19
综述了淮河流域概况,淮河干流洪水预报系统物采用的预报方法。1991年淮河干流洪水预报采用了降雨径流预报与上,下游站相应流量预防方法相配合,并注重实时水情分析;在行洪区多,行洪后水面宽广而比降又极小的河段的汇流计算,采用了以实测洪水资料绘制的经验蓄曲线为充分发挥的湖泊洪水演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合理性评价提供基本的阈值标准,有效协调洪水资源利用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防洪安全的关系,建立了流域洪水资源利用评价的基本框架.指出洪水资源利用评价应解决洪水资源量计算、洪水资源利用水平分析、洪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价和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估四个基本问题.在对洪水资源利用量、洪水资源可利用量、洪水资源利用潜力等基本概念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评价方法.根据所建立的基本概念和评估方法,对1980~2006年海河流域及4个二级区的洪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合理性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1980~2006年海河流域平均年洪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利用潜力分别为62.8亿m~3和5.35亿m~3.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总体而言处于比较不合理的状态,洪水资源利用量频繁超过洪水资源可利用量,洪水资源利用潜力不大.多数年份洪水资源利用量超过了河道内必要需水量允许的限度,少数丰水年份超过了流域洪水资源调控利用能力的范围.今后,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合理性的提高,需要逐步调整目前洪水资源利用主要集中于山区的空间格局,提高平原区洪水资源调控利用能力,有效保障洪水期河道内必要需水量.  相似文献   

9.
张金良  鲁俊 《水科学进展》2021,32(2):192-200
黄河上游内蒙古冲积性河道凌汛问题突出,研究河道冲淤演变与凌情响应机制可为该河段防凌减灾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内蒙古河段凌情、河道冲淤演变资料,分析凌情变化表征指标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河道冲淤演变特征指标,研究河道冲淤演变特征指标与凌情变化表征指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河道冲淤演变的特征指标平滩流量与凌情表征指标冰下过流能力、槽蓄水增量关系密切,冰下过流能力为平滩流量的1/5左右,随着平滩流量减小而减小,而槽蓄水增量随着平滩流量的减小而增大,有利内蒙古河段防凌的平滩流量宜不小于2 000 m3/s,槽蓄水增量宜不超过14亿m3。本研究成果可为内蒙古河段冰凌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1998年长江中游特大洪灾分析表明: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中游湖泊萎缩,干堤防洪标准低,河道泄洪不畅,是洪灾形成的主要因素.三峡水库是长江中游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必须与其他工程相配合.长江中游防洪减灾工程应坚持:(1)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2)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的原则;(3)"固、蓄、疏"并举,以"疏"为主的原则;(4)防洪与除渍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管理、联合攻关、综合整治的原则与对策.建议除加固长江干堤外,重点建设两条分洪河道,建好3个梯级蓄洪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开堤开垸放淤工程.  相似文献   

11.
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水灾,对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者系统收集了档案、方志、日记和文集资料中关于该年份水灾的记载,以县级成灾分数资料为基础,重建了此次水灾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形成这次水灾的天气气候特征。研究认为,该年度水灾基本在N28°~N33°间呈条状东西向分布,而以N31°一线的灾情最为严重;连续性的降水开始于5月18日左右,到7月18日才结束,中间还有3次持续各达10余天的强降雨过程;这次大水灾是全流域性的,涝灾大于洪灾,降水最集中区域为东部的太湖流域,这和有器测记录的几次长江全流域大洪水并不一致;本次大水灾的直接天气成因是梅雨期提前并超长,雨量明显偏大,持续时间长达62天左右,比有器测记录的更早、更长;当年夏季风应偏弱,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南,且西风分支明显,经向环流发展,西风南支位置应该也异常偏南;夏季冷空气异常活跃可能是雨带长期在长江沿岸徘徊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2.
长江洪水资源化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长安 《地球科学》2003,28(4):461-466
长江水患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华北缺水是我国最重要的资源环境问题.长江洪水资源化是使二者能够得到统筹解决而提出的一种思路.洪水资源化就是实现由灾害水向资源水和环境水的转化.长江洪水资源化不仅是由长江水资源特点、流域水旱交替频率加大及不断增加的水资源需求所决定, 也是解决华北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蓄洪是洪水资源化的基础, 应在完善流域水库网络体系的基础上, 考虑人工控湖工程, 特别要重视蓄洪区建设, 通过“给水让地”, 实现“以土地换和平”和洪水资源化; 可通过引洪冲湖, 治理流域污染湖泊; 南水北调应以调洪水为主, 可通过蓄洪调水和直接引洪北调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1939年为海河流域20世纪特大洪涝灾害年之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观测资料,从降水过程、洪水过程及受灾情况等方面对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过程作了梳理,得出以下结论: (1)1939年的洪涝灾害是7—8月份3次大范围集中暴雨导致的,集中降水出现于7月9—15日、7月23—29日和8月11—13日。3次暴雨中心均集中在昌平—紫荆关—中唐梅一带,其7、8两个月份总降雨量最高达到1000 mm以上,向东向西逐渐减小。(2)1939年海河流域诸河径流随着7—8月份集中降雨而出现涨落变化,稍滞后于降水变化1~2天,各河流最大流量和水位出现在7月23—29日集中降水后,并开始涨溢、决口,各河水位至8月底各河上游降雨中止而渐渐回落,9月中旬天津市区各河水位骤落,10月份以后洪水才迟缓退去,而洪水泛滥引发的涝灾一直延续到1940年。(3)1939年洪涝灾害在海河南系和北系都有发生,共造成150多个县市受灾,大部分受灾县市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被灾耕地面积成数超过8成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大清河下游沿线、永定河下游沿线和南运河下游沿线靠近天津市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面临长距离、长历时的冲淤调整,河道蓄泄关系发生变化,对防洪造成影响。在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及其蓄泄能力变化预测成果的基础上,对比计算了现状和未来河道蓄泄能力条件下,遇1954年洪水,长江上游水库防洪调度和中下游地区超额洪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未来随着长江中下游河道进一步冲刷,河道槽蓄容积增加,相同防洪控制水位下的河道安全泄量增大,三峡水库在进行防洪调度时可下泄流量增大,总拦蓄洪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地区总超额洪量减小,但超额洪量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从上游向下游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的防洪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面临长距离、长历时的冲淤调整,河道蓄泄关系发生变化,对防洪造成影响。在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及其蓄泄能力变化预测成果的基础上,对比计算了现状和未来河道蓄泄能力条件下,遇1954年洪水,长江上游水库防洪调度和中下游地区超额洪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未来随着长江中下游河道进一步冲刷,河道槽蓄容积增加,相同防洪控制水位下的河道安全泄量增大,三峡水库在进行防洪调度时可下泄流量增大,总拦蓄洪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地区总超额洪量减小,但超额洪量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从上游向下游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Bangladesh has been experiencing floods more frequently than ever before. Since 1947, she has been hit by extremely devastating floods in 1954, 1955, 1956, 1962, 1963, 1966, 1968, 1969, 1970, 1971, 1974, 1976, 1984, 1987, and 1988. Each year's highest flood record and damage costs have been broken by that of the subsequent year. All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ecome paralysed. People lose food grains, domestic animals, homesteads, and lives. They remain marooned without food and drinking water until relief arrives. Despite huge spending on flood control, the intensity of the floods has been increasing. Therefore, speculation is naturally rife about the causes.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se devastating floods, and then to recommend an appropriate strategy for effective flood control. The geography, geology, and hydrology of Bangladesh are briefly discussed. The whole of the country is a huge river basin criss-crossed by as many as seven hundred rivers, tributaries, and distributaries, having a total length of 22 155 km.The river-beds are rendered shallow by heavy deposits of alluvial earth each year and tend easily to cause inundations. The quantum of silt carried by the river systems into Bangladesh is estimated to be 2.4 × 109 tonnes/yr.Disciplining the rivers means keeping the rivers navigable all year round, removing excessive deposits of silt where they threaten to block a channel, preventing widening by erosion, contracting the width where the river is excessively wide, and last but not least, preventing construction whose eventual impact might prove harmful.Natural disasters do not respect political frontiers, nothing can stop them, but their adverse impact could be minimised. The author emphasises the need for employing the abundant cheap manpower, local materials, and indigenous technology for flood control projects.  相似文献   

17.
殷瑞兰  沈泰 《水科学进展》2004,15(6):745-751
通过对长江洪水的致灾性、河道边界条件及其孕灾性、承载体易损性的分析,论述了长江中游为我国洪灾高危险区的必然性。分析了人类对河流的治理,使河道稳定性增加,减少了洪灾的风险,但是长江中游的局部河段却发生洪水位增高的趋势,又增加了洪灾风险,该区域高危险的基本特性犹存。研究了三峡运行后,长江中下游出现新的防洪形势:一方面三峡水库巨大的防洪库容拦蓄洪水,大大减少了中下游的洪灾,另一方面因河道的强冲刷,使河势变化剧烈、横向摆动增强,局部河段岸壁失稳,又增加防洪压力。同时因总体水面比降趋平,洪灾风险有向下游转移的趋势。未来长江中游仍为洪灾高危险区,仍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宋昊明  董琪  马娇娇  李奎 《地下水》2020,(1):143-146
行蓄洪区承担着分泄洪水,保护堤防的重任,历年以来行蓄洪区的科学调度运用都是困扰着水利部门的一大难题。本文以《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实施后的正阳关至峡山口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DHI MIKE系列软件建立规划河道的一、二维耦合水动力学模型。设置行洪区闸门不同开启次序,及该段行洪区开启时间和启用次序组合的不同调度运用工况,分析不同工况下行洪区行洪效果对淮河干流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对于正峡河段,先开启董峰湖行洪区,且适当的延后行洪区的开启时间和退洪闸的开启时间,更有利于发挥行洪效果。本文研究内容可为行洪区调度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防洪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配合中国水利部组织编制全国主要江河防洪规划工作,对与编制防洪规划有关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用20世纪发生过的大洪水淹没范围作为界定防洪区的基础;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是规避风险和应对风险,而规避风险的核心是约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降低洪水灾害造成的风险;当防洪区受到两种洪水风险威胁时,应当采用二维概率分布核查防洪区的标准;合理提高城市防洪标准,是城市防洪的首要任务;要协调城市防洪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充分发挥城市拦蓄雨洪的作用(如保留必要的水面率、雨水利用等),蓄排兼顾,而不宜过分强调城市排水;建议根据淹没水深、淹没历时和洪水频率组成的洪水风险度因子划分蓄滞洪区风险区,并结合蓄滞洪区自然地理条件比选安全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防洪减灾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立锦  彭海鹰 《水文》1998,(5):6-13
南京市防不共减灾信息系统是应用GIS技术,将南京市的河流水系、防洪工程、交通网络、城镇、圩区与水情、雨情、预报调度诸方面集成为一个系统。为洪水形势分析,制定防洪减灾方案,进行灾情评估以及工程管理、提供迅速、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系统由6个子组成,规模大,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