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萤石(fluorite),化学式为CaF2,等轴晶系,O5h-Fm3m,其晶体结构可以看作Ca2+呈立方最紧密堆积,F-占据全部的四面体空隙。Ca常被稀土元素(RE)取代而具有荧光性能,且吸收能量能力强、发光效率高、发射波长范围广、理化性质稳定。因此,萤石是发光材料的一种很好的基质,长期被用作掺杂离子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伏美燕  张哨楠  胡伟 《沉积学报》2012,30(2):310-317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小海子组碳酸盐岩中存在大量地开石,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对该矿物进行了鉴定,利用阴极发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地开石的形态与分布进行了研究。地开石晶体为短柱状,晶体大小约3~13 μm,分布在溶蚀孔、白云石晶间孔和缝合线的溶解段中。经岩石薄片和阴极发光观察,发现在地开石出现的岩样中存在萤石。地开石与萤石组合的出现,表明该地区小海子组存在着热液活动。经统计,地开石和萤石通常富集于某一层,可追踪热液流体来源的深度。由于地层中未见地开石的前身矿物,并且在温度低于100℃的地层中也出现了地开石,推断该区地开石为热液成因。热液流体不仅为地开石形成创造了条件,还导致了小海子组碳酸盐岩产生大量溶蚀孔隙。热液与岩石间的水岩反应导致萤石交代白云石,溶孔壁白云石重结晶。通过对储层物性数据的分析,表明热液溶蚀能明显增加孔隙度,但萤石和地开石的形成对孔隙度起破坏作用。热液溶蚀是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重要机理,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氟碳铈钡矿(Cebaite)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氟碳铈钡矿产于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中。1965年发现于西矿区。贵阳地球化学所稀有矿物研究组(1972)和彭志忠、沈今川等(1980)及后来李方华等对该矿物进行了矿物学研究。本文报道了采自东矿区几个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 一号氟碳铈钡矿(样品编号:东1606),产于东矿体靠近上盘的钠辉石型矿石中,与钠辉石、萤石、重晶石等矿物共生,矿物呈粒状或板状,大小不一,集合体大者直径可达数毫米。  相似文献   

4.
云秉崑 《地质科学》1959,2(7):206-208
要发展各种尖端工业,就需要有研究各种尖端工业所需的原料--希有元素。研究希有元素是目前迫切任务之一。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有关希有元素锆与铪的地球化学。首次提炼出金属锆是在1914年。锆的比重为6.6,熔点2,500℃。锆主要用来制造各种特殊合金钢,用以提高合金的质量。锆钢的特点是能耐高温,同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金属锆与镁(40%)的合金可用作无烟闪光(闪光信号及照象)。  相似文献   

5.
足洞和关西岩体分别为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重、轻稀土矿床的原岩。足洞岩体的∑REE1)为264ppm,LREE/HREE2)值为0.81-024,平均的钇对∑REE占有率为35.8-54.5%。这主要是由于岩浆结晶演化及晚期有交代钠长石化、白云母化和萤石-氟碳钙钇矿化的结果。这些蚀变产生了钇族稀土氟碳酸盐、硅酸盐和砷酸盐等内生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近发现一种含钡和稀土的氟碳酸盐矿物,经电子探针、矿物化学、X-射线粉品、X-射线能谱、电子衍射、扫瞄电予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偏光显微镜和反光显微镜光性鉴定,差热分析以及显微硬度、比重和其他物理性质测定,确定是一种新矿物。  相似文献   

7.
<正> 萤石——CaF_2,其化学成分中Ca 占51.1%,F占48.9%,是含氟矿物中氟含量最高的矿物。由于它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使其在工业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图1)。萤石的低熔点,决定了它在冶金、玻璃、陶瓷、水泥工业上的作用;在炼钢时,它是一种很好的助熔剂,可以提高矿石的易熔性与炉渣的流动性,并有助于脱硫;在透明玻璃制造中作助熔剂,在搪瓷和乳色玻璃中用作乳浊剂;在水泥工业中可作为添加剂等。萤石与浓硫酸反应,完全溶解而生成氟化氢(即无水氢氟酸),其反应式为:CaF_2+H_2SO_4→CaSO_4+2HF↑正因为这种化学特性以及它含氟高的特点,使萤石成为生产氢氟酸的主要原料,氟化学工业  相似文献   

8.
光泽县测家山-罗家坑一带萤石矿位于闽西北萤石成矿带内的光泽司前-李坊萤石矿成矿远景区内,分布有罗家坑、测家山萤石矿,以及富家坪、早洲、测家山南萤石矿点和早洲东萤石矿(化)点;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背景,分析萤石矿的矿区、矿体地质特征,结合研究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成果,认为区内萤石矿为沿断裂充填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萤石矿主要分布于晚侏罗世花岗岩内的北东、北北东向,次为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中。该区具有很好的形成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的条件,具有形成中大型萤石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骨洞坑大型萤石矿床位于华夏古板块北东端,产出于下白垩统馆头组与燕山晚期花岗岩的接触带中。本文在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浙江缙云骨洞坑萤石矿床中的萤石进行阴极发光(CL)及原位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研究,以探讨缙云骨洞坑萤石矿床REE演化过程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结果表明,骨洞坑萤石REE配分模式包括3种类型:“V”字型、重稀土元素(HREE)富集型和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型。扫描电镜阴极发光(SEM-CL)图像显示,骨洞坑萤石发育不同类型的条带,早期萤石被晚期萤石交代,表明骨洞坑萤石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萤石光学显微镜阴极发光(OM-CL)图像主要呈蓝色与绿色,可能与Sm3+和Dy3+的激活作用有关。单颗粒萤石原位分析结果显示,从核心到边缘,骨洞坑萤石的REE地球化学特征存在3种情况:(1)完全相同的REE配分模式和∑REE;(2)REE配分模式相同,但∑REE递减;(3)REE配分模式和∑REE都不相同。通过对比萤石样品与围岩REE配分模式,推断萤石REE具有多种来源,其与矿区内各类围岩密切相关,成矿流体受REE稳定性及络合作用影响,表现出与围岩...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工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崛起,对萤石和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萤石消费量将达到771万t,届时全球萤石产量将低于消费量,全世界都将面临萤石资源短缺的情况。氟(F)是1886年法国化学家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从萤石中分离的一种非金属元素,也是现代工业中极为重要的原材料,而萤石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氟来源,氟被称为“第二稀土”。萤石作为一种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拉拉IOCG矿床萤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滇地区元古宙拉拉IOCG矿床中有与铜、钼矿化密切相关的萤石产出,其中,变质期有萤石(I)和萤石(II)2个世代萤石产出,前者与鳞片状辉钼矿共生,后者与条带状辉钼矿共生;热液期萤石(III)呈脉状穿插含变质期萤石的矿石;萤石的微量元素记录了成矿流体来源方面的重要信息。通过ICP-MS方法分析矿床中2期萤石样品的微量元素组成,运用微量元素含量、比值及蛛网图探讨微量元素特征、成矿流体来源及性质。结果表明:变质期萤石中各微量元素含量有一定的变化范围,热液期中各微量元素含量比较稳定,元素在萤石中的含量主要由元素在原始流体中的含量及元素本身性质所决定。结论认为:1变质期萤石(I)和萤石(II)为同源流体不同阶段演化产物,成矿流体来自于围岩,为具有高F-,Cu,Mo和Y含量的低p H值海水相流体,活动范围有限,没有发生大规模流动或迁移;2热液期萤石(III)与变质期萤石不同源,成矿流体由大气降水或地下水渗透淋滤围岩形成,为具有低F-含量的高p H值大陆淡水相流体,可能发生较远距离的渗入性流体流动或迁移。  相似文献   

12.
<正>大兴安岭中南段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有色金属基地,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萤石等非金属资源,近年来,该区已有多处重要的萤石矿集区陆续被发现并报道,如内蒙古四子王旗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集区(许东青,2009),赤峰市林西萤石矿集区(张寿庭等,2014),赤峰市敖汉萤石矿集区(陈敏,2011)等,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萤石资源后备基地。在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的支撑下,通过遥感技术和多种轻便物化探仪器方法的有效性试验与推广实  相似文献   

13.
八面山萤石、钨锡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中、上寒武统碳酸盐岩地层内,沿燕山期侵入的岩前二长花岗岩体环状分布。成矿具有多阶段、多类型特征,主要有矽卡岩型萤石、锡多金属矿床、蚀变花岗岩型锡矿床(或矿化体)、高温热液石英脉型钨锡多金属矿床、中低温热液交代(伴充填)萤石矿床等。其中以似层状、透镜状和陡倾斜脉状产出的萤石矿床规模最大,是近几年浙江省新发现的萤石矿床类型,对今后本区域进一步开展勘查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Sm-Nd同位素被广泛地应用于萤石样品的定年和示踪。萤石样品Sm-Nd同位素测试的化学分离中,一般采用酸溶解样品,但氢氟酸和硝酸与萤石反应不完全,由于萤石(CaF_2)特殊化学结构导致氟离子会和稀土元素离子形成难溶稀土氟化物,易导致Sm-Nd亏损,因而对于Sm、Nd含量较低的萤石样品,Sm-Nd同位素测试需要较大样品用量(100~200 mg)。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利用HNO_3+HClO_4+H_3BO_3溶解萤石样品的消解方法,在萤石溶解过程中加入H_3BO_3可有效提高Sm-Nd回收率。实验表明,利用5 mL浓硝酸和0.015 mL高氯酸溶解萤石样品过程中加入1 mL 0.49 mol/L H3BO3效果最佳,结合高灵敏度热电离质谱仪(Triton)可实现微量萤石样品高精度Sm-Nd同位素测试。较先前已有的溶解方法,本方法大大降低萤石样品用量。  相似文献   

15.
王秀璋  徐学炎 《地质科学》1965,6(4):374-382
水菱镁矿(hydromagnesite)虽在很早以前就被发现,但在我国却一直未有这方面的正式报导。同时目前所知在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美国、法国及苏联,该矿物均产在镁质超基性岩(蚀变产物蛇纹岩)及菱镁岩中,为低溫热液及次生产物。与水镁石、纤维菱镁矿及蛇纹石等相伴。我们所见水菱镁矿产在由白云菱镁大理岩蚀变而形成的硼镁石蛇纹岩中。其富集地段离地表仅数米,为表生作用造成。该处错动发育,硼镁石蛇纹岩被错成角砾状,并有孔洞产生。沿孔洞先后有金云母及绿泥石充填,水菱镁矿就发生在未被充填之残余孔洞中。水菱镁矿之形成环境为自由空间,它大多垂直或斜交洞壁而生长,其外有时还覆盖一层方解石薄膜,最外为残余孔洞(照片1、2)。在同一蚀变体之错动不发育地段很难见到它的出现。水菱镁矿虽不是一种少有矿物,但分布局限性很大,且不呈大规模堆积。因此,对其矿物性质及形成条件进行探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望谟县包树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已有资料显示,存在寻找萤石等重要矿产的潜力。为了推进区内萤石矿的找矿工作,为下一步找矿提供找矿靶区,本文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剖面测量、槽探、物探、钻探等手段,在区内发现了两套构造蚀变体(SBT),圈定了13个萤石矿体。初步查明了这些矿体的分布范围、赋存状态、规模、数量及其变化规律,估算了潜在资源。结合对区内萤石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分析,圈定了望谟打岩萤石矿找矿远景区、望谟新屯萤石矿找矿远景区及望谟石屯萤石矿找矿远景区三处成矿远景区。应用固体矿产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对这些远景区的萤石矿资源进行预测,得出:望谟打岩萤石矿找矿远景区存在潜在萤石矿资源,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望谟新屯萤石矿找矿远景区存在潜在萤石矿资源,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望谟石屯萤石矿找矿远景区,成矿概率为≤01,具有成矿的基本条件,资源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17.
对黔西南州普安、晴隆、贞丰和望谟等地4个代表性萤石矿床的成矿特征及其萤石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黔西南地区的萤石矿床主要受二叠系茅口组和玄武岩组之间的"大厂层"控制,少量发育于玄武岩及其上覆、下伏灰岩断裂带中。四个典型萤石矿床中不同类型(颜色)萤石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紫色萤石具有相对较高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一温度为157~264℃,平均190℃,盐度变化在4.03%~5.26%NaCl equiv.;浅色萤石具有相对较低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一温度为100~176℃,平均140℃,盐度变化在1.91%~5.86%NaCl equiv.。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不同类型(颜色)萤石流体包裹体中的气相成分相似,主要为H_2、H_2S、CH_4和少量的CO_2及烃类有机物,液相成分主要为H_2O(L)、HCO~(3-)和HS~-。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黔西南地区萤石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点,流体体系主体属于NaCl-H_2O体系。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本文认为萤石矿床的成矿流体与区域上的Sb矿床甚至Au矿床属于同一成矿流体,只是萤石矿床属于这一流体晚期成矿的产物,即晚期流体通过混合作用和水-岩相互作用等过程在"大厂层"形成似层状、透镜状萤石矿体,在玄武岩和灰岩断裂带中形成脉状萤石矿体。  相似文献   

18.
丁奎首  吴锋 《地质科学》1985,(3):243-250
陨硫铁(FeS)系各类陨石或月岩的组成之一,它与铁镍合金以及辉石、橄榄石等被视作重要的宇宙矿物,由 Domino Troili 于1766年首先命名。迄今,该矿物主要包含于坠落的陨石残体内部而不时发现于地表(卞德培,1978),对来自天体以及人工合成的 FeS 人们研究得尚较详细,但有关陨硫铁在地壳中的存在状况并不很清楚。最近在攀西岩浆岩中发现的陨硫铁,将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硅灰石是一种钙的偏硅酸盐矿物,它作为工业矿物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六十年代起,硅灰石用作陶瓷原料有了迅速地发展,由于能低温快速烧成,可大幅度降低燃料消耗,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因此,大量用于釉面砖的生产。此外,硅灰石还在涂料工业、塑料与橡胶工业、磨料工业、电焊和绝缘产品等方面也得到应用,特别是把硅灰石处理成超细粒材料后,更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王松山 《地质科学》1982,(2):226-234
常规的K-Ar法是基于40K通过K-层电子捕获衰变成40Ar*这一机理,应用衰变定律而定年的。它具有测定对象广、测定年龄范围大等优点,是同位素地质定年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40Ar*是气体,当岩石、矿物形成以后受到搅动时(如岩浆的侵入、构造活动、宇宙物质的冲击等),40Ar*容易丢失,使年龄值偏低。1962年由Sigurgeirsson提出的,后经Merrihue、Turner等人逐步完善的40Ar-39Ar快中子活化定年技术,很好地克服了K-Ar法的局限性。40Ar-39Ar定年分为两种:一是全熔融法(total fusion),样品被快中子照射后一次加热熔融,然后计算年龄,此值与常规K-Ar法结果相当;另一种是阶段加热法(step-heating),被照射的样品从低温到高温被逐步加热,分别计算各温度阶段的40Ar/39Ar视年龄,并进而得到一条年龄谱和一个坪年龄(plateau age)。后一种方法对研究地质体是否受过热的挠动、岩石矿物的早期结晶年代、后期热挠动次数、热挠动年代、岩石矿物对氢的保存性、过剩氩的存在状态等具有独特作用,它开辟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将着重介绍应用40Ar-39Ar阶段加热技术研究地球物质及陨石受热历史的某些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