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广山岩体南体中段花岗岩类锆石标型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鸣 《矿物学报》1989,9(3):269-275
通过对诸广山岩体南体中段花岗岩类锆石标型特征研究,表明锆石可划分出二个世代,锆石晶形发育明显受岩浆介质中锆的浓度及变化的影响。花岗岩的副矿物组合类型不同,锆石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副矿物组合类型花岗岩,锆石特征随花岗岩从早到晚演化而呈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陈景文  李才  胡培远  解超明  彭虎  江庆源 《地质通报》2014,33(11):1750-1758
报道了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该花岗闪长岩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西段。岩石样品中的锆石具有较好的晶形,可见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值,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样品锆石LA-ICP-MS技术测得的锆石年龄为211.0Ma±1.8Ma,表明其时代为晚三叠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花岗闪长岩具有高Si O2、Al2O3,富碱,低TFe2O3、Ti O2的特征,A/CNK值为0.97~1.04,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配分曲线右倾,伴随较弱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出Nb、Ta、Ti、P亏损和Rb、Th、U、K、Pb富集的特征;样品点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均落入碰撞型花岗岩区。初步分析,其岩浆来源可能为幔源岩浆底侵使古老地壳发生熔融。此碰撞型花岗闪长岩对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碰撞的时限提供了一定的岩石学约束,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演化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3.
李俊杰 《地质与资源》2005,14(2):103-107,102
吉黑东部花岗岩中副矿物种类繁多,特别是锆石、磷灰石、榍石广泛分布.它们在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中有些标型特征彼此有别,如锆石的颜色、晶形和群型特征,磷灰石的两种晶形REE分布模式及SrI值和榍石的不同世代、成因等,这些均有助于查明不同成因花岗岩的形成条件.因此,可以利用锆石、磷灰石、榍石的标型特征作为判别和划分花岗岩成因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4.
张乐  董永胜  张修政  邓明荣  许王 《地质通报》2014,33(11):1728-1739
近期在羌塘中西部红脊山地区一套二叠纪蛇绿岩中首次发现了埃达克质岩石,呈脉状侵入到蛇绿岩中。对该套岩石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研究,重点讨论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埃达克质岩石岩性为白云母花岗岩,岩石中锆石晶形较完整,具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结合Th/U值(0.22~0.63),表明其为典型的岩浆锆石。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为271.7Ma±2.3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岩石具有较高的Si O2、Al2O3含量和较低的K2O/Na2O值,为弱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的曲线,重稀土元素分馏中等,Eu异常变化较小;微量元素Y、Yb含量较低,Sr含量中等,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出Rb、U、K正异常和Nb、Ta、P、Ti负异常。这与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石特征相似。红脊山埃达克质岩石是俯冲的古特提斯洋在角闪岩相—榴辉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残留相主要为石榴子石+角闪石。较早产生的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充分发生交代作用,后产生的熔体与地幔橄榄岩交代作用较弱,向上运移过程中斜长石发生分离结晶。红脊山埃达克质岩石的发现,表明古特提斯洋在早二叠世开始俯冲消减,大洋进入消退阶段。  相似文献   

5.
狼山花岗岩中锆石具有多世代性。岩体两侧变质交代作用弱的岩石中有从沉积岩继承来的前身锆石。变质交代过程中产生的再生锆石又可分早、晚两个世代。锆石最佳主轴的演化反映出变质交代强的中心区铁石沿c轴生长快,呈细长晶形;变质交代弱,锆石就显短粗。锆石内稀土分布模式不同,有重稀土选择配分,有轻、重稀土均衡Eu亏损的配分,还有Eu、Nd都亏损的类型。 上述特征反映了狼山花岗岩是未经熔融岩浆阶段改造的原地交代成因花岗岩。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东昆仑祁漫塔格乌兰乌珠尔地区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对该岩石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457.5±2.3 Ma,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98~1.02,属准铝质岩石,Na2O/K2O比值...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北缘古生代超高压带中花岗质岩浆作用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祁连南缘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 (榴辉岩年龄为 4 6 6~ 4 95 Ma)上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 (达肯大坂片麻岩 )中存在三类花岗岩组合 : 类 :石英二长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 类 :二长花岗岩 -二云母花岗岩-含白云母花岗岩 -正长花岗岩 , 类 :花岗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黑云母花岗岩。 类岩石组合中的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年龄为 4 73Ma, 类岩石组合中的正长花岗岩锆石 SHRIMP年龄为 4 4 6 Ma, 类岩石组合中的二长花岗岩锆石 SHRIMP年龄为 397Ma。从三类花岗岩组合的组成矿物来看 , 类和 类的矿物组合主要为斜长石、角闪石、石英、碱性长石、黑云母 , 类的矿物组合为钾长石、石英、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 ;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看 , 类和 类花岗岩为 型花岗岩 ,岩石的 Si O2 =6 1%~ 6 9% ,Na2 O/ K2 O>1,ANK<1,δEu=0 .7~ 1.0 ; 类花岗岩为 S型花岗岩 ,岩石的 Si O2 =70 %~ 76 % ,Na2 O/ K2 O<1,ANK>1,δEu=0 .1~ 0 .3;从构造环境上看 , 类花岗岩形成于岛弧环境或活动大陆边缘 , 类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 , 类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结合区域地质特征 ,我们认为 ,早奥陶世 ,南祁连洋板块向北俯冲于祁连陆块之下 ,规模不大的南祁连洋很快闭合 ,但俯冲下去的大洋板块仍拖动柴达木陆块继续俯冲 ,俯冲  相似文献   

8.
新疆东准噶尔野马泉花岗岩体的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甘林  唐红峰  韩宇捷 《岩石学报》2010,26(8):2374-2388
新疆东准噶尔野马泉花岗岩体是一个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组成的复式花岗岩体。三种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有很好的一致性(~300Ma),指示野马泉岩体是在晚石炭世侵位的,也属于东准噶尔地区后碰撞阶段的岩浆作用产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表明,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均属于准铝质,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如CaO、Al2O3、Na2O、K2O、Rb、Sr与SiO2之间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三种岩石在不相容元素蛛网图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上均表现出相似的特征,Eu负异常程度也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此外,野马泉岩体不同岩石有非常近似的Hf同位素组成,其εHf(t)值为+11.8~+12.7。因此,年龄结果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野马泉复式花岗岩体很可能是由同源岩浆通过一定的岩浆演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各岩类中锆石的标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寒竹 《矿物岩石》1991,11(3):7-14
锆石在地壳三大类岩石,陨石和陨击岩中均有广泛分布,是最重要的副矿物之一。锆石的各种标型特征(特别是成分和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矿物岩石矿床成因和地质找矿意义。本文还论述了用X射线法和晶形法求取晶体轴率的一致性,以及控制锆石晶形,延长度和颜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冈底斯带巴嘎区二云母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定年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二云母花岗岩出露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上,沿色日荣-巴嘎东西向断层呈串珠状分布.岩石具有高SiO2、K2O、Al2O3,低CaO的特点,A/CNK>1.1,并且标准矿物计算的刚玉质量分数均大于2.1%,为过铝质花岗岩,具深熔花岗岩特点,稀土和微量元素显示该岩石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继承锆石给出了少量太古宙和大量1 120~1 489 Ma的年龄,代表了锆石主要源区的物质年龄,这与冈底斯带上念青唐古拉群原岩年龄基本一致,反映二者的亲缘性.有深熔特征的二云母花岗岩深熔时间为139 Ma.结合区域资料,巴嘎区二云母花岗岩是在晚侏罗世时期由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及其弧后洋盆的闭合碰撞使冈底斯带地壳增厚熔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辽东王家堡子地区出露大量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前人将其统称为花岗质混杂岩。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将该套花岗质混杂岩解体为条痕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两类。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具有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高SiO_2、富K_2O、贫Al_2O_3的特征,K_2O/Na_2O=0.64~2.14,TiO_2含量为0.16%~0.3%,MnO、MgO、CaO和P_2O_5的含量较低,铝指数A/CNK集中分布在1.06~1.1之间,A/NK在1.50~1.62之间,均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显示强烈亏损Nb、Ti、Ta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条痕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大部分锆石为具有清晰振荡环带的岩浆锆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88±13Ma,代表该岩石的岩浆结晶年龄。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大部分锆石具有明显的变质增生边,部分核部锆石具有清晰的振荡环带,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核部年龄为2214±16Ma,代表该岩石的岩浆结晶年龄;增生边年龄为1905±13Ma,应代表该岩石的变质年龄。条痕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2387~2584Ma和2474~2641Ma,平均地壳模式年龄分别为2495~2808Ma和2633~2868Ma,大于岩石形成年龄,暗示研究区古元古代花岗岩源区主要为太古宙基底,混有少量古元古代新生地壳。结合前人报道的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的形成环境,认为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早期经历了2.2~2.15Ga的拉伸裂解过程和2.0Ga左右俯冲挤压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西藏狮泉河地区仁温斜长花岗岩主要由更长石、石英等组成,Si O2含量为72.05%~72.83%,Al2O3含量12.72%~13.54%(15%),Mg O含量1.19%~1.24%,Mg#值35.73~42.27(50),Na2O含量介于4.56%~4.74%之间,K2O含量较低,在0.34%~0.57%之间,Na2O/K2O值为8.32~13.41,属低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斜长花岗岩与变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仁温斜长花岗岩可能是变质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该岩石中Sr、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等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具有岛弧型火山岩的特征。用LA-ICP-MS法测得斜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62.5±2.6Ma,表明狮泉河结合带(北亚带)在中侏罗世已发生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胶东地区位于古元古代胶-辽-吉带的南段,前人对该区的早前寒武纪地质事件进行了较多研究,然而,对古元古代侵入岩则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在对昌邑地区古元古代二长花岗岩进行了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讨论了花岗岩的成因和形成时代,以及与之相关的粉子山群的沉积时代。本文研究的二长花岗岩具高的全碱含量(K2O+Na2O=6.93%~8.11%),低的Al2O3(9.89%~14.11%),低Mg O(0.01%~0.63%),为偏铝质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为0.99~1.56)。明显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5个样品的锆石LA-MC-ICP-MS和1个SHRIMP定年,形成年龄为2045±8~2187±9 Ma,指示花岗岩形成于古元古代。侵入粉子山群的细粒二长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为2080±9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粉子山群小宋组的沉积时间限于2.1~2.2 Ga之间。据岩石地球化学和岩浆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二长花岗岩形成于上地壳物质不同程度部分熔融,这得到~2.4 Ga和~2.7 Ga继承锆石存在的支持,较古老地壳物质为新太古代早期TTG岩石。  相似文献   

14.
碱性花岗岩分布于西藏羌塘北部的花岗岩带内,岩石K2O Na2O含量达11.27%~12.02%,具高铝、高碱、低铁镁组分的特征,属碱性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碱性岩形成于后碰撞期.形成该岩体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加厚陆壳的中下部,反映了研究区古特提斯闭合后经历了陆内造山阶段.霞石正长岩同位素锆石U-Pb年龄为248.7Ma±2.6Ma,相当于早三叠世晚期.碱性花岗岩的出现是西藏西北部古特提斯造山带崩塌开始的岩石学标志.  相似文献   

15.
萨果花岗岩位于冈底斯西段中、南亚带交界位置,主要岩石类型有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岩石总体上富Si,K,贫Mg,Ca,w(Si O2)=64.84%~70.1%,w(K2O)/w(Na2O)=1.21~1.75,A/CNK=0.99~1.2,w(Al2O3)介于14.48%~15.52%,属过铝质岩石,稀土总量(ΣREE)变化范围为256.1×10~(-6)~428.8×10~(-6),LREE/HREE>10,轻稀土富集,δEu=0.77~0.85,弱的铕负异常。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而Ba、U和Ta等高场强元素亏损。岩石学特征表明岩石总体上具岛弧花岗岩特征,仅少数岩石显示碰撞花岗岩的特点,结合区域花岗岩浆演化和构造环境等地质背景,推断萨果花岗岩体可能形成于俯冲向同碰撞的过渡环境。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8.6±1.5)Ma。萨果花岗岩是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产物,表明印亚大陆碰撞起始时间晚于88.6 Ma。  相似文献   

16.
耿雯  秦江锋  李永飞  赖绍聪 《地质通报》2014,33(9):1333-1341
对张广才岭南部一面坡花岗岩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龄研究表明,岩石富硅富铝,属于过铝质岩石(A/CNK=1.04~1.07),全碱(K2O+Na2O)含量为8.24%~8.85%,K2O/Na2O值为1.58~1.68,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岩石富集LREE、Rb、Th、U、K,相对亏损Nb、Ta、P、Ti,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11Ma±4Ma(MSWD=1.4,2σ),代表了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岩石具有相对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1.75~+13.81),TDM2为367~1136Ma。结合区域构造环境分析,认为一面坡晚三叠世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是岩石圈伸展阶段新增生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二云母花岗岩出露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上,沿色日荣—巴嘎东西向断层呈串珠状分布。岩石具有高SiO2、K2O、Al2O3,低CaO的特点,A/CNK>1.1,并且标准矿物计算的刚玉质量均大于2.1%,为过铝质花岗岩,具深熔花岗岩特点,稀土和微量元素显示该岩石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继承锆石给出了少量太古宙和大量1120~1489Ma的年龄,代表了锆石主要源区的物质年龄,这与冈底斯带上念青唐古拉群原岩年龄基本一致,反映二者的亲缘性。有深熔特征的二云母花岗岩深熔时间为139Ma。结合区域资料,巴嘎区二云母花岗岩是在晚侏罗世时期由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及其弧后洋盆的闭合碰撞使冈底斯带地壳增厚熔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新疆哈密市路白山一带出露有片麻状花岗岩,通过对其SHRIMP锆石U-Pb定年、主量和微量元素的研究。锆石207Pb/206Pb比值平均加权年龄为(1453±15)Ma,表明岩石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岩体的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岩石化学成分具有富MgO、FeOt、CaO,贫碱、低K2O/Na2O比值;稀土配分曲线表现为明显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洋脊花岗岩明显富集,Nb、Ta相对亏损,具有岛弧I型花岗岩的特征。该花岗岩的时代确定,对于可能存在的南天山元古宙洋关闭的地质事件首次从岩浆作用上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锆石作为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副矿物,有着稳定的地球化学性质,锆石成因类型的准确判断是正确理解锆石U-Pb年龄意义的关键。本文从湖南省花岗岩锆石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不同成因类型的锆石特征与岩体时代的关系展开探讨,分析发现各期花岗岩中锆石的颜色差异明显,一般呈随着岩体时代从老到新由深变浅的趋势,并针对锆石的晶形与区域地质条件及岩性的关系,归纳了不同环境锆石的晶形及晶面的发育特征。由此认为锆石物理性质的鉴定分析是初步分离不同成因的锆石的基础,锆石物理形态学的研究是高精度同位素定年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中条山杂岩西北部的横岭关变质花岗质岩石包括奥长花岗岩和钙碱性二长花岗岩,与寨子TTG片麻岩呈侵入接触关系,通常在寨子片麻岩中表现为不同规模的侵入体。北峪变质花岗质岩石主要岩性为奥长花岗岩,分布在胡家峪背斜核部。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横岭关变质钙碱性二长花岗岩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35.9Ma,北峪变质奥长花岗岩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77Ma,并具有约2600Ma的继承锆石。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横岭关变质奥长花岗岩、变质钙碱性二长花岗岩和北峪变质奥长花岗岩属于偏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岩浆演化系列,表现较高的碱质含量,Na2O K2O平均值为9.08%;所有岩石亏损Nb、Ta、P和Ti,并且有右倾的稀土配分模式,中等到高的(La/Yb)N比值(平均25.15)。相对横岭关变质钙碱性二长花岗岩,横岭关奥长花岗岩和北峪变质奥长花岗岩亏损Rb、Th和K。全岩Sm-Nd同位素研究表明岩石的εNd(t)=-1.2~ 2.4、tMD=2622~2939M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了岩石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环境,而横岭关奥长花岗岩和北峪变质奥长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岛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