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据了解,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20颗组网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将与此前发射的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组网.  相似文献   

2.
<正>2015-07-25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的2颗卫星,均为地球中圆轨道卫星,既是新一代北斗的第2、3颗,也是我国发射的总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作为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的主要卫星,新发射的北斗双星将和今年3月发射的总第17颗北斗卫星共同为我国  相似文献   

3.
自然和人为的灾害每年都使远东的中国和她的周边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快速地对这些灾害作出反应以减少损失,有效和及时地从外层空间监测灾害已成为了一项迫切的国家需要。为了改进现行系统的覆盖范围和覆盖周期,曾建议采用地球观测卫星网。然而,常规遥感卫星的高成本至今还使得这项建议难以实施。萨瑞大学的萨瑞卫星技术有限公司(SSTL)已经研制了一套性能高、寿命长的微型卫星,该卫星利用先进的对地观测有效载荷,具有较强的星载处理能力。利用该套卫星就可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从空中对地球的常规观测。每颗微型卫星只需费用约250万美元,因此,投资不到1800万美元就能构建由7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网(星座)。微型卫星重量轻、体积小,只需一个小的发射器就可以把整个网发射到低地球轨道中。  相似文献   

4.
评述了卫星重力大地测量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地球科学的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物理构造与海洋动力学,以及大陆,冰川和海洋的相互作用,改善现有地球重力场模型(包括精度和空间解析度)是非常重要的。IUGG等国际组织对此已经强调了很多年。最近,由德国的GFZ(GeoForschungsZentrum),美国的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tration)以及欧洲宇航局ESA(European Space Agency)开发研制了最先进的地球监测技术-SST(Satellite-to-Sateilite Tracking)。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现有的GPS连续追踪新发射低轨道卫星,并由低轨道卫星对地球重力场作精密观测。已经发射和即将发射的卫星有3颗:GHAMP(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 for Geophysical Research an Application)已经于2000年发射;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rt)定于2002年发射;GOCE(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ulation Explorer)计划2004年发射,它们可以统称为重力卫星。载有SST技术的人造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空间解析度的全球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模型,加强人们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理解并为海洋和气象研究提供更好地参考。上述3个重力卫星工作在有明显区别的不同波谱内,它们有不同的科学应用,仅有一小部分重合。所以,就应用而言它们是完全互补的。它们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将是广泛的,特别对于固体地球物理学,海洋学以及大地测量学等领域,它们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其意义不亚于GPS。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地球动力学形状因子( J2项)以满足其在卫星定轨、武器发射以及天文常数确定等方面的应用,根据卫星所受摄动力的不同,依据3颗重力卫星轨道序列长期变化趋势对其进行估算。分析了卫星轨道高度、数据采样间隔以及所受摄动力等对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力卫星的轨道越高,反演的地球动力学形状因子精度越好,此外,顾及GOCE卫星在轨的真实受力情况时,反演的精度要低于仅考虑低阶地球重力场摄动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与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简称CBERS-1或中国资源一号卫星)分别于1999年10月、2003年10月成功发射了两颗同性能的遥感卫星,获取了大量的遥感资料,并得到广泛应用。由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影像图集》(暂名)即将出版。该图集8开本240页,图集将以形象生动、可靠的信息,经处理简明分析的图像,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7.
监测地球辐射能量收支的时空变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地球反射的短波辐射与发射的长波辐射是地球系统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辐射收支观测的主要参量。地球辐射探测仪是探测大气层顶辐射收支能量平衡参数的专用仪器。地球目标方向订正模型(Angular Distribution Models, ADMs)专指校正大气层顶地球-大气系统目标辐射各向异性的一系列非均匀因子,它是将卫星或月基观测的地球目标反射及发射宽波段辐亮度转换为辐射通量的有效途径。ADMs模型构建和算法优化直接影响基于空间观测推算地球辐射收支的最终解算精度。本文围绕地球辐射ADMs模型展开,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ADMs模型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目前应用于Terra与Aqua卫星的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louds and the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 CERES)的业务化ADMs模型,分析了地球静止卫星与月基对地观测在地球辐射ADMs模型中的优势、问题与潜力。基于上述综述与分析,讨论星载与月基地球辐射ADMs模型进一步优化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8.
广播和电视每天都在播放天气预报,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天气信息。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把气象卫星“向日葵”的云照片随高低气压时间的变化进行图象化,掌握了即可自行预报。我们每天得到的气象信息,从收集数据开始到天气预报为止,全靠电子设备系统工作。 根据搜集气象数据的形式来看,气象信息来源有:“向日葵”在工作范围内摄取的云照片。信息传递方式是把传感器记录下来的静止图象一次送到地球上,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发射给“向日葵”,它作为气象专用通信卫星再向地球发射信息。 此外,气象台和观测船用升在空中的无线电探空仪和无线电遥测仪搜集高空气象信息,  相似文献   

9.
美国“伽利略”号太空探测器1990年12月在地球上空拍摄的地球气候全貌的图片,最近由美国有机机构公布于众。图片清晰显示了各大洲及陆地地质、地貌和气象有详细状况,是人类来自太空的有关地球地理状况最为细致的图片。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2月17日,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前的星箭对接.12月18日,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进入太空. 约40年前,美国军方开始了被称作"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研制.现在,在我们头顶上空约2万公里处的中地球轨道,GPS系统部署了24颗卫星,地面站对这些卫星的信息数据进行捕捉、处理、解码,并将有关信息发至用户终端机--这样,GPS给全球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时间标准.  相似文献   

11.
《国土资源》2003,(5):40-40
中国现在实际上已经进人探月工程的启动阶段,3年之内我们就可以把中国的月球卫星送上太空。紧接着.带着五星红旗的中国登月车也将踏上月球。中国的月球卫星将采取多级推进的方式进入月球轨道:首先由火箭发射,成为地球的同步卫星.然后再靠自身携带的火箭不断给自己加速.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从而逃逸地球引力进人地月  相似文献   

12.
2003年4月22日是第3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为“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地球是人类的惟一家园,人类生于斯、长于斯、繁衍于斯。地球不但负载着人类,在茫茫宇宙中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庇护所,还用她的资源养育着人类,如母亲哺育儿女一般。人类的衣食住行,  相似文献   

13.
12月22日11时26分,长四乙火箭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呼啸而起,携资源一号02C卫星远赴太空,为我国2011年宇航发射的收官之战画上了圆满句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为此次成功发射向国土资源部、总装备部和集团公司发来贺电。贺电中,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次成功发射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战在卫星工程各系统和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问候!贺电指出,资源一号02C卫星成功发射,是我国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从科研试验型向业务应用型的转变。卫星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城乡规划建设、资源环境监管和灾害应急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希望有关方面总结经验,加强攻关,整合卫星资源,推进综合应用,继续探索完善民用卫星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我国遥感卫星事业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编制、气象出版社出版的《风云纵览--风云一号 C星图集》展示了我国成功发射的风云一号 C星的遥感图像 ,是风云一号卫星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遥感卫星影像的图像处理技术是国际一流的 ,投影转换、政区分割、三维显示 ,都很出色。编者针对中国气候特色 ,思路宽阔 ,分析深入 ,为地球科学提供了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其图文并茂 ,深入浅出 ,印刷精美 ,装帧一流。求真务实 ,恰当地反映了我国卫星的辉煌成就 ,是值得向国内外读者推荐的 ,也是值得嘉奖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建的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正在编制《从空中看香港图集》,以航空与卫星影像、地图和空中与地面照片,反映香港的自然景观,城市发展,显示香港特区同祖国的唇齿相依关系,以及香港在中国和世界中的特殊地位。同以往出版的香港地图集相比,该图集的结构和内容有许多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华北国土资源》2014,(6):22-22
9月8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同时搭载发射了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拓二号卫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93次飞行。  相似文献   

17.
科技博览     
中国探月工程已经进入启动阶段 中国现在实际上已经进入探月工程的启动阶段,3年之内我们就可以把中国的月球卫星送上太空。紧接着,带着五星红旗的中国登月车也将踏上月球。中国的月球卫星将采取多级推进的方式进入月球轨道:首先由火箭发射,成为地球的同步卫星,然后再靠自身携带的火箭不断给自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科学新闻》报道,欧洲空间局将在今后3年内利用阿里亚娜火箭发射一颗用于观测热星的人造地球卫星。据认为,热星是冷恒星外围的尘埃壳,是一种能辐射红外线和其它能量的行星系统。 这颗卫星被称为“红外空间观测器”(ISO),它将是继美国1983年第一次发射的用于在地球外层空间观测星体外线辐射的“红外天文卫星”(IRAS)后第二颗同类空间观测器。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0月21日,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举办了国土普查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纪念会。会议由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吴继云副主任主持。到会的有赵文津、姜景山、范本尧院士,来自全国各地、各应用领域代表,和参与国土普查卫星研制、发射、应用的老领导、老专家代表,共80多个单位,140多位代表。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马海全秘书长,代表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主  相似文献   

20.
4月30日6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二号01组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天绘二号01组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研究、国土资源普查、地理信息测绘等领域,对我国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有积极作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是一款常温液体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卫星、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