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农业区划的客观基础及其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是现实存在的,并有其客观的历史形成基础。最明显的象山地农业区与平原农业区就有着很大差别,又如棉花产区,稻麦产区及畜牧区等等也是各具特点,互不相同。因此,按农业分布的形成条件、地域特征以及它的表现形态,加以划分出不同类型和区域是完全有可能的。远溯两千多年前在我国古代名著的“禹贡”里,把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对各州土壤、物候、农产、田赋均有记载。就已具有农业地理分区的启蒙思  相似文献   

2.
刘伟 《地理教学》2009,(7):16-19
一、农业区位论概述 农业区位理论认为区位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空间选择的重要因子,其创始人杜能认为成本和价格是农业生产布局的决定因素,其中运费起关键作用。随着与市场距离的增加,农业区位布局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6个农业地带,其中第一圈为自由农业带,生产易腐败的蔬菜、水果、鲜奶等新鲜产品。  相似文献   

3.
农业区位是人文地理当中的重要内容,历来是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在高考考纲中就明确要求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具体还要求学生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与限制区位因素、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运用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原则,分析具体区域的农业区位因素,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那么,如何突破农业区位重难点,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并熟练应试呢?笔者总结归纳了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帅江平 《地理研究》1993,12(3):64-71
在我国乡镇企业发达的乡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的自我服务化,形成了三种选择机制,影响农业区位,使自然地理过渡带优势逐步丧失,农业区位转移,农业区位质量也下降。建议制定宏观农业区位政策。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方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5):130-140
将京津冀地区146个典型县域划分为京津近郊农业区(I)、冀东北农业区(II)、冀中平原农业区(III)、太行山农业区(IV)、坝上农业区(V)五大农业区,测算了2000—2015年京津冀及五大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检验了京津冀及五大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性,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变化趋势总体较为平稳,五大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V>II>IV>I>III,Malmquist指数呈显著波动趋势,技术进步对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显著;在农业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内源性因素与经济发展环境、技术进步与农业政策支持等外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京津冀地区优化重组农业生产要素,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并通过要素流动与要素替代作用,缩小了不同农业区内部的农业生产效率差距,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收敛于不同稳态水平;最后,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农业规模经营等角度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农业开发最早、垦殖程度较高的农业区。据统计:该平原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5,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大豆、花生和烤烟在全国也都占很高的比重。此外,黄淮海平原还是全国温带水果的集中产区。因而黄淮海农业区域开发对全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该区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有名的多灾地区。干旱、洪涝、盐碱、风沙等多种灾害,发生频率大、范围广、危害重,  相似文献   

7.
王波儿  何美珑 《地理教学》2009,(10):19-20,30
一、教材分析 上海新课程初中教材在“农业及其地区差异”这一章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各具特点的四大农业区,②北方早地农业区与南方水田农业区,③西北干旱农业区与青藏高原农业区。教材中通过配置四大农业区的景观图以及“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饮食与地理”、“辨证地看待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图表说一说我国北方和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差异,并讨论我国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差异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农业区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片面专门化的农业地区,也不同于封建制度的自然经济单元,它是按照国家经济需要,结合地方农业发展的自然与济条件而划分成的农业专门化地区。每个农业区都是全国农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个别环节,同时又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区划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主义农业区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片面专门化的农业地区,也不同于封建制度的自然经济单元,它是按照国家经济需要,结合地方农业发展的自然与济条件而划分成的农业专门化地区。每个农业区都是全国农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个别环节,同时又  相似文献   

10.
李志刚 《地理教学》2013,(17):32-34
正"农业"模块作为高中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考纲中是这样要求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农业"模块是历年高考的"高频区",一方面是其内容在高中地理和考纲中的  相似文献   

11.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11,(13):26-27
一、解读“课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多种多样,而本节讲述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人教版教师用书则对“课标”进行了如下处理: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农业区最早的农业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秦汉、隋唐、北宋是三个农业发展的高潮时期。复杂多样的农业自然条件使农业历史悠久且类型多样,而水利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开发和农业发展中,都起着先导作用。明末战乱和自然灾害将农业破坏几尽。清康雍时期,外省移民纷至沓来,促进了农业区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陆春芳 《地理教学》2012,(12):43-45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举例说明"是行为动词,属于应用层次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和西欧的乳畜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该类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共性知识,使学生感悟和体会出其中蕴涵的人文地理原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农业发展效益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河流域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也影响着流域的生态环境,两者相互作用。文中首先构建耦合度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制定判别标准,并对耦合协调度D值进行分类,然后以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建立指标体系,对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1980-2008年间农业发展效益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流域内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出波动上升过程;而农业发展效益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但整体协调度较低,且各地州间差异较大,形成南-北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一、导入新课[回顾初中知识]老师:我国南方、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过渡:这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差异。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农业区位。二、新课教学[环节一]展示本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1)农业区位概念?  相似文献   

16.
区域产业活动是高中必修教材中最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该内容广泛,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②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③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农业区域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它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客观的物质内容和形成基础。农业区域开发是对某一区域内的未利用和已利用但尚有潜力可挖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为使农业区域开发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必要研究确定相应的依据原则。我认为,农业区域开发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一、整体系统原则。 农业资源是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体,其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两个原则: 1.整体与局部相互协调原则。其理论依据是,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原理和局部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探讨划分农业区的一般方法。文章介绍了逐步判别分析划分农业区的基本思想,模型结构,并以渭南地区为例,重点阐述了划区过程中选择因子和样本的二个关键问题。最后,对划区结果作了分析,将渭南地区分为五个一级农业区,十五个二级农业区,绘制了农业分区图。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省教研室网站观看了一节视频课,教学内容为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选择"。以下是这节课的一段教学实录: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了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等,然后教师以苏州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水稻为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清秀 《福建地理》2000,15(4):21-22,56
邵武市是福建省重要农业区,也是全国重点林业县(市)。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本文着重分析本区域气候与农业(包括林业)间的联系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