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山地震城源周围的水压致裂资料的分析表明,震前最大水平应力和最小水平应力均处于减小的过程中。过去认为观测到的应力减小过程反映了地壳更深部位的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近年来进行的岩石力学实验表明,减小最小主应力或中等主应力均有可能导致岩石破裂。由此引入了应力减小引起地震的概念。根据这一概念重新分析了唐山地震的成因。既然震前已观测到应力的减小过程,则唐山地震就有可能是由应力减小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在对山西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场地响应和震源新参数各量关系初步研究之后,利用山西地区2008年8月-2012年5月间发生的ML2.0级以上地震612次,计算其中148次地震的震源新参数.着重研究该时间段内山西地震带连续发生的5次ML4.0级以上地震震源区的背景应力降,阳曲震区的平均应力降为2.586 MPa,其它4个震区都在1~2 MPa间.分析发现山西中部的阳曲震源区、原平震源区、大同震源区震后应力降趋于平稳的低位,而山西中南部地区的洪洞、河津2震源区附近的地震应力降在震后仍处于不断积累、逐步增强的趋势,所以应密切关注山西中南部地区的震情形势.  相似文献   

3.
2012年5月28日唐山发生MS4.8地震,之后宝坻发生MS4.0和MS3.5地震,这三次地震是近十年来首都圈地区较显著的事件。本文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唐山地区ML≥2.5地震的宽频带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地震视应力。首先采用傅里叶变换获得地震观测谱,扣除仪器响应后进行非弹性衰减和几何扩散校正,几何扩散采用Gail提出的震中距分段模型,用随频率变化的Q值来表示非弹性衰减;然后在Brune圆盘模型下利用遗传算法求出一组fC(拐角频率)和Ω0(零频极限),使得理论震源谱和校正的观测谱残差最小;通过零频极限求得地震矩M0,通过有限仪器带宽补偿并加上积分已校正的观测谱求得辐射能量ES;最后即可求出视应力。计算结果表明:MS4.8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趋势上升,震时达到峰值,震后趋势下降的变化特点,可以较清晰地反映出区域应力场的演化过程,故可作为地震趋势判断的依据之一;MS4.8地震前后地震视应力与震级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随着震级增大视应力也增大,但MS4.8地震前视应力值总体上大于震后视应力。  相似文献   

4.
钱晓东  李琼  秦嘉政 《地震研究》2007,30(4):311-317
利用云南省区域数字化观测资料,估算了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序列视应力,结果表明:①宁洱震区视应力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呈NE向展布,视应力较高的地震大都分布在地震辐射能较高的地区;②宁洱6.4级主震发生的前4天,平均视应力为0.95MPa,主震发生4天以后,平均视应力为0.27MPa,恢复到云南平均背景应力水平;③视应力随拐角频率的增加而减小,大致呈负相关:lgσa=-0.36f 0.37,视应力与震源深度之间未发现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5.
应力场的观测是预报地震较直接的途径之一,本实验利用异孔深井抽水的加(减)载作应力观测的人工力源,在大量实测数据基础上进行力学分析,得出电感应力观测在满足规范要求时能测到地应力场的变化,但室内标定的应力灵敏度不等于实测灵敏度。用室内灵敏度计算应力值必有明显误差。本结果对电惑应力观测科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砂层应力仪未正式接入地震前兆台网观测系统的现状,基于 Oracle 数据库的设计,使砂层应力数据能够存入地震前兆 Oracle 数据库,填补砂层应力观测数据在地震前兆台网 Oracle 数据库系统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傅征祥 《中国地震》1996,12(4):387-392
基于在地震重复发生周期内震源区断层面上法尖力速率条件下,对地震发生的概率分析,获得地震发生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雷阵雨复周期或应力降成正比的理论结果。它与观测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M6.8级强震,震中位于鲜水河断裂东南末端,野外地质调查初步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并未发现明显的地表破裂迹象.本文基于震后科考GNSS流动观测和震中周边连续站观测资料,解算并提取震中90 km范围内31个测站的静态水平向同震位移.结果显示:GNSS同震形变场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观测到的最大水平向同震位移达23 cm,震中距50 km范围内同震位移量普遍大于1 cm.基于GNSS观测资料反演得到的同震滑动分布显示泸定地震地表破裂主要集中在磨西至田湾之间,主破裂深度2~8 km,最大滑动量~1.96 m,地震矩9.25×1018N·m,对应矩震级MW6.6.静态库仑应力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增强了震源破裂区周边活动断层的库仑应力,并触发了大量余震,余震主要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强区域.结合震间闭锁分布、历史地震及库仑应力变化,我们认为未来需要密切关注与磨西断裂交接的安宁河、大凉山断裂以及康定—磨西段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现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当今的地震成因理论表明:地震是地应力(应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使断层滑动而发生的。由此可见地应力-应变观测的重要性。我国的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网,是全国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观测对象包括:体应变,分量应变,分量应力和钻孔应力-应变差应变。文章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的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对地震现象的预测现有的方法和手段所作的分析表明,迄今对地震及地震振动问题尚无可靠的解决办法。地震现象的预测乃是基于对间接确定地球内部应力的资料进行提取和分析。可以认为,记录应力和形变状态的变化将会改善预报研究。岩石力学性质在不同尺度上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要求在许多点上同时观测应力变化。现有的地震前兆观测结果表明,形变的异常变化范围为10~(-7)~10~(-8)。记录应力变化的仪器也必须具有这种灵敏度。此外,正在研制的仪器必须造价低廉、制造容易、操作简便。为预测地震现象,本文作者业已研制和发  相似文献   

11.
应力减小引起地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乃光 《地震学报》1985,7(4):445-451
最近完成的岩石力学实验表明,在三轴应力状态下最大主应力的增加、中等主应力的变化(增加或减小)和最小主应力的减小都能导致岩石的破坏。由此启示,地震的发生既可能由地壳中的最大主应力的增加引起,又可能由中等主应力或最小主应力的减小引起。讨论了地壳中可能引起应力减小的作用,并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探讨了应力减小引起地震的可能性。指出在地震研究的各个领域中,不仅应考虑应力增加和能量积累过程中发生的地震,还应考虑在应力减小和能量减小过程中引起的地震。   相似文献   

12.
《地震》2017,(3)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化观测资料,计算了2011—2015年新疆3次6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值,并对视应力和震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主震视应力值高于余震视应力值,余震视应力和震级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主震后稍短时间内,视应力均处于整个序列的高值阶段,且在高值阶段会有较强余震发生,这可能是受到震后应力调整的影响;(3)强余震前,会出现视应力高值现象,强余震发生后,后续视应力值恢复到低值水平。计算了2016年底阿克陶6.7级和呼图壁6.2级地震余震视应力,目前阿克陶6.7级地震余震视应力处于高值状态,呼图壁6.2级地震余震视应力处于低值状态,对比研究5次余震视应力的值,对阿克陶6.7级和呼图壁6.2级地震序列类型进行了判定并对后续余震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收集海南及周边区域2011—2018年的86次M2地震。利用Brune圆盘模型计算得出应力降,对应力降结果处理后并不能发现与震级的直接关系。选取4个震级较大的地震,对比地震发生前后的应力降值后发现,应力降事件发生后,其后将有可能发生更大的地震,以达到调整区域应力状态的目的。通过空间等值线图发现北部湾地区近年来积累的能量更高,背景应力场更强。  相似文献   

14.
地壳中的应力变化通常通过地表附近的形变作观测约束,运用模型计算来估计。但是,地震活动变化与应力的广泛相关性(Simpson and Reasenberg,1994;King,et al,1994;Jaume and Sykes,1996;Harris,et al,1995;Stein,1999)使我们认为,应力变化或许可用地震目录估计的地震发生率来计算。因为地震活动数据是日常搜集的,并具有很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这种可能性相当有吸引力。但由于地震速率随应力和时间的变化都是非线性的,因而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还没有被证明。这里我们给出两种方法运用地震速率随应力和时间变化的公式,由地震速率数据来反推应力变化(Dieterich,1994.)。将这些方法用于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区,得到了与独立估计十分一致的结果,表明地震速率可作为一种实用的应力遥测计。  相似文献   

15.
关于应力触发地震机理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元敏  马胜利 《地震》2008,28(3):95-102
应力触发地震问题的研究对于地震机理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文围绕潮汐力触发和地震应力触发问题, 简要回顾应力触发地震的野外观测与研究概况, 综述应力触发实验和模拟取得的成果, 简述新的实验结果,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力触发地震的机理, 分析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最近完成的岩石力学三轴实验表明,岩石的破坏既能由最大主应力的增加引起,又能由中等主应力的变化(增加或减小)或最小主应力的减小引起,因此联系到地震的发生也是如此。地震前必须有一个应力和能量的增加过程,但地震不一定发生在应力和能量的增加过程中,地震也可以发生在应力和能量的减小过程中。文章还讨论了能够引起地壳中应力减小的作用,並从地震活动性方面探索应力减小引起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许多观测表明,相对小的应力变化就能触发或制止地震。这个结果令人惊奇,因为触发地震的应力扰动只是引发地震应力降的一小部分,我们用符合物理实际的数值模型模拟地震断层来研究这个现象,断层是不均匀的,因此,断层表面各处会有不同的破裂判据。我们将不均匀断层模拟成由许多小区域组成,大部分小区域是均匀的,在小区域上可发生简单的库仑破裂。因此那些小区域会多次(重复)破裂,断层上的存储应力会很不均匀。我们看到围限应  相似文献   

18.
地壳应力场在板块运动模拟、青藏高原隆升、地震孕育和发生等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而目前大多数地壳应力方面的研究侧重于方向的确定,对应力量值研究甚少.我们总结了地质、地球物理等方法确定应力量值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大地震前后应力方向变化和地震破裂应力降张量估计地震震源附近应力量值.并辅以地震前后平均视应力方法等其他方法共同对应力量值进行进一步约束的思路.大地震前后的应力方向变化根据大量前震和余震的震源机制给出.地震破裂造成的应力降场可根据地震破裂详细分布计算,则已知大小和方向的地震应力降场与方向已知、大小未知的地震前后应力张量之间可以构建数学关系,从而得到应力量值.根据地震前震和余震的宽频带辐射能量和地震矩张量目录得到大地震前后的平均视应力,两者之差对应于地震应力降,根据这种关系得到震前应力量值的另一个估计.两种方法相结合,给出应力量值及误差估计,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约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否可以用临界现象来模拟的问题引起地震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检验小应力变化是否确实触发大地震发生.这种检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作用在地震孕震断层上的小应力变化,第二是选择地震发生需要不同环境应力水平的地震.相同量级的小应力变化对于不同环境应力水平下发生地震的影响如果没有区别,则触发效应不存在;如果有明显差别,则触发效应存在.  相似文献   

20.
将经验格林函数基于尾波的分析应用于发生在日本震级范围为1.8至6.9的4个地震序列来测量辐射能、拐角频率和应力降。我们发现这些序列的视应力或应力降对地震矩没有系统的依赖性,而且发现二者均呈对数正态分布。然而,我们也鉴别出了几个高能的和衰弱的异常地震事件,表现出与其他序列事件截然不同的频谱特征。这些地震事件显示出,视应力和应力降的许多变化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而这一点对地震危险性分析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