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震后快速获取发震信息和灾区受灾情况,对于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震后灾害评估和救援决策至关重要。得益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建立了国家中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技术平台。通过该平台汇集并交换全国预警实时波形,分析、判断、加工实时波形数据,及时产出地震预警、烈度速报、地震基本参数和震源参数等信息产品,并将其推送到紧急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分钟级参数速报和烈度速报,在泸定 MS6.8 等强震袭来时均成功发布预警信息,为防震减灾及应急救援等提供有力保障。本文详细介绍该平台的整体情况及其所包含的分系统功能,并讨论目前平台的技术特性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地震预警试验台网是在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基础上进行台站加密和系统升级建设而成的,完全兼容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的数据和功能。其目标是进一步提高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所提供的地震参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系统的建成提高了成都市地震灾害信息的获取能力,为地震预警信息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建立了平台,为成都市地震应急处置和抗震救灾快速决策提供服务,提升了成都市防震减灾服务能力。该台网的建成也为国内同类台网建设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JavaEE设计模式、软件框架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研究应用,实现了云南强震动台网中心烈度速报系统的整体建设。在系统总结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全面统计了近两年发生的所有5.0级及以上地震烈度速报系统自动生成地震烈度图所需要的时间。通过对比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后的地震烈度图与中国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发布的地震烈度图,结果表明:两者的烈度强度和烈度分布范围一致。此外烈度速报系统产生的地震烈度图显示出的局部场地效应明显,其主要集中在山谷和盆地等人口密集居住区域,应用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4.
基于手机短信的地震灾情速报平台,是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和基层单位覆盖面齐全的特点快捷完成灾情收集。在全省范围内的每个乡镇培训出3~5名手机短信灾情速报员,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省局应急指挥中心迅速给这些人员发送灾情收集指令,灾区的速报员按照所收到短信的提示逐步展开排查确定灾害等级,然后将灾情等级代码反馈给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灾情速报平台自动处理收集的短信,最后按灾区的受灾轻重程度在地图上表示出来。  相似文献   

5.
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烈度遥感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发生后,在灾区应急获取了多种高分辨率航空和无人机遥感影像,并快速解译提取了灾区建筑物震害信息.采用地震烈度遥感定量评估方法,利用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等震后震害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研究确定的经验震害遥感定量评估模型,获得了芦山地震灾区126个主要居民点的地震烈度遥感评估结果,并据此圈画了地震烈度分布遥感评估图.结果显示,本次地震Ⅸ度区面积约150km2,Ⅷ度区面积约900km2.该结果在第一时间(4月21日晚)提供给了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指挥部.对比分析显示,地震烈度遥感快速评估结果与中国地震局4月25日公布的地震烈度图,以及与笔者在现场实地进行的建筑物震害详细调查结果基础上评定的地震烈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强烈地震发生后,借助于快速获取的灾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快速估计地震烈度分布,对地震灾区灾情估计和抗震救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综合震害指数的玉树地震烈度遥感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了地震烈度遥感评估的思路和方法,给出了遥感综合震害指数、地面等效震害指数计算的模型和地震烈度估计方法。利用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后获取的主要地震灾区玉树县城区结古镇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及其遥感震害解译结果和震后地震现场震害遥感比对科学考察成果,进行了结古镇的地震受灾程度和地震烈度的遥感评估。综合分析表明,玉树县城区遥感评估的地震烈度为IX度,与地面调查确定的地震烈度一致。文章最后对结果进行了讨论,表明遥感方法对应急烈度评估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陕西地震监测台网在汶川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陕西地震监测台网及运行情况,总结分析该台网在四川汶川8.0级地震速报、震型判定、余震预测和地震烈度划分、抗震救灾等方面的作用,探讨了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及防震减灾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地震信息系统应当在大地震发生后快速发布地震烈度速报信息的需求,结合国际烈度速报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经验,设计并实现SeisMIS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发布系统,并在成都市烈度速报台网中进行应用,对于提升地震烈度速报信息的网络化应用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发展地震烈度速报系统是我国现阶段防震减灾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在地震发生后,对强震动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快速给出强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地震烈度分布图.鉴于目前国内强震动台网分布密度及数据传输方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多数烈度速报系统是基于美国的  相似文献   

10.
以西藏昌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为例,对照国外地震烈度速报建设经验,从台网密度、通讯传输、建设成本3个方面,探讨西藏昌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可为其他地区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010年5月25日四川省都江堰市、彭州市交界处5.0级地震前观测到的多种异常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表明此次地震前监测到了一些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并在年中会商报告中,提出了较好的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介绍了成都市的地震监测工作状况。在“九五”、“十五”期间,成都市加大了对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先后建成了成都市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含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和成都市数字电磁波观测台网,改造了成都市地震监测中心。根据成都市现有地震监(观)测能力,“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加强成都市的地震监(观)测工作,从防震减灾的角度提升成都市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CTS-1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和模拟仪器DD1、DK1记录的地震资料,发现在地震记录与大震速报方面,数字仪器可以代替原来的模拟仪器,并与模拟记录实现“无缝”连接。  相似文献   

14.
川滇地区走滑型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曼  杨天青  郑通彦  陈通 《地震》2015,35(3):147-154
为分析走滑型地震的烈度衰减特征, 我们搜集并整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5个5级以上震例和其中70个5级以上、 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典型震例, 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 建立该区域此类型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对比已有研究成果,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地震烈度衰减速度慢于西南地区, 可能与该地区地震破裂方式、 动力学过程等有关, 但与川滇地区和中国西部的衰减规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本文给出的烈度衰减关系在该区域此类地震的灾害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其他区域的适用性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川滇分区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曼  程佳  魏文薪  陈通 《震灾防御技术》2015,10(S1):760-769
考虑到不同区域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分析川滇地区地震空间分布、震害及烈度分布特征,搜集并整理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0个5级以上地震案例,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结合川滇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川滇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M=5和M=7级时区域差别明显;同时,与已有成果的对比结果也可看出,滇西地区在M=7级时近场烈度明显偏低,而川西北及滇中地区在M=5级时虽与中国西部地区基本一致,但也均低于其它分区。上述结果对川滇地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中成都地区液化及其震害现象较为显著.通过现场调查和工程地质资料分析,成都地区的液化特点为:液化带主要集中都江堰市液化在烈度Ⅵ、Ⅶ、Ⅷ、X和X度区均有出现,但Ⅶ度区最为集中液化喷水高度多在1-3m之间,最高一处超过10m液化场地喷出物涵盖了多种土类,约67%为粉细砂,且有卵砾石,约占11%液化带普遍伴随地裂缝,...  相似文献   

17.
张佑龙  金艳  夏仕安  李发 《华南地震》2012,32(1):99-106
安徽测震台网"十五"期间通过升级、改造、新建24个子台并汇集周边6省19个测震台站的数据,建成安徽省省级测震台网,极大提高了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速报能力、数据产出能力。综合分析了安徽测震台网"十五"项目建设后的监测效能,并对进一步提高测震台网效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施甸地震震害分析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综合震区102个居民点的震害调查资料,描述2001年4月10日、12日施甸5.2级和5.9级地震列度分布和各烈度区的震害特征,统计分析了在指数与地震烈度的关系,讨论了震害与场地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与地震烈度判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后,丰富的地震灾情信息和准确的地震烈度图是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地震灾情信息获取的一种重要渠道。本文通过构建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将互联网上非结构化的灾情信息转化成结构化的灾情信息。并将网络地震灾情信息与地震烈度相结合,进行地震烈度判定,从而对地震应急期的烈度快速评定结果进行修正拟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