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藏南地区产出红、绿、黑、褐等多色调的中生代硅质岩.石英是它们的主要矿物,但不同样品的石英晶体微形貌各有特征,X衍射和红外吸收光谱特征表现出细微差别.夏鲁和彭错林分别作为生物成因和热水成因硅质岩的代表,它们在矿物演化路径、石英晶体微形貌和集合体微结构存在差异,为利用微组构区分不同成因硅质岩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夏鲁硅质岩中生物化石残骸内存在方英石和玉髓,为反演生物成因硅质岩的矿物演变序列提供了很好的证据.硅质岩成岩过程中微组构演变和元素迁移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石英在重结晶过程中对杂质元素的剔除作用是促使某些微量元素产生富集的重要机制.从微组构角度切入硅质岩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它综合运用微区微束手段对硅质岩的微观组构特征进行测试,进而探讨微观组构信息所指示的地质意义.结果对探讨硅质岩的成因、演化和藏南地区硅质岩容矿型Au-Sb-Cs矿床的成矿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海城市小孤山区辽河群大石桥组一段、三段地层中,都发现了硅质岩的分布.小孤山区硅质岩具有微-细粒变晶结构特点,与铅、锌、银、金矿化密切伴生.通过与青城子硅质岩岩石化学成分及组构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小孤山区硅质岩属于海底火山喷溢-热水沉积成因,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从而展示了小孤山及外围地区辽河群地层找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微组构信息对硅质岩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笔者以藏南四个剖面的硅质岩样品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各自的显微形貌特征,借此对其成因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旬阳盆地古生代硅质岩发育,其对南秦岭造山带古生代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重点研究旬阳盆地吕河地区泥盆系硅质岩,在分析其野外产状、岩石学与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微组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对旬阳盆地硅质岩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旬阳盆地古生代硅质岩的形成环境和南秦岭造山带古生代大地构造背景。吕河硅质岩产于泥盆系石家沟组地层中,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与上覆的板岩整合接触。硅质岩颜色多为灰黑色,具块状、层状、纹层状、条带  相似文献   

5.
罗安群矿山组是研究区的主要赋矿层位,发育有硅质岩。通过野外观察和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研究,对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及成矿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硅质岩SiO_2平均含量为82.12%。在Fe-Mn-Al、SiO_2/Al_2O_3-Al_2O_3判别图上,显示硅质岩为非纯热水沉积成因,且有陆源碎屑物质混入。样品的Ba/Sr值为2.35~50.47,U/Th值为1.32~24.37,表明硅质岩沉积时海底热水作用强烈。稀土元素分配模式、∑REE、LREE/HREE和(La/Ce)N值表明硅质岩主要形成于大陆边缘,沉积时还受到热水作用影响。由于脆性和裂缝的发育,硅质岩有利于金属矿物富集成矿,金属矿物及其氧化物沿其裂隙分布。  相似文献   

6.
硅质岩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崔春龙 《矿物岩石》2001,21(3):100-104
硅质岩中隐藏着十分丰富的古地理、古环境、古构造及古气候、物源及成岩成矿等信息,而且硅质岩抵抗后期改造的能力较强,各种成因信息被较好地保存下来,为解决硅质岩的成因及相关的地质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硅质岩粒度细,结构致密,野外研究取证工作有很大难度,室内研究成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但目前的研究中还未解决成因的特征指示元素的载体问题和成因属性,不加区分地使用全岩化学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进行成因判别,使其成因的多解性和人为性成为一个普遍问题。本文从硅质岩的建造、组构、古生物、阴极发光特征等方面讨论了可反映硅质岩成因的若干问题,所以也是今后进行硅质岩研究中应该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跃进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硅质岩广泛发育。通过对硅质岩岩心观察、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硅质岩成因机制进行研究。岩心及镜下薄片观察表明,研究区硅质岩为交代作用形成,伴生有金红石、角闪石、萤石等热液矿物。通过对取心岩样地质特征观察及硅质岩样品采样,进行硅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分析。硅质岩主量元素分析表明,硅质岩的形成与热液活动有关;微量元素Co/Ni、Th/U、Rb/Sr比值较低,表明热源可能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稀土元素分布曲线与塔河英安岩具较强相似性,表明富硅流体可能为与海西晚期火山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流体。认为跃进地区硅质岩为富含硅质的岩浆热液沿断裂及裂缝进入一间房组碳酸盐岩,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碳酸盐岩部分被溶解,同时硅质交代碳酸盐矿物形成残余结构硅质岩。  相似文献   

8.
西藏南部硅质岩的特征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南部广泛发育中生代古海洋沉积硅质岩,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喜马拉雅沉积带,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断断续续延伸达数千公里。可大致厘定出3条硅质岩带:缝合带蛇绿岩北侧早白垩世硅质岩带、缝合带蛇绿岩南侧三叠纪至白垩纪硅质岩带和喜马拉雅沉积带白垩纪硅质岩带,产出块状、层状、角砾状和结核状4种类型的硅质岩。在沉积建造特征上,缝合带蛇绿岩北侧硅质岩带以蛇绿岩-硅质岩建造为主;缝合带蛇绿岩南侧硅质岩带主要以火山岩-硅质岩建造和改造型硅质岩建造为主;喜马拉雅沉积带硅质岩则以浊积岩-硅质岩建造为特征。藏南硅质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其薄弱环节和科学问题主要包括:硅质岩的成因问题、硅质岩的微组构问题、硅质岩中的古海洋沉积事件信息、硅质岩对沉积环境的指相意义等。  相似文献   

9.
渝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结构特征与成因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地表剖面测制,主要应用常规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刻画了渝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显微结构特征,分析了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特征,探讨了硅质岩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灯影组硅质岩主要由隐晶石英、玉髓、微晶石英及巨晶石英结构元素组成;具有隐晶、微晶和镶嵌3种结构类型。硅质岩中可见有残存的白云石晶体,代表热水沸腾的针状孔较发育;硅质岩和晶洞石英单矿物的δ30 Si值变化范围在-0.6‰~0.8‰,属于热水来源的硅质岩中的δ30Si值范围,δ18 O值为15‰~23.5‰,利用氧同位素计算得出,研究区硅质岩的形成温度主要分布在70~110℃;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揭示研究区硅质岩为热水成因,但也受到构造地理位置和海水的影响;硅质岩为热水与海水、沉积与成岩共同作用的产物,形成时间主要在晚震旦世灯影期早寒武世牛蹄塘期。  相似文献   

10.
皖南晚震旦世硅质岩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云 《地层学杂志》1998,22(2):154-160,T001
研究区位于华南下扬子区构造活动带,地层剖面中有火山英安岩,硅质岩中含火山碎屑,它们的存在表明本区在晚震旦世曾发生火山活动并影响沉积物成份。元素分析显示本区硅质岩化学组成与火山成因硅质岩相似,高的Ba含量,具与壳型花岗岩相似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指示本区硅质岩的硅源可能来自海底火山喷发。文章同时还讨论了硅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质历史上的关键期,全球范围内普遍发育一套黑色岩系,包括硅质岩、泥岩和白云岩。在这套黑色岩系中下部,发育了不同厚度的硅质岩,尤其是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黑白燧石条带韵律性互层且硅质岩分布变化大,其成因对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优质烃源岩形成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塔西北地区新柯地1井这套黑色岩系中硅质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岩芯观察、镜下薄片鉴定、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研究硅质岩与有机质的成因及其二者之间的共生机理,硅质岩较高的Ti、V、Y、Ba等元素含量、较低的δ30Si值(1. 2‰~0. 7‰)、明显的Ce负异常说明其硅质流体为热液来源,但是硅质岩不是热液脉体侵入形成,而是富含硅质的流体与冰冷的海水混合沉积而成,硅质岩沉积受温度、pH值、有机质等因素共同控制,有机质的存在可以促进硅质沉淀。同时系统地研究了黑白燧石条带韵律性互层的成因,白色层由纯的微晶石英组成,而黑色层由碎屑碳质颗粒、石英颗粒和碳质纹层组成,认为是微生物席活动的结果,硅质岩中黑白燧石层受冰期和间冰期控制。硅质岩中较高的Al2O3/(Al2O3+Fe2O3)比值和较低的Lan/Cen比值代表受陆源影响的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结合古气候、海平面变化等信息,认为塔西北地区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硅质岩以及硅质页岩沉积于局限海湾或潟湖环境,为正确认识硅质页岩的形成环境和烃源岩的评价预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硅岩是由自生石英形成的化学沉积岩,通常以层状或非层状(结核状、条带状)独自出现、与其他岩性互层出现及赋存于其他岩性地层中。硅岩不仅记录了大量盆地古地理、古海洋、古气候的地质信息,而且对于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硅岩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近年来关于硅岩的新观点为硅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通过调研近年来关于硅岩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的研究,分析总结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沉积环境、不同产状硅岩的形成模式、成因类型以及判别方式,认为硅岩的沉积不是单一因素控制的结果,而是地质构造活动强度、生物类型及活动性、沉积古环境的综合结果。常规地球化学元素结合岩石组构与微区分析、包裹体分析、新同位素(Rb-Sr和Sm-Nd)分析,以及新的地球化学判定标准(Ge/Si)是硅岩研究的必备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种特殊类型硅质岩的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浙江江山晚石炭世藕塘底组上段发现一种较为特殊的硅质岩。该类岩石呈白色、黄白色,夹于浅海相黄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砾岩中。其显著特征是,岩石具残余生物碎屑结构,见大量腕足类、海百合茎、珊瑚等钙质生物假象,主要为mm级完整个体,密集堆积。生物已完全硅化,但内部组构清晰可辨。常见由多个微晶石英交代的自形细晶白云石假象以及碳酸盐交代残余。岩石质地较轻,具大量圆形、菱形和不规则状孔隙,系由海百合茎等生物碎屑、白云石(或钙质成分)风化淋滤流失造成空洞所致。岩石属于交代成因,原岩可能为亮晶(或微晶)生物碎屑灰岩,为潮下浅滩沉积产物。岩石硅化前曾发生过白云化作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硅质来源于正常地下水,无热水或火山硅质来源的迹象。笔者将这类硅质岩取名为“钙骨假象燧石岩”。  相似文献   

14.
川东地区二叠系结核状、条带状和团块状硅岩发育,主要分布于茅口组上段及吴家坪组,夹于石灰岩层间或层内。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室内薄片鉴定以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对广元长江沟、旺苍双汇、宣汉立石河和巫溪尖山的二叠系硅岩进行了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硅质来源,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硅岩形态多样、分布不均,硅岩中见残余的石灰岩;硅质成分主要为玉髓及微晶石英、灰质硅岩中玉髓"侵入"方解石、相邻石灰岩中少量生屑被硅化。硅岩的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52.79%~99.21%,平均为85.18%),Fe/Ti值、(Fe+Mn)/Ti值及Al/(Al+Fe+Mn)值反映其形成与热水活动有关;硅岩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与地壳中该元素的平均含量差异明显,Co/Ni值与Th/U值较低;稀土元素总量低,Ce负异常,LREE/HREE值低,δEu值相对较高。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二叠系硅岩为交代成因,硅质以热水来源为主,玄武岩淋滤及上升流提供了部分硅质。复合来源的硅质通过同生断裂、表层淋滤及上升流进入碳酸盐沉积物中,在不同的成岩阶段交代碳酸盐沉积物(岩),形成了顺层面或层内分布的结核状、条带状及团块状硅岩。  相似文献   

15.
靳西祥 《矿物岩石》1992,12(4):48-56
岩石空间产出特征、岩相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作用特征等分析研究表明,硅质钠长石岩是经沉积变质、硅质钠质交代作用形成的,原岩组成多样,主要为碳质板岩,其次为条带状泥砂质白云岩,局部也可以是辉绿辉长岩。  相似文献   

16.
贵州松林陡山沱组上部发育一套硅质岩,主要岩性为硅质页岩、富结核硅质岩、含磷质硅质岩及硅质结核.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Al—Fe—Mn判别图解均落于Ⅱ区生物成因区,MnO/TiO2值介于0.01~0.1之间,表明受陆源物质供给影响强烈.结合岩相古地理及岩性组合综合分析,岩石的沉积环境应属于盆地边缘陆棚区半深水-深水滞留还原环境;受生物化学作用影响,沉淀的富SiO2沉积物在成岩阶段发生分异作用,富集的硅质开始迁移并重新凝聚成岩;成岩后生阶段,重结晶和交代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一种特殊类型硅质岩——浮石状燧石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硅质岩产于南京及巢湖地区的下二叠统孤峰组地层中。它的显著特征是岩石中存在大量菱形和不规则状孔隙,孔隙周边和孔隙间主要由微晶石英组成。通过对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等特征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交代碳酸盐岩成因的硅质岩,并定名为浮石状燧石。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东川滥泥坪矿区因民组顶部硅质岩成因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云南川滥泥坪矿区因民组顶部硅质岩的产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表明其成因应为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产物。该硅质岩层还含较富的铜矿体,根据地质条件相似性原则,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研究成果,在大量研究我国碳硅泥岩型铀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对碳硅泥岩型铀矿勘查稳定且行之有效的指示元素及其组合,确定了碳硅泥岩型铀矿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并以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