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面蒸发量的一种气候学计算方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邓根云 《气象学报》1979,37(3):87-96
用北京日射站和官厅蒸发站的辐射和蒸发资料对彭曼公式进行订正,得出修正公式 E_0=(ΔH_0+γE_α)/(Δ+γ) H_0=1/59[0.95Q_A(0.167+0.583n/N)-σT_a~4(0.32-0.26e_a~(1/2))(0.30+0.70n/N)] E_a=0.13(e_a-e_d)(1+0.77u),其中H_0是表示为蒸发量单位的辐射平衡,E_a是由风速和饱和差决定的“干燥力”。 自由水面的蒸发量E可用下式表示 E=E_0-F/L,其中F是水面向下的热通量,在升温季节为正值,在降温季节为负值。由于缺少水温梯度观测资料,F不能直接计算。本文建议,对升温或降温季节分别建立水面蒸发E倚蒸发势E_0的回归方程。得出北京地区各月蒸发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0.963 E_0-7.0 4—7月 E=0.902 E_0+26.0 9—10月 E_0 8月  相似文献   

2.
气温是影响流域蒸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黄河流域蒸发能力与气温的关系,建立了简洁且实用的指数型蒸发能力估算公式,分析了气温变化对流域蒸发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简洁指数型公式具有与高桥浩一郎公式同样好的蒸发能力估算效果,在气温升高1 ℃的情况下,流域蒸发能力约增加5.0%~7.0%;干燥系数约为3时,蒸发能力随气温的变率最大.  相似文献   

3.
气温变化对黄河流域蒸发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温是影响流域蒸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黄河流域蒸发能力与气温的关系,建立了简洁且实用的指数型蒸发能力估算公式,分析了气温变化对流域蒸发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简洁指数型公式具有与高桥浩一郎公式同样好的蒸发能力估算效果,在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流域蒸发能力约增加5.0%~7.0%;干燥系数约为3时,蒸发能力随气温的变率最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海河流域159个气象站1961—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M模型计算该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海河流域ET0对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的敏感性,并结合各气象要素的多年相对变化率定量探讨ET0变化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年ET0以-22.7 mm·(10 a)-1的速率显著减少,在空间分布上,除流域西北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外,大部分地区ET0呈显著减少趋势。ET0对各要素的敏感系数除相对湿度外,其他均为正值。综合考虑ET0对各要素的敏感性及各要素的多年相对变化率发现,相对湿度及最高、最低气温是导致ET0增加的因子,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则是导致ET0减少的因子。虽然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不是最高,但其减小趋势显著,多年相对变化率较大,导致对ET0的贡献较大,成为海河流域ET0变化的主导因子,二者的显著减少造成了整个流域ET0显著减少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E601型与小型蒸发器对比观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秋红 《气象》2000,26(10)
通过对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 1 986~ 1 997年夏季 ( 5~ 9月 ) E60 1 型与小型蒸发器1 2年蒸发量及 1 997年冬季 ( 1 0~ 4月 )的冰面蒸发对比观测资料 ,进行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 ,得到两种蒸发量的折算系数 ,求出了累年 E60 1 型蒸发量的气候估计值。  相似文献   

6.
蒸散发是湿地水文过程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湿地的水文生态系统。以若尔盖湿地为研究区,基于湿地及其周边6个气象站1963—2013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了站点与湿地的潜在蒸散量(ET0),并分别从趋势性、突变性以及周期性角度分析了ET0的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探讨了ET0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湿地季节和年际ET0在时间尺度上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夏、秋季和年际尺度下,增加非常显著;在空间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增加非常显著的地区,在秋季表现为整个区域,年际尺度下则贯穿于整个东、西部;同时,若尔盖湿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暖干化的趋势。春、冬季和年尺度ET0的突变年份均为2002年,而夏季和秋季则分别在1988年和1997年左右发生突变;春、夏、秋季以及年际尺度下,ET0变化的第一主周期可能为28年,冬季则为22年;此外,春、秋、冬季以及年尺度下,ET0的第一影响要素以温度为主,夏季则为日照时数。不同站点间,以冬季若尔盖和红原站最为突出,相对湿度为ET0的第一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若尔盖湿地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车尔臣河流域水面蒸发折算系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车尔臣河流域且末水文站1991-2004年间,20cm口径小型蒸发器与E601型蒸发器同期观测资料,估算了20cm小型蒸发器对E601型蒸发器的蒸发折算系数,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并将其与库尔勒市及我国新蒙区年水面蒸发折算系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车尔臣河流域冻结期(10月一次年3月)的水面蒸发虽然微弱,但不能忽略,水面蒸发折算系数在非冻结期呈先增后减趋势,年际变化较小.该结果可供车尔臣河流域水量平衡研究、水资源评价、生态需水计算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107个气象站点的常规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1960-2013年的逐日潜在蒸散发(ET0),分析了中国5大区域的ET0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2m风速、日照时长、平均气压、相对湿度和地表温度的敏感性及其分区特征。结果表明:(1)模拟的从1960-2013年平均ET0和与蒸发皿蒸散发量之间的比值为0.55,各逐站点的ET0与蒸发皿蒸散发的相关系数为0.84-0.98(剔除观测值为0的情况的样本)之间和0.42-0.81(未剔除观测值为0的情况的样本)。(2)本研究中模拟的ET0以6.75mm/10a的速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敏感性分析表明,在1960-2013年间的全国范围内,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增加0.68℃和1.54℃,相应地导致ET0增加12.81mm和14.13mm;风速减少0.51m/s,日照时长减少0.61h,相对湿度减少2.84%,将分别导致蒸散量减少48.08mm,21.5mm,204.49mm,这能很好的解释“蒸发悖论”问题。(3)对中国不同地理分区的ET0,在东北区域、华北区域、和西北区域,蒸散量最敏感的气象因子是相对湿度,其次是风速;在西南区域和华中和华东区域,蒸散量最敏感的气象因子是相对湿度,其次是日照时长。  相似文献   

9.
东亚季风区地气系统的水平衡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ECMWF1980~1989年10年逐日资料及同期中国六大流域片的月径流量资料,用水平衡方法尝试了对东亚季风区进行蒸发估算、土壤和地下水含量估算及总的水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全国陆地降水在7月份最大,平均约为95mm,蒸发的最大值(80mm)比其滞后1个月出现。北方流域和南方流域的水平衡特征明显不同。南方流域降水始终大于蒸发,蒸发峰值比降水峰值滞后1个月,土壤、地下水含量盛夏或初秋开始减小;北方流域蒸发有时超过降水,两者的峰值同月出现,土壤、地下水含量初夏就开始减小。东北流域片的水平衡特点介于上述南、北方流域特点之间。计算误差中由水汽通量散度项的日变化引起的误差可能占总误差的50%。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估算与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西北地区42个气象站1956~2011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该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西北地区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对ET0进行突变检验、周期变化和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ET0存在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ET0自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依次减少;(2)近56 a来,西北地区年均ET0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差异,春、夏、秋季ET0均呈显著减小趋势,且夏季减少率最大,而冬季则呈平缓的增加趋势;(3)ET0减小幅度最大的地区位于哈密—和田的东北—西南向一带;(4)1956~2011年,春、夏、秋、冬季及全年平均ET0分别在1984、1986、1981、1995与198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减小的突变,且年均ET0存在2~3 a显著震荡周期和准6a的震荡周期;(5)ET0与2 m风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其中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弱,可见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的升高与日照时数、2 m风速的下降导致西北地区ET0的减小,同时考虑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4个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最小,表明西北地区ET0的变化是上述多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以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从估算模型和统计角度计算分析了该流域参考蒸散量及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过去50 a石羊河流域蒸散发呈增加趋势,个别站点达极显著水平(p<0.01),1960~2009年和1970~2009年不同时段的选择对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估算模型理论分析认为桑斯威特法计算的参考蒸散量变率主要由气温决定,蒸发皿蒸发量和彭曼蒙蒂斯公式计算的参考蒸散量变化则是辐射、气温、风速及空气饱和差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相关分析和突变检验的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并得出过去50 a石羊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和彭曼蒙蒂斯公式计算的参考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空气饱和差。  相似文献   

12.
地面自动站气压的台站极值检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压高公式,利用2000多个国家级台站海拔高度和本站气压观测资料,得到了自动站本站气压的台站极值检查方法,称为“台站海拔高度统计法”。首先由观测资料得到台站海拔高度和本站气压的指数经验公式,此经验公式可以计算出本站气压的估计值;然后由经验公式,选 ,可以估算出0.01信度下本站气压的取值范围,其中剩余均方差的估算方法类同本站气压的估计方法。使用台站海拔高度统计法依次对国家基准站、国家级台站以及区域自动站定时气压进行试验,试验效果良好。此方法可以用于气象业务中实时和非实时气压质量控制流程中的台站气压极值检查。  相似文献   

13.
利用湘东南东江流域1959~2006年共48年的历史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东江流域历年雨水集中期的气候规律以及2006年雨水集中期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东江流域历年的雨水集中期多出现在6月和8月;东江流域雨水集中期的出现,受台风的影响较大。2006年由于04号台风"碧利斯"的影响导致了本年的雨水集中期出现在7月中旬,其特征是降水强度强、强降水范围广、过程降雨量大,而大尺度引导气流、南海季风对"碧利斯"的西行路径及降水强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E601型蒸发器和20厘米蒸发器(简称小型蒸发器,下同)的使用都编入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小型蒸发器在我国气象站网已使用多年,积累了大量资料。从目前气象部门蒸发观测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型蒸发器有被E601型蒸发器取代的趋势。1997年初,由我国自行研制的E601B型蒸发器在我省基准站和基本站投入使用,并作正式记录。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标准蒸发器应为20平方米的蒸发油。其蒸发量可近似代表自然水体(如水库、湖泊)的水面蒸发量。试验表明,E60lB型蒸发器测得的蒸发量很接近标准蒸发器的蒸发量,小型蒸发器的蒸发量比标准蒸…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张掖站1985~2001年5~9月E601(金属制)与玻璃钢制蒸发资料及E601型与小型蒸发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金属制与玻璃钢制E601型蒸发资料可做为同一资料序列使用;(2)E601型与小型蒸发资料相关性达88%以上,由比值折算系数求得的气候估计值与实际观测值更接近,优于使用一元...  相似文献   

16.
论陆面蒸发的计算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傅抱璞 《大气科学》1981,5(1):23-31
本文从蒸发E随降水的改变率E/r是剩余蒸发力E_0—E和降水r的函数,即E/r=f(E_0-E,r),而蒸发随蒸发力的改变率E/E_0是剩余水量,r—E和蒸发力E_0的函数,即E/E_0=φ(r-E,E_0)的考虑出发,利用量纲分析和微分方程理论确定了函数f和Φ的表述式,并由此得到根据蒸发力和降水计算陆面蒸发的公式。计算结果非常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永定河流域1958~2018年14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完全相关系数和多元回归分析识别气候因子与蒸发量的相关程度并定量计算其贡献率。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60年来永定河流域气温以0.29°C/10 a的速率上升,而蒸发皿蒸发量不增反减,以-48.88 mm/10 a的速率显著下降(标准化统计量Z=-4.5),该流域存在明显的“蒸发悖论”现象。流域蒸发量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性,在季节上,春、夏季蒸发量分别占全年蒸发量的35%和37%,且春、夏两季蒸发量下降趋势较为显著;在空间上,永定河流域下游平原区下降趋势较上游山区(天镇、蔚县等地区)更为显著。完全相关分析表明,净辐射、平均风速和空气饱和差与蒸发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贡献率分析表明,与基准期 1958~1979 年相比,1980~2018 年平均风速和净辐射减少对蒸发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7%和66%,空气饱和差的贡献率为-41%,净辐射和平均风速的减少是导致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20年辽宁地区62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生长季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辽宁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利用ArcGIS的克里格插值法、M-K检验分析了辽宁地区生长季ET0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影响ET0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辽宁地区生长季参考作物腾发量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变化趋势;ET0在1961-2010年呈下降趋势,2011-2020年呈升高趋势,生长季多年平均ET0变化趋势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生长季内ET0对相对湿度的响应最为敏感,为负效应。ET0对风速和温度变化的响应敏感性相对较小,为正效应。湿度的敏感系数绝对值明显高于风速和温度,7月份达到峰值;多年相对变化率绝对值最大的是风速,其次是温度和相对湿度;三个气象要素对ET0贡献最大的是风速,温度和湿度对ET0的正贡献不及风速的负贡献,综合敏感性和贡献两方面因素分析,风速的变化趋势为ET0呈下降趋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9.
北疆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北疆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合理的灌溉制度,利用北疆地区22个气象站49 a(1962~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北疆地区1962~2010年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并用Mann-Kendall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基于Arc GIS9.3空间分析功能模块对北疆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了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ET0在1983年发生向下突变,ET0在时间分布上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受该地区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ET0从北疆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向中间逐渐升高,东南部和西部表现略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4~10月ET0对全年ET0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东江中上游江流域8个气象站1965—2017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东江中上游流域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5—2017年东江中上游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17 ℃/(10 a)速率显著上升;秋季平均气温上升最显著,冬季、夏季次之,春季不显著;年高温日数以3 526 d/(10 a)的速率显著增多。年与季平均气温和年高温日数均存在突变,各气象站年与季平均气温均大致呈自南向北依次递减分布。上游的高温日数略多于中游。各气象站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均显著,春、夏季均以连平为中心上升幅度最大,秋季为上升趋势最明显的季节,冬季以连平为中心上升趋势最显著。各气象站年高温日数增多趋势均显著,增幅最大为连平,最小为龙川。年平均气温存在4、8—9、13—14、18—19 a的周期变化,高温日数存在2、6、10—11、25—26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