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基于遥感技术的吉林省生态资产定量评估与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M/ETM+卫星影像,在对生态参数测量的基础上,依据生态资产估算方法,对吉林省2000年和2008年的生态资产进行定量测量,得到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图,并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吉林省生态资产总价值由4 385.61亿元增加到6 751.31亿元,单位面积价值增加了24.17万元/(km2.a)。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有林地生态资产总价值的变化最大,8 a间增加了1 193.60亿元;而未利用地生态价值增加得最少,只有15.75亿元。从生态资产总价值的空间分布上来看,2000年和2008年的吉林省生态资产总价值分布都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森林资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汤旺河林业局部分区域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以1968年和2004年森林分布图、小班数据库和其他数据资料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分析林地资源的数量、种类、空间分布及其森林资源的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调整恢复合理的森林结构,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有林地和非林地面积增加;针叶林所占比例减少,阔叶林增加;森林资源的结构不太合理,中龄林和近熟林面积占据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3.
基于Costanza等所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理论及方法体系和丰顺县现状土地利用数据,对丰顺县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价值强度、区位指数等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1)全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46.57亿元,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中,林地和水域的贡献率最大;(2)全县平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强度为1.72万...  相似文献   

4.
以南平市为例,通过国有土地实物量核算、耕地质量核算、经济价值核算3个方面来研究国有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的方法,并对核算结果进行分析,探索资产核算的具体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开展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三维数据采集、建模和实物量、功能量、价值量三维核算技术研究,形成实用的生态产品价值三维核算技术方法。通过基于二三维数据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数据比对,分析生态产品价值三维核算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和模块化设计,开发基于网络环境的生态产品价值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基于三维立体环境的生态产品可视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服务和土地利用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定量研究县域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为生态资源的合理定价与有效补偿、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遥感影像,在GIS、R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富锦市199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富锦市1990~2010年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持续降低,由1990年的2 919 713.47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1 671 722.54万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与其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当土地利用类型改变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也随之改变;人口和经济是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是制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安吉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为试点区域,分析了现有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内涵及核算体系,针对核算的关键难点和问题,以核算体系合理、模型可操作、数据可获取及参数设置科学为原则,构建适用于安吉县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理论技术方法,实现对安吉县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量化核算。结果显示,2018年安吉县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65.37亿元,每公顷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80 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8.
海岛型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效应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岛型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区,利用1987—2007年5个时期的TM/ETM+遥感数据,综合运用景观要素遥感解译、景观指数法、生态服务价值量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评价了景观格局效应对厦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厦门岛城市森林面积自1987年以来一直趋于减少,在2002年达到最低值;其生态服务价值同样在2002年达到最低水平,为12.81亿元/a;2007年有所上升,为13.63亿元/a,其中,占城市森林总生态服务价值比重最大的是涵养水源功能,其次为固碳释氧功能;②厦门岛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与斑块密度、斑块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与建成区面积的关联度较低,表明厦门岛建设用地以侵占城市森林以外的其他景观为主,岛内城市森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能够为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角度,以格网为评价单元,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做了空间上的定量预测;并运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GIS叠置法从土地利用布局上评价建设用地布局的生态合理性。以鄂城区为例,划分了702个格网,规划实施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减少了414.54万元;建设用地布局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宜性,只有0.23%分布在高度敏感区内。因此,鄂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是可行的,但还应注重对森林和水域等重要生态用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积极探索.目前,全国8个试点地区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整体设计上侧重于资源存量和流量的统计核算,基本未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重大制度有效衔接,无法全面反映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量和成效,资源资产变化也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建议对资源调查统计标准进行改进和对接,并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各类资源保护制度相衔接,开展价值量核算.  相似文献   

11.
郑钧宁  徐红 《测绘通报》2020,(8):126-130
选取贵州省纳雍县为易地扶贫迁入地研究对象,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迁入地资源环境压力进行了评价;同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资源环境压力,并将结果划分为相对高、中、低压力区3个等级。分析结果表明,纳雍县整体资源较为贫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人均资源量较少,造成资源环境整体压力较大;由贫困发生率与资源环境评价值作相关分析,资源环境压力与贫困发生率呈弱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当前及今后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任务,已居于压倒性的战略地位。本文以多期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开展县域生态环境监测及动态评价,推进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兰兰  吴启明  申朝永  刘芳  陈砚国 《测绘通报》2021,(12):120-123,129
本文以赫章县为例,以乡镇为研究单元,从地形地貌、土地资源、交通条件等方面构建地理空间要素评价指标。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从空间的视角科学分析地理空间要素对贫困化空间分布的影响,揭示了贫困程度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实现因地制宜、精准脱贫,以及巩固脱贫摘帽成果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陶培峰  李萍  丁忆  刘建  杨光谱  肖禾 《测绘通报》2022,(1):15-20,38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基于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对重庆市进行生态重要性评价,将生态极重要区域与自然保护地共同作为生态源地。首先从生态本底和生态胁迫两个角度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距道路距离、距水体距离、夜间灯光指数6个阻力因子构建了典型山地动物的生态阻力面,然后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潜在生态廊道,完成市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研究表明,重庆市生态源地30 751.11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7.32%,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与渝东南的山林地。将识别的73条潜在生态廊道、138个生态节点与生态源地进行叠加,结合重庆的山水格局,构建了"两区、三带、四核、多廊、多点"的多层次生态安全格局,为重庆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省汪清县为研究区,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及监测工作通知要求,探讨了遥感技术在汪清县森林资源监测应用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利用吉林省地理国情普查、基础测绘成果数据,结合Landsat、SPOT、ALOS等卫星影像数据,进行汪清县土地覆盖信息提取及动态监测、森林类型提取及动态监测、植被覆盖度提取及动态监测、森林参数模型反演及动态监测、驱动因子选取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同时,针对汪清县森林资源各项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驱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16.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对各种生态风险及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雅安地震灾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特征,选取芦山县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GIS及SPSS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和易损性分析,建立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划分生态风险区类型,进而提出生态风险管理对策。结果表明:1)微度和低度生态风险区集中分布在高海拔的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该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抗干扰能力较强,地质灾害及人类活动影响较小;2)中度和高度生态风险区具有沿农田及建设用地生态系统集聚分布的特征,该区地质灾害频繁,地壳活动性较强,生态系统抵抗灾害的能力较差。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区防御、规避风险及安全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re of prime concern due to their impacts on CO2 emissions, climate change and ecological services. New global land cover products at 300 m resolution from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Land Cover (CCI LC) project for epochs centered around 2000, 2005 and 2010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forest area change and land cover transitions. Plant functional types (PFTs) fractions were derived from these land cover products according to a conversion table. The gross global forest loss between 2000 and 2010 is 172,171 km2, accounting for 0.6% of the global forest area in year 2000. The forest chang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ropical areas such as Brazil and Indonesia. Forest gains were only observed between 2005 and 2010 with a global area of 9844 km2, mostly from crops in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America. The predominant PFT transition is deforestation from forest to crop, accounting for four-fifths of the total increase of cropland area between 2000 and 2010. The transitions from forest to bare soil, shrub, and grass also contributed strongly to the total areal change in PFTs. Different PFT transition matrices and composition patterns were found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highest fractions of forest to bare soil transitions were foun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reflecting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Most of the degradation from grassland and shrubland to bare soil occurred in boreal regions. The areal percentage of forest loss and land cover transitions generally decreased from 2000–2005 to 2005–2010. Different data sources and uncertainty in the conversion factors (converting from original LC classes to PFTs) contribute to the discrepancy in the values of change in absolute forest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