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四川红原地区三叠纪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原地区三叠纪花岗岩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北部,侵位于三叠纪西康群砂板岩系中,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岩体属于准铝质-过铝质富钾钙碱性系列,大部分为I型花岗岩(羊拱海和达盖寨岩体部分表现为A型),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为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轻稀土元素分镏大于重稀土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区花岗岩体可能为同源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源岩可能为变杂砂岩和变中性火山岩,热源可能来自于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东部央格力雅山岩体岩性为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正长花岗岩U-Pb年龄为130.4±1.1Ma,英云闪长岩U-Pb年龄为126.6±3.0Ma、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1.6±1.1Ma和130.7±1.5Ma,显示岩体侵位时间为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岩体具有富硅、富碱、贫钙的特征,属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Nb)N值在9.14~24.86之间、正Eu异常显著(δEu值为1.03~1.53);微量元素K、La、Sr、Gd等明显富集,Nb、Pr、P、Ti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高场强元素富集。岩石分异指数平均为80.63,岩石成因类型属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伸展环境,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ICP-MS方法分析了布什维尔德杂岩体Platreef矿床含矿岩石的主量及微量元素含量,并与金川铜镍硫化矿床进行对比研究.Platreef矿床含矿岩石与金川二辉橄榄岩的∑REE接近,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REE)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平坦的右倾型配分曲线,但Platreef含矿岩石总体表现为正Eu异常,金川二辉橄榄岩与矿石样品则大部分表现为较强的负Eu异常,二者的差异实质上反映了成岩矿物斜长石与斜方辉石比率细微的变动.Platreef矿床岩(矿)石富集和高度分异不相容元素,Nb、Ta亏损,显示地幔柱岩浆受到地壳混染后,产生与弧苦橄岩相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金川含矿岩石富集Fe和Ti以及强不相容亲石元素,显示铁质玄武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虽然也可能受到地壳物质混染,但总体表现出含矿岩体母岩浆则可能来自EMI型富集地幔源区.Platreef矿层原始地幔标准化后Pt、Pd、Ru富集,Ir、Rh相对亏损的PGE配分型式以及Cs、Rb、Th、U、LREE等不相容元素和亲铜元素Cu、Ni的富集.暗示布什维尔德杂岩体岩浆源区残留地幔橄榄岩遭受含高度不相容元素的富矿流体的渗透混染即地幔交代,导致幔源岩浆发生PGE分异.  相似文献   

4.
对辽宁本溪地区关门山岩体正长花岗岩主量元素特征的研究表明,其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显示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具有中等亏损的负Eu异常,模式图总体呈“海鸥式”分布.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K,贫高场强元素(HFSE)Ta、P、Ti.正长花岗岩微量元素组成表明本区的花岗岩岩浆形成压力小于1.0 GPa,源区物质存在于30~40 km的地壳深处,属于减薄型地壳.正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当时辽东陆块处于陆内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乌日尼图隐伏岩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查干敖包镇西北乌日尼图地区,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粒-中细粒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乌日尼图花岗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SiO2含量为74.85%~78.10%,K2O/Na2O比值介于1.45~3.08之间,铝指数A/CNK=1.00~1.21,属过铝质岩石。主微量稀土元素分析表明,该岩体富集Rb、Th、U等元素而Ba、Nb、Sr、P和Ti强烈亏损,Eu为负异常(δEu= 0.22~0.39),总体呈现轻稀土富集的右倾“V”形分布配分模式。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乌日尼图花岗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139 Ma),为燕山运动晚期的产物。乌日尼图花岗岩体属A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的大地构造环境,且源区成分不均一,源岩可能主要由富黏土的泥质岩夹杂少量砂屑岩变质形成。  相似文献   

6.
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北缘的浙江安吉多金属矿区发育侵位序列复杂的坞山关杂岩体及与其有关的蚀变和矿化.为了探讨区内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该杂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开展了研究,并籍此对其成因类型、源区特征进行了探讨.坞山关杂岩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前者具富碱、高钾特征,属准铝质-钾玄岩系列,花岗闪长岩具高钾特征,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正长花岗岩具高硅、低钙、贫镁、高FeO/MgO值、富碱特征,属准铝-弱过铝质钾玄岩系列.该杂岩体的∑REE为(123.5~216.47)×10-6,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呈明显的右倾轻稀土元素富集型,Eu呈不同程度的负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各岩石单元大离子亲石元素(尤其是Rb、Th、K)明显富集,Ba、Sr负异常明显,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该杂岩体成矿元素ω(Mo)、ω(W)明显高于克拉克值,暗示其具有提供成矿物质的潜力.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分异Ⅰ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属Ⅰ型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多数特征,但从杂岩体各岩石单元的成岩年龄相差不大、具地球化学亲缘性以及A型花岗岩不具高分异特征来考虑,将其归为高分异Ⅰ型花岗岩更理.La/Sm-La图解显示出,该杂岩体为平衡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其轻稀土元素富集、Ta-Nb、Ti、Eu、Sr、Ba负异常可能是源区为含角闪石族、金红石、斜长石作为难熔相遗留在残留物中所致.  相似文献   

7.
鹰嘴红山岩体位于内蒙古西部北山成矿带东段,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钾长花岗岩。前人对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存在志留纪和泥盆纪的不同认识。笔者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423.1±1.5)Ma的年龄数据,表明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中志留世。鹰嘴红山岩体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系列;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Ta、Nb、Zr、Ti相对亏损,Hf相对富集;REE总量较高,HREE微弱分异,LREE分异强烈;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图上显示稀土元素呈右倾型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分馏程度较低,Eu强烈亏损(δEu=0.33~0.71)。结合花岗岩岩石成因类型研究和区域研究成果,认为鹰嘴红山花岗岩是在两侧陆块碰撞过程中大陆地壳加厚重熔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北京西山地区出露的早白垩世阳坊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含少量石英二长岩、白岗岩以及闪长质包体。本文首次报道了阳坊岩体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高精度分析测试结果。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是典型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有富集Rb、Ba、LREE等强不相容元素,Th、U、Nb、Ta相对LREE亏损,负Eu异常较弱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石英二长岩具有高钾、相对高碱、富镁贫铁、富集Rb、Ba、LREE、Sr等强不相容元素,Sr/Y比值高,Th、U、Nb、Ta相对LREE亏损,Eu异常不明显的特点,具有类似于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adakite)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白岗岩具有明显亏损Sr、Ba、REE尤其是MREE,具明显负Eu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闪长质包体MgO含量和Mg#值较高,具有富集K、Rb、Ba、LREE、Sr等强不相容元素,Sr/Y比值高,Th、U、Nb、Ta相对LREE亏损,无Eu异常的特点,与玻基方辉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近似,属于典型的钾玄岩系列岩石。阳坊岩体的闪长质包体起源于交代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石英二长岩是幔源岩浆与下地壳岩石相互作用的产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下地壳富钾基性岩的部分熔融过程,而白岗岩是上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表明燕山西段在早白垩世晚期具有高地温梯度。地质证据和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判别图解均显示阳坊岩体形成于造山带崩塌阶段。  相似文献   

9.
蟒岭岩体位于北秦岭构造带北部,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含辉石黑云角闪闪长岩和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依据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结合前人测试的年龄,将蟒岭岩体的岩浆演化划分为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中期3期。第一期为含辉石黑云角闪闪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7±1)Ma,该期岩石SiO2质量分数较低,富碱,属于准铝质,钾玄岩-高钾钙碱性系列;第二期二长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48±1)Ma~(144±1)Ma,具有高硅、富碱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钾玄岩-高钾钙碱性I-A过渡型花岗岩;第三期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24±2)Ma,具高硅、富碱、低镁、铝饱和指数偏高的特征,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A过渡型花岗岩。组成蟒岭岩体的花岗岩从早到晚,SiO2质量分数逐渐升高,而Al2O3、TiO2、MgO、CaO、P2O5、TFe2O3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稀土元素总量具有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第一期和第二期岩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右倾型,而第三期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两边高中间低的不对称弧形,整体上负铕异常不明显或呈微弱正铕异常;微量元素上,这3期岩石均富集K、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P、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与区域上同时代成矿花岗岩体对比,两者均具有高硅、富碱的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呈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斜型,但蟒岭岩体中二长花岗岩没有明显的Eu异常,且Ba、P、Ti亏损及Ta、Nb富集没有含矿花岗岩明显。  相似文献   

10.
甘肃毛藏寺铜钼矿是与花岗质岩石有关的斑岩型矿床,矿区内花岗质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对矿区岩体进行年龄、地球化学研究,以约束其形成时代,并探讨岩石成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别获得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谐和年龄为455.8±3.1Ma和425.0±2.8Ma,属于晚奥陶世和晚志留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属于过铝质钙碱性岩浆系列,花岗闪长岩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浆系列,二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具有弱正Eu异常(δEu=1.18~1.24),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北祁连洋俯冲消减阶段,由俯冲洋壳(含海洋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源区主要残留物为石榴子石。花岗闪长岩显示弱负Eu异常,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是洋壳板片断离后软流圈上涌诱发的下地壳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符合成矿期埃达克岩特征,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结合前人资料,在北祁连东段寻找和勘查与埃达克岩有关的铜-钼-金矿可能是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都兰热水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发育着大量花岗岩岩石组合,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本文报道了对都兰热水地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研究结果,为建立完善的年代学格架和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资料。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东昆仑东段都兰热水地区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结晶侵位时代分别是232.4±1.3 Ma、230.8±1.1 Ma,属中三叠世花岗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矿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属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具较高的K_2O含量(2.2%~4.74%);铝饱和指数A/CNK值都小于1.1,显示准铝质特征;P_2O_5与SiO_2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还表现出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La),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Ti、P)及Eu负异常特征。结合前人区域地质研究,我们认为东昆仑东段都兰热水地区花岗岩岩石组合是受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幔源岩浆与壳源岩浆发生不同比例混合,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分离结晶作用。晚二叠世阿尼玛卿洋向东昆仑板块俯冲,直至中三叠世都兰热水地区仍处于洋壳俯冲而产生的火山弧环境,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产物。  相似文献   

12.
阿翁错- 盐湖复式岩体位于狮泉河- 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北缘,为狮泉河- 纳木错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碰撞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认识狮泉河- 纳木错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阿翁错- 盐湖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总结了复式岩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复式岩体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和构造背景。复式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为一套岛弧岩浆岩组合,成岩年龄集中在120~104 Ma,属于早白垩世末期,空间分布上具从南到北,由早到晚的趋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从石英闪长岩到二长花岗岩具有由钙碱性系列岩石向钾玄岩系列演化的趋势,主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而重稀土近于平坦,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基于本次研究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阿翁错- 盐湖复式岩体形成于狮泉河- 纳木错特提斯洋盆北向俯冲的背景,来自俯冲板片的流体上升,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岩浆,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幔源岩浆向上运移,底侵至新生下地壳,致其发生部分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阿翁错- 盐湖复式岩体的母源岩浆,早白垩世末期(104.8±1.4 Ma)狮泉河- 纳木错特提斯洋壳仍持续向北俯冲,下白垩统竟柱山组磨拉石建造的沉积才意味着洋盆彻底关闭。  相似文献   

13.
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及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前寒武纪地壳生长和演化提供了制约。结果表明,辽西地区钓鱼台二长花岗岩和辽南地区城子坦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安波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均发育岩浆生长环带,结合相对高的Th/U比值(0.24~1.75)和锆石稀土元素特征,暗示它们均为岩浆锆石。定年结果显示,钓鱼台二长花岗岩、城子坦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安波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分别形成于2519±9Ma、2505±10Ma和2519±11Ma,即它们均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均具有高SiO2(61.85%~73.38%)、低MgO(0.36%~2.83%)、富Na2O+K2O(7.64%~10.86%)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发育弱的Eu负异常和Sr、P、Ti的亏损。岩浆锆石均具有正的εHf(t)值,介于0.4~5.9之间,tDM1变化于2595~2798Ma之间,峰值年龄为2740Ma,与华北克拉通最重要的一次地壳增生事件相一致。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板块俯冲的弧构造环境下新增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4.
辽东半岛中生代晚侏罗世岩浆活动较少,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对辽宁岫岩县荒地花岗岩岩体进行锆石U-Pb测年、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来进一步了解辽东半岛晚侏罗世的构造动力学背景,荒地花岗岩的岩浆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1.1±3.6 Ma(MSWD=1.4),表明荒地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体含白云母等富铝矿物,地球化学数据也显示,该岩体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K、Rb、Cs、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等高场强元素,具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Eu为中等负异常(δEu=0.33~0.80).该花岗岩A/CNK平均值为1.10,CIPW标准矿物中出现刚玉分子(>1%).由此认为该岩体为经历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的S型花岗岩.荒地花岗岩CaO/Na2O比值小于0.3,εHf(t)小于0(-36.968~-23.298),表明该岩石由地壳的泥质岩熔融形成.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C=2 680~3 568 Ma,表明该岩体源岩的组成物质从地幔储库中脱离的时间为新太古代至古太古代,同时与辽东半岛侏罗纪其他花岗岩进行了比较.综上所述,该岩体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后俯冲角度变大、向更深处俯冲的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15.
前垂柳金矿为胶东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新发现的金矿床,推断其金资源量为13.5 t,金矿体主要赋存于厚大的构造-蚀变带内。主控矿构造-蚀变带上盘岩石为牧牛山岩体二长花岗岩和荆山群地层,下盘岩石为鹊山岩体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构造-蚀变带上下两种花岗岩在变质程度、矿物组合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为深入研究两类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选取岩心中的两类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研究。牧牛山岩体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 844.1±4.4) Ma,说明其形成于古元古代造山纪;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Y、Yb含量,较低的MgO、Sr含量和Sr/Y比值,同时具有明显Eu负异常(δEu=0.30~0.48),表现为钙碱性、强过铝质板内花岗岩特征;锆石εHf(t)大部分为负值(变化范围-9.5~3.0),但两颗锆石εHf(t)为正值(0.2和3.0),对应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介于2 492~3 083 Ma之间,指示二长花岗岩是由古老的加厚下地壳熔融形成。鹊山岩体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54.6±1.5) Ma,表明其侵位时代为晚侏罗世,与区域上著名的玲珑岩体、昆嵛山岩体属同期产物。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高Sr含量和Sr/Y比值,低MgO、Y和Yb值,以及显著的Eu正异常(δEu=1.61~2.20),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类似,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火成岩特点;锆石εHf(t)均为负值(变化范围为-26.6~-14.1),对应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介于2 681~3 860 Ma之间,表明花岗岩可能由古老的多期次加厚下地壳熔融形成,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地壳增厚和地壳重熔有关。上述研究表明两种花岗岩在成岩时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构造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牧牛山岩体不是鹊山岩体的组成部分。两种花岗岩与主控矿构造空间上关系密切,但时间上与金成矿时间相距较远,因此两种花岗岩与金成矿没有直接成因关系。控矿构造三层结构与鹊山变质核杂岩地质特征一致;前垂柳金矿的发现表明鹊山变质核杂岩周边广泛分布的韧性剪切带和低角度主拆离断层是该区金矿勘查的理想部位,该区找矿潜力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6.
福建政和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隰弯弯  陈世忠 《地质学报》2019,93(4):804-815
福建政和地区林屯石英闪长岩和富美花岗岩原定为燕山早期岩体,通过对其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分析,获得的年龄分别为林屯岩体433±7 Ma,富美岩体369±4 Ma。林屯岩体全岩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Ti、Nb、Ta负异常和Pb正异常,轻稀土富集,重稀土配分曲线较为平缓,不具明显的Eu负异常,为I型花岗岩,具有板块边缘幔源岩浆的特征。富美岩体全岩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Ba、Sr、P、Ti负异常和Rb、Pb、Th、U正异常,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明显,具有板内S型花岗岩的特征。两个岩体的同位素测年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证明,这两个岩体为加里东期形成,反映了武夷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构造?岩浆事件,也为武夷山加里东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限提供了精确约束。  相似文献   

17.
摘要: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端的黑龙江塔溪地区花岗岩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锆石U Pb( LA ICP MS)同位素测年结果为295~285 Ma,表明形成于晚古生代。岩石地球化学以弱过铝质、中—高钾为特征,总体表现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弱—中等δEu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La富集,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Ce、Zr、Hf、Th富集,Nb、Ta亏损。推测花岗质岩浆曾发生壳幔混染作用,有更多壳源物质参与,显示后造山I型花岗岩特征。认为花岗岩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后造山环境,为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拼合的后造山阶段产物。  相似文献   

18.
The geological record of the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Palaeozoic Proto-Tethyan Ocean in Southeast Asia is not clear. To better constrain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to-Tethys, we present new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petrology of the late Cambrian to Ordovician Pinghe pluton monzogranite from the Baoshan block, western Yunnan, southwest China.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analyses of four zircon samples yield ages of 482–494 and 439–445 Ma for the pluton, interpreted as two episodes within one magmatic event accompany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subduction–collision–orogeny between buoyant blocks and oceanic crust of the Proto-Tethys. The monzogranite belongs to the strong peraluminous, high-K, calc-alkaline series and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I-type and S-type granitic rock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ly high Rb/Sr and Rb/Ba but low TiO2, MgO, FeOt, and CaO/Na2O ratios. The monzogranite is also moderately enriched in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LREEs), depleted in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HREEs), lacks HREE fractionation, and has strongly negative Eu (Eu/Eu* = 0.06–0.49), Ba, Nb, Ta, Sr, and Ti anomalies. Whole-rock εNd(t) and εHf(t) values range from ?8.7 to ?11.6 and ?5.55 to ?9.58, respectively. Nd and Hf two-stage model ages range from 1.66 to 2.06 Ga and 2.14 to 3.00 Ga, respectively, with variable radiogenic 206Pb/204Pb(t) (16.547–18.705), 207Pb/204Pb(t) (15.645–15.765), and 208Pb/204Pb(t) (38.273–38.830). These signatures suggest that the monzogranite magma was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heterogeneous metapelite, which was generated from Neoarchean to Palaeoproterozoic materials mixed with basaltic magma. The monzogranite magma underwent crystallization differentiation of plagioclase, K-feldspar, and ilmenite. Magmatism to form the Pinghe pluton occurred in a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coeval granites throughout adjacent regions (e.g. Himalayan orogen, Lhasa Terrane, and parts of Gondwana supercontinent), we propose that the Baoshan block was derived from the northern Australian Proto-Tethyan Andean-typ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Gondwana and experienced subduction of the Proto-Tethyan oceanic crust and accretion of an outboard micro-continent. The Pinghe pluton could have formed when a subducting oceanic slab broke off during collision.  相似文献   

19.
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内的羊拱海及邻区岩体主要为印支期-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通过对羊拱海、达盖寨及二道桥花岗岩体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知,岩体表现为较平滑的具有较弱Eu负异常或无Eu异常的向右陡倾的稀土配分模式曲线,且从微量元素比值K/Rb、Rb/Sr等均反映出羊拱海及邻区岩体具有同熔型花岗岩的特点.由此推测,岩体的形成于同碰撞的造山环境,属于同构造期侵入岩.是印支晚期发生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断裂、褶皱构造,在造山带内地壳加厚,由于深部剪切热使下地壳产生局部熔融产生同熔岩浆上侵定位形成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20.
为加深对西藏泽当地区新特提斯洋演化的认识,对西藏泽当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共国日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及年代学等研究,研究显示:共国日二长花岗岩岩体规模小、岩性稳定,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0.40±0.68)Ma,属晚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具高硅、富铝、富钾、低钛和准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特征;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表现为相对富集Rb、K、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显著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87Sr/86Sr)i=0.705 708~0.706 284,(143Nd/144Nd)i=0.512 689~0.512 716,εNd(t)=2.00~2.51。以上特征表明,位于泽当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共国日二长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由正常岛弧岩浆形成,应为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形成的岛弧环境下俯冲带上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其不属于泽当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表明在90 Ma前泽当洋内弧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