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工科倡议对我国工科类高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实践基地建设与实习实践教学能够切实培养工科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本文紧扣新工科背景并结合笔者学校矿业特色,首先深入分析了测绘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发展机遇;然后通过持续深化校企、校校合作,多措并举,建立了校企、校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模式和实践基地合作平台;最后分析了笔者学校测绘工程实践基地共建措施与运行成效,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教育日益平民化、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如何解决通识人才与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矛盾,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地理、测绘、师范和农林院校地理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状况的调研,结合本校发展实际,提出了新时期农林院校地理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培养思路,特别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使农林院校地理信息类的毕业生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提出了以缩短与应用生产单位的差距为目标,以培养服务于三农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并在非课程教学环节中,以“阶梯层次式”竞赛模式对重点学生进行专项竞赛培养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教育理念和模式。针对我国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新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在介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涵并分析其优势的基础上,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为例,重点阐述了基于研究中心模式双创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实施成效。结果表明,基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双创教育模式不但可以与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融合,更能有效互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如何发挥学校优势的问题,重点讨论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措施的确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并进一步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地理信息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分析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背景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探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的加强、课程体系的重构、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风建设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为社会培养更多适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在2012年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改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探讨城建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问题。文章结合城建类高校的特点,从人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尝试,探索合理有效的培养目标。在分析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探讨如何科学地制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课程体系,指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可行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地理信息学科教育培养模式缺乏工程实践,人才可获得程度低,与地理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不适应的现状,该文探索并提出高等院校应根据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知识体系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色,适当调整学科布局和培养方案计划,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并提出培养模式可与地理信息企业人才的再教育与培训计划衔接,充分利用国内外企业、机构与其他高校的优势资源与成功经验,实现产学研用融合。以武汉大学为例,阐述面向地理信息产业的复合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方案及实施。  相似文献   

8.
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测绘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明连 《测绘工程》2011,20(1):74-76
通过探索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提出"校企交融互兼互聘"、"生产任务驱动合作"、"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等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实践证明,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结合教育,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重要平台,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弊端,本文以学校、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及园区企业三者结合为例,提出"校企园共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项目教学、社会服务"的综合运作机制,构建校企园合作育人平台,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缺乏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教师难以开展社会服务等问题,对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与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为例,结合专业特点和优势,探索了"地理素养、测绘技能"驱动下的GIS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厚基础、重知识、强技能"的贯通式培养途径。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从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创新型教师团队与新型教学方法、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与创新条件、创新人才发展评价与激励机制等4个方面开展了创新型发展探索。结合实践表明,本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