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汪菲  杨德刚  王长建  夏文进  杨帆 《中国沙漠》2013,33(5):1605-1614
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禀赋是支撑区域人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利用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2000—2010年新疆的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探讨新疆15个地区(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及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以中国西部地区为参照区,新疆2000—2005年处于人口非常富余、经济超载阶段;2006—2010年是人口、经济双重非常富余阶段。(2)与西部12省(市、区)相比,能源资源是新疆的优势资源,水资源是制约新疆人口、经济发展的劣势资源。(3)以新疆为参照区,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拉玛依市,超载最严重的是喀什地区;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超载最严重的是吐鲁番地区,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4)依据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超载、富余状态将15个地区(州、市)归为4类资源承载力匹配区。  相似文献   

2.
济宁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起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界定相对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济宁市为研究区,以山东省为参照区,计算分析了1996-2008年济宁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结果表明:①济宁市各项资源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②济宁市自然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占较高比例,是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在此基础上,指出济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相对综合承载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煤炭依赖症、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分析了济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的平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新疆区域小城镇相对资源承载力探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定量方法从资源、经济与人口的关系研究新疆区域小城镇相对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各地区小城镇人口与经济一资源承载力匹配模式及其特点,并提出提高小城镇相对承载力的对策措施,对于研究与指导新疆小城镇人口聚集和小城镇地区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选取传统的三次产业,分别以全国、东部和西部为参照区,计算并分析1978年以来吉林省三次产业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无论相对于全国、东部还是西部地区,吉林省第一产业资源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表明第一产业是支撑吉林省人口发展的主要产业。相对于全国,第二产业资源承载力超载但有缓和趋势,第三产业资源承载力则一直超载,说明吉林省经济实力在逐渐增强,第三产业亟待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资源承载力均超载,表明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相对于西部地区,三次产业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均有较大富余,表明吉林省仍有很大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5.
贵州乌蒙山区资源相对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东 《地理研究》2013,32(2):233-244
贵州乌蒙山区是国家划定的18片贫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山区人地资源矛盾日趋突出,已严重阻碍了乌蒙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并改进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研究了1995~2006年贵州乌蒙山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生活水平的相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对于认清和把握乌蒙山区资源承载力变化规律,完善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表明:贵州乌蒙山区人口严重超载,而承载人口的主要资源为土地资源,经济资源和生活水平承载力偏低;相对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绝大多数县域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6.
定量分析安徽及各市资源承载力情况,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维度拓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改进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选取2010—2019年数据,研究安徽省相对资源承载力水平的时序演变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及16个地市发展的支撑性和限制性资源。结果表明:安徽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有所回落。各类资源承载力水平不均衡且变化趋势各异。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地域分布差异明显,多数城市的承载力水平仍处于较弱状态。  相似文献   

7.
宁夏盐池县相对资源承载力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盐池县8个乡镇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及差异特征,并对承载力匹配特征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盐池县辖各乡镇相对于盐池县的综合人口承载力表现出严重超载、超载和富余3种不同的状态;相对自然资源经济承载力时空变化稳定,自然资源的经济潜力不断增大;相对草地资源牲畜承载力随时间推移不断递增且空间差异明显;依据3种承载力状态组合划分了不同的承载力匹配类型,并提出不同类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本研究可为盐池县禁牧10年后各乡镇发展提供建议,并为“退牧还草”政策的继续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了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基础上构建区域PRED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4方面改进:(1)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PRED系统模型,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各子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整合。(2)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林业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两个重要指标,在环境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并在社会资源了系统中加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3)提出了加权平方平均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2000-2014 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4)结合脱钩理论对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得出评价结果更符合资源匹配度较差地区的实际情况;新疆各要素相对资源承载力平均水平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平均自然资源承载力、平均综合承载力、平均环境资源承载力、平均社会资源承载力、平均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期间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优势相对突出,但是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劣势也很明显,新疆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要素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9.
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对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系统条件的综合分析,针对各类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农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匹配关系、单产潜力的预测与总生产潜力的仿真,进行人口与资源关系的综合研究,建立该地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传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基础上,引进表征土地资源经济产出的货币型人口承载力来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人口综合承载力,建立了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并以呼和浩特市域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系统动力学(SD)原理与方法,在不同情景下模拟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得出较优的发展方案,即到2020年呼和浩特市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为310万人,货币型人口承载力为1 723万人,综合人口承载力为1 000万人口,货币型人口承载力多出食物型人口承载力5.56倍,货币型人口承载力对综合人口承载力的贡献远超过了食物型人口承载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地理研究》2014,33(8):1395-1405
以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评价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等三个不同尺度,全面评估近10年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及其时空耦合规律,定量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程度及其空间格局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1949年以来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趋于增强; 2010年与2000年相比,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由42.87下降到34.50,土地资源限制度在降低。② 分省的人粮关系趋于好转,大多省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与2000年相比,分省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呈降低趋势。③ 2000-2010年分县粮食盈余地区在增加,人口超载地区在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 2010年和2000年相比,基本不受土地资源限制的分县单元由60.27%增至70.63%,基于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较低,且近10年呈降低趋势;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上东部强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泛黄河流域强于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26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口数量、GDP总量等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河南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的整体不均衡性、局部不均衡性以及不均衡性的空间关联模式进行研究。30年来,河南省人口-经济分布的整体匹配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呈波动式缓慢变化;局部不均衡在1980—1995年持续加强,表现在人口-经济协调型县域数量持续减少而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人口超前型、人口极化型县域数量持续增加;1995年之后呈波动式变化。人口-经济不均衡性的全局空间关联模式为聚集模式,且聚集程度呈波动式增强的趋势;经济极化聚集区和人口极化聚集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在空间上不断聚集,经济极化聚集区位于豫北、豫中和豫西的交界处,且有向豫中、豫西方向扩展、迁移的趋势;人口极化聚集区主要位于豫东和豫南地区,有向北迁移的趋势。分散模式中的经济孤立区和人口孤立区呈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资源型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模型等,建立人口与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 GIS 9.3软件平台综合分析鄂尔多斯市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度变化,并对未来做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4年,鄂尔多斯市人口和经济综合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且提速缓慢,各旗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空间协调度大小有明显变化,协调等级呈现轻度失调、勉强协调、中等协调和良好协调,人口与经济基本保持原有协调关系;预测结果显示:到2025年地区协调度将达0.574,整体将发生初等协调向中等协调的转变,人口与经济实现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菲  张小平 《干旱区地理》2020,43(6):1486-1495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甘肃全省及 14 个市(州)2003—2017 年的水资源生态足 迹和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 析。结果表明:(1)2003—2017 年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导致水资源处于生态 赤字状态,但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赤 字的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基本一致,而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甘肃省水资 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供需矛盾有所缓解;(2)生产用水尤其是农业用水是最大的足迹账户,且呈 下降趋势;生态用水足迹虽然占比很低,但呈快速增长态势,用水结构趋向合理;(3)水资源生态足 迹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的区域差异 也较大,但呈缩小的态势;(4)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差异也十分显著,其高水平区和较高水平 区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呈现出向低值区发展的趋势;(5)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土地资源少而分散 的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而土地资源丰富的河西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严重。  相似文献   

15.
基于PS-DR-DP理论模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亮  刘慧 《地理学报》2019,74(2):340-352
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评价研究成果众多,研究视角多侧重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传统途径。本文构建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体系,通过建立“PS-DR-DP”正六边形相互作用力理论模型,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分解为“压力—支撑力”“破坏力—恢复力”“退化力—提升力”三对相互作用力,分别对应资源支撑能力、环境容量和风险灾害抵御能力,根据不同作用力大小变化所引起的六边形的形状和面积的变化综合测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的变化。基于上述理论模型,采用分类排列多边形图示法,研究了北京市2010-2015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2010-2015年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趋于理想承载状态。2010年正向因子综合承载作用力与负向因子综合承载作用力的比值为1.0143,比值大于1,区域承载状态较好;而2015年该比值为1.1411。与2010年相比,2015年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相对更佳。2015年相比较于2010年,负向因子作用力均减弱,正向因子综合作用力增强。2015年人口规模为2171万,承载贡献均值为0.7025,进入最佳承载门槛,且仍具有进一步承载的空间。研究结论对北京市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以内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资源环境和人口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经济区主要城市2002年和2011年资源环境和人口经济的发展指数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测评,并探究其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2002-2011年其城市资源环境发展水平上升的有渭南、商洛和天水,下降的有西安、铜川、宝鸡、咸阳和杨凌;人口经济发展上升的有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和商洛,下降的有天水和杨凌;各主要城市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性的空间差异明显,多数城市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的耦合协调性不尽合理,且出现衰退趋势。最后就该城市群实现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本课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以往高中地理中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指的是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上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一旦超过这个限量,则会使原有的人口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崩溃。合理  相似文献   

18.
彭文英  刘念北 《地理科学》2015,35(5):558-564
采用单项指标估测,分析了首都圈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及其限制性,提出了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策略。首都圈水资源及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限制了人口承载能力,京津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已基本达到饱和,环京津的冀东、冀中地区承载潜力还较大,冀北地区应紧缩开发空间而拓展生态空间。首都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人口发展战略分区为:首都圈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区,人口限制发展;中部都市功能优化区,人口控制增长;东部人口产业沿海集聚区,人口鼓励增长;南部绿色空间优化区,人口适度增长。首都圈的健康发展,应实施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及人口发展政策,整体提升人口承载力,并加大区域统筹力度,科学、合理地引导人口的空间分流和聚集。  相似文献   

19.
基于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耦合关系视角,基于脱钩理论构建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生态足迹法并结合改进的弹性脱钩分析方法,探讨了沈阳市2002~2009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及其综合脱钩程度等.研究结果表明:2002 ~ 2005年研究区经济增长导致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2005~2009年资源环境压力趋缓;整个时段内研究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以相对脱钩为主,呈“相对脱钩4—强耦合—相对脱钩4—相对脱钩1”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县级海岛综合承载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SR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选取28个指标,构建县级海岛综合承载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12个县级海岛2009—2017年间的综合承载水平,对其承载水平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县级海岛综合承载力阶段性特征显著,综合承载力水平在2009—2017年区域差异明显并在波动中上升,近两年相对差异有缓慢扩大的趋势,整体发展态势较好;(2)县级海岛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明显,承载水平呈中间高南北低、从中部向南北减弱的特点,空间分布呈现出区域化和集群化特征;(3)县级海岛综合承载力的结构随时间推移有不断优化向好的趋势,各结构之间在发展路径上呈提升状态,其协调度不断波动,发展向正规合理化时期靠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