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据日本《每日新闻》等报刊1980年6月30日至7月4日的报道,日本伊豆半岛震群从6月25日开始,直到7月7日仍在不断发震,平均每天发生有感地震26次以上。6月29日下午4时20分发生了这次震群中的最大地震(M=6.7),震源区在伊豆半岛东方的川奈崎近海,震源深度大约10公里。日本东部相当广泛的地区受到了此次地震的袭击。它仅次于1978年伊豆大岛近海地震(M=7.0)和宫城县近海地震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伊豆和茨城县附近是有名的地震频发地区。1983年4月26日在筑波科学城召开的地震学会上发表了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茂木清夫和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地震活动研究室室长大竹政和对这两个地区的有意义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即发生在伊豆的地震与潮汐的涨落有密切关系;发生在茨城的海上地震和内陆地震是成对的。这在地震预报方面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目。伊豆半岛的东侧是地壳活动频繁的地区,1983年1月中旬至月底就出现过震群活动,1978年11月至1979年5月以及1980年也出现过震群活动。1980年6月24日起地震持续约1个  相似文献   

3.
已经平静了的伊豆半岛东部海域的震群活动从1984年9月8日晨开始重新活跃起来。从凌晨1时7分到上午10时48分(当地时间)之间曾四次在大岛,网代一带观测到烈度为1度(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准,下同)的微震。10时33分前后,发生了估计震级为4.5的地震,大岛、馆山烈度为3度(弱震),网代、石廊崎、新岛等地烈度为2度(轻震)。人体感觉不到的微小地震也急剧增加,同一天到10时为止的30分钟之内共发生了68次。把微小地震也计算在内的地震次数迄今已超过三千次。伊豆地区居民担心地震的不安感正在逐渐升级。地  相似文献   

4.
1989年不市以东近海海底火山喷发之后,1990 ̄1992年间,日本中部豆半岛东部地区没有观测到显著的震群活动。但1993年1月观测到了1次小的震群活动,并于1993年5 ̄6月又再次观测到了1次引人注目的震群活动。在此次震群活动平静之后几个月,1993年9月 ̄1994年2月,在伊豆半岛内陆地区观测到剧烈的地壳运动变化。当伊豆半岛发生这次地壳运动异常变化时,在一些连续的地磁观测点,几乎同时观测到了具  相似文献   

5.
一般情况1989年6月末,在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震群发生的日本伊豆半岛以东近海,继5月下旬持续约3周的震群之后,又出现了频繁的震群活动。从6月30日到7月11日凌晨,地震总数超过21000次,其中有感地震464次,最大震级5.5(7月9日,两次),其次还有一次5.3(7月7日),一次4.9(7月5日),一次4.7(7月7日),震源深度5—10公里,最高烈度(静冈县伊东市)为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度的5度,属近10年来最大的震群。在近一个月  相似文献   

6.
1997年3月3-9日、日本伊豆半岛东岸发五群发地震,共计8328次,最大震级为5.7。综合介绍了这次震群的破坏情况,发震和构造背景,以及1989年6-9月伊豆半岛群发地震的实例研究概况和历史地震记录,简述了日本现代地震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伊豆半岛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震群活动和其后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规律的。目前,我们还不能预报什么时候一个强震将要发生,但在研究了这个区域M≥5.8地震之后,获得了如下关系式: y=—40±0.9x 式中x为震群活动的开始日期和计算出来的M≥6破坏性地震预期发生日期的比较值,y为震群活动的开始日期和M≥6地震实际发生日期的比较值。当x为负值时用负号计算,当x=44时,y=0。换言之,假如震群活动的开始日期和计算所得的M≥6地震的发生日期之比较值为±44(天),则在震群活动的第一天后即将发生强震(M≥5.8)。  相似文献   

8.
2005年9月新疆克孜尔震群活动特征分析与震后趋势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9~10月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地区发生5次4级地震,对该次震群活动的序列特征分析表明,这是一次非前兆性震群。震群中最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构造特征显示,本次震群的发生可能与克孜尔断裂活动有关。对比分析历史震群及其前后新疆及周边的地震活动后认为,本次震群附近短期内不大可能发生更大地震,但震群活动可能反映了新疆区域应力场增强,新疆及周边地区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伊豆市一个温泉的水位,中伊豆的温泉水氡浓度以及伊豆-大岛火山喷发气体的温度变化进行了监测。在伊豆半岛东面近海1989年6月30日地震和火山活动之前和活动时期,这些观测数据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将这些观测结果和其他报道的水文变化一加以概述,这些变化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震群当中最大地震发生时震时变化,这种变化是在离Teisi喷发中心20-30KM的几个温泉中观测到的。另一种是在靠近喷发中心地区和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发生在新疆伽师的强震群迄今仍在持续活动,从1997年1月21日震群发生至1997年10月18日,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5次.震群发生前,该地区几乎没有地震活动.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及震源机制解,我们设定该震群的发震构造是一组NNW(北北西)向的雁形右旋走滑断层和一组NE(北东)向雁形正倾滑断层.并以此作为模拟该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力学模型,开展震群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证实了断层间的相互作用或应力传递能产生震群活动的猜测,并对伽师震群中为何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正断层进行了合理解释.进一步推测伽师位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也可能是引起该地区地震活动丛集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零讯     
日苏共同进行地下构造调查苏联科学院的计算机中心开发研制了可产生达到千公里以外地震波的大型人工地震发生装置,并于最近向日本气象厅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提出了日苏共同进行使用该装置的地下构造调查的建议。苏联方面提出的该装置设置地点是不断出现震群并于1989年夏季发生海底火山喷发等而频繁活动的伊豆半岛。由于该装置能长时间发出相当于使用10吨炸药的人工地震的强大地震波,有关人士说:“这项共同调查似乎可搞清发生震群的岩浆状况和人们担心有发生大地震危险的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周围的地下情况,因而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2.
日本西表岛周围地区从1991年1—5月间出现活跃的震群活动。1992年8月以来,震群活动再次活跃,从9月17日开始,共发生包括5次烈度5(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度)地震在内的有感地震达900次。为此,日本科学技术厅决定在1992年度科学技术振兴调整基金的资助下,联合各有关省厅的研究机构实施“有关西表岛周围地区震群活动的紧急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06年4月3日至9月19日在山西代县发生一次3.7级震群,着重研究该震群活动的时序列特征、韵律特征及震源机制解等相关参数。进一步探讨其对周围地区中强震的指示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震群活动是该区域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并与周围350 km范围内华北地区中强震有较好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周至小震群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2年6月28日至30日,陕西关中周至县南面发生了一次小震群活动,共发生小震和微震77次,释放的地震波总能量为1.11×10~(13)尔格,相当于一个M_L=3.5级地震。1.小震群活动的主要特征(1)这次小震群中包括M_L>2.0级地震6次(其中M_L=2.9级地震2次);M_L=1.0  相似文献   

15.
超低频地磁异常与2000年日本伊豆诸岛震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电磁现象与大地震的联系有助于建立监测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喷发)的电磁方法。在地震的紧急预报中,超低频(ULF)地磁的方法是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本文将一种主要分量分析的新方法应用在了与2000年日本伊豆诸岛震群有关的ULF地磁资料的研究中。这次震群活动始于2000年6月26日,同年9月结束。在这次地震活动中,观测到5次震级超过6级的大地震(分别发生在7月1日、8日、15日、30日和8月18日)。在此期间,我们的超低频地磁观测站幸运地记录下了数据,其中有三个观测站相距很近(大约5km的距离),距地震中心大约80~100km。因为我们可以在正交分解的基础上,用主要分量分析法将一些噪声分辨出来,所以我们把主要分量分析法用在了超低频地磁水平方向的NS分量中。我们研究了主要分量分析法结果中本征值和本征矢量的临时变化,这些结果总结如下。第一主要分量是源于日地交互作用影响的信号,如:地磁脉动。第一主要分量的本征矢量的变化说明这种信号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非常稳定。第二主要分量中混有当地的人为的噪音。而最小的第三分量出现在伊豆半岛当地的子夜,在大地震前几天,第三本征值明显地增加。大约在震群活动开始前三个月,第三本征值的水平有微小增强。相应地,在信号的子空间中本征矢量方向的模式同时改变,在震群活动后又恢复到了其原来的水平。这些特征可能与大地震有关。最后我们强调主要分量分析的方法是目前监测地壳活动最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20年11月3日在青海杂多—治多县境内发生小震群活动,利用测震学参数及数字地震学方法对其前兆特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该震群具有前兆意义.杂多—治多震群附近区域对应力变化敏感,震群的形成可能与区域应力集中有关.通过分析该震群的预测意义认为未来半年内唐古拉地区存在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杂多—治多震群发生在青海地区震群活跃...  相似文献   

17.
2009年2月19日至2月26日,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在福建德化县境内发生了170次小地震序列活动,其中,最大震级为ML2.7。从震区地质背景、震源机制、地震活动和地震波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2006年发生的最大震级ML2.0级德化震群进行了对比,计算了震群的序列特征参数,结果表明,震源机制解与北东向断裂带吻合,可能是该断层的应力调整,并且该震群具有前兆震群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东京—横滨1985年将发生6.5级地震据东京合众国际社1982年5月13日报道:日本政府的一个研究小组预报:一个里氏6.5级的破坏性地震1985年将要袭击人口稠密的东京—横滨工业区。日本建设省地球研究部主任藤田尚监在一份报告中说明了导致这次悲观预报的具体依据;1974年伊豆半岛近海地震图象及后来该半岛北部出现的地壳异常隆起与1923年的东京地震极为相似。伊豆半岛北部的地壳异常隆起自1974年以来消耗了相当于里氏7.5  相似文献   

19.
4次破坏性地震所伴随的震磁变化用压磁效应作了解释。这睦变化是在日本中部伊豆半岛东部观察到的。大部分数据由重复测量获得,虽然这些数据受到电力火车噪音的影响,但在靠近地震的测点土观测到了有意义的地磁变化。1978年伊豆半岛附近地震与1080年伊豆半岛东部近海地震的同震绪阿由压磁模型得到很好的解释。在靠近1976年河津地震震中的一个测点上观测到高达5nT的总强度变化。该变化不能由单断裂模型解释,由此提出  相似文献   

20.
引言 1993年3月26日,一次中等强度的M_S=5.5的地震发生在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皮尔戈斯市以南3 km处,震源深度15 km。包括前震和余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特征,就其延续时间超过一个月和其活动范围遍及该市周围15 km半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