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98-2004年中国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1998—2004年全国雷电灾害资料,对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雷电灾害次数呈逐年波动增长趋势;夏季是中国雷电灾害发生最多的季节,占全年雷电灾害的66%;雷电灾害地理分布总体为南多北少;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和社会经济损失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电力和通信行业受雷灾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2.
雷灾作为一种气象灾害在我国较为常见 ,并呈季节性发生。其一旦发生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雷电灾害调查、统计和鉴定工作” ,“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将给予处罚 (中国气象局第 3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在湖北省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灾害性天气及其防御的研究 ,确定气象灾害类型 ,制订灾害标准 ,并做好出证工作。重大气象灾害及突发性气象灾害由受灾地方报告县以上主管机构确认。”(《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第十六条 )。尽管上述法律法规要求气象主管部门应对雷灾作出鉴定 ,但目前尚无相…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8-2012年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编制的《全国雷电灾害汇编》资料,对吉林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行业分布、灾害成因、灾害等级等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雷电灾害频次和直接经济损失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伤亡人数呈微弱的上升趋势。绝大多数雷击伤亡事故发生在农村。雷电灾害频次、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累年逐月变化均呈双峰型。雷电灾害频次在空间上存在3个中心,分别为东部的通化、中部的长春和西部的松原。县(市)的雷灾平均密度存在2个中心,分别为通化和松原市辖区。办公、电力、住宅行业雷灾频次最多,通信、办公、金融行业雷灾直接经济损失最大。  相似文献   

4.
1995—2014年广东省雷电灾害事故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95—2014年广东省雷电灾害事故汇编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全省雷灾事故的总特征、各种类型雷灾的分布比例、雷灾导致人员伤亡的趋势以及雷灾发生的地域性分布等。结果表明:近年来全省雷灾事故数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电子信息系统雷灾发生事故逐年增加,雷灾导致人员伤亡事件逐年减少,农村因雷灾死亡人数远比城镇要高,农村防雷是现阶段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5.
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瞬间放电现象。雷电产生的强大的雷电流、高电压及强电磁辐射产生的巨大破坏力会导致各类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对各类雷电灾害特征进行全面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合适的评估模型,对雷电评估与防护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与指导意义。根据19982009年雷电灾害汇编资料及近30年江苏省雷暴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江苏省近12年来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雷电灾害特征及行业雷灾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灰色理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灰色评估模型。经统计分析发现,近12年间江苏省雷灾程度较重的城市集中在扬州、泰州、无锡、盐城等市;雷灾经济损失涉及的行业主要分布在石油化工、制造业、居民用户及广电通信等行业。依据灰色研究理论,在对原始数据作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再对各因素进行比较,同时在对分级指标进行函数转换的前提下统一灾情等级的划分标准。依据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灰色关联系数求解公式为基础,最终确立江苏省雷电灾害的灰色关联度,并根据该灾害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序即关联度序,得到江苏省各市灾情轻重的比较结果:近年来江苏省无锡、苏州、扬州市为重灾及中灾区,其余各市均为小灾区。  相似文献   

6.
2008~2009年无锡雷电特征及雷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江苏省气象部门2008-2009年闪电定位仪探测记录,分析了无锡雷电的总体特征、时空分布特点及雷电流强度,并结合无锡市近两年雷灾资料,研究雷灾的特点及成因。得出了无锡雷电活动的一般规律,对雷电活动较频繁的地区和时段应进行重点防雷,并根据雷灾分布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区域雷灾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广东省近10年来的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和近35年来的雷暴日观测统计资料,提炼出雷击密度、雷电灾害频度、经济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作为雷灾易损性评价指标。在详细分析了广东省各地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各地区雷灾损失情况,对广东省各地市面对雷电灾害的脆弱性和易损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初步形成了各地易损性结构和广东省雷灾易损度区划。提出雷电灾害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的模式,为区域防御雷电灾害、减低雷电损失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揭示南宁市雷电灾害分布特点和发生规律,科学有效指导防雷减灾工作,基于南宁市2006-2019年二维雷电监测定位资料和1998-2019年雷电灾害汇编资料,分析研究了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雷暴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宁市雷电灾害逐月分布特征呈单峰型,5-9月是雷电灾害多发期,10月至次翌年2月是雷电灾害低发期;1998-2019年南宁市发生286起雷电灾害中城市占比略高于农村,农村雷灾以人员伤亡为主,城市则以经济损失为主;5-9月是南宁市闪电活动高发期,6月云地闪最多,11月至翌年2月闪电较少发生;雷电灾害事故数与雷暴活跃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云南省2007 2008年的雷电灾害资料以及地闪资料,分析了云南省16个地级市的雷电灾害分布特征,讨论了雷灾分布与地闪分布的关系,并从雷灾记录中提取了6个灾度指标,通过AHP法(层次分析法)建立灾情评估层次模型和灾度评估方程,计算了云南省522次雷灾的灾度值,用SAS中聚类分析过程将灾度值分为4级,并统计分析了各级雷灾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得出云南雷电灾害中小型雷灾分布较广、出现几率较大,而大型和特大型雷灾发生几率较低、主要集中在昆明和德宏地区.该文结论为区域防雷减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欢笑 《陕西气象》2015,(Z1):47-49
国家标准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已日趋完善城市建筑的雷电防护措施。然而,我国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或已实现城镇化的农村外,多数农村民居建筑因体量较小而不在国家标准所划定的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范围内。实际农村民居遭受雷灾的比例却是相当大。1998年,全国共有177人因雷击死亡,其中发生在农村的有159人,占  相似文献   

11.
2006—2010年广西雷电灾害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5a雷电灾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广西雷电灾害的时间分布、地理分布和行业分布以及人员伤亡雷灾地点分布情况。广西每年每一百万人中大约有0.56人死于雷击,农村是雷击重灾区,农民是雷灾的主要受害者。雷灾主要发生在汛期(4~9月),桂林雷灾最多,钦州雷灾最少,受损行业最多的是民用领域,占25%,人员伤亡雷灾中的雷击地点,...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 disaste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lightning disaster data during 2007-2013 and specifications for statistic of lightning disaster state(QX/T 1912013)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aspects of grade, time, space, casualty, damaged industry and facility, etc.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3395 lightning disast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2007-2013, and June to August is the peak time. Besides, lightning disasters have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higher in Hangzhou, Jinhua and Lishui, and the lowest in Zhoushan. The injuries and deaths caused by lightning shows decreasing tendency from 2007 to 2013, and the number is higher in the rural than in city. The dangerous regions where injuries and deaths may caused by lightning are buildings without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s, temporary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open area, or under trees. Lightning disaster are most harmful to the industries of manufacturing, rural residences,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dustries of electric power, gas and wa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 while the greatest loss of economy is in the industries of manufacturing, rural residences,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dustries of electric power, gas and water.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河北省雷电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行业分布、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等,对2006—2017年(不包括2013、2016年)河北省雷电灾害事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近10 a雷电灾害事件呈逐年波动递减的趋势,主要发生在6—8月,占全年雷电灾害事件总数的81.34%,唐山、保定和石家庄市为雷电灾害事件的高发区。雷电灾害事件最为严重的是电力行业达382起,人员伤亡事故主要发生在乡村。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防雷中心利用闪电资料建立了雷电监测业务系统;采用决策树法, 结合T213模式资料和地面探空资料建立了雷电预报业务系统;采用配料法, 结合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建立了雷电短时临近预警系统, 2008年中心引入CAMSLN-WS系统, 结合原有预警产品生成适合四川省的雷电短临预警产品。经过5年的效果验证, 四川省雷电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准确率达到85%, 系统产品对政府组织防灾减灾工作所提供的支撑有效降低雷电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不同县区雷电灾害风险的高低,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利用鲁西南地区闪电定位资料、土壤电阻率数据、经济社会数据,选取地闪密度、强雷电流分布、土壤电阻率、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为影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建立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模型,以县区为单位,将该地区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为5个等级,绘制区划图,并利用历史雷灾频次对区划结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闪密度高值区位于曹县和东明,这两个县区的雷电灾害易损度最高;郓城和牡丹区的强雷电流分布密度大,易损度次高;巨野和定陶的易损度居中;鄄城的地闪密度最小,成武的土壤电阻率和人口密度较低,两者划为易损度次低区;单县由于强雷电流分布密度最低,划为易损度低风险区。易损度和历史雷灾数据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好,密切程度较高,回归显著。  相似文献   

16.
古建筑物雷击灾害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古建筑雷击灾害的调查,分析了古建筑遭受雷击部位的分布规律,发现吻兽等突出部位、古树、塔亭、服务设施等是古建筑容易遭受雷击的部位;发现有雷击历史的古建筑容易再次遭受雷击,分析了古建筑遭受雷击后起火的原因,统计了古建筑遭受雷击后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讨论了古建筑物遭受雷击的原因,得出地理位置、古建筑的自身结构、树木引雷、古建筑内部环境变化、年久失修进水潮湿等因素是古建筑易受雷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定位精度是评价雷电定位网络的重要指标之一,定位算法直接影响雷电探测结果的精度。雷电监测系统探测数据误差不可避免,传统定位算法不具备抗误差干扰能力,迭代计算易发散,定位结果精度不高。为了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提出一种新的雷电定位算法DG-LLA(DBSCAN and grid-search lighting location algorithm),在定位计算中引入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方法与网格搜索方法。通过仿真与国家雷电监测网实际定位结果对比分析定位算法性能。结果表明: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法和Taylor级数展开法定位误差较大,仿真区域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982 m和668 m;定位中引入DBSCAN方法后,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为406 m,引入DBSCAN方法和网格搜索方法后,均方根误差减小为349 m;在相同回击数据条件下,算法DG-LLA与国家雷电监测网相比定位数量更多,回击数据的利用率从43.4%提升到51.5%,新增定位结果周围雷达回波特征较强,定位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2009—2012年中国闪电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娟  谌芸 《气象》2015,41(2):160-170
运用全国雷电监测定位系统ADTD获取的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云地闪电资料,对我国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闪中负地闪占闪电总数的94%以上,正地闪占5%左右,我国闪电主要发生在5 9月,7、8月是闪电高发期,同雨带的推进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随着季风的推进,闪电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逐渐增多。闪电在夏季达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闪电频次日变化主要呈单峰分布,全国闪电多发时段在16 17时,同强对流天气多发时段相对应。闪电总体分布南部比北部多,东部沿海比西部内陆多;闪电密度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其中华南地区、中东部地区以及四川盆地为我国闪电密度高值区;闪电白天主要发生在江浙以及广东沿海一带,夜间则主要发生在云贵、川渝内陆地区。午后至傍晚(14—20时)闪电最活跃,上午(08—14时)最不活跃。三个闪电高发区的闪电峰值所在月份不同,华南地区主要在6月,四川盆地主要在7月,而中东部地区则在8月出现最大值。春季闪电最活跃的区域是华南,这和该区域的前汛期降水密切相关。正负闪电强度主要集中在10~40kA,累计概率在60%以上的正、负地闪电强度分别小于60 kA和35 kA;累计概率在90%以上的正、负地闪强度分别小于140 kA和65 kA,闪电强度的低值区主要分布负闪,而正闪主要分布在闪电强度的大值区。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遵义市14个国家气象站1978-2013年雷暴日数据和2006-2020年的ADTD雷电定位数据,叠加遵义市基础地理信息(包含县边界、水系分布等)、人口、GDP等数据。以致灾因子评估方法为理论基础,叠加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遵义市开展雷电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显示:遵义市雷击密度致灾因子区划结果较高,高危险性区域主要集中在市行政中心及赤水中西部;强雷电密度、地闪强度两种致灾因子高危险性区域分布较为零散;雷电灾害致灾因子危险区划中,高危险性区域主要分布于市行政中心、仁怀及桐梓部分区域,该高危险性区域同是人口分布密集,GDP较高的区域,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需加强该区域雷电灾害物防、技防、人防能力建设,以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20.
1997—2006年我国雷电灾情特征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建立了全国雷电灾害 (简称雷灾) 数据库, 对1997—2006年气象部门收集的雷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给出了我国雷电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受损财物情况、受伤害人员情况等。资料包括32071例雷灾事件, 其中4287例雷灾造成了4488人死亡, 4320人受伤, 估计我国每年每一百万人中大约有0.53人死于雷击, 高于美国、英国。我国雷灾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 广东省最为严重, 总计上报8770例雷灾事件, 造成772人死亡和662人受伤; 当考虑人口权重时海南省、西藏自治区的雷灾人员死伤率最高。我国雷灾全年都可以发生, 夏季占全年的65%以上, 7月最高。人员伤亡雷灾和财产损失雷灾发生在13:00— 20:00(北京时) 的分别占总数的73%和62%, 16:00为峰顶。雷灾中受伤害的农民占总死伤人数的93%, 城市人员仅占7%。统计人员伤亡雷灾中的雷击地点, 最多的发生在农田, 为32%, 其次为建构筑物, 为23%, 以下依次为开阔地、水域、树下、山地等。此外还分析了雷灾中受损行业、财物等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