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湖泊形态测量是湖泊学中的一个重要項目,它的任务,正如苏联湖泊学家莫拉維也斯基指出的“湖貌测量在某种程度上,一方面反映了該湖盆发展过程的特征,而另一面,也反映了湖泊水体在被限定的某一范圍內的流动过程”舛卧?概括地指出了湖泊形态度量若干指标是能够說明湖盆演变过程及湖泊內若干特征的虼?可以說湖泊形态測量是湖泊学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几年来,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国內許多地方  相似文献   

2.
下扬子区二叠纪主要岩石类型成因的地球化学信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在全面了解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认为陆相层序及体系域发育仍受控于湖平面相对变化。构造、气候及沉积物供给的控制作用最终通过湖平面变化表现出来。而湖平面变化可分完整旋回与不完整旋回两种情况,进而提出了所形成的层序及体系域模式:在完整旋回中形成了湖泊充填、湖泊扩张、湖泛和湖泊萎缩四个体系域,对应层序为Ⅰ型层序;在不完整旋回中形成了湖泊充填、湖泊扩张、湖泛三个体系域,或者湖泊扩张、湖泛、湖泊萎缩三个体系域,对应层序为Ⅱ型层序。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实际工作为例,提出了中生代层序及体系域划分方案,较前人研究有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阿尔卑斯山南麓卢加诺湖沉积物的古气侯意义FrankNiessenKerrybelts湖泊沉积物是研究大陆气候变化最好的媒体之一。在古气候研究中,湖泊的区域性古气候资料对比非常重要。本文利用沉积学、古地磁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对比,对阿尔卑斯山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羌塘地区中部羌D1井长181·6m第四系岩芯的研究,分析湖泊沉积记录的岩相旋回和Fe/Mn和Sr/Ba等微量元素古环境参数的变化,结合样品的热释光(TL)测年数据,讨论晚更新世该区湖泊扩张和湖面升降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该区湖泊环境的演化,经历了二次湖进过程,二次湖平面上升期之间出现了一次广泛的干化低水位时期。其中15~7万年期间的湖泛事件可以在区域上进行追踪对比,它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的第5阶段,可以作为高原中央气候转型期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大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以松辽裂谷盆地为例,讨论了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湖泊盆地中的应用实例,提出了适用于内陆湖泊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的术语和模式。根据大陆裂谷盆地的演化阶段特征,划分为同裂谷沉降超层序和后裂谷沉降超层序,指出两个超层序在形成机制和组份上的差异,并相应建立了两类层序地展模式;根据古湖泊发展过程中出现枯水湖—丰水期—枯水期的周期性演化特点,划分为湖进体系域、湖泛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城区河网纵横,湖泊众多,素有"江城"和"百湖之市"之称.湖泊对于武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宜居城市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关于武汉市的湖泊前人曾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湖泊的成因则研究较少.湖泊的成因不仅对武汉市近代地质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湖泊保护的基础科学问题.在地质地貌调查上,通过江湖古地理演变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记录等综合研究,认为武汉湖泊的形成与河流地质作用过程密切相关,据此将武汉市湖泊的成因类型划分为:河道遗迹湖(又分河道废弃湖和河道洲滩夹湖)、河堤溃口湖、河间洼地湖和沟谷壅塞湖四种类型.分析了各类湖泊的特征、地貌分布及形成过程.其中沟谷壅塞湖是现存湖泊的主要类型,其形成演化与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河海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分别经历了湖盆形成期(20~14 ka)、湖泊形成期(14~7 ka)和湖泊发展期(7 ka以来)3个阶段.此外,武汉的城市与湖泊经历了由"湖中城"到"城中湖"的发展历程,围湖造地是武汉市最重要人为改造自然工程,依湖泊类型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围湖发展方式,汉口地区以河间洼地湖为主,主要以"筑堤-排水-造地"填湖发展;武昌和汉阳地区以沟谷壅塞湖为主,采取的是"堵塞湖汊造地"的环湖发展方式.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有计划地实施湖-湖连通和河-湖连通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西藏得不日错—拉果错湖链形态、水文与水化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不日错—拉果错湖链包括三个微小型上游淡水湖和一个92 km2的末端盐湖, 在青藏高原湖链中是一个微型湖链。研究发现, 该湖链是一个陆地、湖泊和河流空间分布清晰的小流域; 但湖泊的补水量与其隶属的次级集水盆地面积无正比关系, 地下水对湖链进行了跨越空间顺序的补给, 且明显与湖岸线发育度(SDI)有关。湖水潴留时间差异极大, 源头湖泊得不日错仅为4.39天, 而末端湖泊拉果错长达1 586.96天(4.35年)。在水质特征上, 湖链中三个上游湖泊相似性极显著, 而末端湖泊则与基布茶卡和扎布耶北湖极为相似, 表明藏北高原湖泊水化学的演化具有相同趋势。湖链中, 大多数湖泊水化学成分的含量, 随着湖泊在湖链中位置的降低而逐渐增加; 但K+在湖泊内是消耗过程, 在河道内却是一个增益过程; Ca2+的趋势是随着湖链水体下行浓度逐渐减少; 与1978年对比, 拉果错湖水盐度下降了23.98%, 与青藏高原湖泊湖水淡化趋势相吻合; 但 SO2– 4和CO2– 3表现出含量大幅上升的异常变化, 上升幅度分别为127.77%和288.95%, 原因有待探明。总之, 青藏高原湖泊的水源补给特征值得从事西藏湖泊水文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8.
陆相盆地层序及体系域模式: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全面了解陆相怪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认为陆相层序及体系域发育仍受湖平面相对变化控制,构造,气候及沉积物供给的控制作用是最终通过湖平面变化表现出来。而湖平面的变化可分为完整旋回与不完整旋回两种情况,进而提出了所形成的层序及体系域模式;在完整旋回中形成了湖泊充填,湖泊扩张,湖泛和湖泊萎缩4个体系域,对应层序为I型层序;在不完整旋回中形成了湖泊充填,湖泊扩张,湖泛3个体系域,或者湖泊扩张,湖泛,湖  相似文献   

9.
苏打湖型的湖相碳酸盐岩特征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黄杏珍  闫存凤 《沉积学报》1999,17(12):728-733
淡水湖泊在咸化为盐湖或碱湖过程中必然经历湖相碳酸盐岩沉积阶段,但至今在国内、外湖相碳酸盐岩研究仍处于湖泊沉积学研究的极薄弱领域。我国第三系还有湖泊具有不同的演化方向,大多数向盐湖演化(沉积盐岩),泌阳凹陷则不同,它向苏打湖演化(沉积碱岩),因而将泌阳凹陷作为向苏打湖演化的典型代表加以剖析,对于对比研究不同类型后中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特征和建立沉积模式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评价油气潜能和指导油  相似文献   

10.
辽西义县盆地下白垩统义县组大康堡沉积层分布范围广,为"热河生物群"的重要产出层位。通过对王家沟西山典型剖面的沉积学研究,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包括基质支撑砾岩相、凝灰质中-粗粒砂岩相、平行层理中-细砂岩相等,并将该时期的湖泊沉积划分为滨浅湖和深-半深湖环境。分析大康堡层垂向序列特征及纹泥特征,将该时期的湖泊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早期浅水湖泊沉积,见大量浅水生物化石;中期深-半深湖沉积,处于相对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盐度增加;晚期湖泊水体变浅,水文动力条件增强,盐度降低;末期深-半深湖环境,纹泥指示陆源碎屑供给极少,降水较少。湖泊的演化过程受古气候控制明显。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近25年来主要湖泊变迁的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青藏高原分布有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3个特大型湖泊和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阿牙克库木湖、班公错、哈拉湖、鄂陵湖、羊卓雍错、扎陵湖、赤布张错、乌兰乌拉湖、昂拉仁错11个大型湖泊。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MSS图像和90年代末期—21世纪初期的ETM 图像的解译,对近25年来青藏高原重点湖泊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哈拉湖、鄂陵湖面积相对稳定;青海湖、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阿牙克库木湖、扎陵湖、乌兰乌拉湖等8个湖泊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青海湖、乌兰乌拉湖面积减少最多,分别为60.60km2、59.80km2;纳木错、色林错、班公错3个湖泊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色林错面积增加最多,达140.52km2。重点湖泊的变迁分析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演化和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高分辨湖泊沉积和孢粉记录对气候、水文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于革 《沉积学报》2011,29(1):118-124
通过对长江中游网湖钻孔高精度分层样品(1.5年/样品)的沉积学和孢粉学研究,试图揭示过去百年网湖在由开放到封闭体系变化中,沉积孢粉与气候、水文动力变化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相关分析和低频滤波分析,反映出沉积物和孢粉的变化对流域降水和长江流量的敏感响应.在过去130年中的多雨洪水年份,湖泊受长江倒灌影响,沉积物以黏土细颗粒...  相似文献   

13.
西藏林芝地区第四系新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西藏林芝米林盆地的更新世及其以后的沉积进行了调查研究,磁性地层分析表明这些湖积物的历史不到4万年,在米林的古湖泊沉积物中采获Polypodiaceae等晚更新世孢粉,于米林县白过多更新世湖积之上全新统冲积中新发现林芝智人的头盖骨、牙齿及石斧等,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及古人类活动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湖泊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陆面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在天气气候预测中的作用得到了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大气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主要综述了当前湖泊模式的基本类型、所考虑的关键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方案,并尝试分析了各个方案的优劣以及模拟效果.相关研究表明,现有的湖泊模式对浅湖的模拟比较成熟,而对深湖和冰湖的模拟有待改进.未来的研究亟需构筑适用于大湖、深湖以及冰湖的参数化方案,发展能全面模拟各类型湖泊的数值模式,并且湖泊数值模拟的改进依赖于今后更多高质量的全球湖泊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发现的油气资源绝大部分来自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因此,陆相沉积是油区沉积学研究的重点。50年代以来,油区沉积学已成为我国陆相盆地石油地质学及油气勘探开发的理论基础,对油气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湖泊是陆相盆地油气生成和聚集的主要场所,故湖泊沉积相的研究是油区沉积学研究的重点。70年代以来,以湖区为中心的陆相盆地沉积相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根据所处位置、湖水深度和水动力状况,以浪基面、枯洪水期界面,湖泊相可划分为深湖、浅湖、滨湖、扩张湖区及湖湾等亚相。各亚相具有一定的岩矿、生物、地化特征,并与生油指标的变化相吻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地区优云湖相地层环境代用指标反映的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河源地区优云湖相地层剖面的研究,综合分析了剖面的粒度、碳酸盐含量、磁化率、TOC、N和C/N比值环境代用指标,获得了这一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古湖泊环境变化记录。结果显示该古湖泊465~219 kaB.P.期间可能经历了深湖-滨浅湖-深湖-浅湖-深湖5个湖泊演化过程。465~435.2 kaB.P.期间,降水量较多,入湖径流多,气候比较冷湿,为深湖环境;435.2~367.3 kaB.P.期间,入湖径流减少,湖水水动力减弱,环境温度较低,湖泊营养状态较差,有机物主要是陆源物质,为浅湖环境;367.3~284.6 kaB.P.期间,环境温度逐渐增高,湖泊的营养状态好转,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大,为深湖环境;284.6~228.2 kaB.P.期间湖泊为浅水环境,但环境温度低,湖泊的营养状态差,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加,后期向深湖转变;228.2~219.0 kaB.P.期间,环境温度低,湖泊的营养状态差,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加,为深湖环境。优云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的环境代用指标在约370 kaB.P.和约250 kaB.P.发生突变,这两次突变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11向MIS10转变时期和MIS8向MIS7转变时期相对应,反映该区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具有全球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石臼湖近代环境演化历史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书春  薛滨 《第四纪研究》2009,29(2):248-255
以2007年在石臼湖采集的浅岩芯钻孔(SJH07-C1)研究近代石臼湖湖泊环境演化历史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运用核素210Pb和 137Cs进行定年,210Pb 的CRS模式定年结果与137Cs方法获得的年代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同时分析了岩芯沉积物的理化指标,包括烧失量、总磷、金属元素和磁化率。分析表明:  1955年以前地球化学指标表明石臼湖湖泊沉积物中人类活动信息较弱,但总磷和有机质(烧失量)开始出现增加,湖泊营养水平开始升高。1955~1969年,湖泊沉积物磁化率较高,重金属(包括铜、铅、锌和汞)含量快速增加,可能与该期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有关,导致入湖污染物增加。1969~1997年期间,1969~1979年时段湖泊沉积物磁化率最高,重金属含量比较稳定,在石臼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   1979~1997年,湖泊沉积物磁化率较高但呈减少趋势,重金属含量再次快速增加,总磷增加较快,说明该阶段入湖污染物增加,湖泊营养水平也在增加。1997~2007年,磁化率较低,重金属含量保持在高水平,总磷快速增加,显示该阶段湖泊营养水平较高,但入湖物质通量在减少。  相似文献   

18.
我国陆相湖盆页岩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但是对其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对富生烃页岩岩相特征及其沉积作用过程、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均处于探索阶段.综合岩心、薄片、XRD矿物含量分析、主微量元素和测井等数据,在沉积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R(湖进-湖退)层序理论的指导下,详细研究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页岩的岩相特征及其沉积过程、岩相发育与层序耦合关系以及古气候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沙四上亚段页岩自下而上主要由硬石膏薄夹层页岩相、含粉砂富粘土质页岩相、块状灰质页岩相和纹层状灰质页岩相组成,分别沉积于盐湖环境、前三角洲环境、浅湖环境和深湖-半深湖环境.页岩岩相组合的垂向演化与体系域的纵向分布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揭示了古气候由干旱转为潮湿、湖盆由小型湖泊演化为大型湖泊,并推断古气候的变化和控盆正断层的活动是控制研究区古湖泊演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湖岸地貌不仅可以与湖相沉积物共同指示湖泊演化过程,同时还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地貌景观,因此成为重要的地质遗迹。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达里诺尔园区保存了大量的地质遗迹,对湖泊演化及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本研究从地貌角度出发,对达里诺尔园区代表古湖面的湖蚀穴、湖蚀凹槽、湖蚀柱和湖蚀崖等湖蚀地貌,湖岸堤和湖成阶地等湖积地貌,以及河流地貌和冰缘地貌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剖面实测并与湖岸沉积物和湖心钻孔岩心进行对比,判断达里湖全新世以来湖水面的变化,进而重建湖泊的演化过程。湖蚀地貌表明,达里湖曾存在4期明显的高湖面,海拔高度分别为1303 m、1296 m、1288 m和1277 m;而在1280 m以下主要发育湖成阶地和湖岸堤等湖积地貌。被称为世界最窄河流耗来河的不断发育代表了湖水位不断下降的过程,古冰楔及其上覆的硅藻土的发育指示了一次湖退和一次湖进事件。该研究对季风边缘区湖泊演化历史的重建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史 現代水平的、科学的金屬成矿预測学說产生較晚,并且全应归功于苏联的地質工作者。1932年B.A.奥布魯切夫院士首先提出了这一学說之后,А.Д.阿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