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岫岩地震序列视应力变化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王琼  陈学忠  王林瑛 《地震》2005,25(2):91-97
选取辽宁省地震局沈阳数字化地震台网中的岫岩、 营口、 本溪、 北镇、 新民5个台的波形记录, 计算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MS5.4地震序列视应力值。 5个台资料的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即岫岩序列的视应力变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 震前低视应力阶段、 震时高视应力阶段和震后逐渐降低的调整至稳定阶段, MS5.4主震和5.1级最大强余震前视应力升高, 表明视应力可作为中强震及震后地震趋势预测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依据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并结合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以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同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为基础,模拟了两种应力变化对芦山地震断层的失稳发震时间的影响,研究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与2013年Ms7.0芦山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计算得到,汶川地震在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的峰值为0.127 MPa;此外,经过近5年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受到的震后应力变化值为0.025 MPa.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震源断层在应力积累逐渐接近临界状态的某一特定时期内,受到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静态应力变化以及黏弹性松弛效应造成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且动态应力的延迟触发作用可能更为显著.最后对芦山地震之后研究区域的应力变化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解滔  于晨  王亚丽  李美  卢军 《中国地震》2020,36(3):492-501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距震中450km范围内有7个视电阻率台站运行,震前记录到了不同形态和幅值的变化。本文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在模型中将汶川地震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计算震前产生这些同震位错所需积累的应力应变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100m深度,震前正应力和剪切应力主要积累区域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两侧约100km范围内,最大应力变化量为0.5MPa;体应变积累区域与应力积累区域基本一致,最大应变值为10-5,显示这些区域在震前存在较高的挤压应力应变积累,而在这些区域外,应力应变积累程度较低。成都台和江油台位于震前主要的应力应变挤压积累集中区域,视电阻率观测数据均为震前下降-准同震阶跃-震后回升,与震前应力应变积累-震后释放的变化形式一致,这2个台站震前的异常变化与汶川地震关系密切;而甘孜台、武都台、冕宁台、小庙台和天水台位于应力应变积累较弱的区域,其视电阻率变化与汶川地震的关联性较弱。  相似文献   

4.
对2012年3月9日新疆洛浦Ms6.0地震前陆态网络GPS连续跟踪站数据与喀什—伽师2010年7月~2012年3月期间重力复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断层两端运动速率不同,为应力积累创造了条件;(2)地震发生前监测区出现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变化高值区,区域重力场等值线与发震断裂走向平行;震前区域重力场出现增强—减弱—增强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在近震源条件下,利用Brune模式,由昆明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观测到的波形资料,测定了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期间滇西南地区98次ML≥2.5地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分析了在2007年6月3日云南泞洱Ms6.4地震前视应力和拐角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泞洱Ms6.4地震前,较高视应力(2.5×105 Pa以上)主要分布在红河断裂与无量山断裂之间,较低视应力(2.5×105 Pa以下)在空间的分布则显得较为分散、随机.较低的拐角频率(1.5 Hz以下)集中分布在泞洱地震震中东北部的红河断裂与无量山断裂之间,随着频率的增大,分布范围逐渐向西南扩展,直到整个区域,较高的拐角频率(3.5 Hz以上)则集中分布在泞洱地震震中西南部的区域内.从视应力和拐角频率的时间变化曲线看,泞洱Ms6.4地震前滇西南地区视应力表现出了明显的升高变化过程;含ML3.6以上地震的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复杂过程,ML<3.6地震的拐角频率呈趋势下降过程.  相似文献   

6.
大同地震前后介质Q值和小震震源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士忠  李玉萍 《地震》1992,(2):30-38
本文使用北京台网微机数字记录,通过波谱分析研究了大同地震前后介质Q值和小震应力降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大同地震发生在低Q值区,震前Q值升高,震后恢复正常。(2)大同地震前,小震应力降明显升高,震后恢复正常,震前震后应力降的变化与介质Q值变化和应力变化有关。(3)大同地震前后小震震源参数确实有明显不同,无论是应力降、平均位错还是震源尺度都有明显不同。(4)大同地震前后小震波谱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6日河北滦县发生ML4.5地震,其前震较为活跃且余震丰富?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到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滦县ML≥2.5地震的宽带带数字地震波数据,计算得到地震视应力?结果表明:①ML4.5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存在高值异常,震时达到峰值,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特点,而且主震视应力远大于多数余震,由此推断该序列类型为主余型?② 视应力的数值变化可以反映震源区应力状态,利用视应力的变化过程来探讨地震序列性质,结合传统序列判别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别序列类型?③ 在震级ML≤3.3范围内震级与视应力大体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地震成因复杂,为了研究该区域地震的成因及发震规律,文中利用湖北省区域台网、三峡台网提供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三峡库区394个M_L≥2.0地震的震源参数,获得了三峡库区视应力的时空分布图像,分析了三峡库区研究时间段显著地震事件前后的视应力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巴东M_L5.5、秭归M_L4.7以及M_L5.1地震发生前后,不同震级分段计算结果显示,震前震中区附近新华-水田坝断裂和高桥断裂同时出现高值,高值区域分布呈现协同化程度高,而震后零散的现象,表明该区域在震前积累了较高的应力。2)研究区域视应力在地震前后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上升-下降"过程,在应力上升初期发生了巴东M_L5.5、秭归M_L4.7以及M_L5.1三次显著地震。3)研究区域视应力深度剖面显示,不同深度视应力与震级大小呈现正相关性,震后研究区内小震属于低应变释放背景下的低应力释放,未新增明显视应力异常集中区域,震后巴东高桥断裂、周家山-牛口断裂以及秭归仙女山断裂短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2010年滦县地震序列视应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3月6日河北滦县发生ML4.5地震, 其前震较为活跃且余震丰富。 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到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滦县ML≥2.5地震的宽频带数字地震波资料, 计算得到地震视应力。 结果表明: ① ML4.5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存在高值异常, 震时达到峰值, 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特点, 而且主震视应力远大于多数余震, 由此推断该序列类型为主余型。 ② 视应力的数值变化可以反映震源区应力状态, 利用视应力的变化过程来探讨地震序列性质, 结合传统序列判别方法, 可以更准确地判别序列类型。 ③ 在震级ML≤3.3范围内震级与视应力大体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依据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并结合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以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同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为基础,模拟了两种应力变化对芦山地震断层的失稳发震时间的影响,研究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与2013年MS7.0芦山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计算得到,汶川地震在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的峰值为0.127 MPa;此外,经过近5年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受到的震后应力变化值为0.025 MPa.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震源断层在应力积累逐渐接近临界状态的某一特定时期内,受到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静态应力变化以及黏弹性松弛效应造成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且动态应力的延迟触发作用可能更为显著.最后对芦山地震之后研究区域的应力变化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陕西中南部的视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计算了陕西中、南部地震的视应力水平,并讨论了泾阳5.2级地震前后地震视应力的时间变化特征及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digital seismic waveform data observed from regional and reservoir seismic networks,the seismicity and source parameters in the Zipingpu reservoir area from January 1,2000 to May 11,2008 before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re studied. The analysis shows a continuous activity of 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the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The level of seismic activity was from ML2.0 to ML3.0 in recent years. The impoundment of Zipingpu reservoir started in September 2005 and the obvious increment of seismic activities occurred in February 2008,bu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longer time series,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seismic activities do not exceed its range,which means it is still a fluctuation of regional seismic activities or tectonic activity. At the same time,we also studie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nge of apparent stress difference in the source region before the great earthquake,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arent stress values of small earthquake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fitted values of apparent stress in the reservoir area in the nearly three months before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pparent stress difference,that the epi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is located at a low stress distribution area,and the relatively high apparent stress difference is at the east of the epicenter. Apparent stress increment occurred in local areas.  相似文献   

13.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re complex. In order to study the cause of earthquakes happening in the region, we calculated 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394 ML ≥ 2.0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based on waveform data observed by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of Hubei Province and Three Gorges, obtained the apparent stress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map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analyzed apparent stress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main earthquak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1)Before the Badong ML5.5, Zigui ML4.7 and Zigui ML5.1 earthquake, high apparent stress of earthquakes with different magnitudes is concentrated in Xinhua-Shuitianba Fault and Gaoqiao Fault.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value area shows the high degree of synergism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the scattering after the earthquak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rea accumulated a high stress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the fault was in a locked state; 2)In the study area, the apparent str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showed significant rise in the first and then decline,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rising; 3)Apparent stress depth profiles show that apparent stress at different depths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ize of magnitude of earthquake, and the phenomenon of "small magnitude and strong apparent stress" did not appear. The small earthquakes occurring after the major earthquakes in the study area belong to low strain relea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stress release, and there are no new apparent stress anomaly concentration areas appearing,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Badong-Gaoqiao Fault, Zhoujiashan-Niukou Fault and Zigui Xiannushan Fault have been effective in releasing after the Badong earthquake and Zigui earthquake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destructive earthquake is small on these faults.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视应力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发  戈宁  王行舟  凌学书  张炳 《地震》2012,32(4):53-61
利用安徽地区测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 采用波形分析和反演的方法计算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 分析研究视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并讨论其与地震矩等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① 利用提取的地震震源谱数据计算得到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为0.05~0.9 MPa, 平均为0.20 MPa, 以此可作为该区域的背景应力水平; ② 时间变化显示视应力在黄海ML5.1、 江西九江ML6.0及河南太康ML5.0地震前呈现持续高值异常状态, 震后趋于正常水平, 而江西九江6.0级地震后视应力再次出现高值异常, 随后发生了安徽定远ML4.7地震, 一定程度上说明郯庐断裂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高视应力水平与华东地区中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③ 空间分布显示高视应力集中区与地震高辐射能区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主要位于嘉山—滁州段的皖、 苏交界区附近和庐江县附近, 该区域相继发生过定远4.7级和安庆4.8级地震, 并推断认为庐江县附近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性可能更大, 值得高度关注; ④ 视应力随着地震矩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不明显, 拐角频率与地震矩大体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汶川8.0级地震前紫坪铺水库小震活动及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区域和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2000年1月1日~2008年5月11日紫坪铺水库区的地震活动及震源参数.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前该区域小震活动持续,地震活动水平为M_L2~3,自2005年9月紫坪铺水库蓄水以来,特别是2008年2月地震活动明显增加,但从长期的序列来看,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仍在区域地震活动的正常起伏范围.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近3个月内,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差值△σ_(app)普遍大于0,计算得到的视应力总大于其拟合值.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于低应力区,而相对较高的视应力差值分布在震中以东地区,局部出现视应力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利用广西龙滩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用波谱分析方法计算了龙滩水库库区ML2.5—4.5级共计95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震源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库区视应力的范围在0-3.5巴之间,2007年7月17日库区最大4.5级地震的视应力最大,为3.07巴。视应力随震级的增大呈幂函数增大趋势,两者的拟合关系为:σap...  相似文献   

17.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应力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成都、昆明遥测数字地震波形记录资料,研究大量小震震源机制解和视应力值,分析了区域应力场动态和视应力值的时-空分布.给出川青地块平均应力场方位的时间变化.川青地块平均主应力场的方位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明显扰动,同时,地块力轴张量的倾角变化也很明显.得出2006~2007年川青块体逆冲型地震比例偏高,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中小地震震源错动类型发生变化的结果,与区域地形变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根据地震波形全波段计算辐射能量,求得的视应力σapp值揭示区域视应力值的微动态起伏过程与区域主压应力场方位的转折类似,可用于地块蕴震物理过程的探索.从汶川8.0级地震前的中短期视应力σapp值的空间分布看,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是低应力分布区,而相对高视应力则分布在外围地区.这些图像可能揭示了汶川8.0级地震前中短期发震构造附近呈现的闭锁现象.  相似文献   

18.
针对2015年10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出现的小震丛集,以和林格尔地区2010年3月至2015年12月ML 2.0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时段数字地震波形反演震源参数,采用Brune模式,呈现该地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和林格尔视应力值相对较低;②和林格尔小震频发区视应力时序变化无明显映震规律;③和林格尔小震丛集视应力与震级出现不同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2017年称多震群为青海省称多县第一次记录到的ML3.0以下小震群活动,发生在唐古拉地震带MS5.0地震平静被打破且ML4.0以上地震活跃的背景下.为研究2017年称多震群对青海及邻区后续震情的影响,对该震群的活动特征、震群参数、震源机制、视应力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主要表明:该震群为前兆震群,震群中地震以走滑为主....  相似文献   

20.
1995年陡河地震前后小震震源参数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震源谱的多台多震尾波解法的基础上,应用Brune震源模型,求解1995年10月6日陡河ML5.9地震前后在其周围发生的48次小地震的震源因子和震源波谱,进而估算了地震矩、拐角频率和应力降,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陡河地震前后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震震源因子表现出相当大的稳定性,震源因子的峰值频率和随频率的变化形态都很相似.发现震前一年左右曾多次出现应力降较高的事件.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应力降由地震矩和拐角频率计算得到以及地震矩和拐角频率的相关关系,实际上,这里的高应力降指的是拐角频率高于正常值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