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古里雅冰芯中钙离子含量及与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古里雅冰帽中Ca2+含量变化的分析揭示:1)古里雅冰帽中的Ca2+主要来自它周围较近的地表矿物中的可溶性Ca(HCO3)2对同一根冰芯而言,Ca2+含量较高,反映出当时该冰川作用区较干旱,反之则较湿润;3)冰芯中的Ca2+含量,呈上升状态反映出当时的气候环境往干旱方向发展.而呈下降趋势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气候环境较湿润;另一种是长期或重度干旱造成究竟是何种原因,可结合其它方法,如PH值、电导率、SO2-4等进行综合判断得出结论此点对于利用冰芯寻找古气候中的长期或重度干旱的年代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用冰芯中的硫酸根离子探讨古里雅冰川作用区的干湿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古里雅冰帽中的SO2-4离子主要来源于陆地地表矿物的事实,以及干旱少雨的内陆地区可溶性硫酸盐分布范围广,在地表矿物中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气候条件,特别是干湿程度所控制的自然现象,提出了用古里雅冰芯中的SO2-4离子推断该冰川作用区的干湿变化。用古里雅冰芯的SO2-4离子推断出的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干湿变化,与冰芯中冰川积累量和δ18O所反映的干湿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不溶微粒是冰雪中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参数,通过冰雪中微粒记录研究气候环境变化是冰雪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0世纪中后期对冰雪微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到20世纪末期时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纬度的冰雪微粒的研究,特别是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共有4根冰芯(敦德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慕士塔格冰芯)和数个雪坑开展了微粒研究。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研究主要从微粒定年、微粒浓度、粒径分布、特殊事件的记录以及与可溶性离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回顾了从80年代末开始的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和主要成果并且展望了今后微粒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近300a来古里雅冰芯δ18O值和长江下游温度变化与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在年际尺度,还是在10a尺度上,西昆仑山的古里雅冰芯和中国东部的长江下游地区的温度与以太阳辐照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为代用指标的太阳活动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火山活动对古里雅、合肥冬温和杭州春温有明显的降温作用.1810’s—1830’s时段不仅合肥冬温和杭州春温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且处于高亚洲中西部的古里雅冰芯δ18O值也急剧下降,同时在北半球温度重建曲线上这一时段也是一个冷谷,表明该时段的气候变化可能具有全球性,而强烈的火山活动和微弱的太阳活动可能对温度的快速降低起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里雅冰芯气候记录对ENSO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ENSO现象是一个产生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全球事件, 它是影响全球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年际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因子. 通过高通滤波法、累积异常法以及非参数检验等方法, 对古里雅冰芯中所记录的气候信息与ENSO事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 在厄尔尼诺年, 古里雅冰芯中记录的降水量显著减少, 但对于δ18O而言, 虽然也在厄尔尼诺年偏低, 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地层学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檀栋 《第四纪研究》2000,20(2):165-170
在冰芯研究中,氧同位素比率不仅是气温的一种代用指标,而且其变化又是冰芯年层划分的依据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青藏高原古里雅309m冰芯中δ18O记录研究的一些结果。对于该冰芯上部120m,根据δ18O等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划分出2000多个年层,这是该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恢复的基础。借助于放射性物质(36CI)测年等手段,建立了该冰芯下部的时间标尺。据此恢复了0.125Ma以来古里雅冰芯中18O记录,将其与深海沉积中的氧同位素变化相比较,可划分出阶段 1,2,3,4和5,其中阶段5又可划分出 5个业阶段,即a,b,c,d和e亚阶段。古里雅冰芯18O记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升高和降低的幅度都很大,这反映了青藏高原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是极为敏感的。5e时古里雅冰芯中δ18O所记录的升温幅度达5℃,高于全球平均升温值2~3℃。  相似文献   

7.
冰芯所记录的环境变化及空间耦合特征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们先后在青藏高原的古里雅冰帽、唐古拉冰川和希夏邦马地区钻。取了大量冰芯。在这些冰芯中保存着大量的环境变化信息。特别是反映沙暴、尘暴和浮尘等环境事件的尘埃冰志记录,是目前我们所能得到的记录最详细、分辨率最高和最连续的资料系列。青藏高原冰芯中尘埃指标显示,在气候变冷时,青藏高原的尘暴、沙暴和浮尘等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多,强度增大;在气候变暖时,则尘暴、沙暴和浮尘等事件的频率减少,强度减小。目前,在青藏高原面上,正经历着气候变暖、环境改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近300a来古里雅冰芯记录的气候突变事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杨梅学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2,24(6):717-722
根据古里雅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信息记录,利用小波气候突变的检测方法,对近300a来的气候突变事件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百年尺度上,近300a来古里雅冰芯中所记录的δ18O(温度代用指标)发生了2次突变,分别在1788年和1932年;净积累量(降水量的代用指标)也发生了2次突变,分别在1805年和1939年;降水突变发生的时间迟于温度突变发生的时间.时间尺度越短,发生突变的次数则越多,这也体现了气候变化的层次性.因此,较好地确定隐含在气候资料中冷暖(干湿)期突变的位置,从冷暖(干湿)期的变更上去把握气候变化,将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上所钻取的古里雅冰芯和青海都兰树轮高分辨率气候变化记录的对比,分析了过去近2 00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这两个地区过去2 000a来温度都在波动中逐渐上升,展示了气候逐渐变暖的趋势.进入20世纪以来,气候显著变暖,并有加速变暖的趋势;2)树轮和冰芯均明显地记录了小冰期的3次冷期,其出现的时间基本上一致.小冰期并不是过去2 000a来的最寒冷的时期.冰芯和树轮记录均表明公元初的寒冷程度要大于小冰期;3)古里雅冰芯所记录的温度和降水量揭示出,过去近2 000a来的降水和温度变化的总趋势是正相关关系;但在短时间尺度上,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并不同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温度长期变化中的低频波动频率要大于降水,二是虽然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在百年级时间尺度上有正相关性,但降水的变化要滞后于温度变化50~100a;4)同时周期分析表明,古里雅冰芯中的δ180和积累量以及都兰树轮记录的变化周期大多数与太阳活动有关,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冷、暖、干、湿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能是太阳活动的变化;5)对这两记录的对比研究也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如中世纪暖期在都兰树轮记录中很强而在古里雅冰芯记录中很弱,而都兰树轮记录中,中世纪暖期以后至1 800A.D.在波动中变冷,但在古里雅冰芯记录中这一时期在波动中变暖.  相似文献   

10.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Barrow)地区(70°21′N,156°40′W)位于北极滨海平原最北端,根据湖泊钻孔花粉记录,210Pb和137Se测定以及多项环境代用指标测试(有机质含量、总C和总N含量、CaCo3),并结合当地现代冻原植被、表层花粉谱、当地70a的气象记录以及有关的冰芯、树龄等资料的综合对比研究,分析了13世纪以来巴罗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大约在13世纪以前,巴罗地区植被稀少,气候寒冷,其后冻原植被发育良好,并经历几次演变.结合沉积地球化学元素测试结果和其他环境代用资料研究表明,小冰期以来Barrow地区曾发生3次暖期(公元1540—1600年,1660—1730年和1880—1992)和3次冷期(公元1440—1520年,1610—1650年和1750—1850年).这些冷暖事件与青藏高原冰芯记录对比发现,虽然在高频变化上,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但重大冷暖事件都曾出现.其中3次暖期与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和敦德冰帽中代表温度变化的δ18O值指示的暖期基本一致,证实巴罗湖芯记录的环境变化序列是可靠的.同时,古里雅和敦德冰芯记录中反映传统小冰期中的15,17,和19世纪的3次冷期,在巴罗湖芯记录中都有显示.  相似文献   

11.
末次冰消期转暖的过程和机制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于末次冰消期全球气候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以及热带低纬度地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仍不明确。文章根据我国中低纬度地区的湖光岩玛珥湖、渭南黄土剖面和东海DGKS9603孔沉积物中的植硅体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研究了末次冰消期在这些地区的变化特点,并结合古里雅冰芯和南京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与南极BYRD冰芯、北极格陵兰GRIP冰芯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各地区转暖的时间并不同步,明显受印度洋季风或东南季风影响的古里雅、湖光岩地区是气候转暖较早的地区,格陵兰地区的快速转暖滞后于我国中低纬度转暖1.5~2.0ka以上。如何理解高纬度和热带低纬度地区气候转暖的差异性问题及其原因和机制有待于更多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研究和模型的检验。  相似文献   

12.
采用柴达木盆地达参1井自然伽玛(GR)曲线进行古气候反演,分析了GR曲线记录的末次间冰期以来的环境变迁过程. 表明GR曲线忠实地记录了构造运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古里雅冰芯、格陵兰冰芯所记录的气候事件均能较好对应. 表明柴达木盆地同时包含了高原隆升和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信息,是反映古气候变化良好的信息载体之一, 是反映内陆干旱盆地环境与气候变化良好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敦德冰芯氧同位素剖面的古气候信息探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卫克勤  林瑞芬 《地球化学》1994,23(4):311-320
冰芯δ~(18)O剖面的古气候研究一直是基于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的温度效应,即冰芯δ~(18)O值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我国大气降水的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在亚洲季风区,由于夏季风带来贫重同位素的暖湿气团,使得季风气候区夏季雨水的δs值低于冬季的δw值,δs-δw<0,正好和温度效应预测的相反。因此,我国季风气候区冰芯的δ~(18)O曲线主要反映古季风的盛衰进退,即冰芯的低δ~(18)O值对应的是夏季风盛行,气候转暖,降水量增加,夏季风前锋北移;冰芯的高δ~(18)O值则对应夏季风强度减弱,气候转冷,降水量减少,夏季风前锋南移。用上述季风气候模式解释敦德冰芯的百年、千年、万年三个不同时间尺度的δ~(18)O剖面,所得结果与已知的全新世古气候事件吻合。根据敦德冰芯δ~(18)O剖面提供的古气候信息,全新世大致可分成三段四期:10600-7100aB.P.为早全新世,与末次冰期相比,夏季风逐渐增强,气候转暖;7100-4000aB.P.为中全新世的前期,夏季风盛行,气候暖湿;4000-1700aB.P.为中全新世的后期,此时夏季风退缩,气候偏干冷;1700aB.P.至今为晚全新世,其间1700-700aB.P.夏季风强度  相似文献   

14.
敦德冰芯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环境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霍文冕  姚檀栋 《地球化学》2001,30(3):203-207
基于青藏高原祁连山敦德冰芯中近130来主要离子含量的实验测定结果,通过与高原其他冰芯的对比分析,确认冰芯中Ca^2 和CI^-可以分别作为西北干旱区和柴达木盆地干湿变化的指示器,从冰芯化学成分变化特征的角度详细讨论了我国西北干旱区近代环境演化特征。发现近代我国西北干旱区最干旱时期发生在1920-1940年,柴达木盆地蒸发作用在1890-1915年最强烈。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北干旱区和柴达木盆地干旱程度逐渐缓解,到80年代干旱程度达到130a来的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综合分析了古里雅冰芯中NO-3的各种可能来源,并认为太阳活动、平流层N2O的氧化和陆源气团是其主要来源.在近1500a来的NO-3浓度变化中,存在明显的233a,881a,30a,55a和104a周期,其中233a,881a,55a和104a周期分别与太阳活动的海尔周期、世纪周期、双振动周期和黑子周期相接近或一致,而30a周期与中亚湖泊水位的变化周期相接近.太阳活动是古里雅冰芯中NO-3浓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两者的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太阳活动的蒙德尔极小期、施珀雷尔极小期、中世纪极大期和中世纪极小期,在近1500a来该冰芯的NO-3浓度变化曲线上均有表现.交叉谱分析表明,太阳黑子活动和该冰芯中NO-3浓度的11a周期变化位相不一致,NO-3浓度变化滞后于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约15a左右.  相似文献   

16.
近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冰芯记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文章通过对古里雅冰芯中δ18O、冰川积累量和Ca等指标的研究,恢复了过去近2000a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作为温度指标的δ18O反映了过去近2000a来气候在冷暖波动中逐渐变暖的趋势。作为降水指标的冰川积累量反映出降水变化具有和温度变化相似的特征,即降水在增减波动中显示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与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大的趋势相反,冰芯中的Ca含量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说明大气中尘埃含量随气候的变暖逐渐减少。这和我们研究中所得出的冷期时大气尘埃增加,暖期时大气尘埃减少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杨梅学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4,26(3):289-293
利用古里雅冰芯近2 000 a来的温度代用资料, 用奇异谱分析方法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及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指出近2 000 a来气候一直在变暖, 这是气候的自然变暖过程. 同时分析结果显示, 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增暖十分明显. 正是因为气候的自然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叠加, 才使得20世纪成为过去2 000 a来最温暖的100 a.  相似文献   

18.
近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冰芯记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通过对古里雅冰芯中δ^18O,冰川积累量和Ca等指标的研究,恢复了过去近2000a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作为温度指标的δ^18O反映了过去近2000a来气候在冷暖波动中逐渐变暖的趋势。作为降水指标的冰川量反映出降水变化具有和温度变化相似的牲即降水在增减波动显示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古里雅冰帽8米浅冰芯的化学成分组成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李月芳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7,19(2):173-179
对古里雅冰帽8m浅冰芯的80个雪冰样品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化学成分主要来自陆源物质,陆源冰芯样品叶弱碱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大气降水及南北极冰雪样品。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文章从 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 :(1)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东亚环境演化 ;(2 )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记录及重大气候突变事件 ;(3)青藏高原2ka以来温度、降水变化特征 ;(4 )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响应。主要结论有 :第三纪青藏地区曾两次隆升与夷平 ;7MaBP开始高原再次抬升 ,3 6MaBP以来经历了强烈隆起。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与高原隆升过程紧密相联 ,2 5MaBP高原季风由浅薄系统变为深厚系统 ,现代季风格局形成。在约 1 1~ 0 8MaBP间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 ,西北地区干旱化、主要沙漠扩展、周边地区新的黄土体系形成均与此有关。高原气候在冰期 /间冰期循环时间尺度上具有升温缓慢、降温迅速的特征。达索普冰芯记录中的CH4 浓度高出极区 15 %~ 2 0 %,并具有很大的波动性。青藏高原最新的一次大湖期时代在 40~ 2 5ka ,代表着一次特强的夏季风暖湿事件。古里雅冰芯研究发现气候突变事件频繁。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更敏感。根据冰芯、湖芯、树轮和历史文献恢复揭示了2ka以来高原温度降水变化特征。百年来青藏高原气候经历了 3次突变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的变暖趋势超过北半球及同纬度地区。高原冰冻圈 (包括冰川、积雪和冻土 )对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