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波理论研究进展--介质模型与地震波传播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6  
介质模型及地震波传播是地震波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结合作者目前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阐述了介质模型及地震波传播的相关问题.首先是地震学背景中的地震波传播的主要问题.其次是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其中的主体内容可以由波动方程的建立、波动方程和波动方程的延伸三部分组成.再次是地震波的传播与介质因素和界面因素,以及孔隙介质模型的认识和讨论.最后结合均匀弹性各向同性、粘弹性各向同性、双相介质和各向异性四种介质模型,阐述了地震波传播的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2.
《定量地震学的理论和方法》(QUAN-TITATIVE SEISMOLOGY THEORYAND METHODS),美籍日本学者安艺敬一(Keiiti Aki)和美国学者理查兹(Paul G.Richards)合著,由美国旧金山弗里曼公司(W.H.Freeman andCompany)于1980年出版,全书共两卷,932页,英文本。该书共十五章,概括了六、七十年代中,数学、物理学的理论与计算数学在地震学中的应用,使得许多地震学问题得以定量地表达。该书全面地讨论了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问题;震源,包括移动源的  相似文献   

3.
地震波场数值模拟不仅是研究复杂地区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有效辅助手段,而且是研究地球深部精细构造和地球深部探测的有效工具.射线理论和波动方程理论是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射线理论主要刻画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走时场、地震射线等运动学属性;波动方程理论通过求解波动方程来描述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弹性动力学响应(能量衰减、相位特征、偏振属性、以及全波形等).基于波动方程理论的波场数值模拟由于能够引入丰富的波场信息,使得人们对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过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本文以二维层状均匀介质模型为例,通过射线追踪法和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模拟得到的波场快照图、单炮地震记录剖面、合成理论地震图的分析比较,不但对地震波在各向同性层状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和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又可以相互验证两种不同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地震工程学报》1987,9(4):79-79
由冯德益编著的《地震波理论与应用》一书,将于198年上半年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全书约70万字。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于革研究员等撰写的《古气候动力学与中国古湖泊数据库———重建晚第四纪古气候古水文》一书日前由气象出版社出版 .该书介绍了古湖泊数据库和古气候模拟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 .全书共分十章 ,内容包括 :(1)国内外古气候动力学研究现状和有关基本问题 ;(2 )古湖泊数据库建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以及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基本内容和成果 ;(3)水热平衡模式和古降水量估算 ;(4)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式运行和控制试验 ;(5 ) 2 1kaBP和 6kaBP古气候模拟试验和结果分析 ;(6 )区域大气环流模式和…  相似文献   

6.
《工程结构上界地震力理论及其应用》(地震出版社2000年出版)一书的作者将该书第四章静定模型的上界地震力第一节竖直悬臂式结构,作了修改和补充,再次发表于新书《结构力学非常解法》(地震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九章。  相似文献   

7.
地震波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波问题不仅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而且应用也极为广泛. 本文用错格实数傅立叶变换微分(SGRFFTD)拟谱法的数值模拟求解波动方程,分析了地震波在冲积扇,盆地域中等多种不均匀地震构造体的地球表层区域的传播过程和地面运动分布.  相似文献   

8.
相比于传统弹性波动方程,非对称弹性波动方程增加的独立自由项,包含有介质特征尺度参数.基于非对称弹性波动方程,可以分析弹性波传播中,由介质内微孔缝隙结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地震波传播尺度效应.本文从介质应变能密度函数出发,并结合几何方程和平衡方程,给出修正偶应力理论下的非对称弹性波动方程以及对应的非对称SH型横波波动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并在三层煤层模型上进行数值模拟,将检波器分别设置在地表和煤层中线,通过改变介质特征尺度参数值,合成地震记录,研究分析弹性波传播中,由介质内微孔缝隙结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尺度效应,对地震记录的影响及规律,并得出以下结论和认识:(1)非对称弹性波动方程模拟的弹性波传播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2)地震记录需要考虑介质内部多尺度的微孔缝隙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抗震设计和建筑专家吉尔和沙赫(James M.Gere and Haresh C.Shah)编著的《颤动的地球——地震及其对策》一书已经苏联数理学博士谢巴林娜教授翻译并由苏联莫斯科出版社于1988年正式出版。这本书是讲述地震、地震成因、地震危险性、地震预报研究及其可行性的科普读物。全书共分9章。第1章地震的初浅知识,包括:如果您那里将发生地震、建筑物的安全问题、地震的其它效应、地震造成的伤亡。第2章地震发生的原因,包括:从前的各种假说、板块与地震、地球的构造、腑冲带、圣安德烈斯断层、板块内部的地震、夏威夷群岛、1976年危  相似文献   

10.
二、在非均匀介质中波的传播─—确定性和随机性在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波动理论的热点,也是本专题的中心。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研究在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理论与方法和研究地球介质的非均匀性。地震尾波日本学者星场(M.H...  相似文献   

11.
廖振鹏 《华南地震》1992,12(3):81-87
为配合地震综合预防、减灾活动,本刊从此期起首次组织有关地震波动理论及工程应用的专题系列讲座。廖振鹏教授长期从事近场强地震学研究,在地震波动理论与工程实践方面成绩卓著。本讲座是作者为工程力学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现国家地震局)研究生自1979半起开设的课程“地震工程中的波动问题”(讲义)的一部份,简明而有特色地介绍波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初步应用。本刊承作者之允,希望通过这一讲座有助于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掌握波动理论的基础知识,并将其与工程应用结合起来,为推动地震工程领域内一系列极为重要的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地震学百科知识(十二)——地震波散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广义地说,由地球介质的任何三维非均匀性引起的地震波场畸变均可称为地震波散射。不过,通常地震波散射是指由地球小尺度(与波长相比)非均匀性引起的、不适合用射线理论(几何射线)研究的地震波场畸变现象。例如,波场传播方向的偏折和分裂,P波和S波的相互转换,地震尾波的产生,地震波的走时和振幅横跨观测台阵的随机起伏变化等。1地球介质的不均匀性及地震波散射随着对地球结构认识的深入,经典的球  相似文献   

13.
刘更宁  汤连生  戚玉亮  桑海涛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4):1037-1041,1059
结合某沉管隧道沉管段基槽开挖工程,采用爆破动态效应的现场测试、理论分析等综合手段,探索水下爆破水中冲击波和爆破地震波动对邻近建筑物的动态效应特性。研究表明:(1)与地震波的峰值压力值相比,浅水条件下钻孔爆破水中冲击波压力值较小,传播速度也没有地震波快,特定情况下,在考量岸边堤岸及岸边建筑物的稳定性时可以忽略水冲击波的影响;(2)对于不同区域爆破施工来说,应根据其距离被保护对象的远近,选择各允许最大药量中的最小值作为最大爆破控制药量。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震出版社将于最近出版一部由王广福编著的测震学专著:《地震观测系统的标定与检查》。这本书概括总结了当前世界各国通用的地震观测系统中仪器标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它既包括了三十多年来我国广泛应用于地震台站(网)中常规的标定法,又介绍了近期世界各国发展起来的新手段,包括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相关分析法、曲线拟合法等数据处理方法在地震观测系统标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电子公司向菲律宾提供了一艘考察船,船上装有一套可以产生人工地震波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特制的“炮”、接收电缆以及搜集和处理资料的电子装置。考察船借助于“炮”所产生的低频地震波探测海底深层构造。反射回来的波动由千米长、12通道的接收电缆监收,这条电缆在水下15米深处呈水平向由船牵  相似文献   

16.
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蒋溥等著的《地震小区划概论》即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作者的工程地震实践为基础,系统地介绍地震小区划的原理和方法。为了便于读者较全面地理解地震小区划,书中涉及了一些和地震小区划工作有关的地震学、地质学和工程地震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全书共八章:第一章、震级、烈度、地震动;第二章、烈度和地震动衰减;第三章,地震地质效应及其评价;第四章、场地地震危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导出了一种由单程波方程利用反射/透射算子的可分表示方法模拟复杂介质中一次反射地震波的数值算法. 文中利用算子可分表示理论将反射/透射算子分解成适合于双域(空间域和波数域)运算的表达形式,使得本文得到的地震波数值模拟算法可适应于一定程度横向非均匀介质和界面起伏情况,在入射角小于45°时能够准确模拟振幅随入射角(AVA)的关系. 就模拟一次反射地震波而言,与前人研究的双程波动方程伪谱法地震波模拟相比,本文算法具有足够高的模拟精度,且计算效率成倍地提高.  相似文献   

18.
岩石的饱和度对地震波衰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地球物理学家高度重视地震波衰减的研究,因为这项工作不但为地壳、地幔构造与成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而且在地震预报以及地震勘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地震波衰减的研究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利用天然地震的地震波——体波、面波、自由振荡、尾波等的衰减特性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以及研究孕震区的物理状况(例如岩石中裂纹分布特点等)。二、研究人工震源——如爆炸等产生的高频体波的衰减特性,以了解地下岩层的岩性,这项工作是当今地震勘探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三、实验室中,模拟地下岩层温度、压力等条件,研究岩石样品中振动波的衰减。四、地震波衰减机理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害》一书是日本地震学家、东京大学理学博士河角广主编的。执笔者还有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教授、理学博土宇佐美龙夫;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教授、工学博士金井清;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教授、理学博士佐藤泰夫等人。该书由日本共立出版股份公司干1973年10月出版。这是一部充分反映日本特点的抗震救灾科技丛书,全书共分七章三十二节,约二十万字。第一章写地震学理论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区分地震振动和其他非地震引起的振动,地震波传播,近震的大森系数 K,人体感受估定  相似文献   

20.
大量观测资料及实验研究证实,地下水对地壳应力-应变的响应频率较宽,可记录到地震波中的瑞利波(10~20 s)、潮汐波动(1/3~1/2 d)、气压波动(儿小时至几十天)等.在文献中,已见热带气旋引起地震仪的震颤波,倾斜仪和重力仪的“脉动加粗”等方面研究成果,但井水位对大气环流、雷暴高压、热带气旋等的响应,则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