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海藻养殖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大型经济海藻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早,培育出了象《海青1号》、《海青3号》及《860》等这样的优良海带养殖品种。1973年起,方宗熙等进行的海藻单倍体遗传育种实验,在海带和裙带菜两种经济海藻上都取得了成功。这不仅标志着海藻遗传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  相似文献   

2.
裙带菜的孤雌生殖及其后代的遗传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若干海藻工作者已在海带、厚叶翅藻等褐藻中观察到孤雌生殖的现象[1][3][4]。我们于1973年开始了海带单倍体遗传育种的实验后,从1974年起我们就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 Sur.)进行了相似的试验。这里着重就裙带菜的孤雌生殖及其后代所表现的细胞遗传学特点,进行一些观察。大部分材料是1977年的实验结果。关于裙带菜配子体的无性生殖系将另作总结。  相似文献   

3.
海带长叶品种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七年的海带育种实验产生了另一个新品种,即长叶品种,命名为“海青二号”。这是以普通海带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通过连续自交和定向选择而培育成的。“海青二号”的特征是:叶片比“海青一号”的较长而狭,柄部较短,成熟较早,叶片尖端的自然脱落比普通海带较轻。小规模实验表明可比普通海带增产约35%。实验表明,“海青二号”雌配子体排卵速度比普通海带较快,耐受高温能力较强。“海青二号”的主要特征是叶片长。从观察知道,“海青二号”从幼孢子体开始在长度生长方面就比“海青一号”和普通海带表现优势。因此推想,控制海带叶片长度生长的基因在幼孢子体时期就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带几个经济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带(Laminaxia japonica Aresch)是我国大规模养殖的经济海藻之一,在沿海一带的海水养殖事业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进行海带遗传和育种的研究。阐明了海带的自然种群是遗传性高度混杂的,观察到与人们的经济目的有密切关系的儿个形态性状如叶长、叶宽和叶厚等是遗传的,  相似文献   

5.
以海带(Laminaria ja ponica Aresch)为重点,综述了海带属褐藻生物学研究成就,介绍了海带属褐藻遗传育种技术、育苗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海带属褐藻生物学研究基础好,种质资源丰富,经济、生态价值高,是进行大型海藻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部分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并结合我国海带养殖情况阐述了遗传标记技术在海带及大型海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二十五年来,我们前先考虑到水产养殖的需要,把海藻遗传学的研究列为我们教研室工作的重要方面。这项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959-1966年,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进行有关海带遗传育种的工作;(2)1966年到现在,结合教学和养殖的需要、扩大了研究对象。除海带以外,还研究裙带菜和紫菜等的遗传育种,并采用了一些新的科学方法,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海带是我国重要的养殖海藻。选育海带新品种进行养殖,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60年代初期,鉴于当时所养殖的海带是杂种,山东海洋学院和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关同志合作,对海带进行了遗传育种研究。他们采取的育种方法是从自然种群中选出个别优良个体,进行单棵采孢子,自交,然后从后代中选优培育,  相似文献   

9.
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是我国大规模养殖的经济海藻之一,在沿海一带的海水养殖事业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进行海带遗传和育种的研究。阐明了海带的自然种群是遗传性高度混杂的,观察到与人们的经济目的有密切关系的几个形态性状如叶长、叶宽和叶厚等是遗传的,服从于数  相似文献   

10.
微藻应用的潜力及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前言地球上有30,000余种微藻,但人类培养与利用的种类相当有限[14],而且只有几十年的历史[8]。尽管如此,目前国际上微藻应用已进入商业性生产阶段[2][14][28][38]。在我国,微藻应用由五十年代末的代食品、代饲料[37]拓展到今天广泛的领域,主要有:(1)固氮兰藻作为生物肥料,单细胞蛋白(SCP)源等[8][11][25],并有了一整套培养技术;(2)作为海产经济动物鱼、虾、贝等幼体或成体的直接或间接活饵料[8][23][31][32];(3)以螺旋藻(Spirulina)为代表的作为人类营养、保健和医疗制品[1][18]。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  相似文献   

11.
二十五年来,我们首先考虑到水产养殖的需要,把海藻遗传学的研究列为我们教研室工作的重要方面。这项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959—1966年,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进行有关海带遗传育种的工作;(2)1966年到现在,结合教学和养殖的需要、扩大了研究对象。除海带以外,还研究裙带菜和紫菜等的遗传育种,并采用了一此新的科学方法,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五十年代末,我们进行了海带遗传育种的研究,了解到海带某些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培养出几个性状此较稳定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已在生产上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但是,我国不是海带的原产地,海带种类相当贫乏,只有一种L.japonica,这给海带遗传育种的研究带来很大局限性。为解决原始材料不足,加快我国海带遗传育种工作的速度,在1981年4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由加拿大引进了长腿海带L.longicruris。掌状海带  相似文献   

13.
由方宗熙教授领导的我院生物系海藻遗传研究组继去年培育成功海带“单海1号”新品种之后,又采用杂交的方法培育成功了海带“单杂10号”新品种。七月五日青岛市科委主持召开了海带杂种优势技术鉴定会,市科委孙副主任主持了这次会议,有15个  相似文献   

14.
由方宗熙教授领导的我院生物系海藻遗传研究组继去年培育成功海带“单海1号”新品种之后,又采用杂交的方法培育成功了海带“单杂10号”新品种。七月五日青岛市科委主持召开了海带杂种优势技术鉴定会,市科委孙副主任主持了这次会议,有15个单位30名专家代表参加了这次鉴定会,其中有不少著名的专家如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吴超元研究员、  相似文献   

15.
海带是我国重要的养殖海藻。选育海带新品种进行养殖,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60年代初期,鉴于当时所养殖的海带是杂种,山东海洋学院和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关同志合作,对海带进行了遗传育种研究。他们采取的育种方法是从自然种群中选出个别优良个体,进行单棵采孢子,自交,然后从后代中选优培育,经过连续若干代的自交和定向选  相似文献   

16.
方宗熙 《海洋学报》1983,5(4):500-506
多细胞海藻的遗传学研究现在还处于幼令时期。就绿藻讲,Field等曾讨论过易变石莼(Ulva mutabilis)的若干突变对个体发育的影响[1]。在红藻中,Van der Meer等记载了江篱(Gracilaria)的色素突变型[2],三浦昭雄(Miura)等记载了紫菜(Porphyra yezoesfis)的色素突变型[3],它们都表现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Waaland对产生卡拉胶的杉藻(Gigartina exasperata)进行了育种实验[4]。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某些经济海藻藻体色型的变异,已引起有关海藻遗传育种工作者的兴趣和注意。Van der Meer(1977—1979)对江(?)几种色型突变体的遗传规律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Mlura用条斑紫菜的几种色型突变体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试验,分析了遗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Kikuchi(1979)对几种紫菜突变体所含的藻胆素进行了分析研究;Migitita(1983)通过栽培试验,对几种不同色型紫菜突变体的生长和抗病等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海带叶片色泽是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对商品等级率有直接影响。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人们早已发现,培养条件对海带叶片色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海藻解壁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藻生物技术始于50年代初期,其发展较陆生高等植物要缓慢得多。在海藻中缺乏特殊的海藻解壁酶是制约海藻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海藻解壁酶问题[14]。海藻解壁酶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类源[1,2,10,12,14,18,21,22,27~30]。1 动物源的海藻解壁酶研究1980~1984年刘万顺等[23]从海螺消化系统中制备了海螺酶,并用于紫菜、海带、裙带菜和江蓠的单细胞和原生质体分离,为开辟海洋动物源的海藻解壁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酶法制备红藻和褐藻原生质体的首次成功。1982年,唐延林[7]用海螺酶制备紫菜原生质体并再…  相似文献   

19.
大型海藻的遗传育种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栽培要求的不断增长,大型海藻的遗传育种逐渐成为海水养殖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大型海藻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及品种的作用和研究简史进行了整理.就大型海藻的主要育种途径及工作,如:育种目标、种质资源、选择、引种、自交、选育、突变、杂交和杂种优势,纯系育种与细胞融合、转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大型海藻遗传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西沙群岛珊瑚礁组成成份的分析和“海藻脊”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西沙群岛由大小30余个岛、洲、礁、暗滩组成,除高尖石外,均是珊瑚礁.但是,珊瑚礁在形成过程中到底是什么生物起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有的认为主要是造礁石珊瑚起主要作用[3][4][6],也有的认为石灰藻的珊瑚藻类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或积极的作用[2][4],同样,在西沙群岛向海迎浪面有无“海藻脊”(Algal ridge)亦有分岐,有人认为西沙群岛相当普遍地存在海藻脊[2][4],而有人确认为西沙群岛不存在“海藻脊”[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