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不同类型沉积物中脂肪酸的分布、演化和生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近代海洋沉积物、泥炭、福山凹陷第三系泥岩、茂名盆地第三系油页岩和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第三系沉积岩剖面等样品中脂肪酸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以低等浮游动植物为主的沉积中,二元肪酸丰度相对比一元酸占优势。随深程度增加,沥青中脂肪酸高碳数相对减少,低碳数相对增高,偶碳估势逐渐消失。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埋深2266m的泥岩中发现脂肪酸仍具有偶碳优势,证明沉积有机质中偶碳脂肪酸优势可以保存到生油高峰前的较高演化阶段,对低熟原油烷烃的生成和具奇碳优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部沙一段和沙二段烃源岩主要处于成岩演化阶段,本文通过对其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的研究探讨了它们与过渡带气之间的关系,发现可溶有机质与同一样品的干酪根之间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源组成,前者以Ⅱb-Ⅲ型有机质为特征,而后者主要属Ⅰ-Ⅱa.型母质。在埋深1850~3060m的范围内,沥青A、非烃和沥青质的红外特征吸收及其有关参数呈一致的变化规律。由此划分出三个明显不同的演化阶段.并指出2200~2770m左右为沥青A、非烃和沥青质急剧降解的阶段,2500m左右达到高峰,其结果与过渡带气的形成密切相关。干酪根在该阶段虽然也表现出脱氧、脱脂基因特征,但以生成解聚沥青为主,与过渡带气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认为可溶有机质,尤其是其中的非烃和沥青质是东部凹陷过渡带气最主要的母源物质。  相似文献   

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部沙一段和沙二段烃源岩主要处于成岩演化阶段,本文通过对其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的研究探讨了它们与过渡带气之间的关系,发现可溶有机质与同一样品的干酪根之间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源组成,前者以Ⅱσ—Ⅲ型有机质为特征,而后者主要属Ⅰ—Ⅱ.型母质。在埋深1850~3060m的范围内,沥青A、非烃和沥青质的红外特征吸收及其有关参数呈一致的变化规律。由此划分出三个明显不同的演化阶段.并指出2200~2770m左右为沥青A、非烃和沥青质急剧降解的阶段,2500m左右达到高峰,其结果与过渡带气的形成密切相关。干酪根在该阶段虽然也表现出脱氧、脱脂基因特征,但以生成解聚沥青为主,与过渡带气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认为可溶有机质,尤其是其中的非烃和沥青质是东部凹陷过渡带气最主要的母源物质。  相似文献   

4.
赛汉塔拉凹陷位于二连盆地腾格尔坳陷西部,是二连盆地低熟油分布区.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对赛汉塔拉凹陷下白垩统腾二段低熟原油和油砂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对比研究.赛汉塔拉凹陷腾二段低熟油具有饱和烃含量相对较低、非烃和沥青质含量相对较高的族组成特征,正构烷烃分布以前峰型为主,主峰碳为C21或C23,P...  相似文献   

5.
长直链烷基苯的异常分布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自楚雄盆地三叠系地层的三个沥青样品长直链烷基苯在C16~C20范围内具强烈的偶碳优势。正构烷烃和烷基环己烷与烷基苯分布的差异表明:偶碳数烷基苯不可能来自直链脂肪酸,也不可能来自一些细茵和某些藻类生物体中的环己基脂肪酸,它可能是成岩作用阶段,在矿物催化作用下偶数碳醇与生物体中简单的芳烃化合物进行烷基化反应抑或是在深成作用早期,长链偶碳数伯醇通过自由基反应与存在于干酪根中苯进行烷基化作用而形成。烷基苯这一分布特征与热演化没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低熟气形成过程中大分子结构的变化情况,对吐哈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的煤与碳质泥岩干酪根在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了热解实验,借助于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不同热模拟温度下干酪根结构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随热演化的进行,煤与碳质泥岩干酪根的芳香结构不断缩合,含氧官能团不断脱落,碳质泥岩干酪根中的脂肪族类有所降低。吐哈盆地低熟气主要来源于煤与碳质泥岩干酪根中的含氧官能团--羧基与甲氧基,以及碳质泥岩干酪根上的脂肪族。从干酪根结构上揭示了低熟气主要来源于Ⅲ型有机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非烃和沥青质热模拟生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弄清楚非烃+沥青质热演化过程中的生烃情况,对未熟非烃+沥青质进行了低温模拟生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非烃+沥青质在低温条件下(<250℃)生成烃类气体量很少,主要以生成液态烃为主,液态烃转化率最高可达388mg/g,所生成的液态烃表现出明显的奇碳优势,为未熟-低熟油。原始母质类型不同的非烃+沥青质模拟产物特征有所不同。非烃+沥青质对未熟-低熟油的生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一系列温和的化学降解法对松辽盆地南部嫩江组烃源岩的干酪根进行连续的选择性化学降解,并对不同降解产物进行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研究表明碱性水解和脱硫产物以一元脂肪酸和正构烷烃为主,其中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呈现一定的“负倾”(即随碳数增加呈现逐渐贫13C)趋势;一元脂肪酸以C16和C18为主,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与同碳数的正构烷烃具有相似的碳同位素组成。氧化产物则以一元脂肪酸和α,ω 二元脂肪酸为主,一元脂肪酸低碳数部分呈现“负倾”趋势,高碳数部分则呈现“正倾”的趋势;α,ω 二元脂肪酸与低碳数的一元脂肪酸具有相似的分布,表明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母源。对比研究表明JL 30抽提物中正构烷烃可能存在混源的影响,其碳同位素组成是多源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目前大量的报导是对地质样品中可溶有机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可溶有机质中正烷烃偶奇优势,甾、萜分布等,已广泛用于油、气勘探,评价生油岩有机质母质来源、成熟度和对比油源。但可溶有机质碳含量占生油岩中有机碳不到百分之五,生油岩中大部分有机质是以干酪根形式存在,油、气的成因与干酪根密切相关。近年来,裂解色谱、裂解色谱-质谱已用于研究干酪根中结合烃类的组成、结构,并用于指示沉积岩中有机质的成熟度、母质输入等[1、2、2],我国近年来也开始研究干酪根的裂解色谱1),本文则报导利用裂解色谱、裂解色谱一质谱研究一个已知地球化学剖面沉积有机质成熟度和沉积环境的尝试,探索建立评价生油岩成熟度的快速、有效的有机地球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吐哈盆地低熟气评价的化学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方法评价低熟气生成量的难题,本文从低熟气的(低温)热成因机理出发,认为被广泛、成功应用于成熟的热成因天然气生成量评价的化学动力学理论仍然应该是评价低熟气生成量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并标定了吐哈盆地代表性泥岩、煤岩干酪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与可能部分成为低熟气先质的非烃、沥青质的化学动力学模型一起,构成了评价低熟气生成量的方法。标定结果表明,盆地内有机质成气的平均活化能低于其成油的活化能,而且成气过程中低活化能组分的含量也高于成油过程。这可能正是吐哈盆地的有机质在大量生油之前的低成熟阶段,能开始规模性地生成低熟气、从而导致工业性的低熟气聚集的内因所在。应用表明,吐哈盆地低熟气的总生成量可观,达到632.15×10^11 m^3,而且生气强度较高,最高达到100×10^8m^3/km^2以上。吐哈盆地低熟气资源量约为3.16×10^11~12.62×10^11 m^3。可见,盆地内低熟气具有可观的勘探潜力。本文所建立的方法应该可被推广应用到其他含低熟气盆地的低熟气的评价当中。  相似文献   

11.
The wide existence of immature oils throughout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China broke through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ory through kerogen thermal degrada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luble and insoluble organic matter are organically connected in the sedimentary rock, both contributing to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e diagenesis,kerogen can not produce oils, so immature oils derive directly from the soluble lipid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ocess through kerogen thermal degradation takes place mainly in the early catagenesis(R o= 0.2% ~1.2%), and the oils generated are normal. In the late catagenesi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omes into wet gas stage(R o=1.2%~2.0%), with pyrrobitumen degenerating into high mature light oils and oils cracking into gases.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presented a new generating hydrocarbon and evolutionary model with soluble and insoluble organic matter both contributing to the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成岩过程较为复杂,成岩作用类型多样,对页岩孔隙尤其是有机孔隙的发育和保存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在早—中成岩期,泥质页岩主要遭受机械压实、黄铁矿与碳酸盐胶结、蒙脱石伊利石化等作用的破坏改造,导致大量原生无机孔隙丧失,而硅质页岩主要经历机械压实和生物蛋白石重结晶作用,由于生物蛋白石重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认识沉积环境有机碳留存状况是阐述油气形成过程中有机碳早期成岩的关键内容。以南海珠江口盆地及其邻近海域为背景,通过研究表层沉积物中脂类化合物的形态组成,认识脂类有机碳的来源和留存状态,阐述特征脂类分子的早期成岩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为0.22%~0.66%,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布在-20.88‰~-22.93‰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海源特征。沉积物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6种脂肪醇、8种甾醇和植醇;总脂肪酸、脂肪醇、甾醇和植醇含量分别为12.57~40.27μg/g、5.35~8.98μg/g、0.15~3.75μg/g和0.01~3.99μg/g干重,总体表现为靠近珠江口和台湾海峡略高。脂类化合物的存在形态以游离态(FR)和碱性水解态(BH)为主,酸性水解态(AH)贡献较低;其中植醇和甾醇呈现显著的BH优势,植醇中未检出AH组分的贡献。脂类化合物主要来自于海洋现场生产,海洋微藻和细菌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1.18%~33.78%和11.02%~15.64%,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低于5%。来源于硫酸盐还原菌的支链脂肪酸在靠近珠江口海域高达1.79~2.62μg/g,占总脂肪酸的5.14%~6.50%,并与硫酸盐还原过程相关的古菌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储层非均质性极大地影响储层内流体的流动和分布,在油气运移成藏和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广受关注。储层内发生的差异化成岩作用是层内非均质性的重要成因,与烃类充注事件的相互关系也是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9储层为例,研究储层内砂岩所表现出的差异化成岩作用及其影响下的流体活动过程。系统的显微观察发现,长9储层主要由机械压实致密型砂岩、钙质胶结致密型砂岩、含水砂岩和含油砂岩等四类岩石组成。利用显微岩相学、紫外荧光光谱、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盆地模拟等技术综合分析表明,机械压实致密型砂岩在早成岩期即在压实作用影响下强烈塑性变形致密化;钙质胶结致密型砂岩在早成岩期就发生强烈的碳酸盐胶结作用而致密化。这两类砂岩在成岩中后期基本不能为流体活动提供孔隙空间。含水砂岩和含油砂岩均经历了复杂的差异化成岩过程,含油砂岩内可以辨识出至少三期沥青,含水砂岩则未见沥青残留。以含油砂岩中沥青质所对应的烃类充注为标志,重建了长9储层的成岩序列,划分出三期流体流动过程,烃类充注与成岩作用交替进行。含水砂岩大致可划分出相似的成岩过程,但未发生烃类充注。  相似文献   

15.
马朗凹陷低熟页岩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烃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勘探实践和研究表明,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源内油气为页岩油,该原油C29甾烷立体异构化参数w(20S)/w(20S+20R)、w(ββ)/w(αα+ββ)均为0.2~0.4,为典型低熟原油。通过对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特征的综合研究,发现低熟页岩油的生烃母质为原生的富氢无定形体,这些无定形体在沉积早期经历过细菌的改造作用,致使其具有特殊的生烃演化模式,即低熟-成熟阶段早期(Ro为0.55%~0.75%)处于生油高峰,对应埋深为1 800~2 900 m,埋深大于或小于该主峰带,烃源岩生烃能力急剧降低。泥岩生烃模拟实验、热解、抽提等实验数据表明:芦草沟组低熟页岩油正是位于该主生带的源岩所生,处于生烃带的源岩区即为马朗凹陷低熟页岩油富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6.
铝硅酸盐矿物成岩演化对形成过渡带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油成气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而是无机和有机两个系统综合运动的产物,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岩作用伊始,两系统独立演化,均受成岩环境的制约。一旦环境适合于有机物裂化分解,两系统就共同发挥作用,通过质子的转移而相互作用。由于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埋藏浅、热演化程度不高等特点,铝硅酸盐矿物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砂质岩以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矿化交代、自生矿物充填作用为主,泥质岩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矿物的成岩演化,即蒙脱石→伊/蒙混层→伊利石,及蒙脱石→绿/蒙→绿泥石的成岩演化,其实质是有机与无机相互作用,即赋存在粘土中有机质的有机酸使砂质岩发生溶解,和碎屑岩溶解孔隙水中的Al3+替代蒙脱石晶层间的Si4+,形成质子酸,对有机质形成过渡带气起着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台深1井烃源岩的地球化学进行研究,可以为该地区进一步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高精度GC/MS和同位素分析,研究了台深1井天然气同位素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台深1井天然气不同于涩北气田的生物气,为低熟过渡带天然气;烃源岩的母质类型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也有水生生物的贡献;成烃环境为浅湖相咸化含硫的弱还原-弱氧化环境,而且成烃环境中微生物发育。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原-泾川地区(简称镇泾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通过铸体薄片分析、阴极发光薄片分析、荧光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流体包裹体测试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长8油层组储层开展了储层特征、成岩作用、油气充注时间与期次等研究,对孔隙度演化进行定量化分析,并基于成岩-成藏耦合关系的研究恢复了储层孔隙度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储层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粒间充填钙质胶结物、硅质胶结物、自生黏土矿物等;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发育了较强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相对较弱;储层致密化的主因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分别造成减孔22.2%和14.6%,溶解作用增孔5.1%,交代作用增孔约0.6%。成藏早-中期储层未致密化,成藏晚期储层进入致密化阶段,总体储层致密化史-成藏史耦合关系为“先成藏,后致密”过程。  相似文献   

19.
黎北煤 《沉积学报》1991,9(2):93-98
因寿昌盆地横山组,寿昌组的沉积特征、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差别,导致其成岩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横山组为浊沸石带、寿昌组为钠长石带)。早期成岩作用以压实、压溶以及水化作用为主,晚期成岩作用的脱水反应、溶蚀(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之可能成为油气储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