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滇东桂西喀斯特地区河流水文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喀斯特发育的国家。全国碳酸岩系分布总面积在200万平方公里以上,碳酸岩出露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其中尤以广西、云南、贵州等区最大,碳酸岩面积均占3省区总面积的50%以上。随着建设的发展,对喀斯特地区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国湿地总面积5 360.26万公顷,湿地率5.58%,受保护湿地面积2 324.3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2003年的30.49%提高到2012年底的43.51%。按照《湿地公约》的规定,我国湿地分为5类,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579.59万公顷、河流湿地1 055.21万公顷、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沼泽湿地2 173.29万公顷、人工湿地674.59万公顷。在分布上,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4省(区)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共有577个湿地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3.
《地理研究》2001,20(2):237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一种能从生长环境中大量“吮吸”砷的特殊植物 ,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植物清洁被砷毒污染的土壤。从 1998年开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研究员和韦朝阳副研究员在我国的湖南、广西等地 ,找到了大面积分布的蕨类植物蜈蚣草。他们发现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超富集功能 ,其叶片含砷量高达千分之八 ,大大超过植物体内的氮磷养分含量。陈同斌说 :“这种超富集植物能够抵受含砷量为 3%的高污染环境 ,在中国一些地区有极大的推广价值。”据了解 ,中国西北有数千平方公里生矿区 ,由于地质构造的先天原因和一些人为原因…  相似文献   

4.
萤石资源明年推进实质性整合国土资源部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萤石基础储量11000万吨,探明可采2100万吨,分别占全世界总量的23.6%和9.3%。萤石的主要成分是氟化钙,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属于类稀土资源,近几年我国已经开始加大了对于萤石资源开采开发的相关保护和限制力度。  相似文献   

5.
湖南享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主要有色金 属保有储量2546万吨,名列全国前茅,其中钨、铋、 普通萤石、隐晶质石墨、海泡石、石榴子石、玻璃用 白云岩、陶粒页岩等位列全国榜首,锑、钒等居全国  相似文献   

6.
一、越南的市场环境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部与我国广西、云南接壤,土地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为7768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0%。首都河内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胡志明市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港口。越南人均GDP400美元,人均收入300万盾(约200美元)。越南政策比较宽松,城镇居民大都从事第二、三职业,额外收入颇多,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7.
<正>到2013年底,广西三年共新增矿资源储量17.36亿吨,其中,水泥用灰岩6.55亿吨、铁铝共生矿4.56亿吨、高岭土矿2.1亿吨、冶金用灰岩1.1亿吨、重质碳酸钙1.21亿吨、一水型铝土矿9,214万吨、锰5,000万吨、水泥配料用硅质粘土矿2,598万吨、滑石矿500万吨、冶金用白云岩940万吨、铅锌173万吨、全相稀  相似文献   

8.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点背景[1]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矿业大国。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矿山企业145406个,其中内资矿山企业145019个,港澳台商投资166个,外资221个;2003年全年开采182种矿产,年度采掘矿石总量57.11亿吨,其中石油1.69亿吨、原煤14.24亿吨,铁矿石2.29亿吨等。[2]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工作,许多矿山生产建设不重视环保要求,环境欠账较多。改革开放以来,对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经过长期高强度大规模矿产开发活动和无序群采,…  相似文献   

9.
山丘区流域治理与兴林抑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流行区域广泛。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74个国家.2亿人受其危害,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中国是受害人数最多,钉螺分布最广的国家。截至2003年底,全国有433个流行县(市、区),已有260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3个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目前,全国钉螺分布面积达222万hm^2,累计血吸虫病人1200多万例。据卫生部门统计,中国目前血吸虫病尚未得到控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  相似文献   

10.
《西部资源》2015,(1):46
<正>近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发布《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成果分析报告》。报告称,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为858.1万公顷(12,872万亩)。2009~2013年五年间,全国城镇土地面积增加131.9万公顷,增幅为18.2%,年均增长3.6%,增长速度总体呈逐渐放缓趋势。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土地中城市面积占47%,建制镇面积占53%。按照区域,东部地区城镇土地面积占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的48%,中部地区占33%,西部地区占19%。东  相似文献   

11.
珠江流域整体开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植松 《热带地理》1996,16(1):27-33
文章分析珠江流域的潜在战略优势:一是区位;二是水资源;三是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四是沿江城市经济带、流域整体开发的总体功能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促进全流域的经济发展;第二是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南缘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是促进大西南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势及其演化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会义 《地理学报》2007,62(12):1318-1326
为了揭示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空间联系,借鉴经济学中的区域优势理论,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优势的概念及其度量方法;进而利用该方法以及国土资源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1996-2003 年间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势以及分区优势的演变。研究发现上海、 天津、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建设用地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建设用地优势指数快速上升,上升幅度在0.17 以上,使得这些省区建设用地的优势越发明显,而农地优势有所下降;河北、福建、海南、吉林等原本就具有农地利用优势的区域,农地优势上升较大,而广西、云南、宁夏、甘肃、新疆、内蒙等省区农地优势则略有上升。同时河南、安徽、湖南、 黑龙江、四川林草地优势明显上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势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高端极化机制、梯度外推机制和生态阻拦机制。这三大机制在全国尺度上不仅主导中国土地利用分区优势的演化过程,同时也主导中国近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重点论述了主要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风险与控制策略   总被引:90,自引:0,他引:90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畜禽粪便排放不断增加。2002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达27.5亿吨,畜禽粪便农用地的平均负荷为4.19吨/公顷,畜禽粪便每年流失至水体的总氮、总磷、BOD、COD分别为87万吨、34.5万吨、600万吨和647万吨。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将我国各省农用地受畜禽粪便污染的风险分为4级;上海受污染的风险等级最高,其次是河南、天津和山东,北京、江苏、河北、安徽和湖南再次之,其余22个省份农用地受污染的风险相对较小。加强畜禽粪便的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畜禽粪便污染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云南、广西两省区是我国通往东盟各国的主要陆路通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着较为突出的地缘优势。以“一带一路”建设前(2013年)和建设期间(2017年)的数据作为时间截面,采用旅游开放度、旅游经济联系量和社会网络联系等指标,分别对云南、广西两省区与东盟的旅游经济联系和社会网络关系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云南、广西两省区与东盟各国的旅游开放度、旅游经济联系量均有很大提升,但与排名靠前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云南与东盟的社会网络联系高于广西,并向较高的网络中心度和网络结构方向演化;云南、广西两省区欲发展成为“面向东盟的辐射中心”或“面向东盟的国际通道”,还需继续加大力度发展与东盟各国的跨境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西南少数民族山区的典型案例,使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系统动力学、生态足迹等方法开展生态环境规划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存在城郊环境差异与跨界污染显现、森林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民族与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等生态环境现状;面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承载力不相匹配、环境容量与排放总量矛盾较为突出、区域发展与资源保护冲突日趋明显等资源环境压力;2007年全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91.95亿元,区域总体处于"良"的生态安全状态;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战略目标、功能区划和规划方案是协调西南少数民族山区资源、环境与发展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李文彦 《地理研究》1982,1(1):19-30
三十年来,我国在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是:(1)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和加强了沿海几个老工业基地;(2)在交通便利的中原地带和东北腹地,重点建设了一批新工业基地;(3)在过去交通闭塞的内地有计划的建设了一些新工业基地或工业中心;(4)在过去经济落后的广大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自己的地方工业。这样就大大改变了以前工业偏集于沿海少数城市的状况。但是,对于工业布局合理化的目标而言,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观近10年来(1999—2008年)中国旅游学研究领域,发现自2003年起,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文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民族村寨旅游已成为今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尝试采用主观筛选法和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法相结合,对近10年来(1999-2008年)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12篇硕、博论文和81篇重要文献进行科学综述。通过分析发现以下特点:①研究文献来源于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数量较少;②研究文献主要发表在高校学报类、民族类和经济类期刊上,在社科类、旅游类、地理类和农业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占有一定比例;③研究文献中案例研究为主导且所涉及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和自治区,理论研究文献较少;④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发展、开发、社区参与、市场化、产权、文化、定量和其他领域且各自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其中发展和开发研究文献占主体地位;⑤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等。最后,基于本文综述研究和笔者长期深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实地调研,初步展望今后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8个重要研究动向,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以清代流行的疟疾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Excel时序刻画、GIS空间分析、MaxEnt生态位模拟、BounderSeer边界探测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清代有疟疾之年59个,疟疾频度为22.01%,为清代疫灾流行贡献了约2.69%的广度。2)疟疾在中国适生范围广,东南半壁为最佳适生范围;疟疾流行的危险等级高,总体上具有由东南向西北危险等级递减的分布格局;海拔高程、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是影响疟疾流行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44.4%、16.3%和10.6%。3)清代疟疾流行呈现“二横三纵”的边界特征,第一横界40°N一线与第二横界南岭一线分别为疟疾北界和恶性疟疾(瘴病)北界;第一纵界是以霍山为中心,霍山—洪雅直线距离(约1 250 km)为半径的圆弧圈,界内包括96.67%的疟疾流行事件;第二纵界是疟疾高适生区边界线,界内包括中国东、中部省份;第三纵界是以疟疾主要边界网络为标准的围合区,涵盖长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喀斯特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又以贵州高原、滇东高原和四川盆地南部和广西最具有代表性。根据区划理论的自然条件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区域共轭性与景观整体性原则、综合主导性与简洁实用性原则,将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划分为由滇东-东南高原山地喀斯特景观区、黔南-桂西北斜坡山地喀斯特景观区、黔中北高原山地喀斯特景观区、桂中盆地喀斯特景观区、渝东中山峡谷喀斯特景观区等5个喀斯特景观区,次一级的多个景观亚区、景观群、景观点构成的景观体系,并对各景观区组合特征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