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兴蒙地区发育多个盆地,盆地主要类型为叠合型和克拉通型,且盆地内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床。在大量钻孔资料编录整理、编图研究等基础上,笔者阐述了各盆地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盆地的构造、沉积充填、还原介质、流体作用和铀矿化等特征,讨论了铀成矿的构造动力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铀成矿作用发生于盆地特定的构造演化阶段,一定大地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富铀基底地层、岩浆岩等控制了成矿物质来源,造就了规模宏大的铀成矿域、成矿省及成矿区带。盆地在断陷、坳陷及克拉通阶段发育了还原建造和铀储层的组合类型,构造反转使得盆地不同部位遭受剥蚀,形成剥蚀窗口;剥蚀窗口主要发育于盆地的边缘、凸起和凹陷的结合部位。随着剥蚀抬升,深部油气、煤成气等向剥蚀隆升区运移和逸散。在铀成矿流体与还原介质的氧化还原作用下,形成潜水、潜水- 层间氧化带和层间氧化带,同时形成铀矿体。盆地内铀成矿作用类型为①潜水、潜水- 层间和层间氧化作用;②同沉积成矿;③构造热事件叠加成矿;④多种流体混合作用成矿。在综合中新生代兴蒙地区不同阶段大地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特征研究基础上,作者阐述了各盆地的地质特征和相应的铀成矿机理,建立了兴蒙地区铀成矿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巴音塔拉盆地砂岩型铀矿化主要产于呼和地段下白垩统赛汉组(K1bs)下段辫状河沉积砂体中。其铀矿化的形成受盆地盖层结构与古气候特征和辫状河沉积砂体发育状况以及沉积构造的控制。通过对含矿主岩岩性特征、铀矿化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早期为潜水氧化成矿作用;晚期为油气还原改造成矿作用,即来自周围富铀蚀源区的含铀含氧地下水与沿断裂上升的油气还原改造成矿。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地和显微镜观察、取样、分析测试等方法,取得大量实际资料,着重研究巴什布拉克矿床铀与石油产区含地沥青铀矿床之间等内在联系,利用所取得的大量数据对地沥青及其铀矿化特征和成矿机理予以讨论,认为巴什布拉克与石油密切相关的大型含地沥青铀矿床为一种既有承压水的层间氧化为主、又有潜水氧化,特别与石油热演化、油气破坏产物地沥青和油气还原(H2、CH4)、热液(水)蚀变、碳酸盐水洗、渗漏与扩散等因素有关的复成因类型。石油含铀和多金属,与其氧化为沥青增加对铀吸附性,以及存在还原性气体具有极强的还原铀能力有关,地沥青既具有在酸性介质中发生吸附铀,又能在弱碱性介质中还原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巴彦塔拉盆地砂岩型铀矿化的蚀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彦塔拉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产于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下段辫状河流相砂岩中。本文通过对含矿主岩沉积特征、矿化和矿床蚀变特征的分析研究 ,认为早期为潜水氧化蚀变成矿 ;晚期为层间氧化 油气还原蚀变成矿 ,即来自蚀源区和天窗补给的含铀、含氧地下水遇沿断裂 (F2 1)上升的含H2 S的油气还原叠加改造成矿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与油气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与砂岩型铀矿的相互作用关系日益受到地质、特别是铀矿地质学者的重视,单个能源矿产的成矿理论已日趋成熟,但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却十分薄弱,是亟需探究和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通过中国北方典型砂岩型铀矿与油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镜下微观分析、化学计算,表明油气主要通过吸附作用、还原作用、供铀作用和保铀作用促使铀的富集成矿。其中,油气的裂解产物沥青、有机酸层对铀有强烈的吸附作用;油气的还原作用主要是通过强还原气体(H_2、CH_4、CO、H_2S等)将高价、活化的铀离子还原成四价、稳定的铀矿物;油气与硫酸根离子相互作用生成的有机酸能够通过酸溶、萃取和金属-有机络合作用将途经围岩的部分铀富集并在成矿部位释放,从而叠加改造铀成矿作用,增加铀的来源;油气逸出的强还原气体H_2、CO能使地层产生酸化,形成高岭土化,从而使氧化带呈弱碱性、成矿带呈弱酸性特征。砂岩型铀成矿作用与油气的关系对砂岩型铀矿含矿目的层的厘定、铀矿床定位、补充完善砂岩型铀成矿理论、"烟囱效应"指导找油气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发育大量砂岩型铀矿点、矿化点,其成因目前存在较多争议,尤其是对赋存于下白垩统清水河组钙质砾岩中的铀矿化,存在潜水氧化带、层间氧化带,潜水-层间氧化带、油气还原-潜水氧化带及构造热液成矿等多种认识。通过资料收集、综合分析前人成果及近几年来区内开展的铀矿勘查实践,初步认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钙质砾岩中铀矿化为层间氧化带砾岩型,矿化受层间氧化带控制,深部有次生还原与层间氧化作用叠加形成铀矿化的可能,该地区具较好的砂岩型、砾岩型铀矿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伊犁盆地油气与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产有数个可地浸的砂岩型铀矿床。前人对这些铀矿床的成因认识基本上都是层间氧化带成因观点,但对铀矿化的富集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普遍认为铀成矿富集机理是含矿层沉积时堆积的有机质及沉积成岩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对层间渗入氧化水中铀的还原吸附作用。油气包裹体及其气相色谱特征研究表明,盆地至少发育过一期石油和一期天然气运移、聚集过程;铀矿床含矿砂岩中的油气来源于深部二叠纪或更老地层的较成熟的烃源层。油气一方面消耗了含矿含水层中的大量氧气,造就了含矿层较强的还原环境;另一方面也参与了铀成矿过程的氧化还原反应,加速了铀还原、沉淀、富集成矿的速度。结合盆地断裂构造研究,本文推断深部油气主要沿近EW向东曼里塔勒迪深大断裂和NWW—SEE向霍城托开深大断裂向上运移,造成断裂附近形成较强的还原障,进而控制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床(点)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
以矿物学和矿床学为指导,从巴什布拉克铀矿床含矿层位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的人工重砂样品中分离和挑选矿物组分,经电子探针研究,首次在该矿床含矿层中发现胶硫钼矿、铀石和含钛铀矿物等新的矿物组分,丰富了本矿床的矿物组合。此外,对含矿层中有机质的含铀性进行分析,认为油气还原过程有2期,早期不含铀,晚期含铀,从而佐证了巴什布拉克铀矿床是红色杂岩系在油气还原退色过程中形成的砂岩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9.
沉积岩中铀、钍、钾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平  朱惠英  徐永昌 《沉积学报》1983,1(3):109-122
沉积岩中铀、钍、钾的研究可以给人们带来沉积环境、物质来源、沉积层中稀有气体关系和地热状态等信息,对寻找沉积型自然放射性元素也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七十年代以来为开展含油气沉积盆地的铀、钍、钾分布特征的研究,我们先后建立了沉积岩中轴、钍、钾的γ-能谱测定法及化学量测方法。对我国几个含油气盆地各种沉积岩进行了铀、钍、钾的浓度测量,取得了一批基础数据。本文以陆相沉积为主,讨论了铀、钍、钾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了它们的古环境意义,与有机质关系等地球化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梁正伟  田世洪 《地球科学》2021,46(12):4405-4426
铀“稳定”同位素(238U/235U,通常记为δ238U)目前已经成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领域的研究热点.20世纪人们曾经认为铀同位素不存在分馏,因而铀同位素研究发展缓慢.然而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自然界中铀同位素238U和235U存在显著的分馏,可以作为良好的示踪工具.迄今为止,已经有大量铀同位素作为古氧化还原指标的研究发表,比如用铀同位素示踪地球近地表环境氧含量随时间的演化以及生物大灭绝与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之间的潜在关系.尽管铀同位素在水圈和生物圈协同演化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亟待深入解决.例如,生物和非生物还原高价铀的微观反应过程对铀同位素分馏的影响,以及铀同位素如何示踪铀矿物质来源等.系统总结了铀同位素地球化学最近十年的研究进展,希望将来铀同位素在铀多金属矿床成因和高温地球化学领域能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1.
二连盆地是我国煤炭、油气、铀矿等资源的重要勘查基地,其中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方向和找矿突破一直是盆地铀资源勘查的重点。呼仁布其凹陷为二连盆地北部巴音宝力格隆起上的一个次级凹陷,为一相对独立的地质构造单元,在古生代基底之上沉积了厚层的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下白垩统赛汉组沉积了一套扇三角洲-湖泊相的含煤碎屑岩建造,地层埋深浅、厚度稳定,发育泥-砂-泥结构,砂体较发育,岩石具有黑色和灰色原生地球化学特征,具备铀矿成矿基本条件。本文以煤田钻孔资料"二次开发"作为铀矿勘查新思路,对凹陷中部地区收集的煤田钻孔测井成果开展了综合研究,在下白垩统赛汉组中圈定出规模较大且连续的放射性异常,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通过对呼仁布其凹陷大地构造条件、铀源、地层-岩相、岩性、古气候与地貌、古水文地质特征等的系统分析,择优重点选择煤田铀异常孔进行钻孔验证,发现了具有工业意义的铀矿孔,在赛汉组中发现了两个稳定的铀矿化层,第一层铀矿化受到潜水氧化带的控制,位于潜水氧化带界面底部的泥岩中,为垂向氧化型成矿类型;第二层铀矿化受到层间氧化作用的控制,为典型的侧向氧化层间氧化型成矿类型。指出煤田钻孔伽马异常高值区可作为下一步铀矿勘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层序地层学已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砂岩型铀矿床找矿勘探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本文对比了砂岩型铀矿与油气成矿特点;研究了砂岩型铀矿与层序地层体系域的体系;提出高水位体系域是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主要目标,低水位体系域下的切谷是潜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有利部位,水进体系域一般不利于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最后,作者展望了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沉积盆地内砂岩型铀矿找矿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亚铁离子(Fe2+)是地表油气化探工作中重要的评价指标。铁元素的变价特征可导致铁离子的不同存在形式,直接利用Fe2+值作为反映油气田上方还原柱性质的指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提出用亚铁离子转化率K=Fe2+/Fe3++Fe2+的改进方法,并在实际勘查中验证,认为亚铁离子转化率可以为油气化探异常评价和靶区圈定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二连盆地古河道沉积演化特点,笔者应用卫星遥感图像分析技术调查了内蒙古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乌兰察布坳陷和川井坳陷的地貌形态、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古今河道-冲洪积扇(群)分布、地下潜水、层间水的补-径-排水动力条件及局部排泄源的空间分布,并以水成铀矿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地质、物探、水文地质及铀矿化点、异常点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内蒙古二连盆地古河道-冲积扇(群)与铀集散作用的环境关系,圈定了铀成矿远景区19片,指出了进一步寻找铀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巴什布拉克铀矿床形成机理及其找矿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什布拉克铀矿床是位于中国西部喀什凹陷与油气次生还原有关的铀矿床。从地球化学角度分析铀矿化特征、成矿作用和形成机理,认为本矿床的形成和下白垩统地化分带现象主要是由油气中的CH4等还原介质引起的,同时,液态石油和地沥青还原作用以及黏土矿物的吸附作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尝试解释成矿阶段,总结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ce of oil and gas deposits by their geochemical influence on subsurface water result in a lower sulfate-ion concentration than analyses made of waters of other (salt-bearing and gypsiferous formations) deposits where the sulfate concentration approaches the point of saturation. The low solubility of sulfates is considered as is the existence of sulfate reduction in nature; however, sulfate-poor waters within the sphere of oil and gas deposits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anaerobic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and may be of value in oil and gas prospecting. — ICR Staff.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井中化探技术判别凝析气层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井中化探异常模式与油气藏类型密切相关。介绍凝析气藏的概念与意义;叙述凝析气层的现场井中化探方法与指标特点,进而提出凝析气层的井中化探异常模式,并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18.
东海油气表层地球化学勘查指标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表层沉积物中气相、液相、固相物质成分和物理化学参数能反映深部油气藏的分布,可作为油气化探指标。文中讨论了东海表层沉积物间隙水液态烃、成岩作用环境指标Fe3+/Fe2+ 、热释碳酸盐(△C)、沉积岩细粒级样品分离。选择了东海油气表层化探主要指标和参考指标。△C的矿物成分主要是铁锰的碳酸盐系列,东海沉积物△C矿物成分以菱铁矿为主。△C成因上的多解性决定了△C作为油气化探指标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模糊评价方法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油气化探指标的处理与综合评价是油气化探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油气化 探找油气藏效果。模糊评价是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关系原理,结合已知探区油气化探指标在油气藏 上方或油气藏储层的规律性变化,找出反映油气藏属性的信息,结合地质环境资料,建立模糊评价系 统,对该探区化探指标异常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20.
近40年土壤碘的油气勘查表明,土壤碘是战术性油气勘查的一个辅助指标,但是土壤碘的战略性油气勘查意义却未见报道。应用松辽盆地中部8.15万km2的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数据,在研究土壤碘的近地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试验了表层土壤碘(1个点/4 km2)和深层土壤碘(1个点/16 km2)的地球化学异常对油气的指示意义,首次发现了与油气有关的土壤碘的巨环状地球化学异常。研究表明,土壤碘的地球化学异常主要与大中型油气田和富生油凹陷相联系,1个点/16 km2的土壤采样密度可以较好地进行战略性油气勘查。松嫩平原土壤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貌景观、土壤类型、土壤pH值、人为耕作和河流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