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计划”自2001年启动以来,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区域环境演化、陆地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承担“西部计划”项目数据产出的收集、管理、集成,并面向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的各个领域提供科学数据服务。“西部数据中心”的总体框架是以“西部计划”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科学需求为导向,建成以数据共享、知识积累、合作交流和数据科学为主要内容的集成平台,为“西部计划”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成果的综合集成及地球科学发展的长远目标服务。以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集成针对西部环境与生态现状与变化的基础背景数据、环境与生态观测数据、模型数据集、数据工具及数据文档;并以完全与开放的数据共享原则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数据服务。目前,“西部数据中心”已完成了数据共享平台、知识积累平台与合作交流平台的开发和集成,初步形成了科学数据平台,整理并发布了大量的西部环境生态科学所需的关键数据集。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基础平台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数字油田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结合油田的实际业务开发面向油田应用的专业基础平台.开展了多元油田数据的统一存储、多级海量油田数据分布式管理、专业应用模型与GIS基础平台集成、协同研究工作平台等关键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搭建思想构建数字油田基础平台的技术思路,为有效突破GIS在石油行业的应用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结果表明,该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扩大GIS应用领域也将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建文  付卫平  刘丰 《冰川冻土》2012,34(4):877-883
为了发挥GIS在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稳定性研究中有力的支持作用, 在已经建成的青藏铁路数字路基GIS平台的基础上, 探讨了一种基于过程集成模式的模型与GIS集成方法, 研究建立专业冻土路基模型与GIS平台集成的可视化"模型GIS集成工作环境", 研究重点为专业冻土路基稳定性模型模块在此"模型GIS集成工作环境"中的集成技术手段、 模型管理模式以及模型调用模式. 作为研究成果, 实现了一个实用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4.
基于曙光3000计算环境的寒旱区资源环境数据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寒区旱区资源环境研究中已积累的大量特色数据、应用模式和程序的分析,对分布式网络环境中的数据采集与管理、应用模式和程序的移植集成、应用程序与数据的交互访问等技术进行了讨论,提出建立由数据中心、中间件服务、应用服务、一站式管理组成的数据平台是提高数据利用效率,方便实现数据与应用集成,提高科研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之一.对数据平台建设的主要思路及实现技术进行了详细讨论,并在实验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曙光3000高性能计算环境的寒区旱区资源环境数据平台,为以后的数据网格建设做了一定的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5.
数字黑河的思考与实践3:模型集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数字黑河"模型集成研究的进展.①流域科学研究中的模型集成由发展流域集成模型和建模环境这2个主题所构成,前者可概括为"水-土-气-生-人"集成模型,后者是支持集成模型的高效开发的软件工具,注重于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建模提供支撑.②将模型集成分为知识途径和技术途径,讨论了建模环境在模型集成中的作用,以及科学模型和流域管理模型的关系.③回顾了黑河流域模型集成的总体目标是发展两种类型的集成模型,其中第一种回应科学目标,是地球系统模型在流域尺度上的具体体现,以建成能够综合反映流域水文-生态-经济相互作用的模型为标志;第二种集成模型回应管理目标,以建成空间显式的流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为目标.④对黑河流域已有的水文、地下水、水资源、陆面过程、土地利用、生态、社会经济与生态经济建模工作做了系统的综述.⑤分析了黑河流域集成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致力于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的共享.在介绍西部数据中心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对西部数据中心的在线数据共享平台的技术实现方案、开发模式和数据库结构,元数据标准、数据知识关联、分类和导航等关键技术实现进行了介绍.西部数据中心共享平台本着方便查询、详细数据说明、易于管理、着眼未来和突出服务等原则,充分利用最新的Web和GIS技术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实现数据共享.最后,讨论了数据中心之间集成、模型服务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将地下水数值模型集成到信息系统中,形成一个动态评价和预测的水资源评价管理系统,有利于模型管理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信息系统与水流模型的耦合思路是以信息系统程序调用过程及数值模拟软件数据接口为基础,找出耦合关键点。模型更新数据如动态类源汇项数据、输出数据等需要明确离散文件格式、输入输出数据格式,开发相应数据接口。以实例实现信息系统内地下水模型的更新并进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为政府部门更好地管理地下水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砂岩型铀矿钻孔数据及地质资料进行汇集整理,建设铀矿地质钻孔及勘查信息数据库,实现对钻孔资料的统一管理,提高钻孔地质资料集成应用的工作效率,面向实际应用需求,设计并实现了铀矿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提出了铀矿大数据平台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服务、用户交互的4层架构,采用云计算虚拟化、分布式储存、并行计算等技术建立了铀矿大数据基础环境,提升了铀矿钻孔大数据集的统一存储管理和计算能力;实现了多源异构钻孔数据智能化抽取、高效率转换及快速装载的目标,提高了数据管理及集成应用的工作效率;基于并行计算技术,实现了钻孔数据进行快速三维可视化表达及多条件快速查询功能,为铀矿勘查、成果集成提供了数据基础和信息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MAPGIS管网开发平台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曾文  张德津 《地球科学》2002,27(3):250-254
设计了一个通用的管线信息系统开发平台。该开发平台构筑于大型GIS基础软件MAPGIS之上,具有完备的数据模型,强大的数据包容能力。采用多层次体系结构,包含网络数据管理与网络分析、管网工作区管理、专业管网工作区管理、管网工程管理、管网实用服务工具包、管网管理类库和控件库等多个模块。该开发平台同时支持API和组件接口,二次开发便利灵活,可以较好地满足管网应用系统的。在该平台基础上已开发出多个成功的管网信息系统,证明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精细油藏描述是油田开发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目前精细油藏描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研究成果继承性差、基础资料存储不规范、专业软件需求缺口大、成果应用需加强和成果存储管理不规范等5方面。文章通过精细油藏描述成果平台建设,可以从基础数据的整理准备、专业软件共享和协同研究、成果标准规范化存储管理等方面解决上述问题。精细油藏描述数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整体数据信息的统计和分析、项目研究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成果平台与其他数据平台的对接和数据调用等。精细油藏描述协同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软件的平台实现和使用、不同专业软件之间中间成果的转换和调用、研究工作的自动化实现和完成。精细油藏描述成果存储和管理主要包括成果上传管理中格式的统一规范、成果存储上传中的质量控制、成果生产应用中的跟踪和更新。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建立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采集研究区治理前后环境、经济、社会等各项指标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贵州省普定县陈家寨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综合治理,研究区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由于在洼地沟谷地带发展高效山地农业,种植辣椒、秋葵、何首乌、半夏、丹参等经济作物,人均收入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资金产投比和土地生产率提升明显,农产品商品率有所增加。通过对研究区山地坡面开展林分改造,林草覆盖率有所提高,土壤侵蚀模数和石漠化面积比例减少,贫困发生率、农村恩格尔系数和文盲率有所下降。研究区综合治理之后,经济效益评价等级由“差”变成了“中”,生态效益由“差”变成了“良”,社会效益仍然处于“差”,综合效益评价由“差”到“中”,其中经济效益增幅最大,这主要得益于小流域内利用道路积蓄雨水、修建集水池等抗旱设施,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区的灌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年雁云  李新  周剑 《冰川冻土》2013,35(2):420-429
水文数据建模和数据共享是流域科学研究的重点工作, 也是"数字流域"研究的基础.目前集成观测数据和环境信息的流域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数字地球"技术在流域科学方面的重要应用.以水文数据模型和"协同促进水文科学发展大学联盟"水文信息系统(CUAHSI-HIS)为原型, 设计一个适合于黑河流域的集流域地理数据库、 观测系统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发布系统于一体的流域水文信息系统.系统实现集成各种观测数据类型、 数据来源及观测数据的流域观测数据库, 通过统一地表和地下水的通用数据模型实现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信息的一体化存储管理, 同时存储、 组织和在线共享发布流域相关的观测数据和空间数据, 为流域科学研究提供在线生态环境数据的网络服务以及相应的流域观测数据服务, 有效的推动流域科学计划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安力立  陈建平  于淼 《江苏地质》2012,36(3):280-284
以四川拉拉铜矿山为例,集成三维建模技术、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构建了一套集三维地质模型、虚拟场景漫游、数据查询及二维、三维联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完整的三维数字矿山信息系统。该系统为矿山管理、生产和科研服务提供了有效的综合平台,具有面向公众的矿山查询、浏览、科普教育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15.
地形对黄河流域太阳辐射影响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起伏地形中太阳总辐射由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周围地形反射辐射三部分组成,依据各部分太阳辐射产生机理的不同,分别设计模型以综合考虑天文因素、大气因素、宏观地理因素、局地地形因素(坡向、坡度、地形相互遮蔽)是必须的。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遥感影像,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依托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的起伏地形下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完成了黄河流域1km×1km分辨率太阳总辐射分布式模拟。结果表明:受坡地自身遮蔽和周围山地相互遮蔽的影响,总体平均而言,山地接收的太阳总辐射较平地少;局地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程度随季节而变,在太阳高度角较低的季节,局地地形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沟渠湿地的水文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俊  邓伟  刘伟龙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0):1079-1083
对沟渠和沟渠湿地进行了定义,从水文效应、生物效应和水环境效应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沟渠研究的进展,重点阐述了沟渠去除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等污染物的机制,同时简要介绍了沟渠模型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沟渠野外观测、沟渠模拟研究和沟渠管理研究等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堵海燕  申维 《江苏地质》2015,39(4):609-616
从下列研究方向探讨了数学地球科学的新进展,即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多点地质统计学,数据同化方法,数据挖掘和展示,时间序列分析,基于不规则数据集方法,数值分析方法与新算法)、非线性科学(多重分形模型,自组织临界理论,混沌理论,系统固有的复杂性,非线性随机过程的动态建模)、遥感(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最先进雷达遥感,新的星载和地基微波技术,与遥感相结合的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建模)、建模(新的数学变形模型与方法,地下蓄水层的流动与运送的预测模型,新油气发现模型,石油采收数学模型,空间与时间建模)、资源环境定量评价(复杂储存环境的地震特性综合反演,油井与储藏动态数据的实时同化处理,不确定性评估储藏动态新方法,资源评价和风险分析的新模式,环境地球化学,定量环境地质学)等  相似文献   

18.
In May of 1998, Owen Bricker and his co-author Michael Ruggiero introduced a conceptual design for integrating the Nation’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programs. The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Monitoring and Related Research was an organizing strategy for relating data collected by various programs, at multipl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and by multiple science disciplines to solve complex ecological issues that individual research or monitoring programs were not designed to address. The concept nested existing intensiv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stations within national and regional surveys,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inventories to produce a collaborative program for multi-scale, multi-network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Analyses of gaps in data needed for specific issues would drive decisions on network improvements or enhancements. Data contributions to the Framework from existing networks would help indicate critical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programs to protect during budget reduction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since 1998 on refining the Framework strategy. Methods and models for projecting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cross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have been improved, and a few regional pilots of multi-scale data-integration concepts have been attempted. The links between science and decision-making are also slowly improving and being incorporated into science practice. Experiments with the Framework strategy since 1998 have revealed the foundational elements essential to its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such as defining core measurements, establishing standards of data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integrating research and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describing baseline ecological conditions. They have also shown us the remaining challenges to establishing the Framework concept: protecting and enhancing critical long-term monitoring, filling gaps in measurement methods, improving science for decision support, and integrating the disparate integrated science efforts now underway. In the 15 years since the Bricker and Ruggiero (Ecol Appl 8(2):326–329, 1998) paper challenged us with a new paradigm for bringing sound and comprehensive science to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can take pride in the progress that has been made, while also taking stock of the challenges ahead for completing the Framework vision.  相似文献   

19.
Characterizing percolation patterns in unsaturated fractured rock has posed a greater challenge to modeling investigations than comparable saturated zone studies due to the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unsaturated media and the great number of variables impacting unsaturated flow. An integrated modeling method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for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ing percolation patterns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of Yucca Mountain, Nevada (USA), a proposed underground repository site for storing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The approach integrates moisture, pneumatic, thermal, and isotopic geochemical field data into a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for analyses. I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oupled processes of fluid and heat flow and chemical isotopic transport in Yucca Mountain’s highly heterogeneous, unsaturated fractured tuffs. Modeling results are examined against different types of field-measured data and then used to evaluate different hydrogeological conceptualizations through analyzing flow patterns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In particular, this model provides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percolation patterns and flow behavior through the unsaturated zone, both crucial issues in assessing repository performance. The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quantifying Yucca Mountain’s flow system is demonstrated to provide a practical modeling tool for characterizing flow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in complex subsurface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