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辽西地区地处我国东部中生代火山活动带,火山岩发育,已恨现二道沟,红石砬子和大青山等火山岩型金矿床(点),研究了该区火山岩型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特征和找矿标志,提出了红石砬子,温滴楼,小塔子-马岱沟,大青山-影壁山等找火山岩型金矿有望地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的构造制约   总被引:74,自引:7,他引:74  
沿中国东部出露一条晚中生代巨型A型花岗岩带。根据时、空分布特点,可将其肢解为两期五带;第一期居岩时代为135-100Ma,包括下扬子带、苏鲁带、山海关带和碾子山带;第二期成岩时代为100-70Ma,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闽浙带。它们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岩石组合特征,而且在岩体位形态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研究表明:第一期A型花岗岩产于东亚具有宽广剪切活动的活动大陆边缘(160-100Ma),其形成与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的岩石学记录。华南大陆与天水-雅江地带广泛分布中生代王云母花岗岩侵作入体,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范围为245~122Ma,与此同时,它们两侧的扬子大陆发育前陆褶皱带,这种成对性及其构造配置表明,扬子大陆曾向华南大陆与松潘—甘孜褶皱带发生过陆内俯冲作用。基于二云母花岗岩带的总宽度(约650km),估算扬子大陆最小的总俯冲量(指宽度)至少为650km,扬子大陆现今宽度约680km,这样,扬子大陆在中生代时期由于陆内俯冲作用缩小了约一半;另一可能方案是,消失的主要是夹持于扬子大陆与江南造山带之间的一个微大陆。扬子大陆与秦岭造山带之间的壳内构造边界不具陆内俯冲性质,而是逆冲推复一走滑构造带。在大地构造单元上,江南造山带与龙门山造山带应分属两个上叠大陆,而不属于扬子大陆。华南中生代造山带内侧属于高喜马拉雅型陆内俯冲带(缝合带内无蛇绿岩伴生),而不是雅鲁藏布江型(缝合带内有蛇绿岩伴生)。陆内俯冲作用是华南大陆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此外,它经受过晚元古代和加里东期陆内俯冲事件,可能属于雅鲁藏布江型。多次陆内俯冲和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导致亲陆壳金属元素富集,可能是华南W-Sn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冷却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部分属印支期扬子俯冲陆壳(下地壳)的一部分;大致沿磨子潭-晓天断裂附近分布的含榴辉岩、大理岩和变质橄榄岩的镁铁-超镁失质岩带可能代表扬子与华北2个大陆板块之间的变质构造混杂岩带,它应接近于扬子与华北2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缝合线(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以北),而五河-水吼剪切带则可能代表扬子腐冲陆壳内部的1条拆离带或滑脱带。冷却史研究表明,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峰期变质后初期(230-210Ma)仅抬升到下地壳水平,因而未经历降温过程并具有比大别山南部榴辉岩较低的抬升速率,峰期变质后较慢的抬升速率及相应的近于等温或局部升温阶段也许是造成大别山北部榴辉岩与南部超高压带中榴辉岩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许是研究区榴辉岩很少见有保留早期超高压变质证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辽西地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华北板块北缘构造-岩浆带内的辽西地区,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花岗岩,作者将其划分为(1)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系列;(2)含石榴石二长花岗岩系列;(3)花岗闪长-二长岗岩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系列的花岗岩均形成于中生代,是深部物质(下地壳或上地幔)分层熔融的产物,这一认识与花岗岩主体形成古生代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王笃昭 《广东地质》1996,11(3):17-24
南岭及邻区花岗岩的稀土元素主要地球化学特征:(1)稀土元素特征值的变化,主要受同源同期岩浆的不断熔离,连续分异演化过程中,岩石化学成分,(如∑R^2+,Na/Ca)变化的制约。(2)源自沉积陆壳的花岗岩的稀土元素总量,总体上高于幔源为主陆壳混合型花岗岩。(3)花岗岩的δEu值与(^86Sr/^86Sr)i值之间,没有内在联系,(4)同源同斯的花岗质岩浆,由中酸性岩向碱性岩演化时,稀土元素总量递增,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把天山海西期花岗岩类分为4类:幔源(M)型、同熔(SY)型、改造型[混合改造(MT)亚型、富铝改造(PT)亚型和富钾改造(KT)亚型]和A型。对各类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其时空演化规律。随时代的变新,从幔源型到A型,基性程度降低、碱质含量增高、规模由小变大再变小。就同熔型花岗岩而言,基性程度中天山>北天山>南天山;富钾改造亚型与同熔型变化的特点相反,酸性程度中天山>北天山>南天山;富铝改造亚型在天山各区呈现岩石化学特征基本相似的特点。天山海西期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特点及时空规律透明:1)天山造山带花岗岩类的演化序列为:幔源型-同熔型-改造型(混合改造亚型-富铝改造亚型-富钾改造亚型)-A型。2)花岗岩类演化序列表征了造山带花岗岩成分定向演化的规律,是陆壳增生和其成熟度渐高的例证。3)“造山岩”的含义应界定为同熔型和改造型花岗岩类,天山海西期花岗岩分布的不均一性由各构造单元的性质不同所造成。4)富铝改造亚型花岗岩类是陆块碰撞拼合的标志。5)富钾改造亚型花岗岩类花岗岩为碰撞造山减压达到高潮的标志。6)A型花岗岩的发育是造山运动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花岗岩类的地质环境—成因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超群 《广东地质》1996,11(2):1-12
根据成岩地质环境和岩石成因,花岗岩类总的可分为三大类,(1)板块俯冲-碰撞型-壳源重熔型(简称重熔型)及板块俯冲-碰撞型-壳幔混合源(心个地幔物质来源为主)同熔型(简称同熔型)成对花岗岩。(2)裂谷型-幔源分异型(简称分异型)花岗岩类,它包括大陆裂谷型-分异型碱性花岗岩和大洋裂谷型-分异型大洋斜长花岗岩两类。(3)地槽型-壳幔混合源(以陆壳或上地幔物质来源为主)花岗岩化型(简称花岗岩化型)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下四种环境中岩浆混染作用的实验研究:(1)俯冲板块之上;(2)地幔-陆壳边界界之下和(3)地幔-际壳边界之上;(4)浅部地壳内。用含H2O硅质熔体橄榄岩或角闪岩之间反应的一系列清楚的边界确定了;(1)混染熔体内的扩散断面和(2)二种物质之质的结晶反应带。由含H2O的橄榄岩-英云闪长岩-花岗岩混合物确定了一些相界,这些相界能区分从俯冲板块中产生的并经过地幔上升的熔体的混染程度和与橄榄岩(如堆积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把天山海西期花岗岩类分为4类:幔源(M)型、同熔(SY)型、改造型[混合改造(MT)亚型、富铝改造(PT)亚型和富钾改造(KT)亚型]和A型。对各类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时空演化规律。随时间变新,从幔源型到A型,基性程度降低、碱质含量增高、规模由小变大再变小。就同熔型花岗岩而言,基性程度中天山>北天山>南天山;富钾改造亚型与同熔型变化的特点相反,酸性程度中天山>北天山>南天山;富铝改造亚型在天山各区呈现岩石化学特征基本相似的特点。天山游西期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特点及时空规律表明:1)天山造山带花岗岩类的演化序列为:幔源型-同熔型-改造型(混合改造亚型-富铝改造亚型-富钾改造亚型)-A型。2)花岗岩类演化序列表征了造山带花岗岩成分定向演化的规律,是陆壳增生和其成熟度渐高的例。3)“造山岩”的含义应界定为同熔型和改造型花岗岩类,天山海西期花岗岩分布的不均一性由各构造单元的性质不同所造成。4)富铝改造亚型花岗岩类是陆块碰撞拼合的标志。5)富钾改造亚型花岗岩类花岗岩为碰撞造山减压达到高潮的标志。6)A型花岗岩的发育是造山运动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袁峰  周涛发  岳书仓 《安徽地质》2001,11(2):150-154
诺尔特地区住于北阿尔泰构造带的东部,西伯利亚板块西南缘。该区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演化与北阿尔泰一致,其演化经历了基底陆壳、拉张型过渡壳、汇聚型过渡壳、新陆壳及新陆壳在中生代的发展等阶段。金、多金属成矿为燕山期南北挤压、构造活化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与新陆壳在中生代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板块构造理论是古板块分区的基础。古板块构造分区和命名必须有明确的时空概念。按照威尔逊旋回,大洋俯冲阶段的构造分带最复杂、最明显,应该以该阶段作为分区的时间区间,一级构造单元是岩石图板块,以大洋型蛇绿混杂岩带作为分区界线;二级构造单元以地壳性质作为分区原则,可分为过渡壳和陆壳,地壳性质依据蛇绿岩(套)、沉积建造、岩浆岩组合特征来综合判别;三级构造单元是在二级构造区内以沉积岩、火山岩、岩浆岩建造的显著差异为分区原则,如岛弧弧盆带内分为弧前隆起、弧前盆地、岛弧带、弧间盆地、弧后盆地,在陆壳区内分为稳定陆壳区及活动陆壳区。四级构造单元是在三级构造区内以构造形态或局部地质特征作为分区原则,分为复背斜、复向斜、断褶带、岩浆岩带、蛇绿混杂岩带等。  相似文献   

13.
滇黔桂湘地区中生代复合大陆动力成矿系统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大陆构造地质研究和分析认为在印支期SW→NE挤压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本区沉积盆地内可能形成自SW→NE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滇东南→桂西北)。在燕山早期,环太平洋板块自SE→NW挤压构造应力场驱动下,本区可能形成自SE→NW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桂东南→黔西北→滇东北),且可能被限定在康滇断块隆升区西边界的以东地区。在燕山晚期,伴随大陆构造进入伸展-走滑体制和山间断陷盆地的形成,幔源热物质侵位形成盆地流体的垂向热(流)应力驱动源,这种张剪性构造为流体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古潜山、褶皱-断裂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和脆韧性剪切带可能是本区主要流体圈闭构造和矿床定位构造,成矿系列可划分为改造型拉分盆地中古潜山控制的F-Fe-S-Sb-Au成矿系列、褶皱-断裂带热水再造成因的Sb-As-Hg-Au成矿系列、改造型盆地边部逆冲断裂-褶皱带中热流体成因的Ge-Ag-Pb-Zn成矿系列和脆韧性剪切带中W-Sb-Au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4.
恩格尔乌苏冲断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廷印  张铭杰 《地质科学》1998,33(4):385-394
研究表明恩格尔乌苏冲断带是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缝合线,北东东向断续延长800km以上。该冲断带连同南北陆缘地带构造构成典型的陆-弧-陆碰撞造山带,与碰撞造山作用同时,形成区域性透入性劈理。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资料表明,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海西末期或印支早期。碰撞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主要表现为向南的洋壳俯冲和向北的陆壳仰冲,并伴随右旋剪切滑移运动。恩格尔乌苏混杂岩带为韧性-韧脆性冲断推覆构造,其北侧的前陆褶皱冲断带为脆性-脆韧性冲断推覆及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钨矿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钨矿的主要分布在受俯冲作影响的环太平洋广义的大陆边缘,以及欧亚大陆内部广义古大陆边缘碰撞带.中国钨矿床从时间和空间分布,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皆与世界钨矿相似,是世界钨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华南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地质、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开展的综合研究表明:华南前寒武纪至中生代的花岗岩作用,是呈阶段演变的一种历史地质过程。它与该区大陆地壳演化与运动的发展过程和大陆大地构造不同体制的深部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传统板块理论连续作用的构造模式,难以对此作出全面解释。华南花岗岩及其成矿规律性的研究,需要从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与运动的历史动力学作用过程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南秦岭铁瓦殿岩体岩石谱系单位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铁瓦殿岩体划分为5个岩石谱系单位,厘定为2个超单元,即铁瓦殿超单元和马院子超单元。研究认为:铁瓦殿超单元形成于消减带活动板块边缘环境,其岩浆物质来源于上部地壳,以类岩墙扩张形式被动顶蚀上侵定位,是新元古代活动陆缘聚合作用的产物;马院子超单元形成于造山晚期-晚造山期消减带环境,其岩浆物质来源于上部地壳,以类岩墙扩张-底劈形式上侵定位,是印支-燕山造山期陆内裂槽聚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Convincing geological data show that oceanic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crust is secondary and formed as the result of destruction and basific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This process goes on under conditions of tension, of deep fault formation, and of strong basaltic volcanism.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island arcs gives evidence enough to distinguish two types. Island arcs of the first type represent arching folded ranges, similar to continental folded arcs. They were formed in geosynclines, but in the process of basification the supporting interior massifs subsides, while the arcs themselves are preserved in the form of curved bands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within the oceanized areas (Japan, Indonesia, the Antilles). During a process involving tension of the earth's crust these weakened geosynclinal zones became areas of large fracture formation initiating intensive volcanism.

Arcs belonging to the second type are not related to the previous geosynclinal development. They were formed as a direct result of tension of the earth's crust, in the environment of ocean development. The tension produced deep faults, and the curving of the trajectories of the tensional stresses in the process of fault growth gave rise to the arching of these faults. Being younger, arcs of the second type cross those of the first type.

The asymmetry of the Pacific Ocea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ct that on the east the ocean is bordered by the Cordilleras and the Andes, forming a single weak zone, while on the western periphery of the ocean the crust resembles a mosaic with very heterogeneous structure.

Basification of the earth's crust and formation of oceans is the last known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caused by radioactive heating of the earth's interior and subsequent smelting to tilt: surface of the deep material of the mantle. — author's English summary  相似文献   

19.
北祁连西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北祁连西段与北祁连中段构造带之间被一条平行于阿尔金断裂带的宗宾大坂古转换断裂所隔,东西两段在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上有明显差异。北祁连西段早古生代构造是在前震旦系陆壳基底上,在震旦纪再一次开裂演变为裂陷槽,寒武—奥陶纪为裂谷—海沟—火山弧多元构造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基本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隆康  游振东 《地质论评》1994,40(3):265-273
本文以新城-圻春断裂为界将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划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和场子陆块北缘两个次级变质地体,两个次级地体不仅在地球物理,构造变形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物质成分上有显著差异,它们有各自独立的变质地层系统,遭受了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有完全不同的岩浆活动图象,上述差异均可指示华北,扬子两古陆碰掸对接时扬子陆块北缘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块南缘之下,这可能包括两次合作用,从元古代开始至中生代最终结束的长期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