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疆东戈壁钼矿位于北觉罗塔格晚古生代岛弧增生带内,是新疆探明的第一个特大斑岩型钼矿床.东戈壁斑岩型钼矿床斑岩体为隐伏斑状花岗岩体,属S型花岗岩,在斑状花岗岩体中可见辉钼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金属矿物矿化,岩体侵位深度相对较深.觉罗塔格晚古生代岛弧增生带具良好成矿条件,区域上找矿潜力巨大.因此,研究东戈壁钼矿床斑岩体特征和成因,对该成矿带内寻找同类型钼矿床具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戈壁斑岩型钼矿床是在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个特大型钼矿,钼资源量(331)+(332)+(333)约503 474.66 t,矿石平均品位0.115%.矿床的形成与隐伏斑状花岗岩体有关,矿化的主要载体是以石英脉、钾长石脉为主的各种脉体,即该矿床兼具斑岩型及脉型矿床的特征.通过对含矿脉体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初步确定矿床的成矿温度为197~390℃,成矿压力为531.04×105~752.10×105 Pa,成矿深度为1.68~2.39 km,成矿流体为富含多种气态组分的低盐度流体;成矿时代为华力西晚期;矿床成因类型应为浅成中高温岩浆热液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3.
新疆东戈壁斑岩型钼矿床之斑岩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东戈壁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哈密市南110 km,为荒漠戈壁区,隶属于东天山觉罗塔格多金属成矿带。钼矿体赋存于斑状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浅变质碎屑岩中;侵入岩主要有浅肉红色斑状花岗岩(隐伏岩体)、花岗斑岩脉、细粒花岗岩脉三种,控矿岩体为隐伏斑状花岗岩,属华力西晚期第二次侵入。本文对东戈壁矿区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  相似文献   

4.
蒙西斑岩铜钼矿床成矿阶段及成矿元素统计分析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西斑岩铜钼矿位于东准噶尔北塔山-纸房-琼河坝岛弧带东段琼河坝地区,属形成于断裂背景下的斑岩型矿床.脉状矿化是该矿床主要矿化类型,不同脉体有一定生成顺序.早期钾化阶段形成磁铁矿钾长石石英脉、硫化物钾长石石英脉、及高温阶段磁铁矿碳酸盐脉.进入硅化作用阶段后,形成磁铁矿石英脉、辉钼矿石英脉、黄铜矿黄铁矿石英脉、黄铁矿石英脉及少硫化物石英脉.成矿作用后期形成不含或少含硫化物的石英脉、碳酸盐脉.结合矿化蚀变带内地化元素的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特征,初步将蒙西铜钼矿成矿作用分为早期构造挤压作用成矿期和岩浆热液作用成矿期.岩浆热液成矿期是该矿床的主要成矿时期,可细分为高温成矿阶段和中低温成矿阶段,分别对应形成Mo,Cu的富集矿化.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地区沙坪沟斑岩型钼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坪沟钼矿床是大别山地区新近发现的、世界第二大的斑岩型钼矿床。本文在前期以及前人的工作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以及探针测试分析工作,详细研究了沙坪沟钼矿床的蚀变与矿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坪沟钼矿床的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和绢英岩化,绢英岩化又可细分为以石英为主和以绢云母为主。矿床中产出16种脉体类型,根据矿床的脉体类型划分了4个成矿阶段:(1)石英-钾长石阶段;(2)石英-硫化物阶段;(3)石英-绢云母阶段;(4)石英-萤石-石膏阶段。蚀变及矿化特征显示,沙坪沟钼矿床的钼矿化开始于石英-钾长石阶段晚期,结束于石英-绢云母阶段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是辉钼矿主要的形成阶段。沙坪沟钼矿床经历了多期次脉动式成矿流体的蚀变与矿化过程,在不同蚀变-矿化阶段中,成矿流体的物化条件和组分的变化是控制各阶段蚀变类型和脉体中矿物组合的主要因素。产于以伸展为主的板内环境的沙坪沟钼矿床与其他构造环境下的斑岩钼矿床在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岩石、蚀变分带等方面相似,但由于围岩性质的差异,矿体赋存位置及产状不同;而在矿物种类、矿化产出位置及产状、与矿化关系最为紧密的蚀变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斑岩型钼矿床的构造背景可能控制了其岩浆的形成、演化以及含矿性,而岩浆岩最终定位的深度、围岩等条件也是控制蚀变和矿化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岔路口巨型斑岩钼矿的发现是近年来大兴安岭北段森林覆盖区找矿的重大突破,其规模居中国北方钼矿之首。矿床位于伊勒呼里山南1 029高地火山机构旁侧,成矿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超浅成相侵入的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及其相伴产生的隐爆作用有密切时空关系。矿体产于火山沉积岩和成矿斑岩体中,钼矿化以呈网脉状和细脉的裂隙充填形式为主,少量为大脉状和细脉浸染状;钼矿体呈隐伏穹隆状,延深巨大。热液蚀变发育、分带性明显,以硅化强烈、萤石化广泛为显著特征。矿区剥蚀程度甚低,地表大范围表现为泥化带,仅中心地带发育有弱石英绢云母化和低品位钼矿化;向深部蚀变矿化逐渐增强,矿化延深达千米。钼矿体上部共伴生有脉状铅锌银矿化。成矿同期火山岩碱质含量高,该矿床为碰撞拼接后陆内伸展构造环境中岩浆活动产物,成矿岩浆-热液体系具高氟富硫高氧化的特征,与美国的Climax钼矿较为相似。该矿床的发现和探明,为研究斑岩-脉状钼锌银成矿体系提供了范例,对区域构造-岩浆过程研究与区域找矿勘查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温泉斑岩钼矿床岩浆-热液演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邱昆峰  宋开瑞  宋耀辉 《岩石学报》2015,31(11):3391-3404
西秦岭北缘广泛出露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和相关的斑岩-矽卡岩矿床。温泉矿床位于该矿带东段,是其内已探明规模最大的斑岩钼矿床。温泉矿床发育多阶段热液脉体,黄铁矿作为其中的贯通性金属硫化物,其化学组成蕴含着岩浆-热液演化及金属沉淀过程等诸多信息,对于斑岩系统模型的厘定具有重要意义。温泉矿床热液脉体时序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脉(A脉)、石英-黄铜矿脉、石英-辉钼矿脉(B脉)和石英-绢云母-黄铁矿脉(D脉)。A脉是斑岩系统岩浆-热液演化的最早期脉体,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黄铁矿±磁铁矿±磷灰石±黄铜矿,代表了引起早期基性岩浆矿物被蚀变为黑云母的流体通道;B脉与钾长石化蚀变关系密切,围岩中斜长石斑晶大量被蚀变为钾长石;石英-辉钼矿脉切割所有早期黑云母化-钾化蚀变阶段的石英-硫化物网脉,并形成于所有斑岩侵位之后,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共生于辉钼矿裂隙及边部;D脉是斑岩系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最晚期事件,其主要被黄铁矿和石英及少量黄铜矿填充,发育晚期的绢英岩化和泥化蚀变,长石多发生破坏性蚀变。四个阶段石英网脉中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显示,A脉的黄铁矿中Cu、Mo和Au含量均较低,有少量的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沉淀,但通常不能形成规模矿体;石英-黄铜矿脉的黄铁矿中Cu含量明显较高,且多与高品位Cu矿体的空间产出位置相一致,可能是斑岩系统伴随钾化蚀变作用主要的铜沉淀阶段;B脉的黄铁矿中Mo含量明显较高,与高品位钼矿体空间产出关系密切,可能代表了斑岩系统钼成矿作用的主要阶段;D脉的黄铁矿中Au含量明显升高,可能代表了金在斑岩系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最晚期事件中的沉淀。  相似文献   

8.
豫西雷门沟斑岩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雷门沟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东段,是区内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之一.矿体主要分布于花岗斑岩与围岩新太古界太华群片麻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矿化类型主要有浸染状和细脉-网脉状.根据矿脉穿切关系,将热液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Ⅰ)面型钾长石化阶段,Ⅱ)石英-钾长石阶段,Ⅲ)石英-辉钼矿-硫化物阶段,Ⅳ)石英...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兼有斑岩-矽卡岩-热液系列的成矿特征,分A、B、C 3个区。其中A区主要为斑岩型成矿,B区为矽卡岩型矿化。铜多金属矿体主要产于花岗闪长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与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接触部位的矽卡岩带及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斑岩矿化带中。笔者通过成矿岩体的岩石矿物组合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认为卡尔却卡B区的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矽卡岩化成矿作用为早期的加里东俯冲碰撞阶段的产物。卡尔却卡矿区A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斑岩成矿作用和B区的花岗闪长岩矽卡岩成矿作用均是印支期晚期晚三叠世的大规模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产物,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矿床成矿系统,叠加在早期的加里东期成矿作用上,形成了较大型的铜钼矿床。  相似文献   

10.
豫西雷门沟斑岩钼矿床钾长石化蚀变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丹  叶会寿  汪欢 《现代地质》2012,26(3):478-488
豫西雷门沟钼矿床属于东秦岭钼矿带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之一,矿床广泛发育钾长石化,呈面型和线型2种形式产出。据野外观察,面型钾长石化以成矿前钾长石化蚀变围岩为特征,包括钾长石化花岗斑岩和钾长石化片麻岩,蚀变岩石主要由钾长石构成,少量石英和斜长石残留,蚀变强烈时石英、斜长石等消失,全岩钾长石化,为成矿前围岩蚀变;线型钾长石化包括钾长石细脉、钾长石-萤石辉钼矿脉和石英辉钼矿脉边部的钾长石化晕,钾长石呈脉状充填或者交代脉边部的石英,为成矿阶段蚀变。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蚀变形成的钾长石K2O含量较高,Na2O、CaO含量较低。X衍射结构显示,蚀变形成的钾长石为微斜长石,蚀变温度为310~418℃,表明由碱性热液交代形成。Pb同位素组成显示钾长石中K质主要来源于地幔。根据成矿热液具有富碱质的地幔来源特征,结合Mo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退化碱质交代作用有助于雷门沟斑岩钼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0):1145-1160
Lanjiagou is a porphyry Mo deposit in terms of its alteration zon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granitic intrusions and predominance of quartz vein-hosted molybdenum mineralization. It is the largest Mo deposit in North China Craton (404,000 t). There is an intimate spatial/temporal association between all stages of mineralization and Early Jurassic granitic intrusions at Lanjiagou. Most of the molybdenum was emplaced during the principal hydrothermal (PH) stage (184.6 ± 1.3 – 185.6 ± 1.4 Ma), contemporaneously with intrusion of fine-grained porphyritic granite (188.9 ± 1.2 Ma) into a granite batholith (193 ± 3 Ma). The PH mineralization stage is mainly hosted by a quartz-dominated stockwork associated with phyllic alteration in the fine-grained porphyritic granite. This stage was followed by the late hydrothermal (LH) activity. Thick Mo-rich quartz veins were emplaced during the LH stage and cut the porphyry ore bodies. A ring breccia zone formed during the last hydrothermal stage and apparently cuts both the porphyry and the quartz vein ore bodies. The main hydrothermal vein stages have predominantly concentric and radial vein orientations centred on the ring breccia zone. Most of the concentric veins have shallow dips, whereas the radial veins are subvertical. The LH veins have predominantly NEE and NW orientations in the deposit and are moderately inclined. We surmise that the veining was controlled by the local stress regime generated by the intrusion of a large, deep pluton that we interpreted to be the source of the granites, the breccia zone, and the molybdenum mineralization. Resurgence within the magma chamber reactivated the steep concentric structures in a reverse sense, and accumulation of magmatic and/or fluid pressure resulted in explosive brecciation, producing the ring breccia zone. A predominantly late set of NW-trending, post-ore felsic dikes, associated with the regional structures, are a consequence of far-field stresses exceeding local stresses in the deposit.  相似文献   

12.
东秦岭尚古寺斑岩钼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宗锋 《地质与勘探》2011,47(6):1077-1090
尚古寺斑岩钼矿位于东秦岭,为东秦岭地区已知钼矿区的最东部端元。出露面积约1.5km^2,围岩主要为元古代片麻岩和碱流岩。辉钼矿化主要发育在花岗斑岩体的东部和南部区域,花岗斑岩顶部细粒花岗斑岩和其上覆花岗质伟晶岩均呈浸染状矿化,南部角岩发育裂隙矿化。花岗斑岩主体岩性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显示具有富硅、富碱和...  相似文献   

13.
兴胜岩金矿处于大兴安岭中段东西向金银钼成矿带上,位于火山盆地边缘隆起带,火山期后热液活动强烈,构造都很发育,控制着矿(化)体的分布。火山期后次火山岩、花岗斑岩、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等岩浆热液活动是重要的成矿热源,成矿与近东西向次级构造有关,矿体产于蚀变破碎带石英脉及蚀变角砾岩中。通过对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认为构造、岩浆活动在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兴安岭中段东坡找矿起到指导作用,明确了本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马厂箐钼铜金多金属矿床是滇西地区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内与新生代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矿床之一。根据赋矿斑状花岗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和U-Pb定年以及辉钼矿Re-Os法测年研究等,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应用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进一步讨论了马厂箐矿床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该矿床的多金属成矿与赋矿斑状花岗岩的成岩基本同时,其成岩成矿过程统一受制于与该区大规模活动的新生代富碱岩浆和深部地壳重熔的花岗质岩浆同步运移的成矿流体作用。这种成矿流体是包含于岩浆并与其互不混溶的含矿地幔流体。但在上侵运移过程中,伴随岩浆的成岩作用,流体与岩浆发生不同程度分离,表现为:产于富碱斑状花岗岩体内,形成正岩浆成矿的斑岩型钼矿;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形成接触交代成矿的矽卡岩型铜(钼)矿;产于地层围岩中则形成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在这一成岩成矿过程中,地幔流体可以运载和沿途活化成矿物质至适宜容矿部位集中,并随其对地壳岩石的交代蚀变以及深度和环境变化引起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其流体属性由熔浆流体→超临界流体→热液流体转化,促使壳幔物质相互作用而叠加成矿,导致在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的系列成矿效应。  相似文献   

15.
甘肃北山地区白山堂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山地区是我国重点成矿区带,蕴含很大的矿产资源潜力。以往工作发现斑岩型铜矿是北山地区重要的成矿类型,白山堂铜矿是其代表性斑岩型铜矿,但该矿至今一直未开展成矿流体的相关研究。本文进一步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系统开展了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其流体包裹体形态简单、多为气液两相,中低温(成矿期含矿石英脉均一温度230℃~260℃及160℃~170℃,共生黄铜矿爆裂温度约301℃)、低盐度[w(NaCleq)]为11%~15%,均值11.32%及3.4%~7.7%,均值4.8%)、中等密度(约0.95~1.00 g/cm3)、中低压力(约5×103~101×103 kPa)等物理化学特征,综合认为流体具有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化特征,结合地质特征及近矿外围一系列环绕石板泉二长花岗岩分布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矽卡岩型-斑岩型Cu、Fe、Pb和Zn等矿化分带模式,认为白山堂铜矿为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化类型,代表岩浆热液系统演化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并认为环绕石板泉二长花岗岩周缘的系列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矿化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6.
湖南杮竹园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矽卡岩型锡钨多金属矿床,产于千里山碱长花岗岩岩体南部接触带。矽卡岩中广泛发育网脉状碱交代脉和少量花岗岩脉、云英岩脉等各类脉体。碱交代脉主体由钾长石、萤石、少量石英、磁铁矿、黑钨矿、白钨矿及花岗岩构成,以往被统称为"云英岩脉"。其中早阶段碱交代脉中央发育花岗岩,边部为钾长石-萤石-黑钨矿,脉体两侧发育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化,对应矽卡岩阶段。晚阶段碱交代脉主要成分为钾长石、萤石,脉体及两侧出现大量阳起石、绿帘石、磁铁矿、白钨矿及辉钼矿、辉铋矿、自然铋等,对应退变质氧化物阶段。空间上,碱交代脉分布于矽卡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中,不进入岩体。自花岗岩体→岩脉→碱交代脉→矽卡岩,Ca O、Ti O2、成矿元素W、Bi、Mo、Cu、Pb、Zn以及Sr、Ba等元素含量增高,显示出成矿元素向热液中富集,且岩浆和矽卡岩受到碳酸盐岩围岩的影响。碱交代脉的组构显示出其形成于富含成矿物质和挥发份流体的岩浆,其中广泛发育熔融包裹体和熔流包裹体,显示其浆液过渡态流体的成因性质。从岩浆晚期分异演化→热液阶段是连续演化的过程,块状云英岩和矽卡岩阶段,岩浆并未完全固结,成矿作用自岩浆固结之前已经开始。总结了杮竹园矿床成矿模型:碱长花岗岩岩浆演化晚期分异出的高度富含挥发份的熔浆,在岩体顶部聚集,部分形成似伟晶岩(壳)和块状云英岩以及条带状硅灰石符山石矽卡岩。进一步聚集以及矽卡岩化产生大量CO2引起大规模隐爆,富含挥发份的岩浆或浆液过渡态流体沿隐爆形成的碎裂裂隙进入碳酸盐岩围岩,与碳酸盐岩不断发生反应,在脉体边部形成钾长石化以及大范围的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化。至退变质氧化物阶段,随着岩浆冷凝和温度、压力的降低,地下水大范围参与,成矿流体逐渐转变为热液性质,形成大量阳起石、磁铁矿、白钨矿及钼、铋硫化物。硫化物阶段,大量的大气降水参与成矿,温度、盐度进一步降低,在矽卡岩及其外侧的碳酸盐岩中形成铅锌硫化物矿石。  相似文献   

17.
江苏镇江谏壁岩体特征与钼(钨)矿床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春  王素娟 《江苏地质》2003,27(3):152-158
谏壁钼(钨)矿床是产于下扬子地台中的一类斑岩型矿床。在大陆边缘活动带中,陆壳碰撞、俯冲,形成了壳幔混源型中酸性、钙碱性杂岩体,为中—浅成相。岩石的演化、分异于岩浆的晚期产生了各类中酸性斑岩脉体,沿主岩体的碎裂岩化带产出。区内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可能有部分的围岩有益组分的加入。成矿温度、压力为中—低温和低压。矿化作用主要为热液充填作用,与石英脉带紧密相关。矿石类型为细脉状、网脉状、细脉浸染状等。矿体围岩蚀变不具有“环带模式”。因此,矿床属斑岩—石英脉型热液充填—交代钼(钨)矿床。与斑岩型(铜)矿床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异,而与钨、钼一类矿床相近。  相似文献   

18.
陕西黄龙铺—河南栾川地区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六全 《陕西地质》2008,26(2):9-32
本文对陕西省黄龙铺—河南省栾川钼矿带区域成矿背景作了简述。在矿带内分出了金堆城—黄龙铺、夜长坪—银家沟、南泥湖—栾川三个钼矿集中区。将钼矿分为两个成矿系列(碱基性碳酸岩岩浆成矿系列,中酸性岩浆—热液成矿系列),三种成因类型(碳酸岩脉型、斑岩型、矽卡岩型或斑岩—矽卡岩型),四个成矿期次(海西—印支期碳酸岩脉型钼成矿期,燕山早期第一阶段矽卡岩型钼成矿期,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燕山晚期斑岩型钼成矿期,燕山晚期岩浆期后热液脉型成矿期)。以典型矿床(点)为例,配以大量的图、表,对不同类型的矿床特征作了介绍。总结了6条成矿规律,6条找矿标志,指出了10个找矿有利区。认为华北地台南缘地壳深部存在一个以钼为主的成矿元素“流体库”及岩浆源,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深部及上地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