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下水位动态是一种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质、气象、水文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的随机过程,试图用单交量时间序列模型对其进行预测,往往受到一定的局限。本文引入多变量AR(n)模型,在计算中利用递推公式及FPE准则估计模型参数,包括系数矩阵和模型阶数。该方法被用于陕西两华地区地下水位动态预测,经过理论与实践检验,该模型预报地下水位精度高,同时可预报其影响因素。该模型可作为地下水位动态短期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2.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处理非线性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把影响地下水位的因素集作为网络的输入向量,地下水位本身作为网络的输出向量,构成了预测地下水位的BP网络模型。一个实例的应用实践表明,用BP网络预测地下水位较准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比其它方法如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混沌时间序列的地下水位多步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相空间重构技术,并借助G-P算法、C-C方法和Wolf方法从宁陵地区地下水位一维时间序列中提取Lyapunov指数,结果表明此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特征。计算了宁陵地区地下水位时间序列的关联维数、时间延迟和最大Lyapunov指数,将局域加权一阶多步预测模型应用于地下水位预测。预测表明,此模型可有效应用于地下水位时间序列的多步预测。  相似文献   

4.
结合加权非等距GM(1,1)模型与线性回归理论,构建灰线性加权非等距GM(1,1)预测模型,并给出对模型预测精度起决定性作用的灰指数v和参数m的优化方法。与加权非等距GM(1,1)模型和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相比,灰线性加权非等距GM(1,1)预测模型的精度更高,预测有效时间更长,模型的稳定性更好。优化v和m后,灰线性加权非等距GM(1,1)预测模型的实用性、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建立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代、不同煤层厚度的灰色预测模型GM(1.1),拟合并预测煤厚变化,探讨了利用灰色模型预测煤厚的客观基础、应用条件及建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信息的预测可以为水资源的合理调配、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为提高拟合和预测精度,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资源信息预测模型,采用捕鱼算法对其参数优化,并应用于地下水水位预测的实例分析,且拟合及预测精度均较高,与神经网络模型方法所取得的结果进行比较,能取得更好效果,表明将回归支持向量机用于水资源信息的拟合、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信息的预测可以为水资源的合理调配、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为提高拟合和预测精度,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资源信息预测模型,采用捕鱼算法对其参数优化,并应用于地下水水位预测的实例分析,且拟合及预测精度均较高,与神经网络模型方法所取得的结果进行比较,能取得更好效果,表明将回归支持向量机用于水资源信息的拟合、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对平稳的数据和非平稳数据两种数据序列建立的GM(1,1)模型,分别用加速遗传算法(AGA)和最小二乘法(LSM)对模型参数求解。结果表明:对平稳变化数据序列,两种方法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测精度无显著差异;对变化幅度较大的非平稳数据序列,基于AGA的GM(1,1)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测精度高于基于LSM的GM(1,1)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的开发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过度的、不恰当的地下水开发往往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害。济南地区已开发了长孝水源地开采利用岩溶水,研究这一区域适量增采条件的地下水动态响应对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建立了长清孝里铺水文地质单元数值模型,并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模型进行计算。经过对模型进行长达3年的识别与验证,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随后将模型用于不同开采方案下的地下水位预报和地下水动态响应分析,得出了不同开采方案对地下水影响的预测结果,根据水位预测结果显示长清地区岩溶水开采量不宜超过14万m3/d。  相似文献   

10.
德州市深层地下水,由于长期大量开采,早已形成降落漏斗。作者从漏斗条件的实际出发,利用17年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在地下水资源均衡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相关模型。利用相关模型直接进行不同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位预报和限定地下水位条件下的开采量计算。此外,还利用相关模型进行了含水层(组)弹性释水系数和漏斗补给量计算。  相似文献   

11.
根据长三角地区7个探空站基于积分法计算的2016年大气水汽转换系数(K值),利用多元线性拟合分别构建不顾及高程的Emardson-I精化模型和顾及高程的Emardson-H精化模型,并用2017年的K值验证两种模型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Emardson-H预报模型的MAE和RMS分别为0.001 297和0.001 616,略优于Emardson-I预报模型的0.001 303和0.001 620;基于两种新模型的GNSS-PWV反演精度相当,其MAE和RMS均优于0.6 mm。因此,Emardson-I模型以其无需实测气象参数和无需顾及高程在长三角地区的地基GNSS气象学实时应用中具有更好的效率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逐步回归和曲线拟合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逐步回归曲线拟合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与逐步回归相比,其拟合误差和预报误差均较小,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建立长时间序列地下水数值模型时,根据数据精度建立前后连贯的不同模型,前后模型的模拟期可重复,不但可提高模拟效果,又可缩短模型运行时间。采用试估—校正法进行识别和检验地下水数值模型时,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流场、地下水均衡变化和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拟合情况要符合研究区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用地下水数值模型评价深层地下水资源时,需考虑研究区不同区域深层地下水不同开发利用程度,开发利用程度低的区域要考虑可动用的深层地下水释水量。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位预测对滑坡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库区库岸滑坡地下水位时间序列在季节性强降雨和周期性库水位涨落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呈现混沌特征。在对地下水位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的基础上,采用饱和关联维数法和最大Lyapunov指数法对其混沌特征进行验证。再用预测性能优秀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对其进行预测,并用粒子群算法优化选取LSSVM模型的参数,以克服LSSVM模型参数选取困难的缺点。以三峡库区三舟溪滑坡前缘STK-1水文孔日平均地下水位序列为例进行了混沌分析,分别运用粒子群优化的LSSVM模型(PSO-LSSVM)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STK-1水文孔地下水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库岸滑坡地下水位序列存在混沌特征,PSO-LSSVM模型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0.193m,拟合优度为0.815,说明预测效果较理想,且PSO-LSSVM模型预测精度高于BP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以地下水流的支配方程(有限元形式)作为线性规划的部分约束条件构成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称之为嵌入法;以各时段内务节点的水头之和最大作为目标函数在各时段内寻优,就是本文探讨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的分段决策技术。该模型所形成的庞大的约束矩阵,往往需要超大容量计算机。本文利用线性变换消去约束条件中的有限元方程,并将决策变量转化为该时段的抽水量和补给量。将该模型运用于一个实际水源地,其结果令人满意,说明此模型是具有实用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以盐源县的泥石流发生为例,研究了凉山地区出现局地强降雨引发的中型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运用天气学方法,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遥感资料,从环流形势、强对流不稳定、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像演变特征,研究了台风登陆时凉山地区强降雨引起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象成因,并讨论了应用多普勒雷达回波对局地强降水及泥石流灾害短时临近监测和预报预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的沈阳地区地下水化学微量组分动态特征及趋势分析,是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尽管地下水中绝大部分微量组分在各井点中均能检出,但超背景及超标井点的检出率并不高,且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大部分微量组分的检出有明显的不均一性,以及重现性差,检出具有较强规律性的有六价铬、镉等少数项,并与地表排污有关。而地下水中微量组分污染的特征是,绝大部分组分呈现出明显的点源污染。作者根据有机污染的指标化学需氧量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它与总有机氮和总有机炭的关系,凡有机污染日趋严重的地段,地下水的化学需氧量就愈高。在动态趋势分析上,采用数字模型方法以六价铬为例,进行了单井的预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污染发展的环境管理目标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GNSS气象学中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受时空影响的问题,利用长三角地区7个探空站2015~2017年数据,分析Tm与地面温度(Ts)、水汽压(es)和气压(Ps)的线性关系,并基于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拟合,建立长三角地区本地化Tm模型。实验结果表明:1)本地化单因子模型效果优于Bevis模型,且双因子和多因子模型与单因子模型效果相当;2)分季节多因子模型优于全局模型,对秋冬季改善效果最为显著;3)分季节多因子Tm模型计算GNSS大气可降水量(PWV)的效果优于Bevis模型。分季节多因子本地化Tm模型更适用于长三角地区,可获得更准确的Tm和PWV。  相似文献   

19.
The Sugan Lake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inland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in which groundwat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uman and ecology.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groundwater in the basin.Based o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35 groundwater wells in Sugan Lake Basi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chemistry,main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and groundwater quality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d hydrochemistry analysis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undwater is weakly alkaline,and its total dissolved solid(TDS)and total hardness(TH) are high,with the average values of 1244.03 mg/L and 492.10 mg/L,respectively.The types of groundwater are mainly HCO_3~--SO_4~(2-)-Ca~(2+)type in the runoff area and Cl~--SO_4~(2-)-Na~+type in the catchment area.Rock weathering and ion exchange a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chemistry,followed by evaporative crystallization,and human activities have less impact on groundwater.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groundwater quality is obvious,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catchment area is not suitable for drinking,and the suitability for plant growth is also poor.The groundwater in the runoff area can be used for drinking,but the hardness is slightly higher,which is more suitable for ecological purpo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