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太原盆地近10a来,遥测台网记录到的地震做震中分布,地震活动频度及能量释放等分析,得出太原盆地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上人有“丛集性”,盆地小震活动频繁,应变能释放常以小震群形式释放的结论。指出今后2a,太原盆地将出现地震活动频度高,应变能释放逐渐回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浅析太原盆地地震波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山西测震台网记录的太原盆地地震波形,分析盆地内不同地区的地震波形特征,为日常的地震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弄清山西太原东山遥测地震台模拟记录与数字记录的特点,对1996年至2001年的模拟记录和2001年至2003年5月的数字记录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在选取的-≤5.0 s的近台记录波形中,找出了具有代表性的3种地震波形.指出,准确识别山西太原东山遥测地震台的小震活动,对监视太原盆地的地震活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双差层析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西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与华北地块交汇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尤其是断陷盆地中部区域,6级以上地震频发.本研究旨在揭示忻定盆地中南部、太原盆地及临汾盆地中北部交汇处的深部结构特征,分析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探讨该区域孕震环境.利用山西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以及固定地震台站融合流动台站得到的地震数据,共7455个地震事件,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精定位结果.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忻定盆地、太原盆地的中上地壳为明显的低速异常,被高速的石岭关隆起隔开,深部结构特征相对简单.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及灵石隆起之间的深部结构特征较为复杂,反映了两个盆地演化过程的复杂性.穿过忻定盆地的速度剖面显示,在中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体,且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该低速体上方;穿过太原盆地北部的剖面显示,该区域在20~25 km深度范围内有较密集的地震分布,并勾画出交城断裂呈犁形的断层特征;穿过太原盆地中部的剖面显示,太原盆地自西向东沉积层逐渐减薄;穿过临汾盆地的剖面揭示,汾东断裂在浅部倾角较陡,随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小,倾向向东.  相似文献   

5.
太原盆地小地震时间序列A(b)-N法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山西太原基准地震台测震和遥测台网记录的小地震,运用A(b)-N法以太原盆地为窗口,对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1989年至2002年7月发生的3.6级以上的地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与异常的对应率约60%,说明此方法对今后地震预报的研究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共有6个洞体形变观测点(定襄、离石、太原、昔阳、临汾、侯马),台点主要分布在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部分隆起区内,整个布局与山西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一致.  相似文献   

7.
田勇 《山西地震》1997,(1):64-70
通过对1970年以来太原盆地及其两侧区ML≥3.0地震的研究,发现在太原盆地北部,沿交城断裂,太谷断裂以及盆地两侧的4个隆起部位发生的ML≥3.0地震与华北地震区距大太原盆地600km范围内发生的Ms≥5.8地震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AR模型预测太原盆地地震活动的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长源  张淑亮 《地震研究》1997,20(4):373-377
以太原盆地近500年以来的地震序列为样本,通过平稳检验后,建立AR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未来太原盆地的地震活动进行了计算和预测,结果表明:到2005年太原盆地将发生M=5.0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GPS测量结果等资料,对汶川地震前后太原盆地应力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太原盆地构造应力场的影响较为显著,不仅改变了应力场的方向,也改变了应力值的大小;应力场特征由震前NNE-SSW向拉张应力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为主,转为震后NEE-SWW向挤压应力为主且接近华北地区应力场。该变化态势有利于局部应变能积累,因而可能是太原盆地中小地震活跃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10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发生了大柴旦M_W6.3地震,为了研究该地震的区域地震波传播与地面运动特征,本文利用地质资料和地壳速度结构研究成果,构建了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区域三维传播介质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大柴旦地震波场传播过程以及地面运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对波场传播有明显影响,表现为地震波传入盆地后在边界产生次生面波,盆地沉积物对地震波具有围陷作用,地震地面运动在盆地内振幅增大、持时延长.模拟结果给出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分布以及理论地震图均和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反映数值模拟较好地给出了观测地面运动的主要特征以及传播介质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1989年以来山西地震活动的新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时间、空间和地震类型方面将山西境内有台网记录以来的地震和1989年以来的地震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认识。应用“八五”攻关推出的多种方法对山西省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太原盆地、大同盆地南部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GPS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M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SW或SSW向转为SWW向,且运动速率由平均约2 mm/a增加到约4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之前的SSE向转为SW向。(2)汶川M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的应变率场显著增强,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北段和临汾盆地西南段形成了三个压性应变集中区,2010年在这三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大同M4.5、阳曲M4.6和河津M4.8地震,可能由于这种压性应变积累的区域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3)2009—11年,受日本M9.0地震的影响,山西地震带向西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弱,应变率场张性变化明显,太原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平均速率下降为约2~3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SW向转为整体向南运动的格局,有恢复到1999—2007年背景运动状态的迹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GPS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M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SW或SSW向转为SWW向,且运动速率由平均约2 mm/a增加到约4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之前的SSE向转为SW向。(2)汶川M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的应变率场显著增强,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北段和临汾盆地西南段形成了三个压性应变集中区,2010年在这三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大同M4.5、阳曲M4.6和河津M4.8地震,可能由于这种压性应变积累的区域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3)2009—11年,受日本M9.0地震的影响,山西地震带向西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弱,应变率场张性变化明显,太原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平均速率下降为约2~3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SW向转为整体向南运动的格局,有恢复到1999—2007年背景运动状态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深部地壳和上地幔介质分层结构,本文根据Delta矩阵分解形式,按波场基本传播项进行有效组合,使得深源远震P波的综合地震图的计算变得十分简洁。本文以该盆地边缘五个地震台的短周期地震仪记录的十个深源远震波形作为资料,通过不断调整地壳和上地幔介质模型的方式,获得了与观测波形可相比拟的综合地震图。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地下介质具有多层结构,地壳厚度深达52—60公里。同时,对深源远震P波综合地震图的研究,证实了该区地壳中上部存在低速层,Q_(?)值居于欧亚大陆的正常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山西地震台网近年来记录到的太原地区小震活动的分布情况、地震频度及能量释放强度的分析,得出该盆地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丛集性的结论。统计分析认为该区发震概率最大时间段为每年的1月、2月、6月、11月份。  相似文献   

16.
山西地震带小震群多发生于断陷盆地中,个别在两侧山区。尤以太原盆地分布最多,如太原、平遥、和顺、太谷、北格、介休等震群。临汾盆地一带都无震群发生,大同盆地、运城盆地也几乎无震群发生,这除了与地震条件有关外,作者认为从裂隙扩张的观点来看还与太原盆地内部的裂隙分布有关,小震群的活动反映了太原盆地内部裂隙分布较密、裂隙间隔距离较小,因而在应力增强的条件下极易产生连锁反应式的弱震活动以形成间歇的小震群。  相似文献   

17.
选用太原台DD—1仪记录到的太原盆地多种波形并将其整理归纳,总结出了横穿和纵穿盆地到达记录台站的两种波形特点,并分析了它们呈现该特征主要是源于波在传播过程中地壳厚度分布不均、震源机制以及各种波本身的物理性质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地震活动性模拟方法及太原地区地震活动性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欣  周仕勇  杨婷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4):1433-1445
本文改进了地震活动性模拟方法,使模型可以使用GPS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的结果作为应力加载,进行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模拟.选取太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模拟并分析太原地区地震活动性.计算太原地区长达20000年的理论地震目录,通过对理论地震目录进行分析发现模拟结果的震级频度关系与实际观测资料具有相似性.太原地区的震级大于6级的模拟地震在时间上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与年平均发生率为0.0129a~(-1)的Poisson过程对比,当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检验时,置信水平达到99.0%;然而,单一断层的强震的时间分布与相应年平均发生率的Poisson分布并不完全相近,部分断层拟合置信水平为90%左右,部分断层置信水平接近为0.这一结果表明,用Poisson过程估计太原地区长期地震发生率是比较合理的,估计单一断层上的地震危险性不是十分合理.地震危险性模拟结果显示,太原盆地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复现周期为4000年.  相似文献   

19.
利用模拟地震观测资料,对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小地震活动时间序列,运用A(b)-N法得到的地震活动参数曲线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作对比研究,得到地震预测的可信度,发现A(b)-N法对不同盆地的地震活动作出的预测不尽相同,进一步明确了A(b)-N法的应用范围.对今后山西断陷带地震活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太原盆地的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太原盆地大量震源机制解资料的研究,揭示了该盆地的地壳应力场特征,认为其地壳应力场具有显著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特征,即以北西-北北西向水平拉张、北东-北东东向挤压作用为主,而震源类型多为走滑-近走滑,兼有一定的斜滑分量,指明该应力场控制着太原盆地的中小地震活动。得出太原盆地的平均应力场与华北区域应力场完全一致,太原盆地的地壳应力场及地震活动仍严格受华北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与控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