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2009年3月17日,圆满且超额完成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青岛。自去年5月22日启航以来,"大洋一号"船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300多天,共7个航段,累  相似文献   

2.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08,(6):F0003-F0003
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DY115-20)受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委托,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执行该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已于2008年5月22日从广州启航,将于2009年1月26日返回青岛,预计时间为250天,分6个航段,航程约3万多海里。调查区域涉及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隆、西南太平洋的部分海域和西南印度洋等。航次首席科学家仍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辉博士担任。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DY115-20)受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委托,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执行该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已于2008年5月22日从广州启航,将于2009年1月26日返回青岛,预计时间为250天,分6个航段,航程约3万多海里。调查区域涉及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隆、西南太平洋的部分海域和西南印度洋等。航次首席科学家仍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辉博士担任。  相似文献   

4.
动态·信息     
凯旋“大洋一号”船完成南海综合海试任务11月16日上午10时,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完成第18航次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暨南海综合海试任务后胜利返回青岛,受到了热烈欢迎。“大洋一号”船此次任务分两个航段,历时189天,航行26000多海里。期间,于8月5日完成DY115-18航次大洋科考  相似文献   

5.
2013年"蛟龙号"深潜器将载科学家下濳深海开展科学研究。这些科学家都是在与科学任务相关的前提下由个人申请的,其中还包括一名来自香港的科研人员。他们已完成了较短时间的培训,了解和掌握了潜水器的基本性能,以及潜水器内部的作业规程。本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分为3个航段。  相似文献   

6.
重点推介     
<正>编者按2015年,国内外海洋界大事不断。1月19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圆满完成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任务,抵达毛里求斯靠港补给。本航段是"蛟龙"号首次到西南印度洋执行科考任务,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成功开展9次下潜,平均下潜深度2850米,创下了中国深海科考多项第一,取得众多突破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2016年6月2日,"大洋一号"抖落身上的海风顺利抵达毛里求斯路易港,完成了大洋39航次第4航段的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段是39航次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的最后一个航段,同时也是开展环境和生物基线调查的唯一航段。共完成了215千米的综合异常拖曳探测测线、11站地质取样、8站CTD和3站浮游生物拖网作业。航段首席科学家邓显明总结第4航段任务特点是:"航段任务多样,使用到的调查装备种类较多,同时海况变化多端,对调查工作的组织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全体70名船队员历经36天的风风雨雨,精心准备,日夜保障,科学规划、安全作业,经受了大风大浪的考验,承担了设备维修的煎熬,才换来了圆满平安的返航。"人们都说"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大洋39航次第4航段期间,彩虹确实出现过四次,而这个航段也确确实实经历了很多风雨以及波折。本航段作业期间正值西南印度洋的初冬,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气温也随之下降。调查作业海区处于西风带的北部边缘,不仅受西风带气旋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印度洋信风的影响,作业海区的海况因此显得格外地复杂,这些对船舶操纵、保证安全,对调查作业的展开有直接影响。5月1日,我们按计划离开路易港并没有急于开往作业海区,而是在锚地停泊,等待作业海区海况好转。利用锚泊时间,实验部的人员用一昼夜的时间将1万米的新地质缆进仓上筒,完成了对其他设备的固定。邓显明首席对调查队员也完成了"安全巡视"等现场培训事宜等,次日上午船舶开往作业海区。这个航段我们遇到的风速在30米/秒、浪高在5~6米、波长在200米以上的气旋有3次,累计时间达7天。好不容易熬过天气的折磨,又遭遇一些设备维修的煎熬,人与船都承受了大风大浪和精神上的考验。本刊记者跟随"大洋一号"参与记录了一些侧面与细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11,(3):6-6
中国大洋22航次环球科考是我国"十二五"大洋科考的开局航次。2010年12月8日,执行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从广州出发,途经南中国海和印尼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作业区进行作业,于2011年1月18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务靠南非开普敦港。2月27日完成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9,(4):4-4
2009年3月17日,圆满且超额完成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青岛。自去年5月22日启航以来,“大洋一号”船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300多天,共7个航段,累计航行达46000多海里,创下我国大洋科考时间最久、航程最长、成果空前的纪录。  相似文献   

10.
2012年6月16—30日,中法合作"南海深部环流CIRCEA"航次(又称MD190航次)在南海北部海域顺利实施。该航次由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合作,共同出资,利用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中国大洋科考22航次第七航段海洋环境资料,重点研究了热带东太平洋洋中脊海域的气象与海浪特征,并分析了同期热带大洋气候背景.船测资料与卫星资料的分析结果一致显示,洋中脊海区受到了东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的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将为更精确地研究Nin02、3区的海洋环境特征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国际 Argo 计划由“核心 Argo”向“全球 Argo”的拓展和国产北斗剖面浮标的成功研制,为西北太平洋重要边缘海———南海 Argo 区域海洋观测网的建立提供了契机。 介绍了南海 Argo 区域海洋观测网的总体设计,以及利用相关调查航次在南海布放了首批北斗剖面浮标,初步建立了由我国主导建设的“南海 Argo 区域海洋观测网”。 此外,利用调查航次获得的船载 CTD 和实验室盐度计分析结果以及周边海域历史资料验证了国产北斗剖面浮标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9月21日,日本大洋钻探船“地球”号载着科学家离开Shingu港,执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第314航次———南海地震区域实验项目(图1)正式开始科学钻探。图1 IODP第134航次钻探位置日本是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震源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俯冲带。要理解地震如何发生、对地震作预报,必须研究引发地震的源头,监测太平洋板块在海底向下俯冲的运动。位于日本西南海岸的南海海槽,几百万年以来已经引起了多次大规模的地震和海啸,包括1944年和1946年历史上著名的大地震两次地震按里克特震级算分别达到了8·1级和8·级。科学家将从这一俯冲区采集地…  相似文献   

14.
由IODP美国执行机构(IODP-USIO)负责的IODP 349(南海构造演化)航次目前开始向各成员国召集船上科学家。IODP 349航次预计于2014年1月28—3月30日在南海执行。该航次是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一个航次,航次首席科学家由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和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担任。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世界》2012,(10):7
9月18日下午4时,"海洋六号"船全体科考队员经过108天连续奋战,完成返航途中的最后一个环境监测站的作业。这标志着"海洋六号"船全面完成了大洋第27航次的科考任务。"海洋六号"船于6月2日起航,整个航次历时119天,航行1.2万海里,共分3个航段。全体科考队员经受了8个热带气旋的袭扰,克服了作业海区海况差、远离祖国大陆等困难,出色完成了为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技术保障和警戒护航、特定海区海山富钴结壳和富钴结核  相似文献   

16.
正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正在进行并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航次任务。这次南海大洋钻探航次是在前两次钻探的基础上,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科学钻探建议IODP 878号建议书,并通过国际评审后开始实施的。由于这次设计的钻井更深,难度更大,需要四个月才能完成,因此安排为IODP 367和IODP 368两个航次,于2017年2月8日至6月11日在南海北部海域执行(图1)。这次钻探的科学目标将聚焦在南海扩张之前的大陆破裂,  相似文献   

17.
ODP1 96航次是在南海海槽 (日 )集起吊 ACORKs( ODP1 96航次 )钻探、测井和安装长期观测仪于一体的2个航次计划中的第 2个航次 ,该海槽是一个典型的具厚碎屑沉积物增生体的板块会聚边缘。这 2个航次计划是为确定厚陆源沉积物增生楔中流体作用与变形机制之间的关系而布设的。2 0 0 0年的 1 90航次调查的重点集中在穿越南海海槽两个横断剖面从未变形带到高变形带的站位取心工作上 ,以便研究变形和水文状况的变化。2 0 0 1年的 1 96航次将在 Muroto断面对 1 31和 1 90航次所钻探的 3个站位 ,首次进行边钻探边测井 ( LWD) ,其中 80 8和 1 …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11,(1):7-7
12月8日,我国大洋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广州起航,奔赴三大洋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 中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计划时间376天,航程约4.5万海里,共9个航段,期间分别停靠南非(开普敦)、巴西(萨尔瓦多)、巴拿马和厄瓜多尔(瓜亚基尔),预计2011年12月18日返回青岛。本航次共有来自国内37家单位的431名科考队员参加,是我国大洋科考中参航单位、参航人员最多和航次时间最长的航次。  相似文献   

19.
ODP-147航次首次在赤道太平洋赫斯海渊取到太平洋洋壳层3和最上部地幔岩心.该航次是一项长期钻探计划的第一个航次,这一钻探计划旨在揭示形成于快速扩张的下部洋壳和上部地幔的火成.变质、构造作用和物理特征.赫斯海渊是一个向西伸延的裂谷的最深部,  相似文献   

20.
IMAGESⅢ-IPHIS航次航段Ⅱ期间,从南海东部巴拉望岛西北海域采集的大型重力活塞岩心MD972142中,辨别出18层多清晰的,界线分明的富含火山灰层。这些肉中辨别的火山灰层厚度为0.5-10cm,一般为4cm。镜下鉴定表明,这些火山灰层由玻璃质,微晶和结晶质组份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