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6年10月20日至24日,在南京大学新落成的“中美文化交流中心”会议厅中,举行了“国际大陆边缘地质科学讨论会”。中、外学者计15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外国学者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其中包括研究西太下洋大陆边缘海沟—岛弧—盆地体系著名  相似文献   

2.
大陆边缘是研究岩石圈破裂及洋壳开始扩张的重要场所,破裂大陆岩石圈(RCL)是美国大陆边缘计划(MARGINS)围绕大陆边缘岩石圈破裂这一地质过程而实施的一项科学计划。阐述了RCL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详细地介绍了其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长远计划。RCL主要利用地球物理数据,在全球及局部板块运动背景下,结合地球化学、岩石力学、地热、地磁学等方法,建立地层沉积沉降史及岩石圈破裂扩张模型,最终对其形成机制、岩石圈扩张驱动力以及扩张期间内部各系统的演化等问题进行解释。最后以加利福尼亚湾地区为例阐述了RCL的具体研究情况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按照板块构造的观点 ,地球上存在 3类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转换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岸 ,因此也叫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经区域地质构造研究表明 ,南海是一个小大西洋 ,它在新生代像大西洋在中、新生代一样 ,是经过大陆岩石圈张裂 (rifting)、破裂分离 (break up)和海底扩张而生成的小洋盆。虽然目前对大西洋的诞生过程比较清楚 ,但对诞生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在张裂、破裂分离期间岩石圈的变形过程及其特征仍不太了解。为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科学家将在破裂分离前连在一起的大西洋两岸大陆边缘 (科学家命…  相似文献   

4.
大陆架漫谈     
一、什么是大陆架 火陆架的定义,在地理学和海洋法中有所不同。 在地理学中的大陆架是海底地貌三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中的大陆边缘的组成部分,大陆边缘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亦称大陆基)、岛弧和海沟等。其中大陆架是指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东亚大陆边缘的板块重建与构造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期间的动力学演化始终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大陆边缘性质、类型和演化过程始终不明朗,并存在巨大争论。系统综述了40多年来已有东亚大陆边缘二叠纪以来板块重建的主要方案,特别是近10年来东亚陆缘新的研究成果,侧重探讨了晚三叠世以来东亚大陆边缘类型转换、不同构造域的交接—转换过程。认为东亚陆缘总体经历了三叠纪前的被动陆缘阶段、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大陆岩浆弧发育的安第斯型活动陆缘阶段、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的走滑拉分盆地发育的安第斯型活动陆缘阶段和渐新世以来的日本型活动大陆边缘阶段。这对于认识中国东部海域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盆地成因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分析了各阶段海—陆分布特征及其变迁规律、板块格局变动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6.
书海拾贝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龚再升 ,李思田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选择了三个典型区的研究成果 ,即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气田群的形成、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至流花11 1大油田的长距离运移系统和珠三坳陷含油气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运用高新技术揭示了油气聚集的规律 ,取得了多方面的新突破。可供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石油地质专业的师生参考。一、国内外烃类成藏动力学研究概况二、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三、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活动热流体和成藏动力学研究取得的进展第一篇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  相似文献   

7.
断裂与天然气水合物的依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断裂与天然气水合物的依存关系,认为不论活动大陆边缘还是被动大陆边缘,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聚集都与断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对于活动大陆边缘来说,逆断层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被动大陆边缘因其具有充足的物质来源、良好的运移通道和合适的温压条件,是水合物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连接了扬子块体和海区.是联系朝鲜半岛和东亚大陆边缘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黄海中部隆起实施的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承载着多个科学目标:在建立陆架区晚新牛代以来的标准地层层序基础上.开展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研究.探讨东亚大陆边缘的源汇过程;获取南黄海中古生代海相地层,研究扬子块体向东延伸的大地构造格局与岩相古地理.详细评价其油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大多数地质学者仅重视边缘盆地的形成,却往往忽略了边缘盆地在其形成以后的演化.本文拟提出边缘盆地的总发展史,特别是其形成后的演化,并进而探讨边缘盆地在边缘海发育和大陆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在地质发展史上,地球表面的宏观地质(发展)演化过程可能有两大类,即海底扩张和大陆生长,对此二者海洋地质学者颇有兴致.关于大陆的生长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不同板块碰撞所导致的大陆联合;二是边缘海的生成,致使大陆不断扩大.关于边缘盆地的形成乃是当代地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其对于边缘盆地形成的知识是十分贫乏的.以下作者拟对边缘盆地的演化提出讨论.边缘盆地形成的机制已经提出的有四种模式:(一)Uyeda和Miyashiro(1974)认为日本海的张开是起因于扩张海脊的俯冲,同时Eguchi等(1979)认为安达曼海也是如此;(二)Karig(1971)提出与俯冲作用有关的热底辟造成地壳的扩张,借以解释大多数边缘盆地的形成.McManus与Tate(1978)认为从静态硅铝圈之下涌出的硅镁物质的边缘扩张造成边缘海,并认为该模式更适用于苏禄海、苏拉威西海和南中国海.Lawver和Hawkins(1978)提出岩浆可在某些构造部位呈离散状泄出,并在某些边缘盆地中形成  相似文献   

10.
大陆坡脚是大陆边缘的一个重要地形特征,是沿海国扩展其大陆架权利和划定其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基础,也是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沿海国划界案时特别关注的重要技术参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大陆架制度的制定源于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但由于全球大陆边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后期构造活动、沉积作用对大陆边缘的改造与影响,海底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多变,导致大陆坡脚的识别非常困难。加上各沿海国为获得最大范围的外大陆架,对大陆坡脚的相关规定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使得大陆坡脚的确定成了外大陆架划界中一个颇具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准则》对大陆坡脚的规定,结合不同类型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和各沿海国划界实践,对陆坡基部区的确定、坡度变化最大之点的选取以及相反证明规则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东海新生代沉积盆地的类型和成盆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东海新生代沉积厚度最大可达10km。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阶段从晚白垩世至中始新世,由于中国大陆向东濡散和掀斜断块作用,在大陆边缘由陆缘裂谷盆地转化为浅海沉积盆地。第二阶段从晚始新世至中中新世,由于喜马拉雅陆缘造山带的形成和中国大陆边缘的隆升联合作用结果,在大陆边缘由环绕大陆分布的带状地堑转化为前陆盆地。第三阶段从晚中新世至第四纪,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形成弧后断陷及弧前坳陷。从横向上看,不同性质和时代的沉积,由西向东,由老到新,依次排列。从盆地性质上看,由老到新,张性盆地和压性盆地交替形成,叠置在一起。因此不同时代和性质的盆地,具有不同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将近 70~ 60 Ma前的白垩纪末 ,地球与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相撞 ,释放出相当于里氏1 2~ 1 3级地震的能量。已确定有巨大的碎石降落在了墨西哥湾南部边缘 ,并引起海啸。乌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美国地质学家 R DNorris等研究发现 ,降落的巨石导致北美东部大部分地区——其大陆边缘和大西洋陆坡发生了大规模的滑坡。这一事件的痕迹保留在古时的强大海流沉积层中 ,这已经通过对取自大陆边缘百慕大群岛和格兰德浅滩之间的两个柱状沉积物样的研究得以证实。古代的巨大滑坡@朱佛宏  相似文献   

13.
大陆边缘研究是板块构造运动史重建、地球环境演变研究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关键.火山型(volcanic passive margins)与非火山型(magma-poor passive margins)大陆边缘作为被动大陆边缘的2种基本类型,在结构特征、演化过程、洋陆过渡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在形成机制、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14.
书海拾贝     
<正>大陆边缘地质特征与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界限确定黎明碧,方银霞,唐勇,丁巍伟著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一方面立足于对大陆边缘多年的地球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立足于对《公约》第七十六条的深入理解与实践,开展了对大陆边缘地质地球物理的特征研究,提出了主要三类大陆边缘对划界影响的不同要素,通过分析研究三类大陆边缘的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构造、板块边界、沉积发育及大陆边缘演化等特征,结合各沿海国提交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作者将中国大陆边缘按演化历史分为两类,一类是形成于巨板块时期的以现今的东西分带面目出现的大陆边缘,另一类是作为潘基亚大陆边缘组成部分的以南北分块面貌出现并受前者东西分带格局迭加的大陆边缘.二者一起构成了中国大陆边缘的基本网格格架.变格运动使上述条和块共同进入了新的构造体制,陆壳以敛合为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多层次的盖层推掩和基底拆离.作为一种薄壳构造,由于不存在洋壳,块与块之间发生“干挤”,所以不存在象阿尔卑斯地区所具有的那种典型的诸如“鸟头状”的特征.显然,阐明中国大陆边缘需要进行其演化史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台湾海峡盆地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将其纳入东海和南海盆地形成的框架内考虑,研究其区域演化阶段和盆地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以台湾海峡盆地为中心的包括南海北部陆缘和东海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古新世—始新世期间处于统一的边缘海盆构造背景之下,而自晚始新世起,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与其北部的台湾海峡地区、东海逐渐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前者向非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变,而后者则继续其自古新世—始新世以来的演化进程,形成了自古新世至晚中新世间的4个有序分布的裂陷盆地群和相应的盆间弧体系。台湾海峡盆地有两次独特的前陆盆地经历,分别发生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末至今,并且以第二次前陆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7.
南极洲板块是古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中间块体,在南极洲长达10000km的大陆边缘中,约有85%的长度是张裂扩展类型,以及沿南极洲半岛太平洋边界的近1200kin大陆边缘,是经山脉-海沟碰撞后,由俯冲类型转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南极洲的分离以及连续性南半球海洋的形成,都开始于侏罗系并一直持续到第三纪中期。近年来,南极洲大陆边缘的地球物理数据有了很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许多现存造山带中均发现了洋岛玄武岩(OIB)和地幔柱型蛇绿岩记录,因此洋底高原增生是大陆生长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对控制洋底高原增生过程的机制仍不清楚。采用热-机械-岩石学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洋底高原的陆缘增生过程,结果显示洋底高原向大陆边缘增生具有3个控制因素:(1)减薄的大陆边缘;(2)海洋岩石圈中的"薄弱"层;(3)年轻的洋底高原。模拟结果与中国东北地区那丹哈达地体的野外构造解析结果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揭示了洋底高原和东北亚大陆边缘的强烈挤压引起俯冲带的应变集中,产生与阿尔卑斯型褶皱相关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和背冲断层,并伴随低级变质作用的构造折返过程。  相似文献   

19.
对安徽巢湖平顶山地区二叠系大隆组与三叠系殷坑组界面附近(P-T界面)的17件岩石样品进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1)研究区大隆组沉积岩主要来源于后太古宙上陆壳的沉积岩、长英质岩石,殷坑组的沉积岩来源为后太古宙上陆壳的沉积岩,有部分基性组分的加入。(2)殷坑组地层样品成分变异指数(ICV)值表明为活动大陆边缘首次直接沉积的产物;大隆组地层ICV值指示大隆组样品的成熟度较高,为稳定构造环境下沉积的产物,可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再循环而发生均一化。殷坑组样品化学蚀变指数CIA值表明经历了寒冷、干燥条件下的弱的化学风化作用。大隆组样品CIA值指示经历了经历了炎热、潮湿条件下的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3)本区殷坑组沉积岩可能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过渡构造环境下,大隆组沉积物源区主要以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20.
莫杰 《海洋信息》1997,(4):22-23
大洋钻探计划(ODP——Ocean DrillingProgram)以美国为首,还有英、法、德、日、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6个成员参加。其主要的目标与任务是:通过对大陆边缘、大洋底盆地、海脊、岛弧和海沟等不同海域的钻探,特别是对洋壳玄武岩层的钻探,调查研究陆架边缘的构造、海底沉积物的层序、沉积动力、沉积模式与成岩成矿作用;调查研究大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